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第一軍情

    章邯是秦朝末年的一代名將,當時殘暴的大秦王朝已笈笈可危,陳勝、吳廣的起義已經讓秦政府難以支撐。而在這個危急關頭,章邯挺身而出,親自率領一支由囚犯為主體的軍隊,開始了對大秦朝的挽救之旅,先是打敗了進軍咸陽的義軍,隨後又打敗了陳勝吳廣的主力義軍,最終逼迫陳勝兵敗被殺。可是在劉邦攻入關中時他卻死守孤城不願投降,為什麼最後卻歸順與項羽?

    章邯先是打壓了項梁、項羽和劉邦,後來,蓋世英雄項梁更是死在了章邯的屠刀之下。對當時而言,章邯憑一己之力挽救了秦朝,但是後來奪掌實權的楚懷王派劉邦宋義兵分兩路進軍咸陽。途中,作為副帥的項羽刀劈停軍不前的宋義,重新奪回屬於自己的軍隊領導權。隨後又率軍進軍鉅鹿,而當時守鉅鹿的秦軍主帥正是章邯,項羽依靠"破釜沉舟"的策略逐個擊滅,他先是切斷秦軍的糧道,然後把章邯的秦軍主力圍困在鉅鹿孤城,最後秦軍大敗。

    失利後的章邯希望得秦政府的支援和幫助,結果朝中手握大權的趙高卻想把他當成"替罪羊"。因此對秦朝政府已經不抱任何希望的章邯最終選擇了歸順項羽。而項羽也不計前嫌,大度地接納並重用章邯,這使得章邯由衷的感謝項羽,也是被項羽的人格魅力所征服。

  • 2 # 歷史的味覺

    章邯是秦末一代名將,為人睿智驍勇,能征善戰。章邯盡忠大秦,最後確歸順項羽,究其主要原因是因為專權,陷害忠良禍國殃民的丞相趙高。

    (1)章邯是大秦的一面旗幟,鉅鹿之戰後,被項羽六萬大軍以少勝多打敗,傷了元氣,心裡難免受到挫傷,但此時仍然擁有二十萬大軍。項羽在謀士范增的建議下放棄繼續進攻,屯兵漳南,和與章邯軍遙遙相望,雙方按兵不動,修養生息。

    鉅鹿之戰

    (2)雙方對壘時,朝廷已經收到兵敗的訊息,由於秦二世已被權臣趙高架空。李斯去世後,章邯一直被趙高視為眼中釘,視為他最大的威脅。因此趙高希望藉此機會推掉自己鎮壓革命不利的罪過,讓章邯成為替罪羊,除掉章邯。

    (3)秦二世聽信讒言,又為趙高所迫派人拿著詔書,對章邯進行了強烈譴責。“全力滅賊,不得有誤。延誤戰機,軍法處置!”詔書上這短短十六個字,看得章邯的心涼颼颼的。他在戰場上拼死拼活,戰功無數,僅僅只敗了兩場。朝廷非但沒有隻言片語的安慰,反而怪他進攻不利。

    (4)但章邯心裡非常清楚這是趙高所為,派自己的心腹愛將司馬欣進京,面呈皇帝,告之實情,希望朝廷再派些兵馬和糧草來,或許這樣就能絕地反擊,反敗為勝了。但往往希望有多大,失望就有多大。司馬欣到咸陽後,這位隨章邯出生入死,為大秦盡忠的大員居然連皇宮的門也進不了,因為沒有趙高簽發的許可。司馬欣這時才意識到事態比想象中的還要嚴重:看來大權都被趙高獨攬,秦二世早已被架空了。

