-
1 # 與書居
-
2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一步一步來說。
先說起因:
韓王信(不是韓信)的封地在馬邑(今山西朔州),地處邊疆,緊靠匈奴,匈奴又經常襲擾漢邊疆,韓王信與匈奴作戰敗多勝小,公元前201年秋,冒頓單于率10萬騎兵包圍馬邑,韓王信無法抵擋,於是多次派使者和匈奴議和,而劉邦懷疑韓王信私通匈奴,寫書信責備,韓王信害怕被殺,就真的私通匈奴,隨後與匈奴一起南下,進入雁門關,佔據太原郡。
再說戰爭過程:
劉邦得知情況後,親率32萬漢軍征討韓王信與匈奴聯軍,漢軍進入太原郡後,擊敗韓王信與匈奴聯軍,韓王信逃往匈奴,漢軍乘勝追擊,又在晉陽和樓煩分別擊敗韓王信與匈奴的聯軍。
由於漢軍節節勝利,讓劉邦及漢軍將領產生輕敵思想,而冒頓單于為引誘漢軍,把精銳騎兵全部隱藏起來,把老弱兵外露給漢軍看,導致劉邦為追擊匈奴,不等大部隊步兵到齊,便率騎兵及戰車冒進,追擊匈奴至白登山,馬上被匈奴隱藏的主力40萬精銳騎兵包圍,劉邦發現被包圍,數次突圍都出不去。
突圍之計:
據傳陳平在白登山上居高臨下看到冒頓單于與妻子閼氏形影不離,連打仗也如此,陳平覺得閼氏可能對冒頓有影響力,於是陳平向劉邦建議可從闞氏入手,劉邦採用陳平之計,用大量金銀財寶行賄冒頓單于的妻子閼氏,說漢軍大量增援部隊馬上要到,還說漢地美女很多,如果冒頓拿下漢地會有很多美女,對閼氏不利,閼氏就勸冒頓放劉邦一條生路,結果冒頓同意了。
匈奴人為什麼不殺劉邦反而放一條生路?
這是冒頓單于決定的,從冒頓角度看,至少有5個原因:
1、匈奴人打仗是為了搶劫財物和人口,不是為了殺漢朝皇帝及軍隊,更不是為了佔領漢地,匈奴是遊牧民族,不佔漢地。
2、與匈奴約定好的韓王信的軍隊沒來,讓冒頓懷疑與漢軍勾結,怕招襲擊。
3、漢軍的增援大部軍源源不斷的開來,匈奴壓力大增。
4、匈奴只是包圍了劉邦在白登山,並沒有擊敗劉邦,匈奴如果強攻,短期內也拿不下漢軍,而且漢軍居高臨下,又有大量強駑,匈奴騎兵不敢靠近。
5、匈奴人自已的信仰中認為單于是受神靈保護的,也認為漢朝皇帝也是受神靈保護,匈奴人不殺劉邦怕得罪神靈,所以乾脆放走劉邦,以索財物。
-
3 # 簷雨階苔
沒那麼簡單,我分析一下:
1.匈奴是遊牧民族,不會種地,與其和漢軍兩敗俱傷,還不如勒索劉邦一些錢糧。西漢人口是匈奴的數倍,如果傷害了劉邦,漢朝的傾國報復它是吃不消的。
2.漢軍幾十萬援兵已經趕到附近,匈奴若阻攔,也得呼叫相當數量的兵力,那麼剩餘兵力已經不能完全殲滅劉邦的精銳。而漢軍佔了地利,佔領了白登山高處。古代戰爭,制高點很重要,甚至決定戰場的勝負。劉邦的精銳騎兵抵擋了匈奴的屢次攻擊,堅守7天。
3.劉邦帶了西漢第四傑陳平,陳平帶兵打仗,運籌帷幄可能不如張良韓信,但要出個陰謀詭計,可是無人能及。正是陳平使詭計,使匈奴閼氏勸單于退兵。
白登山之圍詳情如下:
公元前200年的冬天,大雪紛飛,大漢帝國的開國皇帝劉邦御駕親征,討伐北方異族匈奴。當時漢朝初立,北方遊牧的匈奴人時常侵擾邊境。漢高祖劉邦深以為匈奴為禍不淺,於是在稱帝兩年後,正值韓王信叛變,勾結匈奴作亂,劉邦便親率32萬大軍攻打匈奴,同時鎮壓叛亂。
