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優己
-
2 # 軍武次位面
要搞清楚怎樣破解馬其頓方陣我們首先要搞清楚什麼叫做馬其頓方陣吧。馬其頓方陣結合了兩種古代軍陣的特點,一是古希臘經典的重步兵牆形陣,二是伊帕米農達的斜線陣列。
古希臘的重步兵牆形陣我們在《斯巴達三百勇士》裡已經目睹過了,只不過現實中的古希臘方陣相對而言裝備更加精良(絕對不是電影中耍帥一樣的裸男)——馬其頓的方陣槍兵相對於古希臘的重步兵方陣,減弱了槍兵的甲冑厚度,青銅圓盾減小,改為用綁帶掛在脖頸上並用左臂支撐,重點加強作為殺傷力輸出的長槍;而斜線陣列的戰鬥要訣(使自己的精銳部隊首先擊潰敵方的弱勢兵力並使得戰線旋轉)在馬其頓軍中主要體現在大帝的夥伴騎兵與色薩利騎兵的側翼出擊,在伊蘇斯戰役與高加米拉大戰中往往都被用於擊潰敵方一翼爾後卷擊。馬其頓軍隊整體的戰術設計體現出如下圖景:維持正面方陣槍兵戰線的完整性,由重灌衝擊騎兵發起致命一擊。
搞清楚了馬其頓軍隊的作戰特點,我們就可以針對性地設計出破解的辦法了:要麼破壞方陣槍兵戰線的完整性,要麼殲滅夥伴騎兵的側翼卷擊。話雖如此,但事實上在馬其頓與繼業者帝國的早期,馬其頓方陣幾乎是不可攻破的,繼業者國家之間的戰爭也往往成為騎兵之間的對決。而在繼業者體系的後期,作為馬其頓軍系重要組成部分的夥伴騎兵與色薩利騎兵逐漸崩潰,馬其頓又逐漸退回到了不斷加強長槍長度的邪路上,以至於帝國後期馬其頓方陣槍兵的長槍長度甚至高達6米以上,完全喪失了機動性。最後,在168BC的彼得那戰役中,被丘陵地形分割得七零八碎的馬其頓方陣被盧基烏斯.保盧斯指揮的羅馬共和國軍團從側翼突破,大批馬其頓士兵在羅馬短劍的屠戮下斷臂殘腿一地,安提柯王朝滅亡,馬其頓方陣迎來了最後的末日。
-
3 # 哪是剎車
馬其頓方陣優點是正面具有強大的防禦力和進攻力,重灌備的方陣步兵甚至可以抵擋重騎兵的衝鋒。缺點是機動性奇差,側後完全沒有防禦,一旦側後受襲,方陣馬上就會潰散。
因此馬其頓方陣是不能單獨使用的,必須有其它兵種配合,幫忙防守側翼。
另外因方陣的特點--人員密集、依賴號旗、口令的指揮等,比較適合平原作戰,在林地、山地作戰效能偏差。
所以馬其頓方陣並非無敵,缺點很多,只是方陣出現初期歐洲大部門國家的戰術指揮思想保守、落後,只知道正面硬剛,不知道靈活的迂迴側擊。才造就了馬其頓方陣不可戰勝的神話。有人可能不認同這一點--領軍打仗的人怎麼可能是死魚木頭一樣的白痴嘛? 但確實就有這樣的人在領軍打仗,遠了不說,就看二戰時英軍落後的坦克戰思想,和法國的馬其諾防線。明明在坦克數量和質量上都勝過德國,偏偏就被德國殺得人仰馬翻,不是保守是什麼?
