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陳的生活666

    我個人感覺藝術其實都是相通的,所有的一切事物,有些我們之所以看到後有一種衝擊感,是因為它有所對比,所以有著一種空間感的美,我感覺書法也是一樣的,有輕有重,有疏有密,有大有小,有粗有細,這樣才能體現出它真正的柔美與剛勁。

    感謝關注 楊姐一說

  • 2 # 練字栗子君

    首先題主的問題的核心是:創作書法作品,是否一定用【濃墨】。

    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

    對於用墨的問題,其實古人早就有了一些論述。我們不妨來看看古人們都是怎麼說的。

    舉個栗子

    說墨要黑的

    比如宋代蘇東坡曾說:“要使其光清而不浮,湛湛如小兒目睛,乃為佳也。”

    意思是:形容墨黑而光清,即像小孩的眼睛一樣。

    說用墨濃淡的

    比如歐陽詢《八訣》中說:“墨淡則傷神采,絕濃必滯鋒毫。”

    意思是:墨淡了傷神采,墨濃了阻塞毛筆的筆毫

    說用墨燥與潤的

    比如姜夔《續書譜·用墨》雲:“凡作楷,墨欲乾,然不可太燥。行、草則燥潤相雜,以潤取妍,以燥取險。墨濃則筆滯,燥則筆枯,亦不可知也。”

    意思是:寫楷書,研墨很重要,不研墨墨會燥;寫行草書,潤燥都需要;濃墨阻塞毛筆,這樣毛筆容易枯。

    發現了嗎,其實古人關注用墨的時候,並不只是關注墨本身。

    說用墨淡的,濃的,燥的,潤的,都有。

    所以栗子君認為,一件作品的關鍵,不在於是否用【濃墨】而在於,你的墨色,是否能夠讓作品協調,甚至增色。

    什麼叫讓作品協調呢?

    你用研的墨、濃墨、淡墨、枯墨、潤墨、宿墨都可以。

    關鍵是,把握好一個度。

    墨太淡,傷神;墨太濃,滯筆;墨太枯,乾澀;墨太潤,無骨。

    如果能夠濃淡相適、幹潤相濟,在紙上寫出節奏與變化來,相信與您想要的效果就會相當接近了。

  • 3 # 張曉東vi

    1一般創作書法有幾種墨法,濃墨,淡墨,焦墨宿墨,漲墨,渴墨,溼墨,衝墨。根據書家審美和個人風格追求相互轉換。

    2濃墨:適合濃墨的書體 篆書、隸書、楷書,館閣體,正書,以烏黑、方正、光沼、等大,為特點。只有用濃墨才能表現出其力度和精神,濃墨不僅在審美效果富神采精神,就是在實際的操作中,也最好把握。

