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談論一下真正的李鴻章是什麼樣?
6
回覆列表
  • 1 # 明揚51

    單說當時的清政府早已是搖搖欲墜,李起到的是獨木撐大廈的作用,李不去籤條約,換了別人去,條約只會更加屈辱,憑李的能力及長期與洋人交往的國際威望,確是不二人選。當時那些罵李鴻章是賣國賊的人大多數保皇派的政客,如罵的最起勁的是翁同龢一夥,目的是朝廷裡的權利爭鬥。直接打擊的是李,目的其實是打擊後黨,倒李為的是削弱後黨在朝廷裡的勢力。後人罵李不過是隻看表面的膚淺感覺。應該從當時的國勢及朝廷狀況客觀評價,弱國無外交。打不過人家,太后命他全權議和,又不能抗命,即使抗命,也只能是換個人再去議和,已經輸掉了戰爭的事實誰也改變不了的。結果只會更糟。難道不籤條約,繼續打下去嗎?所有罵李鴻章是賣國賊的人其實都不敢出頭去籤合約。只會躲在一旁當“道德帝”。

    簽訂條約的是李鴻章,但沒有西太后的點頭一切都不能作數,真正誤國、賣國的是西太后,李不過是替慈禧背鍋。

  • 2 # 程氏子

    可以很明確的告訴你,是!而且網上所謂的東方俾斯麥三大偉人之類的都是後人瞎編的,最早出自類似鐵血的小論壇,當時被當笑話看,後來李鴻章後人以李鴻章紀念館的名譽投資拍攝走向共和就拿來用了……!

    李鴻章是世界歷史上簽訂不平等的賣國條約最多的人,是第二名的近十倍,而且從他手裡割讓出去的領土和藩國有好幾個,財產更是以億為計步單位,還有各種通商修鐵路之類的就數不勝數了!

    就拿甲午戰爭為例,甲午戰爭時日本艦隊還在低價從開平等煤礦進口精煤,而李鴻章自己的北洋海軍用的卻是高價買來的煤渣!北洋號稱數年沒有添置一艘軍艦,而事實上清廷每年有雷打不動的八百萬兩的海軍軍費。李鴻章送給一個小妾的別苑造價起步一百萬兩(現保留於江蘇),送給慈禧修圓子的起手就是三百萬兩,自身更是驕奢放縱,而北洋海軍最強鐵甲艦定遠號賣到中國也才一百七十萬兩白銀……!李鴻章死的時候,光明面上就有數千萬兩白銀的身家(僅他自己,未包裹他的家族),就連《李鴻章傳》中也提及他的奢華身家,暗地裡就更不知道有多少了,而此時的大清百姓窮困潦倒食不果腹!

    網上很多人說李鴻章是為國服務,清廷沒有有能力之人,所以列強籤條約都找他!我只能說滑天下之大稽,列強可不是傻子,會找個硬骨頭來割肉?至於李鴻章挨一槍省下一億更是個笑話,稍微有點政治智慧的都明白那一槍是救了李鴻章一條命!國家耗費巨資打造北洋,卻被李鴻章一朝盡毀,可謂喪師失地喪權辱國,舉國喊殺!李鴻章在這樣的情形下還被派去籤賣國條約,擺明了是清廷打算放棄他(簽了後殺了挽回一點朝廷聲望。也算對百姓有個交代)。而日本早就破解了清庭的電報,加上日本急於吃進喉嚨(日本此時已是如鯁在喉不得不咽),所以獅子大開口逼著清使早點簽約。李鴻章猴精就知道雙方的算盤就是死拖著不籤,簽了是個死拖著好歹還能想點別的辦法,結果日本人等不及了就找了個人打一槍,這一下正中李鴻章下懷!老李趕忙儲存好染血的黃馬褂(這就是政治智慧啊),有了這個慈禧和百官就再沒理由卸磨殺驢殺他了,這就是為官之道!

    近年來李鴻章大有洗白之勢,無外乎他的子孫有錢有勢,所以李鴻章紀念館李鴻章紀念堂是一個接一個,後來還以李鴻章紀念館的名譽投資拍攝走向共和,這一步步可謂漂亮!可笑尚可喜後人還在泥潭打滾,秦檜和汪精衛後人蠢蠢欲動,可笑!

  • 3 # 讀史品生活

    天下惟庸人無咎無譽。

    ------梁啟超

    簡單來說,這句話的意思是隻有庸人才會既沒有過錯 也沒 有稱譽。事實上對於李鴻章,關於他的大部分評價顯 然是很 差的,因為他的確代表中國簽訂瞭如此多的不平等 條款,他 也因此背上了賣國賊這口鍋直到現在還沒有脫下來。 但他肯定 不是一個庸人,因為在他身上確實有過不少爭論, 我們需從 最細的角度去解剖這個男人的所行所思所感。

    總體來說李鴻章本人便是一個矛盾的結合體,怎麼說呢?

    因為他既是中國傳統的地主階級的代表人物,又是地主階級 之中最有遠見的人,因此它既要保障地主階級的利益,又 要想方設法去推動中國現代化的發展。它既要迎合慈禧太后 個人乃至整個大清朝天朝上國的尊嚴,又要建設北洋水師保 家衛國抵禦外敵。因此,我認為他是一個孤獨的人。

    為何孤獨?因為他得穿梭於中國的大江南北---籤合約坐船船前往世界各地充當當時清朝的臉面,即便這臉面早已所剩無幾;他有才能但也恰如那個時代無數的人一樣,在皇權體制下未曾實現個人的抱負;他必須抱緊外國的大腿只為了有朝一日可以挺起胸膛,眾人只知道他身居高位的顯赫卻不知他周遊世界的艱辛。

    在他身上臉譜化的現象十分嚴重,似乎他就真的是那個“賣國賊”.千古罪人。然而這就是其真正面目嗎?非也。

    梁任公曾說:“吾敬李鴻章之才,吾惜李鴻章之識,吾悲李鴻章之遇。”李鴻章一生的複雜起落,恰好折射出了晚清帝國在近代化歷程中的艱難前行。李鴻章的變局觀確實如實地反映了當時的時代特徵,他也的確是一個具有強烈的憂患意識的人,因此提出了“數千年未有之變局”的命題,並以此為基石展現對於時局的冷靜分析與深刻思考。

    李鴻章所倡導的洋務運動為大清帝國步入近代化的發展奠基了事業基礎,令他身後的華人一直受益。他是對中國近代化產生至關重要影響的洋務運動的中堅力量。洋務運動雖然最終以失敗告終,但它使華人深刻意識到中國需要以強大的軍事力量來護衛國土,保護主權,使華人深刻認識到中國與當前世界主流力量仍存在著很大的差距。

