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單良
-
2 # 蘇老師歷史小課堂
好皇帝的標準是統一多民族國家、建立健全體制(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了、郡縣制等)、開拓疆域、統一文字車軌度量衡的話,嬴政是一位具有深謀遠慮、雄才大略的王,是其他人遠不能急及,這一切都具有開拓性質,加上嬴政身世坎坷,能在群雄稱霸中脫穎而出,除了商鞅變法奠定基礎外,與其個人素質是脫離不開的,堪稱是一代偉大帝王。
但若從對待百姓的角度來看,法律是利於其統治的武器,但過於嚴苛殘暴,且大肆殺戮,建立宮殿陵寢,有違於經濟發展規律,既百姓需要一個穩定的環境發展生產。秦末農民起義深刻說明作為統治者,實施暴政不是國家長久之計,秦始皇的暴政也給後代帝王留下慘痛教訓,深刻證明“外儒內法”才是中國古代治國之道。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秦始皇用自己的實踐告訴後代帝王“仁政”的重要性。
-
3 # 面板科魏醫生
秦始皇13歲就繼位成為秦王,到他39歲的時候,就全部消滅了其他諸侯國,統一天下改號稱皇帝。49歲時,秦始皇死在了出遊的途中。
秦始皇像
著名歷史學家郭沫若評價秦始皇說道:“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樹立了不少規模宏大的事業,如廢封建為郡縣,聯結秦、趙、燕諸國的長城而為萬里長城,鑿靈渠,以溝通湘水與灕水,使珠江水系與長江水系相連貫,中原文化因而更快地普及於珠江流域,統一歷朔,統一度量衡,統一貨幣,特別是使已經有統一傾向的文字更由人為的大力而整齊劃一,這些赫赫的文治武功的確是空前未有的。”
車同軌
靈渠遺址
然而秦始皇當了皇帝,取得成功以後就開始驕奢淫逸。大興土木,修築宮殿,修築陵墓,而又企圖長生不老。奴役黎民,揮霍無度。只喜歡別人對自己歌功頌德,又不聽取任何意見。
阿房宮圖
焚書坑儒新看法但這裡要宣告一點,我們歷史書上說秦始皇焚書坑儒,但今天的歷史學家已經有了新的看法。
秦始皇當時焚書,用意是整齊思想,統一文字,在當時其實是有必要的,而且秦始皇當時所焚的書並不是很多,因為當時書都是官方收藏。
其實焚書最多的是西楚霸王項羽,他焚燒秦朝宮殿,大火著了三個月都沒有滅掉,很多書籍也被焚燬。
而所謂的坑儒,其實是坑了460多個以長生不老的學說哄騙秦始皇的騙子。
因為當時對讀書人統稱為儒。其實秦始皇以至於秦二世身邊一直都有儒家的儒生存在,並沒有把他們都坑掉。
焚書坑儒
秦始皇雖然也犯過很多錯誤,但仍然是一個偉大的英雄。他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皇帝,也沒有前朝的經驗可以參考。最後他的秦王朝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缺少歷史經驗而招致失敗。
雖然秦王朝曇花一現,但是卻為後來祖國大一統的政治思想奠定了基礎。
因此秦始皇是功大於過的,仍然可以把它評價為一個好皇帝。
-
4 # 小編虎哥
千古一帝”是後來的政論家對秦始皇的一種評價。秦始皇實現了統一,在政治格局、政治制度方面有很多新的創制,或者說有很多新的發明。我們在這一節中來談談秦始皇的政治理念、政治創造和他的行政風格,以及後世對秦始皇這個人物的歷史評價。
影響秦始皇的兩個人
秦始皇的政治理念的形成,應該說受到過一些思想學派的影響。韓非的影響是非常顯著的,秦始皇讀《韓非子》裡的篇章,感嘆說如果能和這個人相識,即便是死了,也沒有遺憾了。
於是李斯就告訴秦始皇,這是他的同學韓非寫的書,秦始皇就派兵攻打南韓,要求韓非到秦國來。韓非作為南韓的使者來到秦國,秦始皇採用李斯的建議,把韓非留在了秦國,最終韓非死在了秦國。還有一個人對秦始皇的政治理念產生過影響,就是呂不韋。唐代詩人李商隱有這樣的詩句:“嬴氏並六合,所來因不韋。”
嬴秦兼併了天下,創立了秦帝國,對這個歷史進步有重要貢獻的一個人物就是呂不韋。
應當說,呂不韋是中國歷史上以個人財富影響政治程序的第一人。中國歷史上,在呂不韋之前有一個人叫范蠡,他是越王勾踐的主要助手,幫助越王勾踐實現了復國計劃,擊敗了吳國。但是,他很快就離開了政治旋渦的中心,隱身到齊國去經商,據說曾經“三致千金”,後來在陶這個地方,就是今天的山東定陶附近定居,成為一位富商。范蠡是先從政後經商的一個人物,而呂不韋是先經商後從政的一個成功人物,他以富商的身份參政,取得了非凡的成功。
秦始皇的身世之謎
呂不韋的出身也是他後來受到一些非議、批評、毀謗的原因之一。但是,中國古代很少有走這種由經商而從政道路的人,他對政治文化風貌的影響還是有特殊意義的。呂不韋的故事裡有一個重要的情節涉及秦始皇的身世,秦始皇的母親趙姬有孕之後,歸於他的父親子楚,這在《史記·呂不韋列傳》裡有記載。但是,司馬遷同時又澄清了這種說法,他說“至大期時,生子政”,就是秦始皇的母親到了“大期”才生了秦始皇,就是說是足月生的。
在明代,已經有人說這是戰國好事者為之。清代梁玉繩的《史記志疑》是對《史記》提出很多批評的一部書,書中說司馬遷記錄趙姬“至大期時,生子政”,是想“別嫌明微”,人們不應該誤讀《史記》。也有人認為是呂不韋的門客在呂不韋受到政治懲處之後,借這個傳說來醜化秦始皇。還有一種可能的說法,就是後來亡國的六國知識分子宣揚這件事,使得天下人認為秦雖然滅了六國,但其實已經先亡國了,因為秦的國君的血統根本不純正。
我們用嚴肅的眼光來看待歷史,秦始皇就是秦始皇,即使他的血統有疑問,也不影響我們對他這個人物歷史作用的評價。
《呂氏春秋》規劃的藍圖
說到呂不韋,就要提到他主持編撰的一部著作,叫《呂氏春秋》。後來的學者進行圖書分類,往往把它劃定在雜家一類,其實我們可以看到,它吸收了東方各種思想流派的積極、有益的因素。而且我們還可以體會到,呂不韋有意識地在大一統的政治體制即將形成的時代,為推動歷史進步進行了一種文化準備,就是他描繪了一幅政治藍圖,為這個即將要出現的強大帝國規劃了它的政治走向和政治格局。
在政治文化的總體構想方面,呂不韋和他的助手們進行了精心的設計。《呂氏春秋》裡有非常積極的內容,有非常可貴的成分。比如其中有一篇叫作《順民》,強調執政要順民心,“先王先順民心,故功名成”,先主首先順應民心,所以能夠取得政治成功。又說:“凡舉事,必先審民心,然後可舉。”就是要考察社會各色人等的政治訴求、政治願望。順民心的理念應當說是非常重要的。《呂氏春秋》是戰國百家爭鳴時代最後一部有影響的論著,是可貴的文化成就。它也是文化史即將進入新階段的一個重要標誌,是一座文化程序的里程碑。