    (5)最後,司馬欣不得不去拜見趙高,趙高閉門不見,司馬欣覺得時態不對,不敢久留,連夜逃出咸陽。後來被趙高派人追殺,這才發現趙高早有殺掉他的計劃,幸好及時出逃。司馬欣回來後,如實彙報了在咸陽的所見所聞。章邯的心悲涼到了極點。他南征北戰這麼多年,換回的竟是這等局面!最終,他權衡利弊,選擇了帶領手下二十萬士兵歸順項羽。至於為什麼沒歸順劉邦,因為當時章邯主要與項羽對壘,被項羽所困,與劉邦沒什麼交集。因而歸順項羽也理所當然。

  • 3 # 矛與盾1949

    第一,投降“草根”劉邦跟沒面子。

    章邯,出身貴族,從小受到良好的軍事教育,也在大將軍王翦手下幹過,是一位通曉兵法又具備實戰經驗的年輕將領。章邯,所以能在秦末各地起義蜂蛹的情況下,力挽狂瀾成為秦朝最後一根救命稻草,和從小的教育不可分割。但是,貴族教育在傳授知識的同時,也教會了他恃才傲物,尤其深信貴族制度的優越性。

    所以,鉅鹿之戰後,項羽並沒有懲治章邯,而是封他為雍王,章邯也欣然接受這樣的冊封,正是貴族青年才俊間的心心相惜。相反,劉邦雖說是秦朝亭長,但身份遠不如項氏、章氏這樣的軍事貴族顯赫。章邯自然不願意屈居“草民”劉邦之下,這對他來說是一種羞辱,比死更難受。考察門第出身的思維,從炎黃開始直到清朝滅亡一直貫穿始終,科舉制度的實行,只是給了寒門學子更多希望,並沒有完全取代這種隱形的“勳戚”觀念。

    第二,投降“草民”韓信很沒面子。

    韓信,淮陰人,沒落貴族之後,自學成才,曾多次投身項羽門下,但最終因為沒有被重用而離去。韓信追隨劉邦入蜀中,在蕭何的極力引薦下,成為了漢軍的大將軍,過程也是歷經艱險。可以看出,韓信雖是貴族之後,但與章邯、項羽不同,他屬於“落難的鳳凰不如雞”,也就是並沒有任何名望。這即是項羽不肯用他的原因,也是章邯不願意投降他的原因。

    一個久經沙場的老將與一個初出茅廬的三歲頑童競賽,結果卻輸了,不管是各種原因,他又如何能拉下臉去認輸呢,倒不如“以頭戧地而”,也算是以悲壯挽回了面子。同樣,韓信投奔項羽時,也沒有任何作戰經驗,就對項羽指指點點,他能從項羽手下活著都是一種奇蹟。

    第三,章邯懼怕項羽報復。

    項羽,是個報復心極強,卻又不懂得剋制的人,簡單說就是暴烈無度。鉅鹿之戰,各國諸侯並沒有援助楚軍,項羽在勝利後,就命令他們伏地進諫,說白了就是磕頭歡迎自己凱旋;項羽進入關中後,擔心秦軍造反,又想起秦國破楚的國恨家仇,就坑殺了秦國二十萬降兵,一把火將阿房宮化為灰燼;大家說好先入關中者稱王,卻因為劉邦把守關隘阻止自己進去,項羽感覺跟沒面子,就興兵討伐盟友,幸好劉邦及時鴻門宴道歉,才消除了這隻猛虎的怒火。所以,項羽之怒,正如韓信所言,“說話時出氣都會讓你感到害怕”,章邯所以不投降劉邦而寧可自刎,也是害怕項羽事後報復,不如自己一死了之,免得連累家人、秦人。

    總得來說,章邯也算是秦漢交際的翹楚,只可惜為項羽、韓信這樣的名將當了背景,如不是這樣,項羽、韓信的威名或許不如歷史上那麼傳神。章邯只是生錯了時代,如果是始皇時期,他或許功業會比如今更顯赫耀眼些吧。章邯雖然失敗了,但他的身上有值得思考的因素,也有值得學習的品質,因為他也是時代的英雄,是項羽、韓信曾經攀登的高峰。