然而後來無敵的馬其頓方陣殺到了印度,在密林中被阿三教做人,雖然最終獲勝,但代價也很大。再後來又出現了羅馬的短劍加塔盾方陣。羅馬士兵可以依靠塔盾的防禦力強行衝擊到馬其頓方陣內部,然後用短劍大殺四方,可悲的是大多數馬其頓方陣步兵都只裝備了一杆長矛,面對羅馬士兵的短劍的近身砍殺,只能任人魚肉。而騎兵們也再也不像以前那樣傻乎乎的從方陣正面衝過去送死了,而是改由輕騎從側後伏擊、迂迴等戰術。而更強大的遠端兵器的也隨即出現,比如訂床弩,打的就是密集的步兵方陣。
馬其頓方陣盛及一時,但因不靈活的先天缺陷最終退出了戰爭武臺。雖然已經淘汰了,但其出現正是戰場上從無序無紀律到有序有紀律的象徵和體現。還算是戰爭歷史中一個耀眼的里程碑。
-
4 # 節度使秋哥
馬其頓方陣的具體構成我就不多說了,喜歡這個話題的朋友都會了解一些,我就說說馬其頓方陣是不是真的無解。
中國甚至世界兵法鼻祖應該說就是我們中國偉大的軍事家孫子,大家都知道孫子留下了孫子兵法,孫子兵法的形成大約在公元前五百年,也就是馬其頓方陣大行其道之前。
中國的兵法講究兵無常勢,兵者詭道也,這兩句話怎麼講大家都知道,就是說打仗沒有一成不變的,打仗不僅僅靠勇猛計程車兵,最主要的是“詭道”!也就是變化,出其不意,攻其不備。
中國那時優秀的將領帶兵很少出現兩軍實實惠惠的對壘的情況,要麼是誘敵深入,讓你嬌縱,讓你輕狂,在你放鬆警惕時突然反擊你。要麼是在對壘之時已經有一隻或是兩隻部隊分兵到了你的側翼或是後方,一個訊號出現,突然殺出,造成混亂。還有一個可能,突襲你的糧草,“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你沒了吃的,看你怎麼打仗,餓死你!還有一種戰法那就是夜襲,夜間是大多數人需要休息的時候,這個時候兩軍很少開戰,也是最薄弱的時候,如果突然有一支軍隊奔襲敵軍大營,一陣砍殺放火,必將造成混亂,這種戰法我想大家在三國演義中見過多次。
囉裡囉嗦說了很多,現在切入主題開始說馬其頓方陣的弱點極其破法。
馬其頓方陣的弱點是機動性差,滿身盔甲,手持長矛,隊形密集,就像籃球巨人姚明一樣不利於轉身,不利於山地作戰,必須有足夠的場地排名佈陣。兩翼身後薄弱,是它的死穴!掌握了這些就分析如何破解!我們就在它擅長的平原地帶打敗它!第一,誘敵深入,在沿途挖地道埋伏一隻伏兵(這個功課一定要做好,否則被馬其頓方陣負責支援的遊騎兵發現了就是死路一條),也可以在側翼遠一點的地方佈置奇兵,最好是騎兵,速度快,才有冷不防的效果。
馬其頓方陣其實有它的前鋒部隊的,就是遊騎兵,他們負責前方清理以及保護側翼,但是人數相對來說比較少。我們先誘使輕騎兵脫離方陣,然後用優勢兵力快速解決這些遊騎兵(如果說方陣是海上的航母,那麼這些遊騎兵就是航母周圍的各種保護艦隻,沒了巡洋艦戰列艦驅逐艦的保護,航母還有多少戰鬥力?),這個誘敵深入過程一定要造成方陣人員的疲憊,你想想方陣的戰士穿著盔甲,既要前進,又要保持隊形,屬實辛苦啊。
最關鍵偉大的時刻到來了,我們解決了大部分遊騎兵(人家不可能所有的遊騎兵都跟著你對吧),那我們基本可以對壘了,馬其頓方陣這個巨人屁顛屁顛累了個半死,就像無球的姚明只能在球場來回的奔跑,那叫一個無奈啊,突然要兩軍對峙開打了,肯定是興奮了。
兩軍廝殺開始了,一開始天昏地暗,馬其頓方陣利用其優勢,打的對手連連敗退,就在這時,身後一聲炮響,喊殺聲震天,一隻騎兵從方陣後方快速殺入,方陣不能亂,方向仍然向前,可剩餘的遊騎兵顯然不是敵方優勢騎兵的對手,不一會敵方(不對,應該是我方!),我方騎兵從背後兩翼開始攻擊方陣。我們是專業殺人的,我們只往肋下背後捅刀,砍菜切瓜一般。方陣的敵人手持長矛,被迫放下拔出短劍防身,這時候我們的大刀,短矛(跟他們的比而言)的優勢體現出來了,那叫一個殺得痛快!方陣前邊的陣腳在後邊的牽扯下也開始混亂,我軍前方也開始奮力衝擊,敵人方陣混亂不堪,開始各自為戰,捨棄了長矛他們還有什麼呢?有的只是任我們屠戮,最後五萬的敵人,被我斬殺四萬有餘,其餘的大敗而逃!
這是在敵我兵力相近的情況下的戰法,我還沒用我們秦朝就發明的長駑,要是開戰前一頓長弩攻擊,那玩意的殺傷力就像二戰時的喀秋莎一樣,不說別的,你陣容再整齊,一通長駑從身後襲來,一個方陣死傷一少半人,你沒個不亂,陣腳亂了,焉能不敗!
我打贏了馬其頓方陣,朋友們滿意嗎?