    李鴻章簽訂的不平等條約使中國嚴重喪失主權,讓李鴻章揹負了洗不去的髒名汙名。但是,一個政權的興衰榮辱並不能由一個人來負責,它代表著一段歷史的興衰榮辱。帝國主義列強的目的只是開啟中國的國門,他們只要求與中國簽定條約,而並不在乎是由誰來代表中國簽定條約。確實在不平等條約的簽訂過程中確實曾存在列強代表要求李鴻章來代表中國簽訂條約的情況,但在這種情況下他仍然敢於站出來去簽訂這種侮辱國家人民自身的條款,未必不能說他是個有大氣魄之人。說實話,他的確有錯,作為封建的代表,他在有的條約簽訂時甚至為自己的利益謀劃,於國家於人民他都犯下了一個不可饒恕的罪過。然而我卻並不認為這僅僅是某一個人可以承擔的,這是他自私的悲劇,更是歷史的悲劇。

    列寧指出:“判斷歷史的功績,不是根據歷史活動家沒有提供現代所要求的東西,而是根據他們比他們的前輩提供了新的東西。”就我來說,李鴻章便是一個提供了新東西的人。李鴻章是洋務運動的先覺者與旗手,他是洋務運動的靈魂人物,他帶領並建立了一大批近現代企業。在慈禧太后為鞏固統治,挽救清朝危機,圖謀富強的大背景下,他積極的在行動上向西方學習,引進西方的技術.資源來促進洋務運動的發展,使得洋務運動在此時期取得了不小的成果。在洋務運動後期,他又積極創辦民用企業為洋務運動的發展提供資金,實為當時的一大創舉!

    在太平天國運動中,李鴻章似乎也有濃墨重彩的一筆,蘇州殺降事件之後他似乎就被安上了“劊子手”的名稱。的確,蘇州殺降無疑展現了他作為一個軍事家冷血的一面,但他作為地主階級的代表,殺死一群試圖破環自己既得利益的人在立場上也沒有什麼可以指摘的。

    弱國無外交,他作為一個外交家,簽訂瞭如此多的不平等條約對他自己來說也應是一件極為痛恨之事,但迫於清政府羸弱的實力也只能在各個西方國家中周旋,利用各個國家在中國所得利益的不均衡盡力減緩列強對中國的侵略與資本輸出。但是李鴻章的妥協路線也在很多方面給中國帶來了額外的損失,他曾把中國的勝利作為與法國外交求和妥協的資本,簽訂《中法新約》,致使中國“不敗而敗”。甲午戰爭爆發之前,他為迎合慈禧,奉行“ 避戰求和”的策略,致使貽誤戰機,造成嚴重的後果。

    總體來說,李鴻章身上的悲劇是那個時代悲劇的縮影,當兩種文化產生碰撞,弱者必須適應否則只能被吞併。李鴻章與中興諸臣雖然力挽狂瀾,挽救清王朝,但包括李鴻章在內的他們不能夠超越時代界限和階級侷限,當然無法實現真正的中興!

    李鴻章對自己作為嘗作出以下的總結:“我辦了一輩子的事,練兵也,海軍也,都是紙糊的老虎,何嘗能實在放手辦理,不過勉強塗飾,虛有其表,不揭破尤可敷衍一時。如一間破屋,由裱糊匠東補西貼,居然成一間淨室,明知為紙片糊裱,然究竟不定裡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小風雨,打成幾個窟窿,隨時補葺,亦可支吾應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預備何種修葺材料,何種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術能負其責?” 面對風雨飄渺的局勢,作為一個裱糊匠的他東補西貼卻實在無法將這殘局收拾完整,但他作為一個朝廷官員敢於去承擔自己的責任與義務,並盡全力去保證清王朝的利益與尊嚴這一點來看,他值得我們的尊重!

    李鴻章:外交家,軍事家,政治家,雖然從歷史長河來看他的成果幾乎沒有多少可以儲存下來,但他在那個崢嶸歲月裡展現出的不屈鬥志已經足夠我們去敬仰!人無完人,在那樣一個年代裡,儘自己所能盡全力為國牟利已足夠將“賣國賊”的帽子摘去!李鴻章,不虛於任何歷史人物!

  • 4 # 懷疑探索者

    李鴻章簽訂的賣國條約無數,如果說在1896年之前都是因為清政府軟弱無能,李鴻章是迫不得已,那麼1896年他簽訂的這個條約就顯然說不過去了。這個他簽訂的條約就是《中俄密約》。由於這個條約,中國整個東北地區實際上已經淪落為俄羅斯帝國的殖民地,中國已經無力在東北地區行使主權。後果很嚴重!

    俄羅斯帝國有一個末代沙皇,叫做尼古拉二世,同樣是末代皇帝,人家比溥儀要有本事的多。尼古拉二世一輩子都在為俄羅斯民族稱霸而奔走忙碌,為了獲得不凍港,尼古拉二世御駕親征,向西方進取,結果最終被英華人和英華人的盟友打了回來。當時英國氣數未盡,還是一個超級大國,俄羅斯的國力還遠遠不是英國的對手,卻敢於越級挑戰,雖然失敗了,也沒有什麼可恥的。俄羅斯對抗不了英國,就掉頭去啃腐朽不堪的清國。當時,清國被日本打敗,北洋艦隊全軍覆滅,日本侵佔了整個遼東。俄羅斯找了自己的朋友,一個是法國,一個是德國,商量好威脅日本,讓他們退出遼東地區。日本大戰過後,國力已經疲憊不堪,根本不能再戰,同時對抗三個強國,更是不敢,所以被迫吐出遼東這塊肥肉。俄羅斯自持有功,向清政府提出,從西伯利亞鐵路斜出一條線路,進入中國境內,從中國的東北地區兜一圈,然後折返海參崴。這個就是中東鐵路,一旦修成,將嚴重損害中國利益。

    為什麼這樣說呢?這條鐵路是由俄羅斯控制的,線路橫貫整個東北境內,中國如果想修築別的鐵路,公路,就必須向俄羅斯政府請求同意。俄羅斯還可以仿效美國的西部鐵路的做法,將鐵路沿線兩邊幾十千米的範圍內宣佈為俄羅斯領土,把大量的俄羅斯軍隊沿線佈置在鐵路線周邊,這樣就等於在中國境內建立了一個“國中之國”。鐵路修築之後,沙皇尼古拉二世就可以隨時把源源不斷的軍隊派遣入中國境內,威脅中國的國家安全。

    為了達成這個野心,尼古拉二世得知大清重臣李鴻章正打算前往歐洲訪問,就立即派遣大臣前去攔截李鴻章。李鴻章被這個沙皇的大臣帶到聖彼得堡。在這裡,沙皇授意財政大臣維特儘快把李鴻章“拿下來”。維特為了拿下李鴻章,向李鴻章承諾,只要你同意我們修築鐵路,我給你300萬盧布。當時300萬盧布是天文數字,相當於2000年的30億美金。李鴻章經過一番思索,就答應了下來。後來,尼古拉二世耍賴,只付給李鴻章100萬盧布,但也相當於10億美金。李鴻章收受賄賂,簽訂了《中俄密約》,實在不能自圓其說。

    李鴻章由於家產億貫,被世人諷刺為“宰相合肥天下瘦”,不知道為何今天還有人神話李鴻章,把他描繪成鞠躬盡瘁如諸葛亮一樣的偉人。

  • 5 # 端木賜香

    這話問得好弱!