當初,秦始皇派大將蒙恬率領30萬秦軍北伐匈奴,收復河套地區,驅逐匈奴700餘里。秦末天下大亂,匈奴又佔領了河套地區,虎視長安。
此次劉邦親征匈奴,有謀士陳平、婁敬等人出謀劃策,又有將軍樊噲、夏侯嬰、周勃等人衝鋒陷陣。漢軍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多次擊敗韓王信與匈奴的聯軍,劉邦開始驕傲輕敵起來,不等主力軍隊到來,便想乘勝追擊匈奴。
匈奴首領冒頓單于也是一代雄主,不僅勇猛無敵,還精於計謀。冒頓單于退守代谷,把精兵隱藏起來,讓老弱病殘計程車兵在漢軍面前招搖。
劉邦先後派十多批人前去偵察匈奴的虛實,都說可以進攻。最後派謀士婁敬查探情況,婁敬看出了匈奴有詐,勸阻劉邦不要進攻,而劉邦不聽。
劉邦率領數萬精銳騎兵先到平城,而步兵還在後面。當劉邦領兵來到白登山時,埋伏已久的匈奴兵突然襲擊,將劉邦兵馬圍困在白登山。而漢軍步兵則被40萬匈奴大軍阻攔,不能前去營救劉邦。
劉邦面臨危險的處境,內無糧草、外無援兵,於是組織騎兵突圍。而冒頓單于率領匈奴騎兵四面圍攻,企圖將漢軍一舉殲滅。但是,雙方實力相當,劉邦不能突圍出去,而冒頓單于也不能吞滅劉邦兵馬。
雪花飄飄,天氣寒冷,漢軍凍傷很多人。劉邦兵士被困在白登山七天七夜,飢寒交迫,仍舊沒有突圍出去。匈奴人雖然還沒有攻上來,但如果再這樣下去,白登山上的漢軍會飢渴而死,拖得越久越不利。
山窮水盡時,劉邦採納陳平的計策,暗中聯絡匈奴的閼氏,即冒頓單于的愛妻。於是閼氏勸說冒頓單于退兵,冒頓單于同意了,開啟包圍圈一角,使劉邦得以脫險逃出。
當時,劉邦和騎兵被圍七日後,漢軍幾十萬步兵已經趕到白登山附近。
-
4 # 君山話史
原因很簡單,冒頓根本就不可能殲滅劉邦。
關於白登山之戰,大家最熟悉的說法是:劉邦的三十二萬大軍遭到冒頓四十萬匈奴大軍的包圍,被圍困於白登山七天七夜,最後陳平出了一奇計,賄賂冒頓單于的閼氏(匈奴稱單于妻妾為閼氏),最後單于放了劉邦一條生路。
以上的說法,有不確實之處,我試分析如下:
第一,劉邦被圍的軍隊,並非三十二萬。
自冒頓單于大舉南下用兵,韓王信獻馬邑城投降匈奴。匈奴騎兵越過句注山,圍攻太原,進逼晉陽。叛降的韓王信更是甘作急先鋒,從晉陽南下,直達銅鞮。
劉邦御駕親征,統率三十二萬大軍出征,直撲銅鞮,韓王信大敗,一路向北狂奔。冒頓單于派左、右賢王率領一萬騎兵緊急馳援,雙方戰於晉陽,匈奴大敗,灌嬰陣斬一名匈奴將領。這時,天降大雪,氣溫驟降,漢軍凍傷人數達二三成之多。當時劉邦得悉冒頓單于駐軍於代谷,且兵力單薄,便“悉兵三十二萬北逐之”。後世史家根據這一記載,認為劉邦所有兵力都被圍困在白登山,這是嚴重錯誤。
由於冒頓單于故意以老弱殘兵示弱,劉邦嚴重誤判,認為代谷的匈奴軍隊不堪一擊,因此,他讓周勃率領漢軍主力繼續追擊韓王信以及匈奴被擊潰的援軍,自己只帶一部分軍隊抵達白登山。
《資治通鑑》明確寫道:“帝先至平城,兵未盡到。”這個寫得很明白了,當時劉邦的三十二萬大軍,並未到齊。那麼其他漢軍哪裡去了呢?