呂不韋在秦王朝建立的時候已經退出歷史舞臺了,但是《呂氏春秋》對秦政仍然形成了傾向性、規定性的影響。宋代的思想家朱熹曾經評價《呂氏春秋》這部書,說“道里面煞有道理”。
秦始皇的政治創造
說到秦始皇的政治創造,就要提到他發明的幾種政治制度。第一是皇帝制度,“皇帝”這個名號使用了2000多年,一直到1911年。秦王朝的壽命只有十四五年,但是皇帝制度被沿襲下來。
秦始皇對大臣說,天下統一了,原來的名號“王”已經不適應現在的政治形勢了,“其議帝號”,你們要商議出一個新的名號。但是,李斯這些大臣不明白秦始皇的心理,商量了半天,選了一個名號叫作“泰皇”。秦始皇不滿意,說要把“泰”字去掉,把“皇”字留下來,再加上“帝”字,叫作“皇帝”,他是“始皇帝”,然後一代一代繼承下去,二世、三世一直到萬世。皇帝制度是秦始皇的一個重要發明。
第二是官僚制度,中央機關、地方機構都有一整套非常嚴密、比較合理的官僚制度。秦王朝很快覆滅,劉邦建立了新的帝國西漢王朝,但是在政治體制上,仍然沿襲秦的模式,叫作“漢承秦制”。《漢書·百官公卿表》在介紹各種官員的身份、職能、待遇的時候,往往說某個官職是秦官,是秦王朝時期已經確定的制度。
第三是郡縣制度。郡縣制度的確立是經過爭論的,有大臣說天下這麼遼闊,管理這個國家要繼承周代的制度,分封子弟和功臣到各地去,共同輔佐中央,實現全國的穩定。秦始皇和李斯拒絕、駁斥了這個建議,說各地封了諸侯,就是發生戰爭的原因,這是有歷史教訓的。
郡縣制度就是郡和縣這兩級行政部門直接向中央負責,直接向皇帝負責,官員的任命、地方的管理直接由中央垂直實現。這個政治設計在西漢前期曾經有過反覆,但是很快又扭轉過來,全面承襲了這種制度。郡縣制度也影響了中國2000多年,它對於國家的統一、社會的穩定、經濟文化的進步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明代思想家李贄說李斯提出推行郡縣制度的建議是“千古創論”,又就“置郡縣”這個舉措讚譽說“此等皆是應運豪傑,因時大臣”,這都是最英明、最清醒的政治家做的決策。他說“聖人復起,不能易也”,就算是先古聖王堯舜禹湯、周文王、周武王來當政,讓他們來做政治選擇,也會採取這個方式,不會有其他選擇。
秦始皇時代所推行的有益於歷史進步的一些舉措,比如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統一文字,在全國進行大規模的交通建設等,都是非常重要的。
秦制是非
但是,秦的政治制度是由皇帝來做最高執政者,由皇帝來進行最終決策,是被後人稱為“專制”的制度。這種制度影響了中國2000多年,造成中國後來發展緩慢,民生、民智、民權都受到限制,不能自由發展。
譚嗣同,戊戌變法中為了改革而犧牲生命的大改革家,在《仁學》這部書裡對秦政有所評價:“二千年來之政,秦政也,皆大盜也。”就是皇帝主宰整個社會,限制整個社會,全民都受到壓抑。2000多年來中國政治制度的演進都沿襲著秦政最初設計的這個方向,這是中國歷史中的一個顯著弊病。李約瑟,一位英國曆史學者、科學史學者,在《中國科學技術史》這部書裡講到法家思想在秦政中的作用,他說法家的學者倡導的集權主義頗近於法西斯。秦朝推行法家思想,後來為漢朝所取代,法家受到了壓抑,儒學的地位上升,成為意識形態的主導。他指出法家以法律為治國的主導,體現出集權主義的傾向。
按照李斯的說法,“天下已定,法令出一”,“今皇帝並有天下,別黑白而定一尊”,所有的政治判斷、所有的文化判斷,都是皇帝一個人說了算。當時有方士議論秦始皇執政的問題,說“天下之事無小大皆決於上”。這是秦始皇時代體現出來的政治風格。
始皇功過
應當說,秦始皇這個人物的歷史表現還有一些值得我們注意的特點。這位來自西北高原的君主在統一戰爭期間曾經三次出巡。統一戰爭結束之後,就是秦帝國建立之後,他又以皇帝的身份五次出巡,有一次是向西北方向走,到了甘肅,另外四次都走到了海邊。
他在琅邪這個地方,也就是今天的山東青島附近停留了三個月,據說“大樂之”,心情非常好,還組織了大規模的移民集中在這個地方,這些移民享受著“復十二歲”的待遇,就是12年不用向政府繳納賦稅,不事徭役。秦始皇在沿海各地刻石,頌揚自己的威德。他還在海上航行,以連弩射殺大魚。他組織方士去尋求海上的仙山,目的是為自己求取不死之藥,同時他這也是以行政支援的方式幫助這些早期的Nautilus進行最初的海洋探索。一個重要的史例就是徐福出海再沒有回來,很多學者認為他可能是到了日本。有關秦文化的世界性影響,這也是一個具體的例項。
秦始皇還是一個非常勤政的皇帝,據說他每天“以衡石量書”,就是每天給自己處理公文設一個指標。一石當時是120斤,相當於今天的60斤,就是至少要處理完60斤重的寫在簡牘上的文書。有學者進行過測定,當時一枚簡牘能寫38字左右,60斤大概有多少字?經過粗略測算,秦始皇每天處理的文書竟然達到了30萬字左右。這讓我們非常吃驚,可見這個帝王的勤政。
但是,方士們在議論這件事情的時候,說他“貪於權勢至如此”,說他不放權,把所有的權力攬在自己手裡,最後死在出巡的路上。秦始皇陵西側出土的兩乘銅車馬體現了當時制車技術的最高水平,是當時最好的車,但是它並沒有有效、高階的制動裝置,也沒有今天所有車輛都具有的減震裝置。乘坐這樣的車輛出行是相當辛苦的。
對於秦始皇這個人物的評價,李贄說“是聖是魔,未可輕議”。罵秦始皇的人很多,對秦始皇予以肯定評價的人並不多,李白有詩作歌頌秦的統一,說“秦皇掃六合,虎視何雄哉”。現在的政治家,像毛澤東這樣的人物,對秦始皇的評價也是有前後變化的,起初他對秦始皇是徹底批判的,到了晚年對秦始皇又有一些讚許,又有更多的肯定。這也告訴我們,對秦始皇的歷史評價是一個複雜的歷史問題,也是一個複雜的文化命題。
-
5 # 齊君
我是鵬正!我來回答!我是喜歡軍事和歷史的小學弟鵬正。(始皇帝)
嬴政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史稱“始皇帝”他的貢獻對於中國是十分巨大的。
他統一中原,南征百越,北擊匈奴。統一度量衡,修建萬里長城,給予我們農耕民族極大的生存空間,避免我們被遊牧民族征服。秦始皇的貢獻至今影響現在。
秦始皇的貢獻屬於典型的功在千秋,弊在當代的事情,和他有一拼的還有隋煬帝楊廣。這都是被後人黑的比較出名的,不過隨著歷史的更深入的研究,相對開始進行平反。(秦始皇嬴政)
可惜由於秦始皇想一口吃個大胖子,想打造一個萬年帝國,結果沒玩好,崩盤了。分析分析當時的那個局勢,秦國剛統一六國沒多久,秦朝不改變憲法,導致制度僵化,民間矛盾激化。隨後,秦始皇又南下徵百越、擊匈奴。修建萬里長城,真是把老百姓往死裡逼,一點喘氣集會都不給,所以導致帝國內部矛盾重重。從這看,秦始皇嬴政是暴君,但是從上帝視角觀看問題則是不然,就是因為有了嬴政的這些舉措,才導致後來王朝避免被遊牧民族征討,將中原鞏固為一體,才會有後來王朝的巔峰。所以,秦始皇就是心太急,就是想一下成王者,結果,承受不住壓力,轟然倒塌了。