    大清那叫國麼?

    那不就是一個——朝麼?

    英語語境下的國,三個層面:國土、民族、政體。

    國土,咱有的是。大清當時是個美麗的海棠葉,一千多萬平方公里哩。

    民族呢,咱當時不大清楚,只知道,夷夏之別。而且,區分的時候也簡單粗暴,接受華夏文化,具體來講,接受孔儒文化的,那就是夏了,不接受的,統統是夷。甚至英華人打過來了,咱還管它們叫英夷——瞅瞅你們那小樣兒,連個孔子學院都沒讀過,算個毛!等著哈,二百年後我們給你們開遍孔子學院,不收學費還有補貼哈!

    政體呢,當然是現代意義上的民意政府。與前面的國土、民族組合起來,就是現代意義上的民族國家而已。這個國家有內外兩大功能,對外防止外國侵略,對內保證人民權利、増進人民幸福。

    問題是,大清有嗎?

    對內,人民就是他們放牧的羊,別說權利了,甚至都談不上人!想吃羊肉了,隨時烹;想穿羊毛衫了,隨地拔!

    對外,一戰即敗,再戰再敗,三戰三敗,四戰四敗,五戰五敗……面對竄進來的外華人,清政府一直搞不清:爾們到地是搶羊呢,還是搶草呢?搶個毛,俺送爾們幾車烤全羊,幾片小草地,不謝哈,就當我發紅包了!

    為什麼清政府與英夷作戰的時候,人民都是出來袖著手看好看甚至起鬨的?原因就在這裡,上下根本不是一個利益共同體,人民沒有學商紂王的那十萬奴隸陣前倒戈就差不多了!另外,你政府打敗了,人民說不定還能乘亂摸條魚哩。比如,英法聯軍進京的路上,把自家的饃餅、水果賣給英夷,傻逼英夷給的價,那是空前的高樂高!比如,乘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之後,去偷兩塊園子裡的石頭,給自家豬圈搭高一層,省得豬拱來拱去的,經常跑大街上溜達哈!

    估計有人要給我提三元里抗英了。別介。第一,你被教材騙了,你不知道實情;第二,三元里民眾與英夷有了衝突,也是文化倫理之衝突,本能的樸素的群架,比如俺家大娘上街賣菜了,你們的印度癟三兵卻對著俺家的大娘,又是擠眉弄眼,又是聳肩吹口哨的,妥妥的影響俺家的婦德,大娘可忍,大爺不可忍,兄弟們,上了,給我打……

    這與愛國,愛清政府,沒有一毛錢的關係好不!或者這樣說,你在廣州的女友,被黑小夥給橫槍奪走嫋,你上去揍黑哥一頓,你再不要臉,也不能說你這是愛國吧?你愛的不過自己雄性動物的臉面,你連女友都不見得是愛!

    鴉片輸入中國之機,同時也是西方諸多文化概念輸入中國之機。只不過,不管是傳播的特質,還是受體的特質,都決定了這種傳播,既有先後,更有波段。一句話,西方諸多文化概念的傳播,遠遠落後於鴉片等諸多器物東西的傳播。比如這個民族國家,大清人民就一直接受不過來。

    1899年,文化大神梁啟超在《清議報》上特意翻譯了日本鬼子尾崎行雄的《論支那之命運》,借用文中日本鬼子對咱的噁心——“支那人未知國家,安得有國家思想”,試圖刺激華人迅速產生現代民族國家意識。

    問題是,就憑你這樣刺激,也是漢奸賣國賊,壯鬼子志氣,滅自己人威風。何況你還是維新失敗後,逃竄國外的政治飯!

    1900年,梁啟超又發表《少年中國說》,繼續對大家普及現代西方的國家概念:“夫國也者,何物也?有土地,有人民,以居於土地之人民,而治其所居之土地之事。自制法律而自守之,有主權,有服從。人人皆主權者,人人皆服從者。……夫古昔之中國,雖有國名,而未成國之形也。或為家族之國,或為酋長之國,或為諸侯封建之國。或為一王專制之國。……且我中國疇昔,豈嘗有國哉!不過有朝廷耳。”

    這政治飯,說得更直白了。翻譯成普通話,國是大家的,那才是“我的國”,與我處處有幹;國是別個人的,那是“你的國”,與我何干?

    陳獨秀算是接受過樑啟超刺激的,只不過刺激得過分,後來越走越遠了,無產階級沒祖國了都。但是剛開始的時候,他應該還算是梁啟超的小粉絲。他在1904年的一篇文章中說:“我十年以前,在家裡讀書的時候,……那知道國家是什麼東西……到了甲午年,才聽見有人說有個什麼日本國,把我們中國打敗了。到了庚子年,又有什麼……八國的聯合軍,把中國打敗了。此時我才曉得,世界上的人,原來是分作一國一國的……我生長二十多歲,才知道有個國家,才知道國家乃是全華人的大家,才知道人人有應當盡力於這大家的大義。我從前只知道,一身快樂,一家榮耀,國家大事,與我無干……我越思越想,悲從中來。……”

    悲了十年之後,1914年的陳獨秀髮表了《我之愛國主義》,宣告他的愛國與大家一般的愛國,大大地不同。他是二班的。他說,今日之中國,外迫於強敵,內逼於獨夫,而所以迫於獨夫強敵,都是民族之公德私德之墮落給召來的。他列舉了一堆的公私德不佳的亂象:“試觀國中現象,若武人之亂政,若府庫之空虛,若產業之凋零,若社會之腐敗,若人格之墮落,若官吏之貪墨,若遊民盜匪之充斥,若水旱疫病之流行。凡此種種,無一不為國亡種滅之根源,又無一而為獻身烈士一手一足之所可救治。外人之譏評吾族,而實為吾人不能不俯首承認者,曰‘好利無恥’,曰‘老大病夫’,曰‘不潔如豕’,曰‘遊民乞丐國’, 曰‘賄賂為華人通病’,曰‘官吏國’,曰‘豚尾客’,曰‘黃金崇拜’, 曰‘工於詐偽’,曰‘服權力不服公理’,曰‘放縱卑劣’。凡此種種,無一而非亡國滅種之資格,又無一而為獻身烈士一手一足之所可救治。”

    這是妥妥的,陳獨秀版的《醜陋的華人》。翻譯成普通話,隨便一種毛病,就足以讓中國滅亡好幾回了,又豈是愛國志士們一手一足能挽救過來的?