-
5 # 智囊士官
馬其頓方陣是屬於防禦型的陣型,而且機動性較差。並且每個方陣都只能防禦一面,必須要有左右和後軍護衛,否則方陣就有三面是處於防禦真空的狀態。
而其他三面的防禦真空以及其糟糕的機動能力,就是馬其頓方陣最大的缺陷。因此馬其頓方陣就利用諸如標槍、投石等輕步兵,以及夥伴騎兵等較為機動的部隊,來彌補戰場上機動性的不足,從而隨時來為馬其頓方陣“救火”。
馬其頓方陣是中堅力量,但要發揮中堅力量的作用,就需要輔助力量來幫忙,而這些輔助力量就像一支戰場救火隊,隨時支應方陣的需要。
因此,對付這樣的軍隊,就需要利用遠端火力大肆傾瀉一番,然後再用高機動、高靈活的部隊,尋隙擊之。
也可以先解決馬其頓軍的高機動性部隊,或者與之纏鬥,使機動性部隊不能起到輔助馬其頓方陣的作用。
不一定要跟馬其頓方陣近距離地硬碰硬,我方中線可以撤退決戰,爭取左右兩翼的包夾,從而達到包圍整個馬其頓方陣的目的。
除此之外,靠機動性高、又能發揮遠端火力的騎射來逐步消耗,等馬其頓方陣組織度崩潰,再用重步兵或散兵衝擊,尋隙擊之。
等打敗馬其頓方陣的方法還有很多,但無外乎,這些方法都是建立在馬其頓方陣機動性差的弱點之上。
-
6 # 淨月暖陽
馬其頓方陣出現的很早,也一直都有流傳。(不知是不是靠口口相傳的)。但之後的戰爭中卻很少得到運用,這就說明,早就有了破解之法,被後世拋棄了。
這種方陣,長矛重甲,密集部陣,喪失的是部隊的機動性,還是個大靶子。對這樣的陣型,用投石車,一石頭能砸倒一片,用床駑一穿一串。大型器械打完了,還可以從容撤走。
就算沒有大型器械,用騎兵,不往上衝,圍著遊走騎射,一點點消耗也就只有被動挨打的份。蒙古輕騎對歐洲重甲騎兵的打法就是這個。只要機動性高於敵手,自身幾乎可以立於不敗之地。
有人說,馬其頓方陣有輔兵,那也很簡單,幹掉輔兵就完了唄。如果都按輔兵那麼打,方陣也就不成立了。
中原王朝,歷代受北方遊牧民族襲擾,也是中原無良馬,以步對騎,主動權永遠在騎兵一方。打得贏就打,打不贏走就是了。
-
7 # 槽眼看事
有話題必有槽眼
馬其頓方陣其實並不是鐵板一塊。馬其頓方陣中的步兵手持的長矛早期長約4米,到後期時更是長達5.5米。而武器長度說明方陣中計程車兵在近距離搏鬥是不佔優勢的。另外步兵方陣是主方陣,而騎兵是保護方陣的側翼同時肩負著追擊敵兵,說明方陣的移動速度有限。
要組成一個馬其頓方陣需要8192人,而且這只是一個初級方陣,四個初級方陣才能組成一個聯合方陣。也就是說一個聯合方陣需要32700多名士兵。這麼多計程車兵也造成方陣的組成需要在相當開闊的平原地帶。
從上述幾點可以槽眼覺得,要是想破解馬其頓方陣可以採取以下策略:
一,可以用一部分士兵正面佯攻,而利用另一部分士兵攻擊方陣的側面,或者是後面。一旦能攻入陣中,那麼方陣中手持長矛計程車兵便成為待宰的羔羊。那麼問題來了,因為方陣的側翼是由騎兵保護,騎兵的機動性強。也就是說如果要想攻擊方陣的側翼則必須要消滅或者設法引開騎兵,這也就要求正面的佯攻必須以潰敗來引誘騎兵追擊。一旦騎兵追擊,則就可以發動側翼或後面的進攻。總之必須要攻入陣中,將方陣中士兵的優勢轉化為劣勢。
二,根據佈陣的人數以及佈陣對地形的要求,可以將其引入山地,樹林中。這樣以來方陣由於地形的限制,無法發揮其正常的水平。但是這種情況還是很難出現,因為軍隊的統帥也不是傻瓜。除非設伏。
三,避其鋒芒,不斷襲擾。方陣的主體是人。既然是人則就有休息的時候。馬其頓方陣只有是方陣的時候才能發揮它的戰鬥力,在其未組陣時發動襲擊,則是一個很好的時機。而不斷的對其襲擾能夠擾亂其軍心,消耗其士兵的精力,這樣也能達到削弱方陣戰鬥力的目的。