(秦始皇嬴政)
-
6 # 正身正己正心
《過秦論》中這樣評價: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御宇內,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御宇內,吞二週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繫頸,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秦始皇認為自己的功勞勝過之前的三皇五帝,採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構成“皇帝”的稱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使用“皇帝”稱號的君主,在中央實行三公九卿,管理國家大事。地方上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同時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對外北擊匈奴,南征百越,修築萬里長城,修築靈渠,溝通水系,奠定中國兩千餘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被明代思想家李贄譽為“千古一帝”。但是到了晚年,求仙夢想長生,苛政虐民,扼殺民智,動搖了秦朝統治的根基,秦始皇如果說錯,就錯在太急了,他把一個朝代百餘年才能完成的工程,集中到在位的十幾年,榨乾了民力,國力,真是: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
7 # _誰主沉浮74928152
首先歷史政治人物的評價是複雜的,不能單純用好壞來說,也不是剛死了就能得到最終評價的,要經過一個比較長的時間,總的來說嬴政想做一個好皇帝,想建立一個新世界,開創一個新時代,統一華夏,希望不再有戰爭,民眾生活得好,統一後這接著要靠制度保障,建立皇帝制度,全面推行郡縣制,廢除封土建國的封建制,不貴諸子,唯才是舉,嬴政公天下,軍事上北擊匈奴修築長城穩定北方邊界,滅楚後繼續南下開拓疆土,嬴政的缺點過於使用民力,法律過於嚴苛,不夠重視發展文化思想,制度建設還不夠,這些也有當時條件限制等原因。
功:
1.統一六國
戰國後期,秦國成為七國中實力最強的國家,透過戰爭,不斷兼併東方鄰國的土地。公元前260年,秦、趙之間發生了空前激烈的長平之戰。趙軍40多萬人降秦,絕大部分被坑殺。從此,東方六國再也無力抵禦秦軍的進攻。
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陸續滅掉東方六國,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朝的統一,結束了諸侯長期割據混戰的局面,符合廣大人民的願望。
統一戰爭的順序:
①韓、魏、楚以地賂秦大事年表:
前290年韓與秦武遂(在今山西南部)地方二百里。
前280年楚與秦漢北(今湖北西北部)及上庸(今湖北西部)。
前275年魏與秦溫(在今河南溫縣一帶)。
前273年魏與秦南陽(今河南濟源至獲嘉一帶)。
〔提示〕從上表可以看出,秦在統一中國的前六七十年間,其軍事勢力已擴充套件到中原地帶。
②秦滅六國的時間表:前230年滅韓;前225年滅魏;前223年滅楚;前222年滅趙、滅燕;前221年滅齊。
前269趙將趙奢擊秦,大破之。
前257魏信陵君救趙,秦兵解去。
前247信陵君率五國兵敗秦軍於河外。
前233秦攻赤麗、宜安,被李牧擊退。
前232秦攻番吾,又被李牧擊退。
前227燕太子丹使荊軻刺秦王。
由此可見“六國論”中“六國互喪”、“(齊)終繼五國遷滅”、“燕雖小國而後亡”等語,都是以上述史實為依據的。
2.專制集權統治的建立
嬴政統一六國以後,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強中央專制集權。他規定最高統治者稱皇
帝,國家一切大事,都由皇帝一人裁決,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在中央,皇帝以下設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地方,秦始皇接受大臣李斯的建議,實行郡縣制,把全國劃公為36郡,郡下高縣。郡縣制度在中國長期沿用下來。
3.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
戰國時期,各國的文字、貨幣和度量衡,各有相同,影響各地經濟文化交流。秦統一後,把小篆作為全國規範的文字,以後又在民間流行筆畫更為簡單的隸書。秦始皇還規定,在全國統一使用圓形方孔的秦國銅線;同時,統一了度、量、衡。這些措施,有利於鞏國秦朝的統一,有利於各地經濟文化交流,對後世也有深遠影響。
4.奪取河套地區 防禦匈奴
匈奴是中國北方一個古老的遊牧發族,原先分佈在蒙古草原上。戰國末年,他們逐漸強大起來,佔據了水草豐美聯社的河套地區,並不斷南下。北方各國的農業生產經常遭到破壞。秦始皇末年,匈奴形成強大國家。他們的首領稱為“單于”。
秦統一以後,將軍蒙恬率領軍隊,從匈奴手中奪取河套地區。政府還遷徙內地人民到那裡耕田戍守。秦始皇又徵發農民,修築了西成臨洮、東到遼東的一道城防,用來抵禦匈奴。這就是舉世聞名的萬里長城。
5.越族地區的開發 溝通水系
越族是中國南方古老的民族,分佈在東南沿海和珠江流域。秦統一六國以後,派兵征服越族地區。在那裡設定桂林、南海、象郡等數郡,遷移中原50萬人,到那裡戍守,和越人雜居。為解決運輸困難,秦始皇派人開鑿了靈渠,溝通湘水和離水,把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連線起來。
6.修建交通
秦在原來六國車馬道路之基礎上,修建寬闊一律之馳道,以首都咸陽為中心。
7.土地私有制的出現
秦自商鞅時廢井田、開阡陌以來,即逐漸允許土地私有和自由買賣。統一全國後,秦室更加重視農業生產,讓佔有土地之百姓呈報佔田數並納稅,正式承認土地私有制之合法。
過:
1.徵斂無度,賦稅奇重
為了維持龐大的軍費開支與工程建設,滿足窮奢極欲之生活,始皇不惜對民眾課以重稅,全國出現『男子力耕,不足糧餉,女子紡織,不足衣服,竭天下之資財以奉其政』的嚴重狀況,以致民不聊生,百姓『衣牛馬之衣,食犬口之食』。