    甚至,就這水平,還好意思存活於世呀:“一國之民,精神上,物質上,如此退化,如此墮落,即人不我伐,亦有何顏面,有何權利,生存於世界?一國之民德、民力,在水平線以上者,一時遭逢獨夫強敵,國家瀕於危亡,得獻身為國之烈士而救之,足濟於難;若其國之民德、民力,在水平線以下者,則自侮自伐,其招致強敵獨夫也,如磁石之引針,其國家無時不在滅亡之數,其亡自亡也,其滅自滅也;即幸不遭逢強敵獨夫,而其國之不幸,乃在遭逢強敵獨夫以上,反以遭逢強敵獨夫,促其覺悟,為國之大幸。”

    翻譯成普通話,就可以用蘇三姐姐的觀點了,一個國家,三個觀察點,經濟、制度、文明水位,它們都有個配適問題。一句話,你文明水位到了,一時有難,國士出面也可救之;你文明水位不到,國士救個毛,救著救著,大救星出世了。

    最後陳獨秀總結說:“故我之愛國主義,不在為國捐軀,而在篤行自好之上。”

    一句話,做好自己,就是最大的愛國。

    如何做好自己呢?陳獨秀提出幾大原則:勤、儉、廉、潔、誠、信……數數,是不是六榮六恥哈?

    問題是,以陳獨秀所處的時代,1914年的中國,做到八榮八恥也不行哈。

    那李鴻章的時代呢?

    李鴻章所服務的大清,就一個家族公司而已。董事長是公司幾起幾落中博出位的女強人、大富婆慈禧太后,總經理幾易其手,從同治到光緒,從沒上位的溥雋到上位三年即把公司搞倒閉的溥儀,沒幾個能讓公司上世的。別說上世了,越搞還越不景氣了。

    李鴻章不就是大清公司的一個高階打工仔?頂多算一個部門經理或者外事經理,他賣的哪門子國?說愛國,自作多情,說賣國,不自量力。來來來,如果你是華為公司的,或者說騰訊公司的,你賣一個給我們看看?

    李鴻章把自己比喻成裱糊匠都有些自作多情。其實,公司運營不善,你當了一段外事經理而已。所有的企業合同、企業經營,都是董事長、總經理、董事會拍板的,你不是執行經理,就是營銷經理,跟其它企業合資、合夥、合股,或者,被其它企業坑蒙拐騙之類,都是人家董事長、總經理、董事會指示並批准的,你只不過代表人家,去談判了一下而已。你賣國,賣個毛哩?你連股東都不是。

    我這種歷史學人,從來不用賣國賊這個概念,甚至漢奸,我都沒用過。倒是非專業的民眾,動不動漢奸賣國賊的。我倒想問了,你確信你的概念本身沒有毛病,並且確信這個帽子可以隨便給人扣麼?你家就是開帽子工廠的,也不能這麼隨便送人帽子吧。你可以說李鴻章打工的業績不好,績效不高,但年薪與獎金有些高了;經營理念與董事長、總經理、董事會有所不同、偶有衝突,忠誠度與執行力有所欠缺等等,但是賣國啥的,慎重出口!

  • 6 # 過眼雲煙之小黑

    以下觀點僅代表我個人意見!!!

    問這個問題的時候,我想題主已經對於李鴻章有了瞭解,曾經我在合肥呆過很長的時間,也曾經多次去過李鴻章故居,也許這使我對這個人有了更深的瞭解吧。

    我先說下自己的觀念,他並不是賣國賊,說他是賣國賊的,可能是因為他簽了《馬關條約》,《辛丑條約》,《越南條約》等一系列對中國不平等的條約吧。還鎮壓太平天國,農民起義等。我們看待歷史問題,看待歷史人物,我覺得都不能只看表面,要知道,李鴻章是晚清重臣,資歷非常高,他的責任是要維護大清政權的,閉關鎖國,造成了當面清政府的落後,無能,只能受到欺負,各地農民起義,他必須要鎮壓,面對落後,他又興起了洋務運動,對於一系列不平等的條約,他願意籤麼?不可能的,換成是誰,都不會,但是出面的確實是他。

    皇帝不能出面,因為尊嚴,因為位置,但是李鴻章他是臣子,他要聽皇帝的,他要維護皇帝的尊嚴,所以他去了,如果大家明白談判的過程,應該就知道,他一直在據理力爭,他一直在講條件,那是一個落後就要捱打的時代啊!捱打的可是整個中國民族,整個中國老百姓啊,生死在他手裡!

    有多少人知道他在談判桌上受的委屈,日本人在談判桌上,他的面前放了一個痰盂,談判結束後,日本人朝他臉上打了一槍,至死臉上都有傷疤,就因為他不同意日本人提出來的條件。

    回國時,他說這輩子也不會再踏進日本,一次從英國回國,船壞了,需要到日本中轉,他就不下船,還是手下用木板架在兩艘船上,他過去的。

    奧運會上,各國都有自己的國歌,唯獨中國沒有。在眾人嘲笑的時候,是他站起來,唱的是家長的山歌,贏得了掌聲。

    我覺得,李鴻章值得尊敬,這是一個古稀老人做的事!!!

    他的成就我們也不能忘:洋務運動,湘軍,北洋水師,現代海軍,以及我們熟悉的招商銀行。

  • 7 # 視知TV

    “明知此是傷心地,亦到維舟首重回。十七年中多少事,春帆樓下晚濤哀。”這是1911年三四月,梁啟超自日本赴臺灣基隆時,寫下的詩句。

    17年前的1894年,日本借中國出兵鎮壓北韓東學黨起義之機,挑起中日戰爭。其實早在戰爭之初,中方就有議和的打算。

    11月末,清廷派津海關總稅務司德璀琳與日方商議,被日方拒絕。之後,李鴻章試圖把議和地點定在煙臺或上海,又被日方拒絕

    1895年1月5日,清廷命戶部侍郎張蔭桓、湖南巡撫邵友濂赴日本廣島議和,日方以兩位大臣全權證書不完備為理由,將二人逐回。

    當時,伊藤博文提出:“貴國何不添派恭親王、李中堂,鄭重其事”?

    ● 伊藤博文

    1895年2月,威海衛一役中國戰敗,清廷決定正式求和。出於保全皇室尊嚴的目的,恭親王奕訢不可能赴日談判,於是這個擔子,此時全國上下,只剩李鴻章擔得起

    1895年2月22日,李鴻章奉詔入京,3月4日,被任命為頭等全權大臣。此行對國家和自己來說意味著什麼,李鴻章再清楚不過。

    3月2日,他上奏說:“但能掙回一分,即少一分之害……臣受恩慎重,具有天良,苟有利於國家,何暇更避怨謗”。

    ● 李鴻章

    3月19日,李鴻章抵達日本馬關。然而等待李鴻章一行的談判,遠比他們預估的更為艱難。

    從3月20日到4月17日,中日兩方共進行了五輪談判,圍繞三個中心議題展開:停戰問題、賠款問題、割地問題。

    關於停戰,日方在第二輪談判時提出的條款極為嚴苛,主要有三點:日本軍隊佔守大沽、天津、山海關;天津山海關間鐵路由日本管理;停戰期間費用由中方補給。

    李鴻章堅決不允,伊藤博文拒不相讓,而打破這一僵局,還要靠突發事件——3月24日,日本人小山豐太郎刺殺李鴻章未遂。

    此事一出,日方惶恐,由於擔心西方各國轉而同情中國,於是30日,終於與中方簽訂了無條件停戰協議。

    關於賠款數額和利息,日方最初的要求是賠償三億兩作為軍費補償,第一次賠款後剩餘的部分每年再多交百分之五的利息。

    李鴻章在4月5日的答覆中,詳細計算了日方甲午戰爭所耗軍費,認為至多不過一億五千萬兩,日方索取過貪,中方不能應允。9日,李鴻章提出賠款一億兩,對計息一項直接拒絕。然而,李鴻章儘管據理力爭,談判仍幾乎毫無結果。