槽眼最後想說的是,天下沒有完美的東西,某一東西的優勢,往往就是它的劣勢。
-
8 # 道聽陳說
雖然在有一段時間裡,馬其頓方陣在地中海地區所向披靡,這主要是由於當時的地中海區域軍事科技、工農業生產力非常落後所導致的,只能說是比較適用於那個時候,那個地區。
實際上馬其頓方陣是一種非常呆板的戰術,主要強化的是正前方的攻防能力,對於其方陣的側翼和背後防禦能力其實很差。而且由於組成方陣計程車兵並不全著甲,且方陣轉向很慢,如果想要用當時的其他地區的戰術手段破解其實並不難。
1、弩陣這是在中國秦代就已經發展成熟的一種攻擊模式,就主要方式就是將弩兵大規模集中使用,採用拋射的方式遠端打擊敵人,利用弩箭高速密集的發射方式消滅敵人,對於殺傷採用密集站隊方式的敵人效果明顯。
所以當馬其頓方陣遇到弩陣的時候,就什麼話都不要說了,射十輪方陣不潰散就算是士氣高的了。至於接觸作戰什麼的想都不要想,因為馬其頓方陣最大的優勢就是利用密集、整齊的隊形擠壓敵人致其陣型散亂潰敗,其移動速度很慢。所以根本就追不上奔跑的弩兵。
2、擲矛騎兵這種方式也很簡單,就是利用戰馬的高速繞著馬其頓方陣“剝皮”,直到隊形堅持不住而潰散。我也不說騎射了,畢竟那個時候騎射也不太成熟,但是擲矛騎兵戰術實際上是成熟的。
所以這種方式比弩兵還要來的簡單一些。
3、投石車加希臘火、加碎石或者重型弩車、這個。。。呵呵,大家都懂得吧,使用投石車投擲燃燒的火球,比如點燃的希臘火罐子,或者燃燒的草球,或者其他的燃燒的東西,利用這些東西打散馬其頓方陣的陣型,此外還可以投擲碎石,或者乾脆使用弩車。
事實上馬其頓方陣只要陣型崩潰之後,單兵基本上是沒有什麼戰鬥力的,因為這些士兵手中持有的戰矛太長了(長度一般在4~7米),會輕易的被敵人殺死。
所以說,馬其頓方陣在當時並不是什麼先進的戰鬥戰術,因為他對地形、兵種配合、士兵的機率要求非常的高。實際上真是由於馬其頓方陣過於呆板,不太適合戰術的快速變化,所以才會最終被羅馬人的盾牌短劍在狗頭山打敗。
-
9 # 外來工本地人
馬其頓之所以強大那是和他們的陣型和紀律還有他們的武器離不開的。再就是馬其頓周邊的敵對勢力確實沒有和他們想對抗的陣型,不過也並非不可擊破。
因為馬其頓方陣的隊形是密集型的防禦,長矛加長矛加長矛還有前排盾牌防禦,正面攻擊的話只能是抓不到刺蝟難受是傷。要破解馬其頓方陣最好的方法是利用投石機(不知道當時有木有),把用瓦罐製作的點燃了的煙霧彈先投過去阻礙馬其頓人的視線,再拋投用瓦罐裝滿火油的燃燒彈大量投入馬其頓方陣中,馬其頓士兵紀律再嚴格也要奔潰散開。陣型沒有了,騎兵步兵齊衝鋒,馬其頓人再想從新組成方陣已經沒有那個時間了。
-
10 # 觀察哨
馬其頓方陣,是一種早期步兵作戰時的戰術,希臘重步兵方陣的改良方陣。
馬其頓方陣這種軍事編制跟現代軍隊的編制極其相似。通常64名甲兵組成一個排,128人組成一個連,256人組成一個營,1024人組成一個團,4096人組成一個師(即初級方陣)。初級方陣跟現代的一個師相同,是自成體系的多兵種作戰部隊,它除了重步兵外,還包括(在滿編的情況下)2048名輕裝盾兵,1024名輔助兵和一個1024人的騎兵團,總計8192人。每個聯合方陣由四個初級方陣組成,相當於現代一個小型的軍或野戰軍,約32,000人。士兵的主要武器為攜馬其頓長矛長13-14英尺(後期的超過18英尺),士兵雙手握持;第一排計程車兵一般都是半蹲著,將長矛對準前方,而第二排士兵則是將矛搭在第一排士兵的肩上,這樣可以增強正面對騎兵的殺傷力。還有直徑2英尺的圓盾,方陣中士兵們手中的盾牌在保護自身左側的同時也掩護了相鄰戰友身體的右側,一旦最前排計程車兵倒下後,原先位於第二排計程車兵將迅速填上他留下的缺口。整個方陣戰術的精髓就在於全部士兵同心協力、齊頭並進。