  • 4 # 楊朱學派

    秦末有三大名將:第一是項羽,第二章邯,第三韓信。

    先說一下章邯到底有多牛。為什麼能排在韓信之前。

    陳勝吳廣起義後,天下群雄紛紛響應。義軍勢不可擋。在此危難之際,少府章邯從70萬修築陵墓的奴隸和刑徒中挑選出20萬人,組成秦軍,迎戰義軍。

    周文奉陳勝之命帥數十萬義軍直逼咸陽。周文一路勢如破竹。對秦朝威脅最大。章邯帥軍大破義軍,殺周文。

    陳勝任命田臧為令尹,抗擊章邯的二十萬秦軍。田臧命李歸守滎陽,自己主動出擊,與秦軍戰於敖倉。章邯消滅田臧之義軍,殺田臧。

    章邯又帥軍攻破滎陽,殺李歸。

    陳勝麾下的兩路義軍主力皆被章邯所破。

    陳勝又使鄧說守郯,伍徐守許。章邯攻克郯,破鄧說軍。再破許,敗伍徐軍。

    陳勝派上柱國房君截擊章邯,上柱國戰死。

    章邯擊陳西之張賀軍。陳勝帥全部義軍主力迎戰。此戰生死攸關,即便陳勝親自督戰,義軍還是全軍覆沒。張賀戰死,陳勝敗走。

    陳勝被車伕莊賈所殺。莊賈降秦。陳勝麾下在外征戰的部將呂臣回軍勤王。但陳勝已被殺。呂臣誅殺叛徒莊賈。重收義軍殘部。

    此時,項梁接受范增的建議,立楚懷王的孫子為逐路義軍的統帥。實際上,項梁才是真正的統帥。

    章邯又擊項梁軍,楚國義軍主力被消滅,項梁戰死。

    至此:義軍遭受四次重創:第一次周文戰敗戰死。第二次田臧戰敗戰死,第三次陳勝戰敗被殺。第四次項梁戰敗戰死。

    秦二世派王離帥秦國精銳,二十萬長城兵團攻打趙國。章邯帥二十萬大軍北上。與王離合兵攻趙。逐路義軍紛紛救趙。項梁戰敗時,項羽在外征戰。趙國被圍後,宋義、項羽率領楚國最後五萬義軍救援趙國。宋義和十八路義軍一樣,畏懼秦軍,不敢出戰。