來看看《漢書》“周勃傳”記:“(周勃)後擊韓信軍於硰石,破之,追北八十里。還攻樓煩三城,因擊胡騎平城下。”在晉陽之戰後,周勃率領主力部隊追擊韓王信至硰石,又攻破樓煩三城。
何以見得周勃的部隊是主力部隊呢?再來看看《資治通鑑》這一句非常重要的話:“(高帝逃離白登後)至平城,漢大軍亦到,胡騎遂解去。”這是劉邦解圍後,注意“漢大軍亦到”這幾個字,說明劉邦被圍困的部隊,並非主力部隊,周勃的才是主力,是大軍。
因此,劉邦被圍困在白登山,遠沒有三十二萬人之多,也許是幾萬,也許是十幾萬。
第二,陳平的奇計並不奇
史家的第二個錯誤,把白登解圍歸功於陳平的奇計。
所謂陳平奇計,就是陳平賄賂冒頓單于的閼氏,閼氏就向冒頓單于吹枕邊風,冒頓單于被女人一磨,心一軟,就把劉邦給放了。
這簡直是開天大的玩笑。
冒頓單于這個人,是歷史上罕見的梟雄,以鐵石心腸而令人膽戰心寒。當年為了訓練一支絕對效忠自己的部隊,他發明以鳴嘀為號令。為了檢驗士兵的忠心,他以鳴嘀射愛妾,鳴嘀所至,士兵們毫不遲疑地萬箭齊發,把愛妾射成刺蝟。後來,為了示弱於敵,當強鄰東胡前來索取冒頓的寵妾時,冒頓二話沒說,把寵妾拱手相送。
在冒頓眼中,女人只是工具罷了,他何嘗有過憐香惜玉?他是愛江山甚於美人,從來不是可以被女人所左右的人。
說冒頓單于因為聽了女人的枕邊風而放走劉邦,這是天大的歷史笑話。
第三,冒頓放走劉邦,是因為沒法消滅劉邦。
為什麼這麼說呢?我且來細細分析一下。
A、劉邦雖然被困七天七夜,軍隊並未遭大損失。
我看了史料,沒有漢軍傷亡的記錄,我認為損失微乎其微。為什麼呢?因為白登山有堅固的防禦工事,是戰國時代趙國遺留下來的一段長城,原本就是為了對付擅長以騎兵發起進攻的遊牧部落騎兵,在此堅固城牆之下,匈奴的騎兵的機動優勢喪失了。
另外,對比當時漢匈雙方的武器裝備,漢軍要遠遠佔優。
漢軍最可怕的武器是勁弩,其效能遠遠優於匈奴人的弓箭,射程遠,威力大。匈奴人的甲冑多是採用獸皮,簡單粗製,防禦效果不理想,而漢軍的甲冑繼承了戰國時代的精良工藝,在抗刺穿效能上,要遠遠強於匈奴。匈奴的盾牌大多采用木製,面對漢軍的強弩,這種落後的防禦武器並無太大的防禦效果。
B、冒頓單于懷疑韓王信的餘部,與漢軍有勾結。
韓王信叛降匈奴後,部隊被漢軍打殘了,他的部將王黃便擁趙利為趙王。王黃、趙利與冒頓單于約定,會師於平城,共同圍殲劉邦。然而,到了約定的日期後,王黃與趙利的軍隊並未出現。《資治通鑑》說:“(冒頓單于)疑其與漢有謀,乃解圍之一角。”冒頓單于懷疑這兩個傢伙反覆無常,擔心對自己不利,便主動撤圍一角。
不過,這個理由還是很不充分。王黃/趙利就是殘兵敗將,就算兩人與漢軍勾結,似乎也不對冒頓構成多大的威脅。
那麼,冒頓撤圍的最重要原因是什麼呢?