這種方陣的的編制,也就決定了,在作戰時,馬其頓方陣更多的需要採取“守勢”。如果,發動主動進攻,那麼衝擊到對方陣地之前,必然造成巨大的體力浪費,再也無力作戰。另外,在作戰缺乏弓弩手,雖然有大型盾牌護衛正面和側面。但是一旦地方騎兵繞到方陣後面發起攻擊,那麼必然是收尾不能相顧。畢竟,這樣的方陣想要整齊劃一的調轉攻擊和防守方向並不是瞬間可以完成的。
除了在戰場上的對決之外,還可以考慮利用行徑時,馬其頓士兵無法組織方陣,進行伏擊作戰。尤其是在其行徑當中,利用騎射不僅可以殺傷其有生力量,更可以打亂其行徑的隊伍,讓其無法組織方陣進行防禦。在其陷入混亂之時,戰車結合步兵發情攻擊,那麼馬其頓方陣必然瞬間崩潰。
-
11 # 天億建材
古代冷兵器打戰,與街頭鬥毆不同,講究的是團體協作配合的力量,這就是烏合之眾與職業軍人的區別。
馬其頓方陣在古典時期,作為對古老戰法的改良,在短短的數十年內,遇到的都是不能適應這種新戰法的對手。在亞歷山大他老爹發明馬其頓方陣到繼業者戰爭超長槍對戳,短短的幾十年內,馬其頓方陣就被淘汰了。
馬其頓方陣可怕之處在於正面的衝擊力!幾萬長槍正面衝鋒,在平坦的地方沒有什麼遠端攻擊能在對方發起衝鋒的幾十秒內對方陣進行有效打擊。一旦兩軍接觸,對手很快就被擊垮戰鬥陣型,剩下的就只有一邊倒的屠殺了。
亞歷山大之所以能橫掃中亞,是因為他很好地用輔助兵種彌補了馬其頓長槍兵陣的弱點。投石兵壓制對方弓箭手,騎兵掩護騷擾,在對方還不能有效做出調動的情況下,長槍方陣已經沖垮了對方的軍陣。到了繼業者戰爭時期,他們沒有在輔助兵種上改進加強,片面追求長槍長度,畢竟都用長槍,誰用的槍長就佔便宜。
等到馬其頓人的對手都適應這種戰法並發展出相應對策後,馬其頓方陣就很快被掃進歷史塵埃,空留懷念。其實羅馬時代小亞細亞的重甲騎射手是這種戰法的剋星!
-
12 # 星空之下
沒有陣型是能夠一直常勝不敗的。孫子曰:“水無常形,兵無常勢”。一成不變的陣型,再厲害也只能算是個“超強人機”,結果麼,看看現在有多少人通關了王者的20關“超強人機”就知道了。
言歸正傳,馬其頓方陣在“當時”是否“無敵”的呢?
馬其頓方陣是否無敵,關鍵在於這是誰的馬其頓方陣,其核心人物指揮官是最重要的。據此可以將馬其頓方陣分為三類。
一類,後世各希臘裔帝國的馬其頓方陣只是一種死板的陣型。比如黑海沿岸的米特拉達梯的銅盾軍,裝備了比傳統馬其頓方陣更長的長矛,正面的確更加強大,但事實上變得更為遲緩。米特拉達梯雖然是本土作戰,擁有更多得多的戰爭資源自己亞美尼亞、帕提亞等盟友提供幫助,卻被羅馬的“金槍魚”路庫拉斯帶領三個軍團,長途遠征,一路通關。這類就沒什麼好討論的了。
二類,亞歷山大的馬其頓方陣,與其說是一種陣型,不如說其是一種戰術思想更為貼切。即透過以配置超長重矛的重步兵為主,多兵種配合下,形成攻防兩端的正面壓制力量。兩側則以極高數量的騎兵為主的輔助兵,用於護衛己方側翼以及騷擾敵方側翼包抄後路等戰術動作。雖名為輔助兵,實質上卻是決勝兵種,亞歷山大經常親自指揮。而正面的長矛重步兵卻是用於保證不敗。這種戰術方案其實就是“孫子”所說的“以正合,以奇勝;以己之不可勝,待敵之可勝”。
那麼,要破亞歷山大的馬其頓方陣,首先要知道其弱點。
第一,不適合於叢林茂密,或者崎嶇險要的道路。事實上大部隊的陣列就幾乎沒有適合這種地形的。
第二,因為中軍重步兵集團行動遲緩,所以一旦失去側翼輔助騎兵後,其側翼和後方就會暴露出軟弱。所以,如果能夠擊潰其騎兵部隊,或者誘使其脫節,那麼也就離勝利不遠了。