2.好大喜功,濫用民力
秦始皇急功近利、不恤民情,連年大興土木、四處征戰,為了自己之奢欲,在首都附近造阿房宮、修驪山墓,所耗民夫竟七十萬人以上。據估計,當時服兵役之人數遠超二百萬,佔壯年男子三分之一以上。如此重稅苦役,實非百姓所 能忍受。
3.嚴刑峻法,民怨鼎沸
秦自商鞅變法以來,法令即十分嚴苛,一人死罪誅及三族,一家犯法鄰里連坐,百姓動輒被罰充苦役或慘遭酷刑。
4.箝制思想,焚書坑儒
為防止百姓反抗,秦始皇在思想上也實行了嚴厲之統制,如頒佈禁書令,大肆收繳焚燬書籍,又坑殺非議朝政的儒生四百餘人,史稱『焚書坑儒』。
綜合點評: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雄才大略的君主,其非凡的功績在中國帝王中也只有數人能與之相比。雖然他在晚年大興土木,給人民帶來了沉重的災難,但他對中國歷史所作的功績遠遠大於他的過失。正如司馬遷在《史記》中所評論的:“及至秦王,續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週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棰拊以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俛首繫頸,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於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墮名城,殺豪俊,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鑄鐻,以為金人十二,以弱黔首之民。然後斬華為城,因河為津,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溪以為固。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天下以定。秦王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但秦僅二世而亡,其中的歷史教訓足以警世後人,引以為鑑。
秦始皇的最重要歷史功績,在於完成了統一事業,建立了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的中央集權的國家。
當然,秦的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客觀形勢已經為統一造成條件,秦始皇是在統一果實成熟了的時候來到果園中的。但這種歷史必然性並非意味個人的作用無足輕重。為什麼統一由秦國來實現?完成統一的時間為何在公元前二二一年?在這些方面顯示了秦始皇的個人作用。
除了作出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決策以外,秦始皇對統一的貢獻,在於善於用人和勇於改過。有些評論家盛讚秦始皇的“軍事指揮才能”,這種評價是沒有多少根據的。比起他的先輩,如秦穆公、秦武公等曾多次親率軍隊作戰的君主,秦始皇幾乎可以說沒有直接指揮過打仗;但是,秦始皇卻取得了比他前輩更輝煌的成就,這除了歷史給他造成的機運以外,主要在於他善於用人和勇於改過。在統一中國前夕,秦國聚集了幾乎是全中國所有的第一流的軍事家、政治家。這裡有王翦、王賁、尉繚、李斯、姚賈、頓弱等等,他們大都並非秦華人,卻在盡心地為秦效力。一切克敵制勝的軍事進攻和政治策略計劃,都是由他們制定和實現的。秦始皇的作用在於善於發揮他們的作用, 聽從他們的勸諫和有錯勇於改。如滅楚時,他開始誤用李信遭到失敗後,馬上改過,親請王翦出征,並傾全國之兵交付與王翦,結果取得勝利。這種情況,若與趙國國君不信李牧,齊國國君輕信讒言,致使國亡的情況相對照,更可看出秦始皇作為一個君主,善於用人和勇於改過,對於歷史發展具有多麼重要的影響。
秦始皇的貢獻還在於奠定了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基礎。秦統一後實行的各種政策和措施,有的不僅影響至以後二千年的封建社會,而且及於現在,如文字的統一就是一例。秦始皇採取的各種統一措施和制度,對當時的歷史發展來說,是一種大膽的革新,他不僅改變割據狀態的政治和文化,從而使封建的社會經濟順利地向前發展 。而且在很多方面改變了秦國固有的歷史傳統,如秦國以前一直被中原諸國視為西方落後地區,秦孝公也曾為此面苦惱,昭王以後雖然秦國勢力進入中原,但主要統治地 區、根據地仍不出關中。到秦始皇時期,其國土竟達到空前廣大的程度,而臨這種局面,秦始皇以秦國制度為基礎,建立各種制度,他並未囿於秦國固有的制度和傳統,表現其政治眼光較為遠大。從秦代制定的一些制度大部分為後來所繼承,可以證明:這些制度和措施是適應當時歷史形勢的。而建立這些制度的秦始皇,其政治視野若不超出地處西陲的秦國的侷限,則是很難做到這一點的。
在秦國的歷史上,繼秦穆公、商鞅以後,秦始皇是對秦國發展有重要作用的人物。在中國歷史上,秦始皇也是開創一個時代的代表人物。
但秦始皇還是一個稀世的暴君。秦始皇的殘暴不能僅僅用“地主階級本性”這種一般性的原因去解釋。唐甄曾說過:“自秦以來,凡為帝王者皆賊也”(《潛書·室語》),這種看法是對的。但秦始皇這個“賊”似乎比其他帝王更暴虐,其罪過更大。他不僅窮侈極欲,造成了廣大人民的苦難;就是施行的一些有利於統一的措施,雖然從長遠來看有利於社會發展,而在當時則成了一場浩劫,如修長城,經年累月徵發數十萬人進行著極為沉重勞動。這種搖役負擔給人民造成的痛苦,從下述記載就可看出達到多麼可怕的程度。清人楊廷烈著《房縣誌》記載:有人發現一種全身長毛的“毛人”,據說他們的祖先乃是逃避秦始皇築長城勞役的民夫,由於躲入深山老林,年長日久,全身長出毛,傳說當碰到毛人時,他先問你:“長城築完乎?秦皇還在麼?”只要回答:“長城未築完,秦始皇還在!”“毛人”就會嚇跑。這個記載當然只能視為人民群眾的一種傳說,然而如果歷史上根本沒有那樣殘酷的現實,絕不會出現這種可怕的傳說。它反映了秦始皇的作為都是建立在對廣大勞動人民殘酷剝削和壓榨之上的,而這種剝削和壓榨遠遠超過社會所能承擔的程度,致使社會簡單的再生產都難以維持下去,所以就連對歷史發展有利的一些措施,也給當時的人民造成災難。