C、漢軍主力趕到平城,是冒頓撤圍的最大原因。
再回到《漢書》“周勃傳”:“還攻樓煩三城,因擊胡騎平城下。”周勃統率的大軍在打敗韓王信後,又追擊八十里。回師時主動進攻樓煩,攻下三城。這裡就要看仔細點,好好分析一下。周勃追了韓王信後,又主動打樓煩,為什麼呢?顯然直到這個時候,他還沒有接到劉邦的命令。
從《資治通鑑》的“帝先至平城,兵未盡到”的記錄可以看出,劉邦到了平城後,是要等待周勃部隊前來會師,顯然是派人去通知了,但周勃跑得太遠,等他統領大軍抵達平城時,劉邦已經被圍在白登山七天七夜了。這裡又要特別注意一句話:“因擊胡騎平城下”,周勃大軍開到平城,已經同胡騎,也就是匈奴騎兵交鋒了。
直到這個時候,漢軍的三十二萬大軍才集齊了。
好,再來分析冒頓為什麼要撤圍。
首先,雙方兵力是勢均力敵。冒頓有四十萬大軍,漢軍有三十二萬,匈奴兵力略多。但是我們不要忘了一個事實,四十萬是匈奴的舉國之兵,已經沒有後備部隊了。而漢軍仍然可以增派大量的後備部隊投入戰場。
其次,自從劉邦御駕親征後,漢軍與匈奴騎兵幾度交鋒,均大敗敵軍。《資治通鑑》記:“漢兵擊之,匈奴輒敗走。”“復屯聚,漢兵乘勝追之。”從前幾次交鋒看,匈奴均落敗。因此,四十萬匈奴兵對陣三十二萬漢軍,並不佔優勢。
可以說,在周勃大軍趕到平城時,冒頓單于消滅劉邦的機會已經沒有了。
匈奴已經是動用傾國之兵,一旦被強大的漢軍反包圍,匈奴不僅將賭上軍隊的命運,還要賭上民族與國家的命運。這種嚴重的後果,冒頓即便是戰爭賭徒,也不敢輕易以整個民族的命運來進行一場曠世豪賭。
-
5 # 時光工坊
從政治上講,殲滅一個劉邦,對漢朝來說只是死了一個皇帝,馬上會有新皇帝繼位。對於新皇帝來說,殺我父皇,既是父仇,又是國仇,漢匈兩家的關係只能用仇恨解決,根本不可能再有緩和的餘地,以後永遠只能用刀劍說話,大漢後繼之君如有一人跟匈奴達成和解都會被視為背叛祖宗,忘記國仇。所以殺掉劉邦是比較拉仇恨的。事實上,大漢的後繼之君在對匈奴問題上,都把高祖的白登之圍視為大漢朝的恥辱,時常以高祖的白登之圍作為對匈奴作戰的決心。所以放掉劉邦應該是比較明智的,既展現了匈奴的實力,又震懾了大漢,又能得到不少經濟上的好處。
從軍事上講,匈奴雖然已經開始強大,但還沒到和大漢全面開戰的時候,北邊的東胡依然還很有實力,西邊的月氏,Murano還沒有平定,如果現在和大漢拼個兩敗俱傷,這些國家可能乘虛而入。令一方面,匈奴雖然包圍了劉邦,但要全殲劉邦大軍恐怕也得付出巨大代價,畢竟困獸還是比較危險的,是要跟你玩命的。此外,大漢也在調集軍隊,援軍正源源不斷趕來,久拖也對匈奴不利,就算匈奴能取得全部勝利,恐怕不犧牲一半兵馬二十萬很難辦到,這對正在壯大的匈奴很不利,以後很難再面對幾個國家的圍攻。
事實上冒頓是個有遠見的軍事家和政治家,匈奴在他的帶領下也確實走向了強盛,此後匈奴一直打壓了大漢三代皇帝,高祖,文帝,景帝。大漢一直比較屈辱的執行著和親政策換兩國和平局面,直到漢武帝時大漢才開始對匈奴全面決戰,才扭轉了局面。匈奴此後在漢朝不斷打擊下走向衰敗。
-
6 # 一介小民
怎麼滅?拿牙咬嗎?