第三,不適合攻城。
第四,不適應水戰。
第五,馬其頓正面的長矛重步兵事實上對於精銳劍士反而沒有很好的招架之力。但這種精銳劍士需要透過裝備精良鎧甲來拋棄盾牌,具體打法可以參見後世西班牙長矛陣。所以,後面幾個馬其頓方陣變類都拋棄了巨型長矛。
但事實上,想透過這幾個弱點來戰術上戰勝亞歷山大的馬其頓方陣在那個時代基本上是不可能的。為什麼呢?你瞭解馬其頓方陣的弱點,而把馬其頓方陣玩得爐火純青的亞歷山大只會比你更瞭解自身戰陣的弱點。而縱觀亞歷山大的戰例,可以發現亞歷山大也不是一個會因為一時小勝而頭腦發昏的人。所以,憑什麼認為亞歷山大大帝會傻乎乎的走進你佈置的陷阱。真的露出破綻的時候,反而是你需要謹慎是不是給你佈置了陷阱。
當然如果能夠擁有跨時代的武器裝備,比如裝備了高橋馬鞍和雙邊馬鐙的精良騎兵,或者裝備了後世精鋼鎧甲的劍士,或者八牛弩,甚至是熱兵器,那麼肯定可以正面擊敗亞歷山大的馬其頓方陣。但,如果指揮官是個麻瓜,反而可能會被反草。
所以,在那個時代,真正能夠威脅到馬其頓方陣的只能從戰略上去努力。戰略方式其實也是歷史上現成的。
首先,正面戰場上(戰役層面),動用大量的騎兵隊分散騷擾其糧道。因為亞歷山大的能力,不用指望餓死對手,目標只要能限制其隨心所欲的戰略移動能力。
然後,真正的絕殺在於戰略層面。馬其頓方陣的強大在於集體作戰,所以馬其頓帝國雖然會存在多個方陣軍團,但是一定也是有限數量的。羅馬帝國全盛時期常備軍是60萬。但因為馬其頓帝國並沒有後世羅馬那麼多大道,而且重步兵移動緩慢,無法和騎兵比賽跑步的。所以戰略方案就是使用無數的騎兵小隊,遍入敵後,燒殺搶掠,從根本上破壞帝國的戰爭潛力、糧食生產、民心士氣。然後,就看帝國先剷除你,還是帝國先崩潰。不過,一般情況下,正常來說肯定是帝國先崩潰。但這個戰略事實上是幾百年後日耳曼蠻族無意中使用出來,並從根本上崩潰羅馬帝國政治基礎的方法。而亞歷山大的年代,無論東西方的遊牧民族都還處於被農耕重步兵軍團吊打的狀態。所以,想要擊敗亞歷山大的馬其頓方陣只能是跨時代的穿越。而正牌的馬其頓方陣想要無敵,也只有在亞歷山大的率領下。
-
13 # 新晴辛靜
當時的秦華人會讓他們結成方陣再去對攻嗎?
就算你在地形廣闊地方結陣了,你慢慢走過來吧,我輕裝有序退幾十裡!然後就在山溝溝、隘口、城池這種地方再襲擊你,或者退到大家累了生力軍出場攻你!或者秦軍結營,晚上去劫營、燒營,燒糧草殺後勤,土工作業挖溝……
馬其頓方陣當年戰無不勝,主要是對手弱雞、沒有用兵之道!為什麼自己要集合幾萬人面對面打?馬其頓就那麼幾萬兵,各國軍隊保留實力放進城市村莊結不成陣,早消耗光了!
-
14 # 以夢為馬詩酒趁年華1255404428
只要是陣法就會有漏洞的存在,具體點就要看指揮官的能力了。陣法還真不好說,不是特別牛逼的統帥駕馭不了,不然就是趙括的紙上談兵了。就算是中國,歷史上精通陣法並能在戰場上發揮作用的人也不多
破陣這回事不是我們這些現代人看得懂的,別說馬其頓方陣了,光中國古代最簡單的一字長蛇陣我們都看不懂怎麼破解吧。
要是找個跟亞歷山大旗鼓相當的對手,結果還真不好說。否則就是白起打趙括,吊起來打。
哪怕破不了陣,中國古代還有一個慣用招數,偷襲糧草。餓死你
-
15 # 追求夜空最亮的太陽
破解方法很簡單,引馬其頓軍隊到湖南省耒陽市來,三分田七分山,就沒塊平地,典型的丘陵地貌,滿山的茅草矮樹,這樣的地形不知道怎麼組成方陣?所以破解馬其頓方陣最好的方法有三:游擊戰,騎射,有利地形。
-
16 # 程氏子
馬其頓方陣如果一直有用,那西方文明也就不會如此輝煌了!