秦始皇統治的殘酷,與秦國曆史傳統有密切關係。秦是以一遊牧民族立國。從立國之日起,秦就處於同敵人戰鬥的環境中。“秦人耐苦戰”是歷史造成的,統治者的“酷烈”也是同這種戰爭的殘酷現實相一致的。從秦襄公到商鞅、到秦始皇,其統治手段始終是極為殘酷的:“夷三族”、“夷九族”,這在其它諸侯國是極為罕見的,殉人多至上百也僅見於對秦的記載。秦始皇完成了先代國君統一中國的計劃,同時也把秦國殘酷統治的手段發展到登峰造極的地步。但是,強調秦國的傳統,決不意味著開脫秦始皇個人的罪責,他個人性格殘忍,好大喜功,尤其是統一以後剛愎自用,獨斷專行,以及恣意享樂,乃是加重人民災難的重要原因。正因為如此,也是由於他把當時的社會經濟推到崩潰的地步,使秦王朝又成為歷史上一個極其黑暗的朝代。
-
8 # 黎洪海
首先贏政也就是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他結束分裂格局,統一了中國,人民不再遭受戰爭之苦,中國古代社會開始進入了封建社會,這是一個歷史性轉折點,從這點來看,秦始皇很偉大。
其次贏政修長城抵禦外來侵略,當時在人財物睏乏情況下動用、耗費了全國大量的財力物力和人力,給很多家庭和個人造成很深的傷害,但從國家利益角度來看,這是國家防禦戰略需要,個人、集體利益要服從國家利益需要。
三是他統一了貨幣,統一了思想,統一了計量單位和方式,為經濟發展創造良好條件。
四是焚書坑儒,禁錮人們思想,這是歷史的倒退。雖然這是統治階級統治需要,也是鞏固江山需要和當時社會治理形勢所需,但實踐證明,社會發展需要百家文化思想來共同推進。
-
9 # 小胖講歷史
在“普天之下,莫非王臣;率土之濱,莫非王土”的君主制封建社會,皇帝就是國家的代稱,皇帝的詔命就是法令,我們透過對歷史事件的剖析,就可窺透封建帝王的思想意識、道德觀念和胸襟。
秦始皇是一位勇於開拓、大有作為且比較開明的皇帝,他在奠定封建國家體制方面建立了豐功偉績,表現出他的雄才大略,他統治的時間雖說不太長,但也表現出他作為一個有作為的統治者所必備的優良品行,是值得肯定和稱道的。秦始皇優良的執政品行歸納起來,主要有如下五個方面:
1、一生都十分勤政。
史書稱秦始皇“晝判(處理)獄(案件)而夜理書”,據記載,他每天要批閱的各種奏請簡札有一百三十多斤重,這是他自己規定的數量,每天必須完成。滅掉六國,統一天下之後,他又多次東巡,為的就是巡視各地的治理情況(但有時也是為了尋找長生之藥)。他特別喜歡讀商鞅的《商君書》和韓非的著述,即便外出巡狩也不輟研讀。有的秦史研究家推斷,秦始皇的死是由於疲勞過度所致,就是今人所謂的“精力透支”、“疲勞死”。
2、重視和重用人才
征服東方六諸侯國之初,為了得到著名的謀略軍事家、當時尚在魏國作將軍的尉繚,秦始皇想盡一切辦法,包括派李斯入魏勸說,最後終於說服尉繚入秦,成為他東征六國的主要謀士之一。
有人把富諳帝王權謀的南韓公子韓非的書札傳到秦國,當秦始皇看到韓非的《孤憤》、《五蠹》之書,不僅讚歎道:“嗟乎!寡人得見此人,與之遊,死不恨(遺憾)矣!”後來,為了得到韓非一人,不惜興重兵攻打南韓,終於迫使韓王不得不遣韓非入秦。
征伐楚國之戰,秦始皇為了請正稱病在家的大將軍王翦出山,曾三次前往王剪府拜訪,終於打動王翦答應作徵楚大統帥。
因犯了法而被關押的縣胥吏程邈在監獄裡研究文字改革,他把李斯創制的小篆圓折改成了方折,削繁就簡,經過十年的努力,終於創造了一種新體字(即隸書)。後來有人把這些字上奏,秦始皇看了,認為這種字很實用,就赦免並起用了他,讓他在御史寺裡供職。
秦始皇的身邊聚集了一大批有才能的“客卿”(秦國稱其他諸侯國在秦謀事的人為“客卿”),這些受重用的“客卿”大致算來主要有:丞相李斯(來自楚國)、中車府令趙高(來自趙國)、軍事家尉繚(來自魏國)、將軍趙佗(來自趙國)、上卿甘羅(秦將甘茂之孫,甘茂來自齊國)、將領蒙武及其兒子大將軍蒙恬、蒙毅兄弟(蒙武是秦老將軍蒙驁之子,蒙驁來自齊國)、水利專家鄭國(來自南韓)、帝王權謀理論家韓非(來自南韓)、客卿茅焦(來自齊國)、樂師高漸離(來自燕國)、博士淳于越(來自齊國)、方士徐市(來自齊國)、盧生、侯生(來自燕國)……
3、虛心聽取別人的意見和建議
公元前237年,南韓水工鄭國受韓王之命假借協助修築水渠疲秦之謀敗露,秦宗室大臣藉機建議秦始皇驅逐在秦國謀事的所有諸侯國的“客卿”,秦始皇誤信宗室大臣之言,錯頒“逐客令”,命令所有在秦任職的“客卿”必須在規定的時限內一律離開秦國。
同在被驅逐之列的李斯在離秦的途中,給秦始皇上書《諫逐客書》,據理力爭,力陳“客卿”為秦作出的貢獻、留用“客卿”的重要及逐客的弊害,使秦始皇翻然省悟,即收回“逐客令”,重邀被逐客卿回秦供職,不久還提拔李斯做了廷尉。
同時,在李斯及鄭國的極力勸說下,秦始皇權衡利弊毅然採納了他們的建議,赦免了疲泰之計的實施者鄭國並讓他繼續主持鄭國渠的修鑿,用了近十年的時間終於修成了秦國第二大水利工程——鄭國渠。
嫪毐之亂平息之後,秦始皇怒其母趙太后與嫪毐沆瀣一氣,即下令削去其太后之稱,撤除其一切待遇,並將其囚禁在雍城。後來,齊國、趙國派使者使秦,“齊人茅焦說秦王曰:‘秦方以天下為事(把統一天下作為目標),而大王有遷(貶斥)母太后之名,恐諸侯聞之,由此倍(同“背”,背叛)秦也。’秦王乃迎太后於雍而入咸陽,復居甘泉宮。”(《史記。秦始皇本記》)
4、沒有“屠城”暴行
秦始皇早期,秦趙“長平之戰”秦將白起將趙軍四十萬降卒全部予以坑殺。
但是,秦始皇后期,在近十年的征服六國、完成統一霸業的漫長征戰中,歷經屢戰,卻不見史書有關其坑卒、屠城暴行之記載。
相比較之下,秦始皇之後,項羽起兵反秦,攻襄城久持不下,攻克後屠城坑卒。《史記.高祖本紀》說:“襄城無異類,皆坑之,諸所過無不殘滅。”項羽為上將軍後,打敗了秦將章邯的隊伍,俘獲秦降卒二十萬,打算收編共擊咸陽,行軍至河南新安城,聽秦降卒有怨言,就將二十萬降卒全部予以坑殺。
項羽
楚漢之爭時,項羽率兵與齊將田榮在城陽交戰,田榮被打敗,帶兵逃到平原,項羽追殺。不但坑殺了田榮的降卒,還將城裡房屋全部燒燬,又將俘獲的老弱婦女幾乎全部殺光。特別是項羽攻入咸陽後,“殺子嬰及秦諸公子宗族。遂屠咸陽,燒其宮室,虜其子女,收其珍寶貨財,諸侯共分之。”(《史記.秦始皇本紀》)
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這樣一比較,就知道秦始皇的好處了。
5、不搞人殉制。
用人殉葬是一種歷史悠久的制度,天子、大夫都可以用人殉。公元前384年秦國首先廢除了人殉制度,至秦始皇登基作皇帝也只僅過了一百三十八年。秦始皇自認為是功過三皇五帝的君王,又是權力至高無上的始皇帝,他要做的事恐怕無人能攔得住,也無人敢阻擋。然而他沒有恢復這個制度,連牲殉也未用,只是用與實物同樣大的陶製兵馬俑陪葬。他要是堅持恢復用人殉葬,恐怕殉人的規模會是無比驚心動魄的。
