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幻聽133
-
2 # 黃向軍哲學聊齋
漢服的本質,其實是當代非主流時尚文化的一種體現。透過寬袍大袖的衣著,滿足自我個性追求的需要,從精神需求上看,本質上跟追逐時尚服飾沒有區別。不過,從需求內容上看,追求漢服的社會群體,文化的歸屬需求,是重要的更深層的要素。所以,推崇漢服的人士,往往理由很充分。但從衣著的現實看,時尚、流行、個性心理的滿足,遠遠沒有完成文化的真正迴歸,更沒有形成全球化過程中消弭文化衝突的融合效應,反而成了盲目復古製造新、奇、特的工具,大多數漢服活動,基本停留在類似透過殺馬特髮型吸引眼球贏得心理滿足感的膚淺自嗨狀態。
不過漢服活動體現的文化歸屬需求,讓服裝界的人士看到了市場,他們開始在專業的工業化服飾觀念的基礎上,開發中國傳統服飾要素的服裝,即有時尚性,也具備當代服飾技術的支撐。這個方向,日本人曾經走過,很成功,當代服飾中適合東方人穿著的服飾,很多人是日本人開創的。現在是華人開始在這個領域動起來了,希望會早日超越日本的創意。從這個角度說,漢服運動還是有相當的貢獻的。
回到原題目:從綜合的文化歸屬需求看,唐裝也是漢服,而且比漢服活動中的服裝更實用,更現實,更領先。其實,旗袍也是如此,是民國才有的服裝樣式,即符合現當代人審美,又保留了很多傳統的服飾要素。希望漢服也能早日達到這樣的高度。
-
3 # 雲靈尋道
漢服的出現其實是一個很大的課題!民間自發提出漢服復興的時間應該並不長遠,這是中國的改革開放到一個歷史時期後的必然產物。
在物質文化建設向西方學習和大規模引進後,許多華人自覺發現我們的日常生活方式和"三觀"在逐漸改變,許多中國優秀文化傳統在遺失,華人普遍存在以經濟利益為考慮問題出發點。這個時候,社會各階層、各文化背景、各利益圈代表都提出了自己的世界觀和價值觀的目標和方向,而漢服運動的推動者是其中之一。
據我觀察,漢服運動的主流應該是提倡繼承漢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恢復漢族的自信心,檢討漢族在幾千年歷史中的經驗教訓,恢復漢民族的傳統生活面貌,尤其反對許多崇洋媚外的不良風氣和潮流!
現在有許多奇怪的現象,比如:一些漢民族的傳統節日已經變成了食品節!端午吃棕子、元宵節吃湯圓、過年吃團圓飯…。大城市基本上沒有什麼隆重儀式,只要圍繞飯桌旁就好……!
我們的文化娛樂就是麻將和電視,電視的內容就是選秀和選美…。讀書的目標就是高分進大學,然後成為"人上人"……。至於什麼是傳統道德、傳統文化都是寫文章的素材…。所以霸座的高文憑男女出現了,拳頭就是道理的霸車者出現了……。
漢服運動需要嗎?漢服運動應該讓我們都認真思考一些問題,什麼應該弘揚,什麼應該捨棄,什麼應該愛護,什麼應該反對!
如果人拋棄了仁義道德良心、拋棄了自己民族的優良文化傳統習俗,只知道放任對物質貪慾,那麼人與禽獸又有什麼區別?
-
4 # 蘇聯糧食製品委員會
第一張圖左邊是唐裝,右邊是唐制漢服,你覺得唐太宗是穿的左邊的21世紀出現的唐裝還是右邊的唐制漢服呢?腦袋沒病的人都能知道吧。第二張圖是漢服的定義,蠻夷及漢奸等反漢急先鋒睜大狗眼看清楚!