    3濃墨要求中鋒用筆,力透紙背,結構端正,字型寧靜。才可達到墨法的基本要求,古人就有很多濃墨高手。

  • 4 # 大悔憶智周

    濃墨寫起來酣暢淋漓,看起來耀眼奪目。

    以濃墨著名的書家不多,清朝出了個”濃墨宰相”劉墉,即宰相劉羅鍋。

    畫畫”墨分五色”,寫字則墨分濃淡枯潤,用筆用墨是書法兩大技巧。

    用不同的墨表現的效果更加豐富多彩,一味濃黑就成了”烏方光”的專務醒目的館閣體、印刷體。

    說可以輕鬆愉快,做就需要專業水平,拿我來說,也還在唯愛濃墨的階段,總覺得濃墨寫字過癮,這大概也與我只是個寫標語的有關。

  • 5 # 為龍書法

    非常感謝邀請。創作一幅墨色燦然的書法作品,一定要用濃墨寫嗎?這個問題,應該說,創作一幅書法作品和墨有關,但和墨的濃淡沒有關係。為什麼?因為,作品的好壞,成功與否,主要還是筆法的運用。無論使用濃墨和淡墨,筆法是關鍵。也就是說,用筆至上。以筆法論高下,論水平,論境界,論格調,論品位。至於善於利用濃墨還是淡墨,那就是書家的喜好和選擇了,不能因其用墨不同而分高低。所以,對於作品來說,也就不能隨便加以評說優劣和好壞。當然,大多數書家還是習慣使用濃墨,因為漆黑濃墨與潔白宣紙,有一個強烈的對比與極大的反差,再鈐以紅印,感覺效果很好,紅、白、黑便穩定的流傳至今。現在的宣紙顏色眾多,“亂花漸欲迷人眼”。墨色在顏色的映襯之下,濃淡更是不那麼明顯,也變得不那麼講究。如今創作在用墨上,似乎是更加自由自在了。

  • 6 # 登泰山而曉魯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我輩目前只有仰望的份。但它的魅力太過巨大,讓人魂牽夢繞,總想探視,偷窺一下,略慰芳心罷了。

    筆,墨,紙,硯,被稱為文房四寶,可見在書法創作中,它們的作用也是不容小覷的。我們國家在歷史的長河裡淘選出的四寶名品,都有它的優點和特色,用起來也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我小時用過一得閣的墨,用起來確實感覺不一樣,所以好墨在書法創作中可以為創作者增光添彩。

    創作一幅好的書法作品,不一定要用濃墨,既然書法是藝術,藝術的表現手法也沒有一定之規,可濃,可淡,可枯,可潤,可焦,可豔,全在創作者意念控制下的毫毛遊走之間,胸有成竹,意在筆先,大家作品也不是我輩評說的了的。那種濃墨的遒勁,那種淡墨的舒雅,那種時而大江東去浪淘盡,那種時而小橋流水現眼前的感覺,全憑書法大家的出神入化的筆墨表達,我們也就看個熱鬧罷了,因為那是他一生智慧的積累和表達。

    要問用墨技巧,無它,勤學苦練,嘔心瀝血,效法自然之道,盡畢生之力,關鍵是,也不一定摸得門進去。所以,今天書法大家廖若星辰。書法藝術是中華文化的瑰寶,需要繼承和發揚,更需靜下心來,潛心研習,哪是能和學個技巧,賣個皮毛,急功近利之徒論道的。

  • 7 # 翰墨書道

    墨對於書法作品來說,墨色佳,自然對書法增色不少,但更重要的是書法造詣。如果讓一個不懂書法的人用濃墨書寫,無論如何是麼不出真正出色的書法作品的。

    墨色燦然,更需要是書寫者的書法造詣。特別是題主所說的墨色燦然,其意思不一定就是指的是濃墨書寫。就像王羲之的《蘭亭序》有未必是用如漆濃墨書就。

  • 8 # 瀚墨無極

    創作一幅好的書法作品,墨色是很重要的;墨,又分五色,即“幹,溼,濃,淡,黑”,再加上空白,就形成了六色,黑色之美,關係著整幅作品的質美。

    一幅書法作品,濃墨,尤為是對行、草書,適當出現一些墨團和線條粘連的現象,顯得更有厚重感。淡墨,一般整幅作品不太實用,顯得少神無採。

    書法作品中的墨色以濃、潤為主,間以燥淡。

    墨色:以濃取神,以淡取韻,以枯取險,以潤取合。總之,一幅好的書法作品,用墨的技巧是很重要的。

  • 9 # 不二齋

    創作一幅書法作品,用比較濃的墨來書寫會使這幅書法作品看起來更加精神,尤其是在寫楷書的時候,用濃墨來書寫,筆畫會顯得更加有力量,更加厚重。我寫字就比較喜歡用比較濃的墨來書寫。

    但是不一定所有的字都用濃墨來創作,有些書法作品用淡墨一樣可以寫的非常有意境。

    同樣一幅書法作品,用濃墨和淡墨寫出來是兩種不同的效果,但是這兩種不同的效果,並沒有高低之分,只是展現的風格不同,風格並沒有高下之分。有高下的是寫出這種風格的人。

    只要你在書法上的功夫夠深,那麼不管用濃墨還是淡墨、朱墨、金粉,都能寫出優秀的書法作品。比如明代的董其昌就非常善於用淡墨,並且還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書法風格。