    項羽殺楚軍主帥宋義後,破釜沉舟。主動攻擊秦軍,趙軍也主動出擊。項羽獲秦軍主帥王離,全殲王離軍,二十萬長城兵團全軍覆沒。

    章邯率領的二十萬秦軍由於被其他諸路義軍牽制,無法救援王離。

    章邯自知秦軍無法取勝,打算撤軍。章邯非常明智。二十萬秦軍撤回函谷關,固守。秦朝可以滅亡,秦國還可以作為一個諸侯國,暫時苟延殘喘。說不定還能存在三五年。

    秦二世卻認為章邯有二心。命令章邯不得後撤,消滅義軍。項羽也派人勸降。

    章邯進退兩難,猶豫不決。

    此時,項羽帥軍渡過漳水,再次攻擊秦軍。章邯戰敗,只得投降項羽。

    項羽坑殺二十萬秦軍降卒後,重用章邯,和章邯一起入關,項羽分封諸侯,把秦國故地一分為三。封章邯為雍王。

    最後,再說為什麼章邯投降項羽,而不歸順劉邦。

    一、項羽待章邯不薄。

    在秦朝,章邯僅僅是少府。國家有難,挺身而出。立下赫赫戰功,最後卻被秦朝猜忌。打敗仗要被殺,打勝仗也要被殺。

    歸順項羽後,被封為諸侯。項羽對章邯的恩德,使他不忍再背叛項羽。

    二、英雄惜英雄。

    秦末第二名名將歸順秦末第一名將。並不恥辱。若歸順沛縣的地痞,章邯覺得,是奇恥大辱。

    三、章邯有一定氣節。

    歸順項羽是迫於無奈,情有可原。如果再投降劉邦,那就真成三姓家奴了。章邯誓死不做三姓家奴。

  • 5 # 看點兒歷史

    章邯,秦國最後的一個名將。我們在高呼項羽韓信的聲音中,往往忽略了這樣一個的軍事大才。

    秦國晚期,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揭竿而起,一下就將聲勢做的非常的浩大。由於起義軍時間迅速,勢力龐大,加上秦國當時沒有足夠的軍隊力量抵抗。北方的長城軍團和南方的軍團大軍都來不及救援咸陽,秦國危在旦夕。

    就是在這樣危機時刻,章邯臨危受命。用驪山的一大群人犯組成了一支雜兵軍隊,抵抗亡秦威脅。但是就是這樣的一支不起眼的軍隊,竟然迅速的解決了秦國目前的危機。滅掉了陳勝吳廣的起義軍,又打敗趙國,殺死項羽伯父項梁。但是最後沒有禁住項羽的破釜沉舟一戰,在鉅鹿之戰中帶領二十萬大軍投降項羽。後來項羽封其為雍王。

    後來劉邦大軍困住雍城,章邯據城堅守不出,拒絕投降,最後被劉邦大水淹掉了雍城,章邯城破自殺。

    說到這裡,不禁大家都會冒出題主一樣的問題。為何章邯不像當初投降項羽一樣投降劉邦呢?況且當初項羽還殺了他的部下二十萬大軍。

    我想,其中應該有如下的原因。

    章邯本來就是英雄人物,在他看來,項羽與他是同樣的人物,所以傾服於他。章邯之所以投降項羽,一部分的原因是秦國內部的政治壓迫。趙高宦官干政,秦二世受到壓迫。致使於章邯在戰場不得力,覺得為秦國賣力不討好。相對於項羽的能力,不如投降。為什麼不投降劉邦?前面說了,章邯本就是一個熱血英雄人物。面對一個流氓小混混起家的劉邦,大心理就有一種拒絕感。即便是投降了,那也是不會從心裡誠服。再者,投降項羽,他得到的是封王。有了自己的土地勢力,是實實在在的好處,不必在秦國,再怎麼功績大,也不可能有這樣的待遇。對於項羽仍然心存僥倖,認為劉邦不一定就能奪得天下。

    不管怎麼說,章邯絕對是一個軍事人才。女為悅已者容,男也如此。

  • 6 # 四川達州人

    章邯等三王害死了20萬關中子弟,關中百姓恨之入骨,不比恨項羽少。劉邦歷來受關中百姓愛戴,如果投降劉邦,劉邦會選擇誰?

    顯然不會是自己。那就還是一個死。

  • 7 # 大秦鐵鷹劍士

    我認為章邯投降項羽而不降劉邦,主要原因是章邯信服項羽或者說畏懼項羽。章邯是秦軍統帥,短時間內組建了七十萬刑徒軍,又快速擊潰陳勝百萬大軍,且將最有戰鬥力的項梁斬殺,也算是秦末名將了。

    英雄惜英雄,名將敬霸王。章邯以四十萬之眾圍困復辟趙軍,其餘諸侯引兵而觀望,莫敢出兵擊秦者。唯項羽帶三萬悍卒九進九出,斬殺秦國九原軍團精銳大軍二十餘萬,王翦之孫王離被斬殺,大將涉角戰死,項羽取得完勝。

    章邯受困於秦二世無道,趙高專權,秦軍無法長久;有懾於項羽的驚人戰鬥力,因此決定投降項羽。劉邦雖仁,但是戰鬥力低,章邯從內心瞧不起這樣的主人。項羽雖暴,但是能打敗章邯,且手段毒辣,把他二十萬降兵坑殺了,因此章邯對項羽又敬又懼,只能死心塌地為項羽賣命!