-
5 # yeli7
推廣漢服還不如設計出國服,可起名為“華服”,乃我中華各族人民共同的服裝,既有包容性又有獨立性,豈不更好。
-
6 # 歷史大學堂
伴隨著傳統文化的復興,漢服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一度成為流行。然而人們對於漢服卻知之甚少,不僅對於“漢服”這個概念本身不理解,而且對於漢服結構的名稱也缺乏瞭解,更不用說它背後的文化內涵了。
所謂的“漢服”,又稱漢衣冠、漢裝、華服,總的來說就是指漢民族的傳統服飾。它不是指漢代的服飾,而是指漢族傳統服飾。因為漢代的前身是華夏族,故而整個漢族的傳統服飾可以溯源至周代,經過秦朝的發展,到了漢代逐漸臻於成熟。如蔡邕在《獨斷》中便說道:“天子常服,漢服受之秦。”
圖1 黃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
關於漢服的最早起源,傳統的觀點認為是在黃帝時期。如《史記》曰:“華夏衣裳為黃帝所制”。並認為“黃帝之前,未有衣裳屋宇。及黃帝造屋宇,製衣服,營殯葬,萬民故免存亡之難。”當然,這種看法是在聖人史觀下的一種認識。但是隨著現代考古學的興起,考古學家認為中國在仰韶文化時期,就出現了原始的農業和紡織業,開始用麻布來製作衣服,黃帝的妻子嫘祖就是蠶和絲的發明者。自此以後,人們的衣冠服飾日臻完備。當然衣服出現於這時期沒有問題,但是作為一種冠服制度卻是出現於商周時期,因為冠服制度具有文化意涵,它具有區分社會秩序和等級的功能。故而更加準確的講,漢服起源於商周時期。
其實,在傳統中國,服飾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除了基本的遮羞、取暖、審美的意涵外,最重要的還是其所代表的文化、政治含義。我們知道中國古稱“華夏”,華夏這個詞本身就具有文明的含義。如《尚書正義》注:“冕服華章曰華,大國曰夏。”而《左傳正義·定公十年》疏則曰:“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章服之美,謂之華。”這裡提到兩個概念,即中國和華夏,它們都是一個文化概念,即代表了一種文明的發達程度。基於此,中國便有了“衣冠上國,禮儀之邦”的美稱。
圖2 明前期皇帝冕服玄衣(背面)
我們明晰了漢服的基本概念及其起源之後,就有必有了解一下它的基本結構。
提起漢服,就得知道它所用的材料,那就是布和帛。其結構從上至下分為領、襟、衽、衿、裾、袖、袂、帶、韍等十個部分。前後具有對稱性,也就是說在製作過程中會取兩幅同等長的布,分別對摺,作為前襟後裾,縫合後背中縫。如果前襟無衽即為直領對襟衣。若再取一幅布,裁為兩幅衽,縫在左右兩襟上,則稱之為斜領右衽衣。其製作流程極為繁複,我們就不一一介紹。
有一點我們需要特別注意,就是我們在說漢服的時候,它已經不再是簡單的一套服裝,我們不能用我們今天的著裝狀況去理解古人。其實漢服包含著一整套的服飾系統,包括衣裳、首服、髮式、面飾、鞋履、配飾等。就衣裳本身來說,也是兩個概念,即上衣下裳,衣接近於我們今天的上衣,而裳則是裙裾。
圖3 各類首服
