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黔東風情

    儒家思想是由孔子創立的,它是中國傳文化的主流,提倡"仁為中心""人為貴"的思想體系,簡稱"儒學",其核心思想有九個方面: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

  • 2 # 當年青山

    東周時期,各家學派繁雜,被統稱為“百家”。其中“儒家”是百家中最早出現,也是影響力最大的學派。所謂的“家”,可以理解為一個學術思想集中營;或者一股流行的文化風氣。它肯定不是少數幾個人就能獨木成林的,一定是有大量的追隨此風的學者,來擁護,來紮根此文化土壤,形成一片邏輯自洽的綠洲。

    儒家的前身是西周時期,王室裡的官員。西周從周公旦制禮作樂後,將近三百年的時間,貴族的文化教育就是“六藝”,分別是六門課:1.禮(思想政治)2.樂(聲樂);3.射(射箭)4.御(開車);5.書(寫字)6.數(數學)。這些知識,都是貴族上等人所專有的。勞苦大眾是沒有享受教育的機會的。而教授“六藝”的老師,不是別人,就是對應部門的“主任”,例如思想政治老師是“禮部主任”。

    而到了東周時期,周王室失權,禮樂法典雖在,卻徒有虛名。周王成了象徵性的擺設,發不起官員俸祿了。官員一個個下崗回家洗了睡。但為了供養八十老母和襁褓中的嬰孩,也只能放下身家和麵子,散落到群眾中去,開設個人興趣班。例如曾經的“禮官”就講“做人的道理”;“樂官”就開辦“東周好聲音”.......其中,以孔子為代表的“禮官”,因為是精通“六藝中禮”的專家,所以在私人興趣班外,還可以參加民間的祭禮喪禮,來賺點外快生活。他們就是最早的“儒者”。這些“儒者”的學術思想就是“西周的道德榮辱觀”。而早期“儒家”的中心思想就是“恢復西周的一套制度”。

    而春秋時期,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實際上是古文化遺產的保護者和維護者。他試圖用倫理的言辭,來證明其合理性和正當性。

    戰國時期,以孟子為代表的儒家,並不要“維護古制”了,而是順應“天下分久必合”的規律,提倡“王道”。此時的儒者期待統一,集中。但孟子尊王,卻是想象中的王,如孟子說“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的時代並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王”。它的儒家思想不過是脫離地心的海市蜃樓,經不起推敲。

    西漢時,漢武帝后,因為政治原因,百家大多融入了“儒家”。此時的儒家,經過了歷代侯王和儒者之手的洗禮,早已不是孔子創立的“一心復古”的儒家了。而是以“儒”為表的“雜家”;更準確說,漢後,王權統一,王就是最大的地主,是至尊的象徵,需要陰陽家的“天命論”和儒家的“王最大論”來維護王權。於是儒家思想參入了陰陽家思想;漢武帝時,窮兵黷武。需要法家的富國強兵思想渲染,於是儒家和陰陽家,法家一同成了皇帝的左膀右臂。此時的“儒家”可以說是“儒表,法裡,陰陽圍繞”的“精神武器”

    到了宋明清三代,儒家和道家,釋家形成了大雜燴。此時的儒家估計孔子也不知所云了。

  • 3 # 風清雲淡水天一色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什麼?