    章邯跟日本人性格相似,不服仁義,只服武力,誰能打敗他,打殘他,他就服誰!

  • 8 # 三日軒主人

    你只看到了項羽殺了章邯的軍隊,就沒有看到項梁死在章邯的手裡?

    如果論仇恨的話,項羽對章邯的仇恨要大的多,但是項羽並沒有為難他,還封他做了雍王,章邯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投降,能得到這樣的待遇已經是喜出望外了,當然會對項羽感恩戴德,誓死相報,所謂士為知己者死不外於此。

    章邯雖然投降過,但不代表他就是一個反覆小人,一世男兒,總有那麼一次衝動是連命都不顧的。

  • 9 # 網路水軍大都督

    首先,我們可能對項羽有一點誤解,在我們普遍的印象中,項羽是剛腹自愎,殘暴噬殺的,所以才會對章邯忠於項羽感到疑惑。

    眾所周知,項羽的叔父於定陶之戰中被章邯擊敗殺死。按道理說項羽與章邯有不共戴天之仇,但後來不僅沒殺章邯,反而優待他,封其為雍王。西漢的開國功臣丞相陳平曾在項羽手下,後來曾說:“項王為人,恭敬愛人,士之廉節好禮者多歸之。至於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項羽在垓下被擊敗後,其封地百姓仍然堅決抵抗,不願投降,直至劉邦將項羽的首級傳到魯地,百姓確認項羽已死,才肯投降。可見項羽還是很得民心,有威望,值得追隨的,所以章邯才願投降效忠。

    說回章邯,鉅鹿之戰後章邯退至棘原駐紮,此時趙高做了丞相,朝政專權,讒害忠良。因秦軍的退卻,二世派人責讓章邯。章邯派人回朝請示,但趙高拒而不見,有不信任之意。此時奸臣當道,即便打贏了也會遭到趙高迫害,打輸了會被處死,如此陷於絕境才投降了。

    前面廢話有點多了,現在簡單明瞭說下。

    1.章邯投降項羽:是因為後臺秦老闆不仁,迫不得已才投降的,情有可原。

    2.章邯不投降劉邦:是因為項羽不計前嫌重用章邯,封其為王,並沒有對其不仁,值得追隨。

    3.其他原因:章邯第一次投降項羽導致大批秦軍被坑殺(尚有爭議史料推測項羽並沒有全部殺死),章邯擔心會重蹈覆轍。再者章邯在關中已經聲名狼藉,即便投降劉邦,也有可能因劉邦為了爭取關中民心而殺掉章邯。

    孤陋之言,如有不當,還望指教。

  • 10 # 鬼谷之離殤

    我們先分析當時章邯所遇到的情況!在鉅鹿之戰中,章邯敗給了項羽,而這時秦朝內部由趙高把持朝政,章邯戰敗後派人去見秦二世,但是那人根本見不了秦二世,朝廷已經被趙高所掌握,那人回來以後告知了章邯他去的時候所遇到的情況,之前趙高還讓人送來了警告的指令,若再打敗仗就提頭來見之類的話。而此時陳餘來勸章邯和解,不要與起義軍為敵,並說明了利害關係,說現在秦朝朝政被趙高把持,如果打勝了,功高蓋主,也會像白起等名將一樣給你安個罪名將你處死,如果輸了退回去也一樣會被處死。章邯深思熟慮後答應了陳餘,寫信向項羽求和,可是項羽第一次根本沒答應,陳餘是和范增商量勸章邯求和的,一直瞞著項羽,項羽本不知情。因為章邯的軍隊殺了項羽的叔父項梁,所以項羽恨秦軍得很。而在之後的漳汙之戰中章邯再次被項羽擊敗,因為項羽軍隊糧草更不上了,這才在范增的調解下和解成功,章邯最後便隨項羽入關,封雍王。而項羽坑殺二十多萬的將士是在章邯投靠項羽之後,當時就已經是楚軍了,徹底和秦朝對立了,雖然章邯揹負罵名,但他也沒辦法,只能和項羽一路走到黑了,最多對那些被坑殺的秦人心懷愧疚而已。為什麼不投降劉邦當時劉邦身邊的能臣武將很多,並不缺他一個。而項羽不同,項羽看中他的才華讓他鎮守關中。項羽在章邯臣服後就沒虧待過他,所以章邯沒理由反叛,而且再投降與劉邦,那就成為三姓家奴了,這在當時是很讓人看不起的,就算投降劉邦了,劉邦也不敢用他,他看得很清楚,所以最後只能無奈拔劍自刎!