所謂的首服就是指頭飾,它也構成了漢族服飾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我們知道傳統的漢族人,無論男女都要束髮的。男女成年之後都會把頭髮綰成髮髻盤在頭上,並用笄來固定,主要的頭飾有帽、巾等。成年男子往往戴冠、巾、帽等,形制具有多樣性,常見的有冕、弁、幞頭等。當然,頭飾的佩戴也是有嚴格的規定。如漢代時,規定官員先包幘後戴冠,而平民則只包幘不戴冠。到了後世,具體佩戴方式可能會發生變化,但其中所蘊含的尊卑貴賤的等級秩序安排是不變的。
女子的頭飾則主要由副、編次等構成。髮髻也呈現出多樣性,有時還會在髮髻上佩帶珠花、步搖等各色飾物。並在鬢髮兩側飾有博鬢,當然也不乏戴帷帽和蓋頭的知人。總的來說,漢族女子所佩戴的首飾著有有八種,即為簪、櫛、釵、華勝、步搖、金鈿、珠花、勒子。女子所佩戴的這些首飾,材料金貴,樣式華美精緻。不僅能夠對她們的容顏多有助益,同時也能夠彰顯她們雍容華貴的社會地位和氣質。
圖4 漢服中女子的雙刀髻、驚鵠髻
漢族傳統的配飾也是非常重要的,我們所熟知的就是佩玉。所謂“君子無故,玉不去身”,“君子於玉比德焉”,由於玉具有光而不耀、廉而不劌的特質,所以人也應該效法它,所謂的“君子溫潤如玉”便是這個意思。當然除了佩玉外,還有佩戴蔽膝、披帛、襪、帔、香囊、劍、綬、印、笏、牙牌、革帶、玉帶、銙、騰蛇等。
此外,服飾的紋樣也是非常重要的,傳統的漢族服飾往往採取動物、植物、幾何狀的文飾。動植物的刻畫往往會呈現出逼真、細膩、栩栩如生的特點,而幾何圖形則呈現出非常規整、對稱的特點。當然,服飾的顏色更是有著嚴格區分的。古人所理解的世界為青赤黃黑白五種顏色,稱之為五正色,是極為尊貴的。至於其他的顏色則是調和色,是這五種基本顏色調和而成的,稱之為“間色”。並將五色與五行相對應,“黑土、白土、赤土、青土、黃土”、“天謂之玄,地謂之黃,青與白相次也,赤與黑相次也,玄與黃相次也。青與赤謂之文,赤與白謂之章,白與黑謂之黼,黑羽青謂之黻,五彩備謂之繡······雜四時五色之位以章之,謂之巧。”
圖5 《新定三禮圖》中的“鷩冕”想象圖
我們今天興起了一股漢服熱,但漢服的背後是有著一整套傳統文化內涵的,如果對之沒有深刻的理解,則穿漢服和洋裝沒有什麼區別。都是為了追趕時尚,只是將其視為一種審美潮流來追捧而已。我們說:“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章服之美,謂之華。”漢服不是一種簡單的服飾,它所承載的是具有五千年文明的禮儀之邦,象徵著中國的燦爛文明和精神氣質。
因此,我們更為重要的還是去學習傳統文化,如此才能不至於對漢服、對傳統的理解流於表面。只有如此,我們才會理解禮儀之邦、衣冠上國到底具有何種內涵。只有如此,我們才會不至於產生民族、歷史虛無主義,才能真正在心底堅信起文化自信。
文:甪里先生
參考文獻:《尚書正義》《史記》《獨斷》
-
7 # 鑫時空科技
唐裝是唐裝,漢服是漢服,怎麼可能混為一談呢?
通俗一句話,漢服我很喜歡,但是我不會穿。
普通老百姓穿得不論儒衣襦裙,還是貴族子弟穿得曲裾直裾,那衣服有多麻煩你知道嗎?你們要搞漢服運動,一面說是傳承,一面摒棄原來的穿衣習慣,就套外面一層衣服,和我講什麼文化!
傳承中國文化的方式有很多,做這種表面文章不如多背幾首詩,多學學論語,明白一下什麼叫做“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更好。
一幫學生黨閒著無聊嗎?你套三層衣服,頂著三四十度的太陽趕公交試試?你套著三層衣服,冒著零下二三十度的冷風在馬路上叫出租車試試?