手上有強弓勁弩,山上有完備的工事,別說匈奴軍有4萬,就是80萬又如何?短時間內根本無法拿下白登山。
倒是歷史傳說有點意思,說劉邦的下屬用計,使得匈奴退軍,可是細一考證,此一傳說不可取。
劉邦不是無能之輩,乃是一梟雄,其會不懂得孤軍深入的道理,如果不埋下伏筆,他這隻孤軍就不可能衝殺出去,因為後面還有一支大軍隨侍在側,時刻準備斷了匈奴軍的後路,這也就是為什麼劉邦敢於在白頭山,固守待援的原因。
周圍看客看白登山之戰,往往忽略了另一個人,大將周勃,一隻隨時在,劉邦身側的周勃哪去了?
話說大將周勃追擊已經叛逃的韓信軍,連破數城,正意氣風發的韓信軍韓信軍掩殺而去,眼看著就要追上了,周勃也是想一鼓作氣殲滅這股叛軍,而機會就在眼前,怎能不意氣風發。
猛然間,身後傳來急促的馬蹄聲,周博立刻攥緊韁繩,勒住了戰馬,回頭張望。
就見塵土中一支禁軍疾馳而來,路上的周勃軍紛紛避障,無一敢上前詢問,因為那可是大漢皇帝的親軍。
看到疾馳而來的親軍,周勃眉頭一動,立刻從懷中拿出了當初分兵時,陛下交給他的一個信封,急忙展開,一看之下一驚一喜。
這是近在眼前的韓信叛軍周勃根本就不想考慮了,轉過馬頭等待親軍的到來,同時命令手下副手停止追擊,就地埋鍋造飯,等待下一步命令。
快馬馳來的禁軍首領,遠遠的看到周勃已經在等他了,也顧不得其他,急忙高聲喊道,“周將軍,陛下他…”
剛喊到這裡周勃急忙搖手製止,這時禁軍首領才發現自己的魯莽,趕忙閉上了嘴,並且快嘛,到了周勃身邊。
“你不用多說,我已經知道了,你就跟在我身邊吧。”
還沒領禁軍首領說話,周勃就已經堵住了他的話,這是周勃的性格使然,不喜歡拖泥帶水,只要定好了計劃就會忠心的執行,這也是劉邦帶他獨擋一面的原因,因為他深得劉邦信任。
禁軍首領是丈二和尚摸不到頭腦,可是一想到陛下派他的出來也只是說找到周勃,並沒有說讓周勃立刻率軍救援陛下的意思,難道這其中還有什麼道道兒,禁軍首領也不是白乾的,心思也相當靈巧,立刻閉上了嘴,像一個下屬一樣跟在周勃身後,這讓周勃相當滿意。
“此戰結束後,我會向陛下推薦你。”
周勃淡淡的一句話讓禁軍首領想到自己終於壓對了,不盡心中狂喜。
“屬下定以大人為馬首是瞻。”一個馬屁禁軍首領就擺正了自己的位置。
既然禁軍首領已經成了他的人,周博也不再瞞著他,立刻拿出地圖開始排兵佈陣,並非有意,把3萬輕騎騎兵交給了禁軍首領的手裡,一個圍繞著匈奴首領單于的包圍圈就在這時逐漸形成了。
原來劉邦是想借自己的萬金之軀,引誘單于於白登山,想要一舉殲滅匈奴的有生力量,這是一個相當大膽的戰略,不過這一戰略馬上就要收口。
就在劉邦和周勃定下此計,正在實施的時候,單于在中軍大帳內坐立不安。
連續三天對白登山的攻擊,竟然沒有一絲戰果,而知己卻損兵折將,看著手下戰將,一個個被勁弩射穿的身體,單于的心中就產生了一絲疑惑,劉邦老兒擁有這麼強大的攻擊力,為什麼會被我包圍在白登山,這難道?