    非常好的題目。

    儒家思想不完全是孔子思想,是被多次改造、發展的思想,其實和孔子思想已經差別很大了。

    到後來人家思想成了一種區別於其他社會成員社會勢力集團。

    儒家是皇家的附庸,如此一來一直被皇家倚重、得以發展延續。

    儒家思想大核心:忠君、順君、維護天子,也有仁愛、普濟的情懷,但這種情懷非常單薄。

    儒家思想的外圍核心是:長幼有序、琴棋書畫、萬般皆下品……其實是用宣傳強化了其地位……

    儒家思想對農業、小工業、物理性變革、建築也、社會物質創造等等有消極態度、並不推崇、有壓有扶。

    儒家更像一個貴族或通向貴族的小圈子;封閉性、保守性、等級性、禁錮性很強的勢力集團。

    儒家唯心性多,強調塑造自我、提升自我多,實際性的唯物少,對社會人才一般持排擠狀態或旁觀狀態,如水利人才、創新人才、生產器器具更新人才……

    其實,封建社會後期的皇家思想和儒家思想是一個共同體,更多的內涵是“忠君、順君、維護天子、一成不變、千秋萬代”。

  • 4 # 董海發

    各種文化學說的獨特思想

    人類社會紛繁複雜,文化學說精彩紛呈。一種文化、一種學說、一個流派之所以長期流行於社會、永久盛行於社會,都有其獨特思想。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相容幷蓄三大特點。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從七、八千年前的伏羲文化開天闢地,到3500年前的西周文化繼承發展,再到2500年前的儒家文化發揚光大,在公元前134年成為封建社會的國家指導思想。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博大是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特別是儒家文化滲透到家庭個人生活、國家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無處不在、無所不包。精深是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特別是儒家文化在漫長的農耕文明時代是一種全能文化,既是百姓“修身齊家”的道德文化,也是帝王“治國平天下”的政治文化。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容幷蓄——相容是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特別是儒家文化不排斥任何一種文化,雖然公元前134年儒家文化成為封建社會的國家指導思想,但是法家文化、道家文化以及外國宗教文化依然流行於社會、盛行於社會。並蓄是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特別是儒家文化與外來的佛教文化,本土的道教文化共同組成儒釋道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但儒家文化自始至終都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流文化。

    一、儒家文化的獨特思想

    儒家文化的獨特思想只有一個“仁”字,所以,儒家文化也是仁學文化、做人文化、道德文化、實踐文化。

    儒家文化 仁學特點:仁者愛人、正己化人、推己及人。

    仁的實質就是人與人之間的仁愛,因為愛的物件不同、愛的稱謂也不同:

    第一、對父母的仁愛,叫孝敬;

    第二、對兄弟的仁愛,叫悌敬;

    第三、對老師的仁愛,叫尊敬;

    第四、對同學的仁愛,叫友愛;

    第五、對朋友的仁愛,叫誠信;

    第六、對上司的仁愛,叫忠誠;

    第七、對祖國的仁愛,叫效忠;

    第八、對生人的仁愛,叫泛愛。

    雖然都是仁愛,但愛的程度有深有淺、有親有疏、有近有遠。所以,儒家的仁愛是有差別的愛,並不是基督教一視同仁的博愛,也不是墨家不分親疏的兼愛。例如,兒女對父母的仁愛那是不惜代價的付出,即使兒女付出100%也不多。面對街道陌生人不傷害就是一種仁愛。遇到跌倒的老人扶一把,或者遇到有困難的人幫一把,或者遇到乞丐要飯給幾元飯錢,都是人間大愛。我們試想一下,人人都不傷害別人,還能力所能及的幫助人,這世間立馬變成美好的人間,還需要國家法律幹什麼?還需要公檢法機關幹什麼?

    二、宗教文化的獨特思想

    宗教文化的獨特思想只有一個“神”字,所以,宗教文化都是神學文化、神秘文化、修行文化。宗教文化崇拜一神,例如,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

    宗教文化 神學特點:神秘莫測、頂禮膜拜、虔誠崇拜。

    三、法家文化的獨特思想

    法家文化的獨特思想只有一個“法”字,所以,法家文化也是法學文化、法治文化、治國文化。

    法家文化 法學特點:冷酷無情、嚴刑峻法、輕罪重罰。

    四、道家文化的獨特思想

    道家文化的獨特思想只有一個“道”字,所以,道家文化也是道學文化、自然文化、規律文化。

    道家文化 道學特點:順其自然、無為而治、玄而又玄。

    五、宋朝朱熹的獨特思想

    宋朝朱熹的獨特思想只有一個“理”字,所以,朱熹思想也是理學文化、缺德文化、害人文化。

    宋朝朱熹 理學特點:違背常理、泯滅人性、禍國殃民。

    六、明朝陽明的獨特思想

    明朝王陽明的獨特思想只有一個“心”字,所以,王陽明思想也是心學文化、良知文化、知行文化。

    明朝王陽明 心學特點:格物致知、心存良知、知行合一。

    綜上所述,

    只有儒家文化,唯有儒家文化是“ 百姓日用而不知”的家庭倫理道德,這些日常生活中的淺顯道理連未成年的三歲小孩都能聽懂,都能做到,何況成年的大人。因此,放眼全世界只有儒家文化實用、有用、管用!

    神學只有崇拜超自然神靈的超凡脫俗的人,才能心領神會、虔誠信仰、執著追求。對於無神論者來說,一竅不通、雲山霧罩、一頭霧水。那麼多神,哪一個真?哪一個假?哪一個神說的靠得住?哪一個神說的靠不住?沒有標準答案,只有王婆賣瓜、自賣自誇!