你願意穿,我絕不反對;逼著我穿,抱歉,做不到。有那上綱上線的功夫,我多看幾本書更實在點。
-
8 # 明希小裁縫
唐裝不是漢服,更不是唐朝的服飾,是從清朝滿族人的馬褂改良而來,還添加了一些西方的服裝元素,和唐朝服飾沒有什麼關係。
真正的漢服定義比較廣,是從黃帝時期到明末清初,漢族傳統服飾的統稱,包含著漢族的文化禮儀。漢服最早出現在商朝,西周時期逐步完善,春秋戰國時期,深衣和胡服出現。秦統一六國後,建立了統一的服飾制度。
秦漢時期,男子的穿著主要是曲裾和直裾,其特點是寬衣大袖。和戰國的深衣不同,西漢時的女子深衣,有直裾和曲裾兩種。
唐代服飾分為法服和常服兩種,法服是傳統意義上的禮服,常服是正式場合穿的服裝。襦裙是唐代女子的主要服飾,另外還有裙、衫、帔。
宋代的服裝主要特點是簡潔、嚴謹、內斂。男子以圓領袍為主,官員除祭祀朝拜外都穿袍衫。宋代的女裙沒有唐代寬,有細褶;衫是對襟,蓋在裙外。
漢服的總體特徵主要有以下三點,第一,交領右衽,除此之外,還有圓領,對襟直領。第二,褒衣廣袖,衣身寬大,袖子大多是圓袂,袖寬長,是漢服禮服袖型的主要特點。第三,使用隱扣,包括有扣和無扣兩種。沒有釦子會用帶子打個結來固定衣服。有釦子的話,也要藏起來。
-
9 # 無影兄
我認為漢服和唐裝雖然都是漢人所穿著,但她們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服裝,是兩種東西。漢服是自黃帝開始,延續到明代的漢人傳統服飾,最明顯的特點是交領右衽,繫帶暗釦,還有前後中縫。每一樣元素都有其特殊含義。唐裝,則是滿清後,馬褂的改版,主要盛行於民國時期。雖然她美其名曰“唐裝”,其實她的一切元素都跟漢服的傳統元素相去甚遠,是外族文化經歷漢化後的結果。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
10 # 捕娛一線
現在在景區,能經常看見穿漢服旅遊的美女,有時大街上也能看見美女穿著漢服逛街,讓人眼前一亮,體會一種不一樣的美,感覺一夜之間,漢服文化又開始重新興起。
但是,什麼才是真正的漢服呢?漢服是漢朝的傳統民族服飾,也稱為漢裝、華服。大概在明末清初的時候,漢族及漢族的先民,以當時的人文風情為依據,形成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服飾。漢服採用交領、右衽,不需要扣子,使用繩帶,給人一種仙氣飄逸的感覺,尤其能襯托女性的柔美。漢服也分為幾種型別,“上衣下裳制”的漢服多為帝王及官員的禮服,“深衣制”為文武百官及士人的常服,“襦裙制”則是女性最喜愛的穿著。普通人一般穿短衣,下穿長褲。
而唐服與漢服有一定的區別,唐服是由清朝的馬褂演變而來,盛唐時期,中國享譽海外,海外人稱中國為唐人,海外華人居住區被稱為唐人街,那是中國的鼎盛時代,讓華人為之驕傲的時代。唐裝由幾大特點:一是立領,站立式衣領;二是連袖,袖子和衣服沒有拼接,以平面裁剪為主;三是對襟,也可以是斜襟;四是直角扣,由扭結和袖袢兩部分組成。衣服則有織錦緞面料。唐朝工藝普遍採用花卉圖案,構圖較活潑,疏密均勻,常用花鳥蟲魚做圖,常顯示花團錦簇、爭奇鬥豔,趨於表現自由、豐滿。
回覆列表
漢服圈這些人是變態了嗎?穿個衣服要高考還是咋滴?!動不動上綱上線,自己想想是不是不對,一門心思鑽牛角尖就瘋魔了,一些亂七八糟的東西不過是商家的營銷手段罷了,古代老百姓還不是粗布麻衣,那就不是衣服了?咋不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