單于在中軍帳內不停的踱步,可是一直下不了退兵的決心,大漢天子就在白登山,如果把他抓獲了,自己的好處太大了。
不是單于不聰明,只是白登山上的誘惑屬實太誘人了,已經到了讓人家非吃不可的地步,明知是圈套也要鑽進去。
又是三天的攻擊,依然是毫無戰果,連白登山的山坡都上不去,可是自己又損失了不下5萬戰士,看著自己帶出來的四十幾萬虎狼之師,僅僅不到半個月的時間,竟然損失了接近十萬,當天晚上單于在和小妾做愛的時候,又聽到了小妾的進言,終於決定全面退軍。
單于不知道的事,他的一個退軍計劃讓劉邦只能仰望著蒼天大喊了一聲,“天不助我。”
待得周勃率領大軍趕到,單于已經帶著他的虎狼之勢退回的草原,這一仗完全沒有達到劉邦所定下的戰果,眼看著追擊無望,也只能帶著部屬退回的京師。
在回去的路上,劉邦輕輕地念叨著,看來消滅匈奴的功勞只能交給我孫子劉徹了,本想搶了他的功勞,沒想到老天爺不給面子,歷史真是無法改變的。
我是劉輝,瞎編了一段歷史。
-
7 # 趙志軍001
匈奴這個馬背上的民族,自打春秋戰國時期,就活躍在北方一帶,不時的騷擾中原,搶奪糧食,掠奪人口,給中原百姓造成了極大的傷害。
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後,利用長城把匈奴擋在了長城以北,才使得中原得以消停。
秦末漢初,由於政權更迭,長城上的守兵被遣散,藉此機會,匈奴不時的向中原地帶大舉進犯,由於這個民族沒有沒有文字,也不知道啊,什麼叫禮讓,更不講什麼仁義道德,把中原人抓去為奴。
此時匈奴的軍隊已達到40萬。
公元前201年,匈奴的單于冒頓率大軍圍攻馬邑,這個馬邑就是現在的山西朔縣, 守將韓王信投降匈奴,匈奴大軍一直深入到晉陽,也就是現在的山西太原一帶,嚴重威脅著首都洛陽(那個時候首都暫定在洛陽)。
公元前202年,此時的劉邦剛剛建立政權不久,國家還很空虛,面對匈奴的騷擾,不得已親率30萬大軍去征討匈奴,去長城以北征討匈奴,談何容。
劉邦率領的漢朝軍隊,雖然經過了長時間的戰爭鍛鍊,有很強的戰鬥力,和優於匈奴的武器,但缺少騎兵,而匈奴基本上全是騎兵部隊,戰爭進去的非常殘酷,劉邦的軍隊已經被分割成了很多塊,不能及時的協調指揮,使劉邦率領著2萬多御林軍脫離了大部隊,被匈奴軍隊圍困在平城東南的白登山上。
劉邦親自指揮部隊作戰,幾次突圍都未成功,那時候的資訊傳遞基本上是靠跑馬送信,派出去的人,根本找不到其他部隊,七天七夜過去了,帶來的糧食早就吃沒了,連劉邦都餓了三天肚子,再這樣下去,恐怕就得坐以待斃了。
這劉邦自從起兵以來,不管和誰打仗,總遇到危險,從項羽的鴻門宴,到戰場上的作戰失敗,都險些成為戰俘,他這個人就是命大,每次遇難都能遇到貴人。
這不貴人來了,謀士陳平獻上的一計,那就是枕邊風計。
這劉邦拿出了隨軍帶來的金銀細軟,甚至把自己CROWN上的珠子也摘了下來, 讓陳平送給了大單于冒頓的老婆閼氏,這闕氏見財眼開,於是編了大量的理由勸她的老公,撤兵吧,放劉邦一馬。
當劉邦看到每奴的大軍有了一個縫隙,立即催馬衝了出去,生怕單于冒頓反悔,緊接著,其他大將連同兵士一起衝了出來,只恨爹孃少生了兩條腿,一口氣逃出了一百里地。