    直到4月15日最後一次談判時,李鴻章仍在極力要求減少賠款數額,語氣近乎哀求:“無論如何,總請再讓數千萬,不必如此口緊”、“我並非不定約,不過請稍減”、“賠款既不肯減,地可稍減乎?到底不能一毛不拔”……

    最終,賠款一項,以兩億兩白銀做結。

    關於割地問題,日方的和約底稿要求中方割讓奉天南邊各地、臺灣全島及澎湖列島。這項要求引起朝廷上下激烈爭論,最後慈禧下懿旨:“兩地皆不可棄,即撤使再戰亦不恤也”。

    實際上,清廷並不能承受與日本第二次開戰,因此,割地問題上李鴻章節節讓步,從拒不割地到最終只儲存下了遼東半島的少數土地。

    4月17日上午10時,中方代表李鴻章、李經方等在春帆樓上,與日本政府代表伊藤博文、陸奧宗光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日清講和條約》,

    也就是《馬關條約》。

    訊息傳回國內,士人奔走呼號,光緒也說:“臺灣割則天下人心皆去,朕何以為天下主!”在這種情形下,李鴻章自然為千夫所指,還被罵作漢奸。——“竭祖宗百餘年心力經營之地,而拱手授敵人,誰秉國政,賣國欺君,罪無可逭,外則李鴻章,內則孫毓汶,實為罪魁,人皆指目”。

    李鴻章回國後,輝煌的政治生涯也確實基本上到此為止。

    然而,簽訂《馬關條約》前後,李鴻章名為“全權大臣”,實際上每一步舉動都向清政府請示。最後促使李鴻章簽下條約的,是14日、15日清廷內容相同的兩份聖諭:“原冀爭得一分有一分之益,如竟無可商改,即遵前旨與定奪”。

    此前的4月9日,李鴻章曾在電報中建議:“讓北地以海城為止,賠費以一萬萬為止。倘彼猶不足意,始終堅執,屆時能否雲添?乞預密示。否則,只能罷議而歸”。

    但是阻礙李鴻章乃至整個清王朝“罷議而歸”的,仍舊是最現實的原因

    大清打不贏,也打不起與日本的這場仗。

    弱國所仰賴的唯有外交,弱國不可仰賴的,恰恰也是外交。弱國的肱股之臣李鴻章,可能已經在和談的前提下,為中方爭取到了最大利益,但最終簽下條約的他,還是被長久地釘在歷史恥辱柱上。

    反觀明哲保身,一早拒絕隨同李鴻章赴日和談的翁同龢,卻享有著亂世良臣的美名。

    如果你是李鴻章,明知道赴日自己身敗名裂,不赴日清廷無人可派,簽訂條約國將不國,和談破裂又會戰火重燃,回到1895年的2月,你可能會有如下幾個選項:

    1.拒絕赴日並辭官;

    2.在日本被刺殺後要求回國,請求朝廷派他人來簽約;

    3.拒不簽約,吟詩幾句後自殺殉國;

    4.赴日,在談判中為中方爭取最大利益,最終簽下《馬關條約》;

    ……

  • 8 # 歷史黑白灰

    李鴻章被稱賣國賊只因兩次“背黑鍋”,

    以前都被叫做“偉人”“治世能臣”。

    李鴻章第一次背黑鍋是簽訂《馬關條約》。甲午海戰的失敗有多方面原因,雖說李鴻章代表大清在日本談判時簽訂了是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但甲午海戰的戰敗即使沒有李鴻章來簽訂,也會有王鴻章、張鴻章等去談判簽訂。結果不見得有李鴻章談的出色,可能還不能將損失降到了最低點呢?

    《馬關條約》簽訂合,華人的天朝上國思想被打破,戰敗引發的公車上書從而掀起的維新變法。當時國內民憤及矛盾也是非常大的,但是又不能指責清政府及慈禧的做法,所以最終所有的矛盾全部指向談判簽訂者李鴻章。就是因為這種情況下李鴻章做了慈禧以戰敗後喪權辱國條約等一系列事情的替罪羊。這是李鴻章因第一回背黑鍋,被世人稱為賣國賊。

    李鴻章第二次背黑鍋是簽訂《辛丑條約》。當是時八國聯軍攻佔北京,與此同時北方也爆發了義和團運動,慈禧已逃到西安。李鴻章又被臨危受命,任命全權由李鴻章處理八國聯軍相關事情。在慈禧逃離北京都城之後。李鴻章臨危受命,孤身進入都城。

    八國聯軍代表求賠償白銀10億兩,並且聯軍認為只有先賠償再退兵。李鴻章同八國聯軍代表談判,將漫天要價的10億兩白銀賠償,降低到了4億5000兩。因當時全華人口45000萬人,代表著當時每人一兩白銀,李鴻章屈辱的簽訂了條約。

    這就是理想很豐滿——————————當時華人

    現實很骨感—————————————李鴻章,

    最終給後世人留下的印象啊。

  • 9 # 商務新觀察

    李鴻章是不是賣國賊,今天換一種全新的方法告訴大家答案,你們自己判斷吧!

    李鴻章安徽合肥人,亦稱李合肥。世人尊稱其為李中堂。

    歷史沒有真實與否,因為歷史是不斷被修正和還原的,過去我們常以賣國賊稱呼李鴻章,最主要的原因其實就是一場戰爭和一個條約造成的。

    1894年爆發的中日甲午戰爭,將李鴻章一手締造的北洋水師打的稀巴爛,隨後他赴日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賠款白銀2.3億兩又割讓臺灣及其澎湖列島。至此,世人皆知他是賣國賊。

    我認為作為北洋大臣兼直隸總督的李鴻章受命於危難之中,當時的清王朝本已風雨飄搖、日薄西山了,面對西方列強和東洋鬼子的堅船利炮,偌大的清政府無以應對。不求自強自新,發憤圖強。而一味地割地、賠款求和。這並非李鴻章個人所能改變的……

    何況我們都知道李鴻章是清朝洋務運動的先驅,一心想變革圖強,“師夷長技以制夷”呢!

    給大家舉個李鴻章的例子,1895年4月17日在他簽訂完《馬關條約》後,一行人啟程返回國內時,他對隨行的人說,此生永不再踏足日本一步!

    當1896年李鴻章出訪美國返回中國途中,途經日本橫濱碼頭,需要換乘渡輪。由於李鴻章早年發誓一生不踏足日本一步,隨行護衛只好用一塊木板在兩船之間臨時搭起擺渡,七十多歲的老人就這樣顫顫巍巍地完成了換乘。由此可見,他心中對日本人國和日本人的那份恨意!