    法學只有治國安邦的朝廷官員,才能制定法律、執行法律、以法治國。對於普通百姓來說,明鏡高懸、心驚膽寒、恐懼法律。

    道學、理學、心學只有識文斷字的文化人,才能讀懂原著、領會精神、感悟其妙。對於普通百姓來說,如同天書、束之高閣、不知所云。

  • 5 # 飛熊

    儒家思想是千年來在中國封建專制社會中統治階層為了更好的維護與穩定自身的統治地位促進社會發展的在意識形態領域用於麻痺和束縛所有被統治者思想的“愚民”工具。其以孔孟為核心代表人物,以四書五經為宣傳根本,中庸之道為處世原則,其核心在於告誡眾生一切皆為“天命”,在此基礎上制定相應的“禮制與禮教”從制度上約束每個人的思想與舉止,從人們的言談舉止待人接物生老病死在《禮記》裡都有著詳盡的規定,稍有違反即視為“大逆不道”,應受到譴責與懲處,因歷史文化認知的侷限在每個人的腦海裡潛意識地植入“若有不從必招天譴”的心理暗示威懾,從而蠱惑人心茫然不知所措,在思想上對每個人加以控制與愚弄。也就是說《禮記》應該是每個堅定“信奉”儒家思想人的“生存守則”,而中庸之道以其渾濁的思維與不符邏輯常理 模稜兩可的表現示人,泯滅做人應有的血性與個人觀點主張的表達,是非不明,彰顯懦弱,不利於正義的伸張和應有權益的保障,任由社會不公肆意妄為,貽害無窮。

    然而,我們縱觀整個歷史發展的過程,在舊朝代被推翻之際本來社會唯首是瞻的所謂“禮制”卻蕩然無存,而新的朝代建立起來之後該“禮制”又陰魂附體捲土重來,這樣一種自我矛盾的表現不得不令人唏噓不已,這種“封建禮教”的虛偽性可想而知。但是隨著社會的前進發展,那些力挺“儒家思想”的人自己也非常清楚依據“禮記”裡的規則自己都難以遵守和執行,何況用以教育其他民眾去信守,許多不切實際的“繁文縟節”逐漸被淘汰去除,卻牢牢抓住甘認“天命” “君臣之綱”不放,不想 不會也不敢去提公平公正一詞,只求自身的統治地位不受到威脅即可。

    但是,我們應該認可《論語》中所倡導的學習教育理念,在相互尊重彼此理解的前提下應有的“禮節”遵守和執行,這些做人的基本標準應予以認知並堅定執行,才能真正的與現代文明世界同步。

  • 6 # 山堅海闊

    孔儒思想的核心是禮。孔子的所有思想都是圍繞禮來說的。孔子認為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時代就是大家都尊禮。儒家提出來的以禮治天下就是這個核心,仁政的仁,也是克己復禮以為仁。

    對不對呢?個人認為這是東夷對炎黃文化的誤讀。禮是敬,是發至內心的尊重,黃帝統一各部,把各個部落的優勢相互交流,使沒有車的有了車,沒有衣服的有了紡織技術,沒有火吃生肉的有了燒烤……。這對於那個時代來說極大的促進了社會發展,人們崇敬黃帝以及後來的領導者給他們帶來了生產力的發展。對這樣人的感恩用禮是不過分的。而孔子時期五百年的世襲,這些領導者還有幾個好人?孔子只能不尊禮就要殺人來解決。怎麼能服人心?

  • 7 # 浮世天心

    儒家思想的目標:往小裡說是為了修身和齊家,往大里說是為了治國平天下。

    所以,儒學其實是一門專注於為個人修德正身和為國家建功立業的學說。它希望儒家士子都有為民請命、為國建功、保國安民的大志向(這是儒家的價值觀),而要實現這個志向必須先修仁德、養正氣、守禮法(這是儒家的道德觀)。個人價值必須建立在道德基礎之上,建功先修身。

    修身就是修德、尊禮、守法。個人在與親人、朋友、事業夥伴、上級、國家的相處中形成的道德自律(德),經受時間檢驗後成為大家的共識和默契,進而成為大家共同遵守的個人禮節(禮),個人禮節被社會普遍接受後受到國家權力認可,形成國家法律(法)。這就是由德成禮,由禮成法,以法治國。