這次劉邦改變了戰略,把一個八竿子打不著的侄女兒,冒充是自己的親女兒,嫁給了單于冒頓做了媳婦。 這個侄女受劉邦的恩賜,感恩不盡,盡職盡責,在冒頓的枕頭邊說了大量的好話,那單于冒頓,便收兵不再戰,至此雙邊開始經貿往來,直至漢武年代。
-
8 # 一蓑煙雨3792
劉邦以為象內地一樣,消滅主力軍這國就歸你了。發現匈奴是游擊戰拖死你。所以白登受驚之後,劉邦學乖了。以後用女人和財物打發,與其勞師遠征,也是要傷財死人的,
-
9 # 快樂人生40206654
謝邀!雖然史上說是劉邦採納了陳平的計謀,賄賂了單于的小妾閼氏。然後因閼氐吹枕邊風才給圍困了七天七夜的沛公放了一條生路。實際上閼氏的話單于的決策也有道理,漢人是殺不完的,即使打敗漢人奪得土地,也征服不了漢人的心,到別人土地上過的是水土不服的日子。不如,講和,相安無事。每年還得到漢朝的大量財寶的進貢,還有公主和親,兩全其美,何樂而不為。
-
10 # 歷史風暴
白登之圍時,匈奴人的處境要遠比劉邦危險,如果雙方再這麼耗下去,匈奴這個民族很有可能在那一年就從地球上消失了。
這不是危言聳聽,且聽我說:
首先,匈奴人拿不下白登匈奴作為典型的草原民族,雖然騎兵厲害,但缺少攻城武器。別看劉邦當時只是率領前鋒與匈奴決戰,但畢竟他是皇帝,手底下至少也得帶個十萬八萬的人,否則也不敢輕敵冒進!
小小的白登城有這麼多軍隊防守,匈奴人又不擅長攻城,所以他們只能將白登圍住。也就是說,當時劉邦和冒頓兩人處於相持階段。
其次,漢軍主力馬上就來了司馬遷在史記中寫的很清楚,就在冒頓大軍圍困白登的時候,漢軍主力已經逐漸接近。漢匈雙方的力量對比已經發生變化,如果冒頓不見好就收,那麼將會陷入腹背受敵的險境。大機率會被漢軍打敗,灰溜溜的跑回草原!
但是,以上兩個條件只能說明冒頓實力不濟無法殲滅白登守軍,最大的威脅其實不是來自漢軍,而是草原的雪災和那一年的寒冬!
草原地區一到冬天極為寒冷,氣溫常常低於零下40度。在這樣的氣溫下,如果再爆發風雪天氣,經常會造成牲畜和人口的大量死亡,甚至會造成一些弱小的遊牧部落的滅族。歷史上,草原民族人畜凍死大半的事件並不少見。
而在公元前200年,也就是白登之圍這一年氣候尤其寒冷。不要說北方草原就連白登一帶都比往常氣溫低得多,以至於很多漢軍的手指都凍掉了。
可想而知,草原上氣候就更惡劣了。而冒頓帶來的40萬草原騎兵說明,他的老家只剩下了老弱婦孺,如果冒頓不盡快回草原備災,那麼留守的婦女兒童很難度過冬季。所以,冒頓不能戀戰。
最重要的是,他需要將搶來的糧食趕緊運回去!眾所周知,古代遊牧民族喜歡在秋季南下劫掠,這個時候正是牧草枯黃的季節,牲畜逐漸瘦弱,難以滋養牧民。遊牧民族急需南方的糧食,而這個時候正是南方農耕區收穫季節。所以,遊牧民族在秋季大舉南下再好不過了。冒頓已經完成了搶劫計劃,正是由於劉邦率軍北上抵禦,遲滯了冒頓回軍時間。(我估計當時冒頓想會一會漢朝皇帝,畢竟兩人都是當時的一代雄主)
說實話,如果冒頓不趕緊回去,大雪封山他就回不去了。假如冒頓戀戰錯過會草原的機會,可想而知,在漢軍援軍解白登之圍後,劉邦肯定不會放過冒頓及匈奴士兵,那麼冒頓的軍隊在公元前200年這個冬天將會被漢軍圍殲在中原。
而草原的留守人員由於得不到接濟,再加上又遇到了罕見的寒冬,估計也得團滅!
所以啊,冒頓要不見好就收,匈奴人在公元前200年就從地球上消失了!