  • 11 # 武岸君

    章邯歸順項羽的時候,項羽正值巔峰時期,章邯20大軍敗給了項羽,已經沒有轉勝的可能,他不想秦軍白白送了性命,又敬佩項羽,這才選擇了投降。

    誰曾想,項羽竟然把這20萬秦軍俘虜殺害,如果章邯知道項羽是這樣的人,他死都不會投降。

    等到韓信擊敗章邯的時候,因為20萬秦軍被項羽殺害的緣故,章邯雖為王,實際上並不得秦人的人心。

    兵敗之前,章邯就已經有了一死之心,加上兵敗和對秦人的愧疚,他更無心活下去了,唯有一死,方能解脫。

    所以,並不是他願意歸順項羽而不願意投降劉邦,而是章邯在沒有認清項羽的時候無奈投降,在不願苟活的時候選擇了自殺來結束自己的這一生。

  • 12 # 知常容

    劉邦和項羽的實力差別。

    劉邦和項羽曾經是同事,而且曾經一起合作打過仗,商量過,所以彼此都是熟悉的。

    沛公、項羽相與謀曰:“今項梁軍破,士卒恐。”乃與呂臣軍俱引兵而東。——《項羽本紀》

    這是項梁被章邯擊敗而死後項羽和劉邦兩個人下的決定。

    楚懷王熊心見項梁被殺,他發現自己有重新拿回權力的機會了,於是開始削弱項家。

    他提拔項梁的手下宋義為上將軍,項羽居其下,受其節制,封劉邦為碭郡長,封為武安侯。

    這樣劉邦和項羽之間就出現了分化了。

    後來項羽發動兵變,直接殺了宋義,又一次重新奪回控制權,楚懷王只得任命他為上將軍。

    項羽殺到咸陽時,劉邦已經進入咸陽,本來想守關,但是覺得自己不是項羽的對手,只得放棄。這中間還發生了鴻門宴這段故事。項羽帶著諸侯在咸陽燒殺搶之後,開始分配地盤,他將劉邦封在漢中巴蜀一地。項羽則自稱西楚霸王,也就是相當於諸侯老大。

    所以劉邦與項羽在楚漢之爭早期地位和實力差距都很大。

    章邯為什麼選擇投降項羽?