  • 10 # 訪史

    李鴻章是晚清時期的軍政重臣,是晚清時代的風雲人物,但要說他是不是賣國賊,答案明顯是否定的。

    對於李鴻章是賣國賊的言論大多來自於下面幾條史實。

    1.1874年,52歲的李鴻章與日本簽訂《北京條約》,結束日本出兵臺灣事件。

    2.1885年,63歲的李鴻章與法國簽訂《中法新約》。

    3.1895年,73歲的李鴻章前往日本簽訂《馬關條約》。

    4.1896年,74歲的李鴻章赴俄簽訂《中俄密約》。

    5.1901年,79歲的李鴻章與八國簽訂《辛丑條約》。

    晚年的李鴻章似乎是在對外簽訂賣國條約中度過的晚年,試想,這樣的晚年,恐怕沒有人想度過。簽訂賣國條約,只要不是個傻子都知道這是件無比恥辱的事情,可絕大部分的賣國條約卻都讓李鴻章一個人給簽了。晚清那麼多的大臣,他們為什麼不籤,因為他們不想遺臭萬年,不想被人戳脊梁骨。

    李鴻章難道就想遺臭萬年?想簽訂恥辱的賣國條約?

    可憐的老人家在日本簽訂《馬關條約》之時,苦求了一天,口乾舌燥地要求再消減五千萬兩,最後甚至滿含眼淚地向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哀求,到最後依舊無濟於事。

    據說在他簽字的最後關頭,曾經老淚縱橫地對美國顧問說:“日本最後必敗求和。”也是因為《馬關條約》的刺激,李鴻章發誓“終身不履日地”。兩年後,李鴻章出使歐美各國回來,途經日本橫濱,不願上岸。需要換乘輪船之時,他發現渡人小船竟是日本船,說什麼都不願意上船。最後只得在兩艘輪船之間,搭上木板,七十多歲的老人,顫顫巍巍,蹣跚著腳步,慢慢騰騰地在木板上挪動。

    不是簽訂賣國條約的人就是一定是賣國賊,指使李鴻章簽訂賣國條約的人才是真正的賣國賊。

  • 11 # 怎麼總是存在使用者名稱

    個人認為李鴻章不是漢奸不是賣國賊!

    李鴻章的一生其實算是充滿了爭議吧,也被過分的黑化過,關注他一生我推薦去看看梁啟超先生的書以及對他的評價:“敬李鴻章之才,惜李鴻章之識,悲李鴻章之遇!”

    說李鴻章是漢奸其實言過其實了,而且不僅僅他不是漢奸,他還在為強大自身而努力過,他開展過洋務運動,這些其實都是為了能抵住列強的侵略保衛自己的國家,只能說其方式有問題,但他也是處在那個時代是封建時代的產物必然有其侷限性。李鴻章本身是很想維護國家的利益的,從他簽訂條約的談判希望減少佩娟割地等從他遊訪各國觀察體制軍事希望師夷長技以制夷等,可以看出他並不是賣國!而外界的質疑無非是因為其簽訂若干條約,然後此非其自願也,乃是無奈,乃是大清國腐朽落後之無奈。就算李鴻章不去也會有人去,只是他所處的位置讓他一次次走上風口浪尖之處承受著罵名!

  • 12 # 貓視天下

    作為晚清權勢最大的封疆大吏,既不能像左宗棠捍衛疆土,又不能像關天培以死明志,說其漢奸並不為過。如果以國勢弱就否認其簽訂賣國條約的漢奸行為,那麼汪精衛在抗戰初期國勢漸危時,與日媾和豈不也是無奈之舉。李鴻章自知簽訂這些賣國條約是會落得千古罵名的,華人的是非觀是很明確,洋務運動失敗,甲午戰爭失敗,中法戰爭勝而喪權辱國,李鴻章終其一生對中華民族沒做過多少有益的事,所以漢奸就是漢奸這是不容否認的歷史定論。

  • 13 # 龍拳舞秀

    這要看從什麼角度看。李鴻章簽訂不平等條約確實是賣國的行為,歷史公論,不過,他只是個打工的,是被任命去談判和簽訂條約的人,真正賣國的人(決定者和責任者)是滿清統治者,從這一點來看,李鴻章僅是一個背鍋的。不過通常而言,參與的“妥協投降、賣國”人不論是決策者還是背鍋的都是屬於“賣國賊”的範疇,所以,從這一點來看,李鴻章縱然有無奈,也洗不清其“賣國”的行為事實,說李鴻章是賣國賊也沒錯。

    而歷史上李鴻章有有過一些賣國主張,比如對於是否收復新疆李鴻章就持反對意見認為應該放棄新疆而專重海防,另外在中法戰爭大勝後也是李鴻章主張談和、見好就收,不僅沒有提出任何要求,還完全捨棄了越南,承認法國為越南保護國的地位,使中國不敗而敗,這真不是一個戰勝國該有的做法。另一方面,談判能力低下造成中國更多損失也是一個理由,任人予取予求沒有底線的談判只會讓對方吃定你,毫不鬆口,若態度不夠堅決、智謀,怎麼能談出最低損失的相對滿意的結果?比如馬關條約,我就認為日本當時的胃口未免大過頭了,不論是割地和賠款,憑這一場不大不小的戰爭就想提出此等要價,顯然是漫天要價的階段,日本也準備同清政府討價還價,從而坐實他的初步目標——北韓!實際上,我判斷如果清政府“堅決”只答應讓予北韓統治權,然後同意賠款幾千萬兩,臺灣遼東不鬆口,小日本也會答應,畢竟臺灣、遼東是中國的本土,地位不是藩屬國北韓能比的,小日本也知道他的體量,不是一戰就能逼中國屈服,而取得北韓是日本的第一步目標,臺灣和遼東不會強求。然而恐怕讓小日本也意外的是,清政府竟然輕易的答應了日方的全部要求,而李鴻章除了在賠款上有所稍減外,沒有任何成果。若李鴻章稍有魄力,談不攏他也可以不籤,比如後面日俄戰爭戰敗的沙俄,即使不賠一分錢,小日本也拿俄國佬沒辦法。但李鴻章沒有這麼做,也沒有這個魄力。事實上,清政府丟的土地中大部分都是這樣丟的,尤其是並未真正交戰過就被俄國佬忽悠威逼就輕而易舉割到手的150萬平方公里領土。

  • 14 # 和昕H516

    李鴻章先師是曾國藩,大清的肱股之臣,一代賢聖!李鴻章和曾國藩同是飄搖墜落大清的裱糊匠,近代洋務運動的代表,在多事之秋的晚清表現出實事求是,靈活多變超高智慧,為近代中國的順延打下了很多物質基礎,積累了具有現代文明人才!