-
11 # 天宇的文史情懷
這個問題比較複雜,很多研究歷史的都說白登山之戰是漢朝的恥辱,可我不這麼認為,我認為白登山之戰漢朝不能說輸了,劉邦能從白登山突圍也不是匈奴冒頓大單于仁慈。
漢朝初年,匈奴犯境,這對草原遊牧民族來說是家常便飯,匈奴認為沒飯吃了就去中原搶是理所當然,沒什麼羞恥的可漢朝不這麼認為,你匈奴跑我這來燒殺搶掠就是冒犯了我的尊嚴,這是萬萬不行的。所以漢匈第一次大戰不可避免。
其實漢匈的實力差距當時並不大,冒頓大單于雖然說是草原梟雄,可劉邦也不差啊,劉邦打敗了不可一世的楚霸王項羽,論成就也不比敢殺父王的冒頓差,當冒頓大單于率匈奴四十萬鐵騎殺進中原時,劉邦看出了此戰關係重大,所以起兵32萬御駕親征,在當時劉邦並沒有把匈奴放在眼裡,因為秦始皇時派蒙恬率軍30萬輕鬆擊敗了匈奴,所以劉邦可能有些輕敵了,中了冒頓誘敵之計,不等大部隊會合,親自率領先鋒部隊殺到了白登山,結果被匈奴主力部隊合圍了。
這時候的劉邦面臨的出處境很危險,因為劉邦有被俘的危險,如果漢朝的開國皇帝被俘或者是戰死,那中原將再次大亂,冒頓大單于肯定是知道這其中的厲害關係的,所以呢冒頓絕對不會手下留情,可是匈奴大軍沒有攻下白登山,最後劉邦突圍了,這是為什麼呢?原因很簡單,那就是冒頓沒有攻下白登山的實力,同時白登山外圍的漢朝援軍到了,要知道漢軍有32萬人,隨劉邦被圍白登山的只是先頭部隊,而樊噲夏候嬰周勃等大將都沒有跟隨劉邦,而皇帝被圍,漢朝援軍肯定不敢怠慢,這時後樊噲等大將率軍在白登山外圍肯定也是包圍了匈奴拼死解圍,這時候冒頓大單于不撤軍就要和漢軍決一死戰,可匈奴人口少,當時匈奴成年男人幾乎都被帶出來,如果真和漢軍決戰,那必然兩敗俱傷,而中原人口多恢復快,而匈奴就不行了,如果在白登山決戰時死傷幾萬人。那匈奴就受不了了,所以權衡利弊這仗不能打了,冒頓撤軍了。
其實在漢初時漢軍實力並不弱,因為當時漢軍主力都經過楚漢爭霸的洗禮,可以說都是精銳,真打起來並不怕匈奴,但是當時經過多年戰亂的中原大地急需恢復元氣,只能休養生息,所以選擇了和親,這並屈辱。
回覆列表
西漢建立初期,劉邦曾率軍抵禦匈奴軍隊。不曾想,在中原地區是王霸之師的漢軍與匈奴的交鋒中卻遭受一系列挫敗。以致於劉邦所率的軍隊,被匈奴主力圍困在白登山達七天之久。最終劉邦採用了陳平的計謀,向匈奴單于的妻子行賄才得以脫險。於是有人便問,為什麼匈奴不順勢殲滅漢軍,而要放虎歸山呢?
有這樣的疑問大概是認為劉邦兵敗被困太過狼狽,是匈奴的盤中餐,但事實上,劉邦兵敗不假,可匈奴騎兵也只能將其圍困而無力將其殲滅。答案還是在雙方的戰術優勢上。
匈奴人擅長騎兵騎射,在遠距離對射中,習慣步兵陣地作戰的漢軍自然不是匈奴的對手。可是當漢軍面對匈奴的圍困時,他們就採用步兵紮營、構築壁壘的方式來對抗匈奴的突擊,用陣地戰抵消騎兵的機動優勢。這樣善於馬上射箭的匈奴騎兵便無法強攻漢軍的防區,加之漢軍步兵主力也在馳援。
在這樣情況下,對於匈奴騎兵來說,漢軍就是看得見、追的上、圍得住,卻咬不動、吃不下。雙方形成僵持的局面,長久下去對誰都不利,於是便只能另求解決矛盾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