    那麼,最開始的道德來自哪裡呢?來自儒家經典中的溫良恭儉讓、仁義禮智信……這些道德要求個人對親人講孝悌慈愛,對朋友講信義友誠,對一般人講仁善禮讓……對國家要講忠君愛國、民族大義。在面臨利益衝突時,要捨己為人、捨身取義。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如果儒家的道德觀和價值觀得到落實和實現,這將是一個怎樣和諧穩定的社會和國家呢?所以說,儒家學說最終追求的是構建一個美好的、理想的和諧社會和大同世界。

    雖然,由於這個理念太理想化,對個人的要求太高,導致最終無法實現。但是,儒家士子和官員起碼在朝著這個目標奮鬥和邁進,這個過程中留下很多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即使儒家沒有實現最終的理想,也為中國和世界留下了輝煌璀璨的中華文明,讓中華文明持續2000多年不斷絕,並始終維持著世界超一流強國的地位。

    其實,任何學說都是在不斷創新和變革的,儒家學說幾千年來也一直在改變,早就不是孔子時候的儒家了。不同的歷史時代、不同的世界環境、不同的國情民情,需要不同的儒家學說,幾千年來我們的祖先一直在變革和創新儒家學說,所以始終保持世界領先地位。只是,到了近代,我們做子孫的不爭氣,閉關鎖國、頑固不化、不思進取,這才導致中國的貧窮落後。

    所以說,儒家學說是一個很優秀的學說。我們有些人用西方200年的成功來否定中國2000年的成功,是一種非常不客觀不理性的判斷。而把中國進來以來的衰落帥甩鍋給儒家學說,這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冤假錯案。

  • 8 # 喜茗堂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一一和!

    和為貴!和氣生財!和氣致祥!和藹可親!君子和而不同!和諧社會!和敬怡真!風和日麗!和風細雨!和慕!家和萬事興!和衷共濟!心平氣和!………這些成語和詞句,其中心意思都是“和"。

    天地不和起災殃!

    國家不和起禍端!

    民族不和風煙起!

    家庭不和萬事休!

    天地和,氣象新!

    將相和,國家興!

    父母和,家族盛!

    夫妻和,家安寧!

    從古至今,儒家思想都是主流。講究的是經世致用,克己復禮。其目的都是圍繞“和"的主題思想來做文章。仁義禮智信,忠孝悌,溫良恭儉讓……都是為了造就一個“和"的環境,造就一個和的天下。老百姓能安居樂業,國家能繁榮富強。

    “和“是萬事興的開始!“和“是萬事吉的要求!

    2018年7月22日

    (部分圖片為網路載圖)

  • 9 # 火器工坊

    儒家的核心思想,就一個字,那就是“仁”。

    仁不是簡簡單單的一個字,它包含了世間萬物,就如同道家的道和佛家的悟(佛家不是禪,禪只是佛家思想的一部分,追求悟的一種方式)。仁字,表示一個人生於天地之間,要化掉人心,以天性善良、地德忠厚的心來為人處事,即有博愛心、包容心,自會產生仁愛心。所謂化掉人心,便是去除人類不好的骯髒的慾望,比如貪念、惡念。

    仁放在禮教層次,也就是社會上的為人處世之道,便演化成了“孝悌禮義信”,儒家本不講究忠,後來是董仲舒為了給漢武帝推行儒家,在五個道德典範之前加了一個“忠”字。拋開為了皇帝而生的忠字,最原始的儒家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儒學思想,後世所有的儒學大家都不過是在嘗試解釋孔孟學說而已。在五德里面,“孝”字擺在第一位,孝便是尊重自己的父母和自家老人,這是做人的最根本。“悌”指的是善待自家小輩和兄弟姐妹,同輩之間情同手足。這倆點是對自己家人,做好了就可以家和。“禮”字是對外人長輩的相處之道,尤其是對師長和領導,溫文爾雅、處事不驚拿捏舉止收放自如。“義”字是對平輩之間要講究義氣,這個義氣可不是江湖兄弟打架的義氣,而是互相尊重,做人做事講道義。“信”是對所有人講誠信,建立人與人之間的互相信任的友好關係。說起來這些很簡單,但是做起來,又有幾個人能夠做到,從古到今,為君子者又能有幾人。