  • 15 # 當代曹植

    我覺得不是。清末亞聖李鴻章,與德國首相俾斯麥、美國總統格蘭特,並稱為十九世紀世界三大偉人之一,也是清末最著名、最無奈的背鍋俠。

    伊藤博文說:“如果沒有這樣的有能之士,大清國早被列強蠶食殆盡。”

    “知西來大勢,識外國文明,想效法自強,有卓越的眼光和敏捷的手段。”

    伊藤博文還曾親口對李鴻章說:“如果你是我,在日本一定幹得比我強;如果我是你,在中國幹得不一定有你好。”

    世人對李鴻章的痛恨可以理解,但客觀分析,說他是大漢奸大賣國賊,主要是由於他簽訂的賣國條約。但是,客觀上講,在當時清政府面臨的現實情況下,不是李鴻章,那麼其他的任何一個人,也都會在外強逼迫下,在清政府的授意下,簽訂喪權辱國的條約。從這個角度說,李鴻章無選擇權。能選擇的只是,“兩害相爭取其輕”而已。

    中堂大人,一路走好!

  • 16 # 王老頭講歷史

    不是,換做任何一個人都得那麼做,大環境所致,李鴻章在簽訂馬關條約前在日本中了一槍,迫於壓力日本少要一億兩,李鴻章說,如果 一槍少一億兩,打我三槍就好了, 迫於時代認知和時代大勢,他已經給清朝抬到了不該屬於清朝的年代了,正所謂年少不知李鴻章,如今方得真中堂

  • 17 # 坐今說天闊

    李鴻章是個充滿爭議的歷史人物。個人層面出將入相、位極人臣足夠優秀,但複雜就複雜在特殊的歷史時期。要評價這個人紅口白牙,略顯主觀。但第一手資料是相對客觀,比較有說服力的。故宮博物院館藏明清檔案有很多庚子年間的奏摺。在這裡截錄下來庚子年的一小部分,希望大家可以管中窺豹各自評判:

    全權大臣李鴻章電報(光緒二十六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昨已將條款畫押,並將用實諭旨、條款說帖備文送交……中國既已表明悔過認罪,並願挽回因此事變所生情勢,是已不辨自明,臣等敢保其必無後患……【群臣還在討論條款方案,李就匆忙畫押】軍機處寄全權大臣李鴻章電旨(光緒二十六年十二月初八日):法兵忽到五虎嶺,欲進廣昌,並稱直隸地方已劃規法國,囑山西各營退出,免起釁端。現和議大綱既已畫押,法兵何以仍復西進?廣昌為山西門戶,直隸劃歸法國從何說起?著即刻與法使據理商阻。欽此。【李鴻章畫押並保證無後患,也是空話,洋兵照常亂來】全權大臣李鴻章電報(光緒二十六年十二月初十日):……各國皆屬友邦,教民亦系赤子,朝廷一視同仁……如再有仇教私立拳會者,除將為首之人嚴拿,其餘甘心從逆者,亦按照懲辦土匪章程,一律問死,決不寬貸……【李鴻章認為教民是赤子,難道是拳民就不是赤子?拳民、教民就都幹了壞事。庚子之戰,拳民有責,庚子之敗,漢奸教民亦有責】全權大臣李鴻章電報(光緒二十七年二月初五日):……查洋人生性好勝,因晉軍仍駐井陘縣境,營壘相望,勢不兩立,必開攻戰之釁。請飭各防軍全數退入晉境,勿在井陘左近與洋兵作相持之勢,致令藉口進兵,是為至要…….【李說洋人好勝,就得讓著他們,不打仗,跟洋兵作相持之勢都不允許。】軍機處寄全權大臣電旨(光緒二七年二月二十日):…..續辦各員不免過重,僅一二省之教案,一二國之交涉,併入要挾,致牽涉百四十二人之多,教案專約未議,而官常士氣先摧,似非所以保主權而行公道,即請各公評,似亦不能無真是非也……【這裡指李清算主戰派。朝廷也看不下去了,打擊面過大,和議條款未列入的,李鴻章亦大加治罪,已至官場群憤,朝廷下旨告誡】兩江總督劉坤一電報(光緒二十七年二月三十日):頃電羅使雲,中國財匱已久,出入統計,前已歲短一千六七百萬兩,即不曾用,已經年虧一年,應還洋款二千幾百萬兩,後難為繼……【劉總督,一直是附和李鴻章的,賠鉅款是必然的結果,難道你沒想到?】軍機處寄山西巡撫岑春煊電旨(光緒二十七年三月初七日):洋兵分三路西進,娘子關一路我軍傷亡甚多,退扎平定。究系何國洋兵?是否仍然前進?著李鴻章迅速切實詰問力阻矣!……【洋國根本就沒有把李當回事,既已畫押,不怕你反悔】湖廣總督張之洞電報(光緒二十七年三月初八日):英薩使電,此次賠款,各國索現銀四百五十兆兩,中國借票止能售六七折,須向銀行借六百兆,分三十年還清,每年本利還三十兆(三千萬兩白銀),總數賠九百兆……赫德受銀行囑託,從中縱恿,全權遽然許之,便難挽回……十分可駭,萬不可用,現款全空,內外束手,蒐括騷擾則病民,餉需匱竭則病兵,未被外吞,先起內亂,國事不可為矣…….【張之洞之前你難道看不到結果?現在反對,已經晚了。李辦中外和議,就靠兩招:一招是賠款,一招是割地】御史王祖同折(光緒二十七年三月初十日):竊自停戰議款以來,我軍遵約自守,未嘗輕動。而洋兵時出侵擾,奪我嚴關、太行天險,平定一帶岌岌可危。夫此退彼進,不能力拒,而徒恃口舌相爭,聽其侵逼,置不與校,以此求和,和安可求?講和必先停戰,開議之日即停兵之期,違約乘利,失信在彼,曲直之理宜明辨也……【此時,哪有理可講啊!】

    圖片來自網路

  • 18 # 五根雞毛

    前言

    首先我們對於清朝末年時期發生的一系列事情都不會感到陌生,因為畢竟我們上學的時候歷史課本上都有講過,雖然可能講的不是那麼詳細但是我們也都大致上清楚的知道當時的清朝制度落後官員貪汙腐敗現象也頗為嚴重,如此好欺負的“肥肉”當時讓其他國家佔了不少的好處,拿各種不平等條約來說就有好多,而且在學習這段歷史的時候相信我們經常能看到一個名字出現那就是“李鴻章”,今天我們就來詳細的瞭解一下這個人到底如何?