說白了這就是個刺蝟陣,你不去打他它,它對你的威脅僅剩下兩翼的騎兵和少得可憐的弓箭!而為何馬其頓方陣必須在兩翼佈置騎兵?因為這個陣營的缺點在於特別怕被兩翼包抄,而且進攻能力不足需要騎兵來彌補!
對付這種刺蝟陣上去硬剛是最弱智的打法,在陣前用拒馬之類阻隔,然後用遠端武器瘋狂輸出,遇上訓練不夠精良的方陣兵,直接就會崩潰!
與之相類似的就是宋朝的步兵軍團,重甲配合長槍,在每一次的正面交鋒中都不會被等量級的部隊正面擊垮,可是一旦將戰鬥上升到戰役級別,輸的往往就是他們!因為對方發揮了騎兵的速度優勢,根本不和你正面交鋒,騷擾、斷路、突襲玩的比誰都溜,時間一長地形一複雜,這種方陣就崩潰的比誰都快!
-
17 # 毛火榮
馬其頓方陣,方陣的兵種構成是由重灌步兵、輕裝步兵、騎兵、輔助兵組成。自身具有很高的機動性,能以完整的橫隊勇猛地衝向敵人,給尚未從騎兵襲擊中恢復過來的敵人以更沉重的打擊,馬其頓方陣的厲害之處在於兵種分開:騎、步、炮(弩炮)、弓分開佈陣,充分發揮各自的優點,這要求極高的協調能力,步兵有著很強的自保能力,能夠維持正面方陣槍兵戰線的完整性。
但是馬其頓方陣對戰地地形要求很高,陣型組織起來很吃時間和地形,其中最重要的是馬其頓方陣的核心不是長矛,而是長矛和騎兵的配合,長矛如同鐵砧,騎兵如同鐵錘,缺一不可,可後期的馬其頓方陣不重視騎兵建設,一味的加長長矛的長度,所以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了。
馬其頓方陣了得,還是因為當時的對手的戰爭手段,武器,軍事理論,軍事知識等等遠落後於亞歷山大所致,
以下是羅馬軍團兩次大敗馬其頓方陣的戰役1.公元前197年,羅馬軍團在庫諾斯克法萊擊敗了馬其頓步兵方陣,羅馬贏得了第二次馬其頓戰爭。由於戰場位於一處山丘,地形因素讓羅馬人透過馬其頓左右翼之間的空隙打敗了馬其頓人
2.彼得那會戰,馬其頓以44000步兵和4000騎兵率先攻擊羅馬軍隊38000人。在平原上,羅馬軍團面對長矛方陣毫無辦法,同盟部隊被擊潰,導致羅馬軍團全線後退。當馬其頓人開始追擊,戰線移動到山麓地帶,方陣隊行不能保持完整,正面出現了缺口,羅馬軍團立即以小隊從缺口中突入與馬其頓人展開混戰。無法使用長矛,僅有小圓盾和短劍的馬其頓士兵不是羅馬軍團的對手,密集的陣型也沒有足夠的空間來讓方陣調整。最後方陣奔潰,士兵爭相逃命,
可以這麼說,只要攻擊側翼和然後爆菊,任何部隊都可以給馬其頓方陣造成很大的麻煩,如果像秦朝一樣銅機弩打亂方陣隊形,戰車與戰車兵迅速向兩翼展開,然後陷陣死士攻擊,基本沒有還手機會,
-
18 # 胖子影視音樂剪輯
馬其頓方陣,是一種早期步兵作戰時的戰術,希臘重兵方陣的改良方陣。在荷馬時代以前,步兵打起仗來像一窩蜂似的雜亂無章,所以具有嚴格陣法的馬其頓方陣能輕易打敗數量上佔據優勢但較混亂的敵人。馬其頓方陣自身具有很高的機動性,能以完整的橫隊勇猛地衝向敵人,給尚未從騎兵襲擊中恢復過來的敵人以更沉重的打擊。相比重步兵方陣,馬其頓方陣的防守能力略為遜色,但攻擊則凌厲得多,戰敗的雅典人這樣描述,攻到馬其頓人面前的每個士兵都必須同時對付至少十個以上的長矛頭。不難理解,為何雅典人會在馬其頓人的攻擊下迅速潰敗,漫過底比斯人的陣地,仍然不能擺脫馬其頓方陣的追擊--披著重甲計程車兵在戰埸上移動的速度還比不上成陣的馬其頓人。但是,馬其頓方陣也有一個致命弱點,那就是隻要設法不讓它有個統一的戰場,並且只攻其兩翼或背面,而不攻其正面,就能置它於死地。一旦對方突破側翼,矛陣中的長矛兵很難抵抗劍兵的進攻。對付密集箭陣的能力弱,無論是輕騎射兵,還是步射集團,只要能驅散輕步兵,列陣的長矛手幾乎是任憑射殺。如公元前371年底比斯的戰略家伊巴密農達在琉克特拉採用集中了縱深達16層的部隊,從方陣的右側打進去,結果就破了斯巴達的方陣。