    仁在哲學角度上,乃是一個“理”字。戰國時期,各家的學說已經發展至不僅僅為政治服務,而是有了更高的追求,便是探索宇宙的本源,而這個本源,便由一個理字所代表。學士們要做的,就是去理解和解釋這個字的奧義。儒家講求的理,一個人有一個人的說法。孟子認為理是人心的道德觀念,而這個制高點便是仁愛。董仲舒認為理由天授,將理推向了一個不可觸及的神壇。王充批判了這一觀點,他認為理就是物質,構成一切的源泉。魏晉時期,有“辨名析理”之風,王弼說:“不能辨名則不可與言理”,又說:“物無妄然,必由其理”,承認事物是有規律的;但他認為,“事有歸,理有會”,如能總其會,理雖眾多,“可以至約窮也”。至約就是“無”,也就是可以抽象概括為“無”。北宋開始,理學問世,周敦頤提出“理性命”的問題,但未作進一步發揮。張載強調理的客觀性,他說“理不在人,皆在物,人但物中之一物耳”。他認為“萬物皆有理”,因此主張窮理。他從氣本論學說出發,提出“天地之氣,雖聚散,攻取百塗,然其為理也順而不妄”,把理看作是氣化運動的規律。程顥、程頤第一次把理作為最高本體,建立了理本論哲學。他們認為,理是“形而上者”,是事物之“所以然者”,是永恆不變的宇宙本體,萬事萬物都是從理派生出來的。朱熹進一步發展了二程思想,提出理先於天地萬物而存在,又是天地萬物的“主宰”,是萬事萬物運動變化的推動者;一事一物各有其理,而太極則是眾理的總名,又是真理和道德的標準。這個理也有自然界具體規律的含義,他說“陰陽五行錯綜不失條緒,便是理”。但他所謂的理主要是以社會倫理道德為核心的精神本體。隨後陸九淵以為天下之“理”是人所共由而不能違抗的,他提出了 “心即理”的命題。王守仁更強調“心外無理”。這就把主觀精神和客觀精神完全合一了。但是萬變不離其宗,無論怎麼解釋,大儒們總會迴歸到人在天地陰陽之間的位置,及仁的觀點,這是追求理的道路。

    總結一下,儒家就是起自這麼簡單的一個字——仁,可是解釋起來,卻又有如此多的人生哲學。對於那些上來就罵的,我想說,你們是真的不懂儒家,至少先看個《論語》和《孟子》好伐!

  • 10 # 江南飈

    仁就是一種價值追求。統治者對待被統治者要有仁愛之心,不要太苛刻,不要太嚴刑峻法,對代勞百信要從實際生產和生活是需求出發,不要在農業生產繁忙的時段大量徵用民力,這樣做可以保證農業生產的正常進行,不但可以保證被統治者可以果腹,更能保證統治階級的長治久安。孔子對世界的認識是很客觀的,他認為人的分工和社會等級是不可能消滅的,因此處在優勢的社會分工和較高社會等級的人不應該過分壓榨處在劣勢分工和社會底層的人,這樣雙方都能在自己的社會分工中發揮自己的作用。

    禮其實是一種行為規範。本質上是用來明貴賤,序長幼,定尊卑、別親疏的一種規則。比如在餐桌上,最尊貴的長者或者官員不動筷子誰也不能動,比如在生活中一家人在一起,家長不坐子女是不能坐的。在葬禮上根據和死者的親疏遠近來確定穿什麼樣的衣服。這些都是一些已經融進了人們實際生活的禮儀規範,還有更多的禮儀規範都住檢驗科在歷史的塵埃當中了。但是禮在孔子看來是非常重要的,說道國家衰敗,孔子就用禮崩樂壞來形容。也就是說維持封建倫常秩序的禮已經完全崩潰了,不被人們遵守了。這是非常可怕的事情。

    綜上所述,如家就是用人的思想來狡猾人民約束統治者,同時用禮來約束人們的具體行為,禮起到了調整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關係的行為規則的作用,其實一定程度上發揮了法的作用。

  • 11 # 靈性讀書

    道家是出世法,儒家是入世法。

    孔子領悟大道之後,想將道理傳授給世人。但他知道每個人的悟性是不同的,普通人無法直接領悟到高深的大道理。所以他將道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從衣食住行,為人待物方面,發展出仁義禮信智的品德規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安家》外甥們最終得到一處賣不動的老洋房,他們當初為何不能隨了江奶奶的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