在今人看來,沒有坑卒、屠城暴行,不行人殉制,也許沒有什麼可值得稱道的,但是,不要忘了秦始皇正處於把平民視為牲畜、可以任意殺戮的野蠻社會之時,他的前後都有人坑卒、屠城、人殉(需要指出的是,直到清代順治皇帝仍在行使人殉)之暴,而唯有他能夠摒棄陳腐的觀念,平待黎民百姓,把平民視為“人”來看待,這不能不說是一大進步,實屬難能可貴。
6,不殺功臣
劉邦奪取政權後,殺死了燕王臧荼、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楚王韓信等幾個異姓諸侯王,就連特大功臣丞相蕭何也因為被懷疑謀反而下獄治罪,後來多虧呂雉中間說了幾句好話,蕭何才被無罪釋放。
我們再來看看秦始皇。
秦王政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將軍李信率秦國軍隊攻打楚國,被當時楚國將領項燕率領楚軍打得大敗。李信葬送了二十萬人馬,秦始皇非但沒有治罪,還信任如故,讓他戴罪立功。
公元前224年,秦國名將王翦率60萬秦國大軍討伐楚國,60萬大軍,久攻下楚國首都,佔領楚國全境。王翦獨力剿滅了東方五國,功勞早已大得無法封賞,放在後世任何一位帝王手裡,都是夷滅三族的大禍,可秦始皇對於王翦賞賜無數財物,王翦安然無恙,而他的孫子王離還在秦始皇手下繼續當統兵大將。
而秦始皇的另外一個大功臣宰相李斯幫助秦始皇奪取天下,秦始皇給他封侯拜相,賜予最尊貴的待遇,一直寵信到而秦始皇自己去世。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後世認為躲不過去的一條鐵律,在秦始皇這裡,完全不起作用。
不可否認秦始皇施政也是比較嚴苛的,這種嚴苛,來自秦始皇對社會管理所採取的嚴厲措施。實際上秦代無論在社會管理、工業製造還是農業生產等領域,推行的都是標準化的管理制度,任何人不得違背,否則,要受到懲罰。這些是必須的嚴苛。
縱觀封建社會的歷史,哪一個統治者不是視民命如草芥?可是,為何獨有秦始皇“暴君”之稱呢?恐怕不能排除被滅除的六諸侯國王室的切齒詛咒。秦始皇的統一之舉必會引起利益喪失者的痛恨。
秦二世
另外,秦始皇“暴君”之稱,是受了其不肖子秦二世胡亥的連累。胡亥年幼無知、昏憒無能、聽信奸臣趙高讒言,雖在位僅三年,也由於厲行督責術,給百姓帶來深重的災難,加劇了人們對秦的痛恨,加速了秦的滅亡。
《史記.李斯列傳》載:“二世行督責益嚴,稅民深者為明吏。二世日:‘若此則可謂能督責矣。’刑者相半於道(路上的行人,有一半是服刑者),而死人日成積於市。殺人眾者為忠臣。”可見,秦二世所行督責之術用法之酷,是遠遠超過其老子的。秦二世的劣行,人們自然而然會記到秦始皇帳下,因為提起秦朝,人們首先想到的是秦始皇。
我們應該運用“實事求是”的分析方法,將秦始皇與秦二世剝離開來,還秦始皇一個歷史真實。
"
-
10 # 歷史也好玩
秦始皇,姓贏名政,22歲時正式主持朝政,先後解決了嫪毐和呂不韋兩派勢力,確立了自己的權力基礎。嬴政任用李斯為相,蒙恬為大將軍,著手實施他的宏大抱負。
一方面繼續實行富國強兵政策,另一方面虛懷若谷,廣納賢才,厲兵秣馬,以堅韌的意志滅了韓、趙、燕、魏、楚、齊六個諸侯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封建中央集權制國家,實現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融合。之後的封建王朝,基本上沒有脫離中國大一統的觀念和範疇,這足夠稱得上偉大!
之後又頒佈了一系列法令,統一了文字、法律、貨幣、度量衡。從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交通等領域建立和完善了統一的封建政權。秦始皇做了很多前人沒有做過的事情,為以後中國的社會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這足夠稱得上偉大!
這位年輕而充滿活力的皇帝順應了歷史潮流,因勢利導建立了不朽的歷史功勳。
晚年的秦始皇心態開始有所變化,他相信他的權威到了神化的地步。他到泰山封禪,五次巡遊名山大川,修建萬里長城,營造上林苑、阿房宮等巨大建築,每一次都耗費巨大的人力物力,給老百姓帶來了深重的災難。
為了強化專制政權,他實行嚴刑峻法,橫徵暴斂,連年用兵,大興土木營造秦陵, “焚書坑儒”解決異端,坑殺了460多個儒生,使中國封建社會民族文化遭受了巨大的劫難,這給他輝煌的一生留下了抹之不去的汙點。
秦始皇晚年致力於尋求不死之藥,派徐福帶領五百童男童女到海上求仙,結果一無所獲,徐福再也沒有回來。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出巡途中病死於沙丘平臺,臨死的時候,丞相李斯曾向他彙報了陵園的修建情況,但他感到不滿意,於是又下令“旁行三百丈”,不久即爆發了農民起義。公元前206年,秦王朝宣告覆滅,僅僅存在了 15年時間,大秦王朝就煙消雲散了。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出巡途中病死於沙丘平臺,臨死的時候,丞相李斯曾向他彙報了陵園的修建情況,但他感到不滿意,於是又下令“旁行三百丈”,不久即爆發了農民起義。公元前206年,秦王朝宣告覆滅,僅僅存在了 15年時間,大秦王朝就煙消雲散了。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就秦始皇對歷史所做的貢獻來說,他的功遠遠大於他的過,其實,嬴政當政期間,一直兢兢業業,發憤圖強,為了實現中華的統一,幾乎從沒懈怠過。雖然後來因為修建萬里長城、焚書坑儒,給人留下了殘暴、兇狠的印象,但是,縱觀嬴政的一生,他絕對當得起千古一帝的稱號。
嬴政任用李斯為相,蒙恬為大將軍,著手實施他的宏大抱負。
一方面繼續實行富國強兵政策,另一方面虛懷若谷,廣納賢才,厲兵秣馬,以堅韌的意志滅了韓、趙、燕、魏、楚、齊六個諸侯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封建中央集權制國家,實現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融合。之後的封建王朝,基本上沒有脫離中國大一統的觀念和範疇,這足夠稱得上偉大!
之後又頒佈了一系列法令,統一了文字、法律、貨幣、度量衡。從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交通等領域建立和完善了統一的封建政權。秦始皇做了很多前人沒有做過的事情,為以後中國的社會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這足夠稱得上偉大!