首先這種方陣不是全方位陣型,全方位陣型的全方位防禦的話你想想該怎麼排?大家圍著一箇中心面向四面站好……可是這樣除了站在原地不動還能幹嗎?戰場上根據形式要不斷調正方向,進攻時只能面向一個方向,全方位的長矛方陣中世紀後期瑞典長矛兵也使用過,不過那時的戰爭與此時不同,而且瑞典人遇到十字弩的襲擊都很自覺的撤退了,因為全方位防守只能站著不動。全方位的排列也需要花上很長的時間,而且戰鬥一開始,誰會這麼排兵佈陣?所以在當時馬其頓方陣威力巨大,很難破解!
馬其頓方陣那麼強大,也在印度面前跌了個大跟頭。 在公元前326年,亞歷山大大帝到達印度河流域的時候,和一個土邦君主波魯斯交戰,波魯斯在戰場上排開他的戰象軍隊,每個大象之間間隔100m,在每兩頭大象之間和大象的後面,都部署了步兵。 很快,戰爭打響了,馬其頓騎兵的戰馬在看到這些戰象之後,都顯得十分的恐慌,只要聽到戰象的怒吼聲,很多的戰馬直接就不顧一切的跑開了,在戰鬥中,這些戰象是橫衝直撞,就連一向引以為傲的馬其頓方正在這些戰象面前也是不堪一擊。但是,戰象在戰場中踐踏,是不分敵我,印度軍隊中有不少人也是死於戰象的腳下,最終,馬其頓軍隊就依靠著投擲標槍,在戰象上來時,他們迅速後撤,等到戰象後退了,他們再上來打,硬生生的拖垮了印度軍隊。雖然馬其頓軍隊勝利,但也是慘勝,對於戰象,很多計程車兵產生了很大的恐懼。
回覆列表
當然可以破解,而且破解的辦法並不難!亞歷山大大帝發動東征的時間大致在秦惠王時期,我們來對比同一時期的戰法,仔細說來應該有三種可破!馬其頓方陣的優勢在於其攻擊性陣型,攻擊距離遠,別人不容易傷著他們,但也是因為對陣營的依賴極大,一旦被打散則因為機動不便反而成為被獵殺的物件!(後來的羅馬重步兵就針對這個缺點選敗馬其頓帝國)
第一種是來自於匈奴的戰法,輕騎飛射,只靠弓箭從遠端發動騎射,直接射殺,不近戰,後來蒙古人就用這種戰法擊敗歐洲重騎兵!當時,匈奴人經常襲擾邊關,用的就是這種戰法,並直接促成趙武靈王胡服騎射;
第二種是來自魏武卒戰法,弓步協同作戰,魏武卒發動進攻的時候,由弓箭首先發起進攻,然後梯隊進攻。即一邊射箭就一邊發動衝鋒進攻了,長槍方陣來不及反應就會被射倒,由於魏武卒精銳,每人可以負重甲衝鋒,然後近戰突擊,因為魏武卒擅長近戰,他們又負重甲,近戰的短刀沒有足夠慣性,傷不了魏武卒,而馬其頓方陣甚至壓根就沒配短刀(基本上就是後來羅馬重步兵的戰法)。
第三種是來自秦軍鐵鷹銳士戰法,秦國鐵鷹銳士是秦國在魏武卒的基礎上新增加的戰法,即,保留魏武卒的戰法,但是在這個戰法上又增加一個三角錐陣營,實現三人呼應的戰法,其陣戰能力出於魏武卒卻又強於魏武卒,因為打仗的時候可以三人配合,這是後來秦國擊破魏武卒方陣的主要戰法!
以上這三種戰法都是進可攻退可守,十分機動靈便,可以在各種地形上發起進攻。反倒是馬其頓方陣對地形要求十分嚴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