    我個人比較喜歡用濃墨的主要原因是我平常寫楷書、魏碑以及隸書比較多,養成了這樣一個用濃墨的習慣,但是如果你善於寫非常飄逸的行草書,那麼用淡墨其實是也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這種水墨的感覺,用在書法裡其實效果還是非常好的,有時候能夠展現非常美妙的水墨意境,這一點濃墨是做不到的。

  • 10 # 川北武夫白永慶

    創作一幅墨色燦然的書法作品不一定要用濃墨。

    這一“問題”主要涉及“墨法”。因為書法作品是否“墨色燦然”、氣韻生動,更多的來自於墨法、取決於墨法。

    在中國書法悠久的歷史長河中,"墨法"為弘揚中國書法的藝術性和文化性作出了重大貢獻,是廣大書法愛好者苦心經營和重點修煉的領域。

    黃賓虹是用墨高手。他提出“五筆七墨”學說,為書法創作奠定了理論根基。在他所著的《畫法要旨》中精闢的提出了“書畫三要素”:章法、筆法和墨法。而墨法有“七要”:濃、淡、破、潑、積、焦、宿。又說:“古人書畫,墨色靈活,濃不凝滯,淡不浮薄。”運用得度,就能達到“乾裂秋風,潤含春雨”的至高境界。而且,黃賓虹還具體交待了用墨技巧:“先以筆蘸濃墨,墨倘過豐,宜於硯臺略為揩拭,然後將筆略蘸清水,則作書作畫,墨色自然滋潤靈活。縱有水墨旁沁,終見行筆之跡,與世稱肥鈍墨豬有別。”(王中秀選編《黃賓虹論藝》)

    為了方便敘述"用墨技巧",僅結合自己的實踐說說應用方法,敬請方家斧正。

    先簡述一下準備工作:在筆洗中備足純淨水(或自來水);在硯臺內倒入普通墨汁磨墨成濃墨(可減少磨墨的時長);選擇好自已常用的應手毛筆;備好吸水強易滲化的生宣紙(忌用熟宣)。

    接下來談談七種墨法的操作:

    1,濃(積)墨法:就是用筆直接蘸濃墨書寫,出現墨色如漆的效果。需要說明的是:此法在下筆書首字的筆劃時出現的粗重筆觸即為“積墨”;

    2,淡墨法:用濃墨法到筆頭墨少且初有分叉之時,就蘸取清水,呈水多墨少狀後繼續書寫,常出“墨淡而筆幹,神旺氣足,一片渾茫,能不謂之潤乎”(林散之語);

    3,破墨法:就是筆蘸濃墨,書寫到筆尖墨竭即快速地點蘸清水,以筆尖之水去破筆肚剩餘的濃墨後繼續書寫,且不用在硯邊調筆;

    4,潑墨法:毛筆飽蘸濃墨後立即蜻蜓點水般地從筆洗中蘸清水進行書寫,中途不停頓,一氣呵成至筆枯;這就是黃賓虹講的“常以濃墨蘸水,以筆調之,使其墨色活潑,飽書於紙上,初雖多呈墨團,但熟視之,則邊沿雖行潤出,其筆跡畢現,力透紙背,而墨能收斂,故甚古厚,雖存多年,望之尤新”;

    5,焦墨法:就是“濃墨枯筆”。當連續書寫使筆下線條逐漸變得乾枯,出現毛刺、枯藤的飛白筆跡;

    6,宿墨法:就是用硯臺中的隔夜濃墨書寫之法。

    結束語:七種墨法在一幅書法作品中不是各自孤立的,必須綜合運用;其中關鍵物介是:清水;墨法的實踐基礎是筆法,沒有相應的書法功底別奢談墨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排骨蒸芋頭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