這位年輕而充滿活力的皇帝順應了歷史潮流,因勢利導建立了不朽的歷史功勳。
晚年的秦始皇心態開始有所變化,他相信他的權威到了神化的地步。他到泰山封禪,五次巡遊名山大川,修建萬里長城,營造上林苑、阿房宮等巨大建築,每一次都耗費巨大的人力物力,給老百姓帶來了深重的災難。
為了強化專制政權,他實行嚴刑峻法,橫徵暴斂,連年用兵,大興土木營造秦陵, “焚書坑儒”解決異端,坑殺了460多個儒生,使中國封建社會民族文化遭受了巨大的劫難,這給他輝煌的一生留下了抹之不去的汙點。
秦始皇晚年致力於尋求不死之藥,派徐福帶領五百童男童女到海上求仙,結果一無所獲,徐福再也沒有回來。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出巡途中病死於沙丘平臺,臨死的時候,丞相李斯曾向他彙報了陵園的修建情況,但他感到不滿意,於是又下令“旁行三百丈”,不久即爆發了農民起義。公元前206年,秦王朝宣告覆滅,僅僅存在了 15年時間,大秦王朝就煙消雲散了。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出巡途中病死於沙丘平臺,臨死的時候,丞相李斯曾向他彙報了陵園的修建情況,但他感到不滿意,於是又下令“旁行三百丈”,不久即爆發了農民起義。公元前206年,秦王朝宣告覆滅,僅僅存在了 15年時間,大秦王朝就煙消雲散了。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就秦始皇對歷史所做的貢獻來說,他的功遠遠大於他的過,其實,嬴政當政期間,一直兢兢業業,發憤圖強,為了實現中華的統一,幾乎從沒懈怠過。雖然後來因為修建萬里長城、焚書坑儒,給人留下了殘暴、兇狠的印象,但是,縱觀嬴政的一生,他絕對當得起千古一帝的稱號。
-
11 # 金鱷源
是的,他統一了六國,為大中華墊定了基礎,統一了度,量,衡。修築萬里長城,抵禦外族的入侵,等等!功不可沒。所以他是個有特殊貢獻的好皇帝!
-
12 # 與天地遊
這是一個爭議很大的話題。
首先什麼是好皇帝,什麼是個不好的皇帝,有沒有是非標準?我們想到的標準是對天下萬民有好處的皇帝,那就是個好皇帝。從這點來說,秦始皇不是一個好皇帝。從他做皇帝開始,連年戰爭,屍骨累累,天下父子兄弟死在現場上不計其數,人數從2600萬變成2000萬,幾十年的戰爭打下來人口急劇減少,父母剩下來的孩子都送戰場上消耗了,生的不如死的多,骨肉分離,誰不傷心?修阿房宮,修長城,焚書坑儒,勞民傷財,濫殺無辜,從這點來說,秦始皇不是一個好皇帝。
但從中華文明大統一的觀點來看,他做到了豐功偉績好皇帝,統一地域江山,統一度量衡,統一文字,這為將來中國有統一的文化和文明打下了基礎,增強了核心凝聚力,中國雖滅亡了幾次,正由於有了統一的文明,中國又復國了,中國不僅是一個地理位置上的國家,更是一種文明,5000年而不倒,這有賴於秦始皇的統一,所以從這點來說他是個好皇帝
回覆列表
秦始皇既是一個有巨大貢獻的政治家,也是一個暴君。
始皇功過:
功:
1.統一六國
戰國後期,秦國成為七國中實力最強的國家,透過戰爭,不斷兼併東方鄰國的土地。公元前260年,秦、趙之間發生了空前激烈的長平之戰。趙軍40多萬人降秦,絕大部分被坑殺。從此,東方六國再也無力抵禦秦軍的進攻。
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陸續滅掉東方六國,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朝的統一,結束了諸侯長期割據混戰的局面,符合廣大人民的願望。
統一戰爭的順序:
①韓、魏、楚以地賂秦大事年表:
前290年韓與秦武遂(在今山西南部)地方二百里。
前280年楚與秦漢北(今湖北西北部)及上庸(今湖北西部)。
前275年魏與秦溫(在今河南溫縣一帶)。
前273年魏與秦南陽(今河南濟源至獲嘉一帶)。
〔提示〕從上表可以看出,秦在統一中國的前六七十年間,其軍事勢力已擴充套件到中原地帶。
②秦滅六國的時間表:前230年滅韓;前225年滅魏;前223年滅楚;前222年滅趙、滅燕;前221年滅齊。
前269趙將趙奢擊秦,大破之。
前257魏信陵君救趙,秦兵解去。
前247信陵君率五國兵敗秦軍於河外。
前233秦攻赤麗、宜安,被李牧擊退。
前232秦攻番吾,又被李牧擊退。
前227燕太子丹使荊軻刺秦王。
由此可見“六國論”中“六國互喪”、“(齊)終繼五國遷滅”、“燕雖小國而後亡”等語,都是以上述史實為依據的。
2.專制集權統治的建立
嬴政統一六國以後,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強中央專制集權。他規定最高統治者稱皇
帝,國家一切大事,都由皇帝一人裁決,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在中央,皇帝以下設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地方,秦始皇接受大臣李斯的建議,實行郡縣制,把全國劃公為36郡,郡下高縣。郡縣制度在中國長期沿用下來。
3.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
戰國時期,各國的文字、貨幣和度量衡,各有相同,影響各地經濟文化交流。秦統一後,把小篆作為全國規範的文字,以後又在民間流行筆畫更為簡單的隸書。秦始皇還規定,在全國統一使用圓形方孔的秦國銅線;同時,統一了度、量、衡。這些措施,有利於鞏國秦朝的統一,有利於各地經濟文化交流,對後世也有深遠影響。
4.奪取河套地區 防禦匈奴
匈奴是中國北方一個古老的遊牧發族,原先分佈在蒙古草原上。戰國末年,他們逐漸強大起來,佔據了水草豐美聯社的河套地區,並不斷南下。北方各國的農業生產經常遭到破壞。秦始皇末年,匈奴形成強大國家。他們的首領稱為“單于”。
秦統一以後,將軍蒙恬率領軍隊,從匈奴手中奪取河套地區。政府還遷徙內地人民到那裡耕田戍守。秦始皇又徵發農民,修築了西成臨洮、東到遼東的一道城防,用來抵禦匈奴。這就是舉世聞名的萬里長城。
5.越族地區的開發 溝通水系
越族是中國南方古老的民族,分佈在東南沿海和珠江流域。秦統一六國以後,派兵征服越族地區。在那裡設定桂林、南海、象郡等數郡,遷移中原50萬人,到那裡戍守,和越人雜居。為解決運輸困難,秦始皇派人開鑿了靈渠,溝通湘水和離水,把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連線起來。
6.修建交通
秦在原來六國車馬道路之基礎上,修建寬闊一律之馳道,以首都咸陽為中心。
7.土地私有制的出現
秦自商鞅時廢井田、開阡陌以來,即逐漸允許土地私有和自由買賣。統一全國後,秦室更加重視農業生產,讓佔有土地之百姓呈報佔田數並納稅,正式承認土地私有制之合法。
過:
1.徵斂無度,賦稅奇重
為了維持龐大的軍費開支與工程建設,滿足窮奢極欲之生活,始皇不惜對民眾課以重稅,全國出現『男子力耕,不足糧餉,女子紡織,不足衣服,竭天下之資財以奉其政』的嚴重狀況,以致民不聊生,百姓『衣牛馬之衣,食犬口之食』。
2.好大喜功,濫用民力