    早期印象

    說句實在話,就我個人而言我對李鴻章這個人早期在歷史課本上讀到有關他的事情的時候我對他的印象並不是特別好,首先甲午中日戰爭中清政府落敗標誌著洋務運動失敗了,其次在外交方面他更是代表清政府與別國簽訂了《馬關條約》和《辛丑條約》一系列的不平等條約,在這些條約中又是大量的賠款又是割地的很難讓人對他有什麼好的印象,更是有很多人談到李鴻章就說他是個賣國賊,這也難怪,雖然他官大,早期也對鎮壓太平天國出了力但是後來他辦的洋務運動失敗,簽訂屈辱條約等一系列做法在結果上看確實有點讓人對他失望,但是我們因為這一系列事情的結果就去判定這個人是壞人是賣國賊還是不太妥當的。

    李鴻章的另一面

    我們首先要明確的一點是李鴻章當時是清朝的一個官員,他辦洋務運動雖然失敗了但是出發點還是抱著強國的目的的,還是想要盡心盡力維護清王的統治的,只不過他作為當時的一個洋務派主張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是好的,但是目的卻是為了維護清王朝的封建制度這就錯了,當時的清政府已經十分腐朽,依靠這樣的政府辦不成洋務運動是必然的,這洋務運動的失敗原因不能全部歸結到李鴻章一個人身上。

    其二我們不能因為代表清政府簽訂屈辱條約就說他是一個賣國賊,在個人能力上來說其外交才能還是受到別人認可的,據說曾經跟李鴻章談判的人說這個李鴻章在談判中的和強硬態度讓人敬佩,能讓談判的對手說出這種話來足以證明李鴻章並非一無是處的賣國賊,咱們都明白一個道理那就是弱國無外交,當時的清政府軟弱無能本身作為談判的一方就沒什麼話語權,即便不是李鴻章換再有才能的外交官也很難改變這些條約的不平等性。

    正確客觀的評價

    我這回答的內容絕對不是什麼“洗白”,我只是想讓更多的人不要一提到李鴻章就說什麼賣國賊,不要僅憑藉結果去評價一個人,這個人當時所處的時代背景還有一些事件的過程我們都要去了解透過整體去客觀的評價,俗話說“不以成敗論英雄”,即便他有很多錯誤但是也是有一些閃光點的,連梁啟超都曾經說過“吾敬李鴻章之才,吾惜李鴻章之識,吾悲李鴻章之遇”,所以我們還是不要片面主觀的去評價一個人,要結合不同的方面去看這樣才能正確客觀的去認識一個真實的李鴻章!

    總結

    李鴻章一生犯過錯誤有許多的缺點這是事實,然而他也確實是一個有才能有抱負的忠臣,在結果上看他的做法讓更多人說他是賣國賊但是結合當時的政府和世界大的環境來看錯誤也並不是他一人的原因,我們在認識李鴻章的時候應該保持一個客觀的態度才能對其做出一個真實的評價。

  • 19 # 貓爺歷史觀

    站在今天的角度和現代的立場來看,李鴻章就是個賣國賊,是個不折不扣的歷史罪人。儘管李鴻章當時的所作所為,是為了讓飄搖的清政府繼續苟延殘喘,是對他主子的盡忠。

    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李鴻章所處的時代,西方工業革命早就開始了半個多世紀了。此時的西方在經過諸多革命後,早已由封建走進了資本主義社會。而此時的中國仍然在清朝封建的枷鎖下步履蹣跚。

    李鴻章所效忠和維護的是腐朽將死的清朝,儘管他曾極力開展洋務運動,創立了亞洲第一個西式水軍北洋水師。但他的所作所為都是在封建思想的意識形態下完成的。他的所作所為是在維護清朝的統治,對當時的百姓是無益的,更有悖於歷史的發展方向。

    李鴻章代表清政府簽訂了許多不平等條約,不是割讓土地就是賠人家金銀。清政府國庫再充盈,一個條約幾億兩白銀,這樣個賠法一次就空了。那麼這錢從哪兒來,只能從勞苦大眾那裡搜刮了。

    李鴻章是在盡心盡力維護清朝的統治,但卻害苦了當時的人民。他的作為不僅讓人民生活上水深火熱,而且還要遭受精神的屈辱。最重要的是,李鴻章是在維護清朝的利益,站在歷史發展的角度,李鴻章本身就是逆天者,是歷史的罪人。

    雖然李鴻章代表清政府,在當時的國際環境和國內環境下,只能做到那樣了。但李鴻章終究是代表清朝簽訂了一個又一個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他的作為不過是對一個腐朽王朝的小修小補。

    李鴻章被許多人稱為清末名臣,我只能說,在一個沒有英雄的時代我們只能先讚賞一下狗熊了。李鴻章在清末的官場混的不錯,但他絕算不上是個優秀的政治家更不是一個好的外交家。

    如果背後沒有一個強大的政府就選擇屈辱,這樣的外交官不要也罷。中國歷史上以柔弱勝剛強的外交官不少,只可惜李鴻章做不到。坐在那個位置,卻沒有完成那個位置的歷史意義,所以李鴻章本質上是賣國求榮的。也許他愛清朝,但對中國和華人民談不上愛。

    李鴻章出賣國家出賣人民來應付他的工作,來維護腐朽封建的清朝統治,他不僅是漢奸更是中國的罪人。不僅李鴻章,和李鴻章站在一起的那些晚清士大夫們都是中國的罪人。

  • 20 # 太嗯了

    李鴻章的評價非但不能和恩師曾國藩相提並論,甚至百年來都淪為恥辱的代名詞,要是說清朝最具爭議性的人物,李鴻章當之無愧,即便是後來的大軍閥袁世凱,揹負的罵名也遠遠不及前者。有人說他是忠臣,替清廷背了黑鍋,也有人說他是奸賊,只會跟外華人求和,那麼他到底是怎樣的人呢?

    李鴻章自小學的便是科舉的那一套把戲,思想上保守,走的路子也和封建時代廣大學子差不多,考進士,入翰林院做官,可以說如果沒有後來的洪秀全造反,李鴻章終其一生都只是個普通的清廷官員,可能會成為第二個張之洞或者左宗棠,但偏偏李鴻章趕到了這檔子事情,所以他才成了李鴻章,獨一無二的李中堂。

    李鴻章的前半生極其的順風順水,如果那時候就死了,想必厚厚的歷史書中,又會多一個忠臣的名字,可李鴻章的後半生卻極為悲慘,甲午海戰時期,北洋軍隊多年沒有得到技術更新,彈藥嚴重不足,軍費全被慈禧和官員挪作它用,甚至在戰爭開始之後,慈禧為了打壓漢人的勢力,不派其他軍隊去支援,整個戰爭,都是淮軍在戰鬥,結局早就是註定了要失敗,戰爭失敗後,朝廷不願意揹負賣國賊的名聲,白髮蒼蒼的李鴻章只好孤身去日本談判,還差點被人刺殺死掉,最終日本同意減少了一億兩賠款,而李鴻章付出了這麼多,回來後卻被華人罵成了賣國賊,替清廷揹負著沉重的黑鍋。

    當洋人打進來的時候,文武百官全都逃跑了,只有七十八歲的李鴻章與外華人周旋,俄國公使來到病榻前,強迫李鴻章在條約上簽字,油盡燈枯的李鴻章儘量為大清多獲得一些利益,在得到外華人承諾退兵後,李大人渾濁的雙眼留下兩行熱淚,想起畢生效勞的大清竟然淪為任人宰割的肥羊,李鴻章禁不住連連吐血,最後帶著對朝廷的失望,離開了這個他為之奮鬥終身的土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主力建倉有些什麼訊號,怎樣及時跟上主力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