秦始皇急功近利、不恤民情,連年大興土木、四處征戰,為了自己之奢欲,在首都附近造阿房宮、修驪山墓,所耗民夫竟七十萬人以上。據估計,當時服兵役之人數遠超二百萬,佔壯年男子三分之一以上。如此重稅苦役,實非百姓所 能忍受。
3.嚴刑峻法,民怨鼎沸
秦自商鞅變法以來,法令即十分嚴苛,一人死罪誅及三族,一家犯法鄰里連坐,百姓動輒被罰充苦役或慘遭酷刑。
4.箝制思想,焚書坑儒
為防止百姓反抗,秦始皇在思想上也實行了嚴厲之統制,如頒佈禁書令,大肆收繳焚燬書籍,又坑殺非議朝政的儒生四百餘人,史稱『焚書坑儒』。
綜合點評: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雄才大略的君主,其非凡的功績在中國帝王中也只有數人能與之相比。雖然他在晚年大興土木,給人民帶來了沉重的災難,但他對中國歷史所作的功績遠遠大於他的過失。正如司馬遷在《史記》中所評論的:“及至秦王,續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週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棰拊以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俛首繫頸,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於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墮名城,殺豪俊,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鑄鐻,以為金人十二,以弱黔首之民。然後斬華為城,因河為津,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溪以為固。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天下以定。秦王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但秦僅二世而亡,其中的歷史教訓足以警世後人,引以為鑑。
秦始皇的最重要歷史功績,在於完成了統一事業,建立了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的中央集權的國家。
當然,秦的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客觀形勢已經為統一造成條件,秦始皇是在統一果實成熟了的時候來到果園中的。但這種歷史必然性並非意味個人的作用無足輕重。為什麼統一由秦國來實現?完成統一的時間為何在公元前二二一年?在這些方面顯示了秦始皇的個人作用。
除了作出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決策以外,秦始皇對統一的貢獻,在於善於用人和勇於改過。有些評論家盛讚秦始皇的“軍事指揮才能”,這種評價是沒有多少根據的。比起他的先輩,如秦穆公、秦武公等曾多次親率軍隊作戰的君主,秦始皇幾乎可以說沒有直接指揮過打仗;但是,秦始皇卻取得了比他前輩更輝煌的成就,這除了歷史給他造成的機運以外,主要在於他善於用人和勇於改過。在統一中國前夕,秦國聚集了幾乎是全中國所有的第一流的軍事家、政治家。這裡有王翦、王賁、尉繚、李斯、姚賈、頓弱等等,他們大都並非秦華人,卻在盡心地為秦效力。一切克敵制勝的軍事進攻和政治策略計劃,都是由他們制定和實現的。秦始皇的作用在於善於發揮他們的作用, 聽從他們的勸諫和有錯勇於改。如滅楚時,他開始誤用李信遭到失敗後,馬上改過,親請王翦出征,並傾全國之兵交付與王翦,結果取得勝利。這種情況,若與趙國國君不信李牧,齊國國君輕信讒言,致使國亡的情況相對照,更可看出秦始皇作為一個君主,善於用人和勇於改過,對於歷史發展具有多麼重要的影響。
秦始皇的貢獻還在於奠定了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基礎。秦統一後實行的各種政策和措施,有的不僅影響至以後二千年的封建社會,而且及於現在,如文字的統一就是一例。秦始皇採取的各種統一措施和制度,對當時的歷史發展來說,是一種大膽的革新,他不僅改變割據狀態的政治和文化,從而使封建的社會經濟順利地向前發展 。而且在很多方面改變了秦國固有的歷史傳統,如秦國以前一直被中原諸國視為西方落後地區,秦孝公也曾為此面苦惱,昭王以後雖然秦國勢力進入中原,但主要統治地 區、根據地仍不出關中。到秦始皇時期,其國土竟達到空前廣大的程度,而臨這種局面,秦始皇以秦國制度為基礎,建立各種制度,他並未囿於秦國固有的制度和傳統,表現其政治眼光較為遠大。從秦代制定的一些制度大部分為後來所繼承,可以證明:這些制度和措施是適應當時歷史形勢的。而建立這些制度的秦始皇,其政治視野若不超出地處西陲的秦國的侷限,則是很難做到這一點的。
在秦國的歷史上,繼秦穆公、商鞅以後,秦始皇是對秦國發展有重要作用的人物。在中國歷史上,秦始皇也是開創一個時代的代表人物。
但秦始皇還是一個稀世的暴君。秦始皇的殘暴不能僅僅用“地主階級本性”這種一般性的原因去解釋。唐甄曾說過:“自秦以來,凡為帝王者皆賊也”(《潛書·室語》),這種看法是對的。但秦始皇這個“賊”似乎比其他帝王更暴虐,其罪過更大。他不僅窮侈極欲,造成了廣大人民的苦難;就是施行的一些有利於統一的措施,雖然從長遠來看有利於社會發展,而在當時則成了一場浩劫,如修長城,經年累月徵發數十萬人進行著極為沉重勞動。這種搖役負擔給人民造成的痛苦,從下述記載就可看出達到多麼可怕的程度。清人楊廷烈著《房縣誌》記載:有人發現一種全身長毛的“毛人”,據說他們的祖先乃是逃避秦始皇築長城勞役的民夫,由於躲入深山老林,年長日久,全身長出毛,傳說當碰到毛人時,他先問你:“長城築完乎?秦皇還在麼?”只要回答:“長城未築完,秦始皇還在!”“毛人”就會嚇跑。這個記載當然只能視為人民群眾的一種傳說,然而如果歷史上根本沒有那樣殘酷的現實,絕不會出現這種可怕的傳說。它反映了秦始皇的作為都是建立在對廣大勞動人民殘酷剝削和壓榨之上的,而這種剝削和壓榨遠遠超過社會所能承擔的程度,致使社會簡單的再生產都難以維持下去,所以就連對歷史發展有利的一些措施,也給當時的人民造成災難。
秦始皇統治的殘酷,與秦國曆史傳統有密切關係。秦是以一遊牧民族立國。從立國之日起,秦就處於同敵人戰鬥的環境中。“秦人耐苦戰”是歷史造成的,統治者的“酷烈”也是同這種戰爭的殘酷現實相一致的。從秦襄公到商鞅、到秦始皇,其統治手段始終是極為殘酷的:“夷三族”、“夷九族”,這在其它諸侯國是極為罕見的,殉人多至上百也僅見於對秦的記載。秦始皇完成了先代國君統一中國的計劃,同時也把秦國殘酷統治的手段發展到登峰造極的地步。但是,強調秦國的傳統,決不意味著開脫秦始皇個人的罪責,他個人性格殘忍,好大喜功,尤其是統一以後剛愎自用,獨斷專行,以及恣意享樂,乃是加重人民災難的重要原因。正因為如此,也是由於他把當時的社會經濟推到崩潰的地步,使秦王朝又成為歷史上一個極其黑暗的朝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