    項羽殺了宋義之後就以沉船破釜之氣概在鉅鹿和秦軍大戰,殺蘇角,抓了王離。王離是戰國四大名將王翦的孫子。王翦曾經殺死項燕,項燕是項羽的爺爺。

    章邯當時與項羽相持,也被項羽的氣勢所壓。

    秦法是很嚴苛的,章邯相持讓秦二世很不爽,數次責令其進攻。

    章邯只得向秦二世說明情況。當時派出長史司馬欣去咸陽。結果三天都見不到秦二世,因為趙高的攔阻。

    司馬欣曾經救過項梁的命,與項家有舊。他見情況不妙就跑回來,然後跟章邯說你找贏了趙高會收拾你,打輸了自然有秦法在那邊。

    這個時候陳餘也寫信給他希望他投降。

    兩難之下章邯只能投降項羽。項羽此時糧草供應也不太足,不太合適打持久戰,所以答應了。

    因為糧草不足,最後還發生了坑殺秦卒之事。

    項羽的殘暴給章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心中產生了畏懼,但他沒得選。

    章邯為什麼不投降劉邦

    項羽分封天下之後,將秦一分為三,封章邯、司馬欣、董翳分別為雍王、塞王、翟王。號稱三秦。

    目的很簡單堵住劉邦的迴歸之路。同時章邯手上有秦軍之血,所以秦人恨章邯等人。

    章邯是一代名將,不是反覆無常的小人,更不是一個敏銳的政治家,他投降項羽也是不得已而為此。此時章邯對項羽封他為王心中是充滿感激的,同時對項羽的手段也是很清楚的。

    另一方面此時只是劉邦出關之戰,雖然劉邦將他打的節節敗退,退保廢丘。此時他已經盡力了,如果他這一次選擇投降那就成三姓家奴了,而且此時也看不出劉邦一定能打贏項羽。

    如果投降之後,名節不保,最後劉邦又敗了,還是死路一條。

    所以章邯選擇堅決不投降,因為死戰比投降好。

    有人說章邯不是投降過項羽嗎?因為那時項羽已經打出威風,天下諸侯皆怕他,服他。

    於是已破秦軍,項羽召見諸侯將,入轅門,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項羽本紀》

    劉邦此時並不是。

    章邯如果再一次投降未必會有好結果,司馬欣就是最好的例子。司馬欣先是鼓動章邯投降項羽,然後見劉邦來攻又投降劉邦。後來見劉邦不是項羽的對手,又一次投降了項羽,最終兵敗自殺。

    “至櫟陽,存問父老,置酒,梟故塞王欣頭櫟陽市。”

    司馬欣死了,劉邦還要將他的腦袋掛在他的老家。你想想劉邦對待反覆投降之人的態度。

    所以章邯實際上已經沒得選,戰得贏好說,戰不贏只能用死來洗刷,誰叫自己站錯了陣營呢!

  • 13 # 酒醉憶往昔

    沒有人願意投降實力不如自己的人,打敗章邯的是項羽,在章邯走投無路時,附近也唯有項羽的勢力可歸降。當初章邯打敗楚軍首領項梁後,領兵圍困在鉅鹿的趙王歇,趙王歇派人向楚懷王及各路諸侯求援,參與救援的各路諸侯沒人敢和章邯迎戰,唯有項羽。此時劉邦在哪呢?他們進攻的是另外一個方向,直奔洛陽大本營。

    說起章邯歸降,那也有不得已的苦衷,被項羽擊敗後退守棘原,秦二世派人斥責章邯。當時秦朝新舊勢力交替,朝廷混亂不堪,章邯擔心被奸人所害,派部下司馬欣回去說明實情,順便也瞭解一下朝廷現狀。

    司馬欣回到咸陽後直接去找宰相趙高,可趙高就是不接見。司馬欣等了三日,看得出趙高根本不信任他,擔心遲則生變,連夜繞道回軍隊。幸好他繞道而行,在他出發後不久,趙高就派人追殺,好在逃過一劫。

    司馬欣向章邯報告說:“現在朝中大權都掌握在趙高手中,他明顯不信任我們,等了三天都沒能見他一面,回來時幸好繞道而行,不然也會被他派的人追殺至死。要我說,咱們打贏了功勞是他趙高的,打輸了責任是我們的,說不定還要掉腦袋,我們得不到任何好處。”

    “出路到底在哪裡?”章邯現在沒了退路,暗中派人找項羽私下議和,項羽沒有答應。接著項羽領兵在紆水再次打敗章邯的軍隊,章邯又一次派人找項羽商談,章邯是真的不想打了。這次項羽同意了,兩人見面時,章邯淚流滿面,向項羽訴苦說:“這仗真沒法打了,朝中趙高掌權,他根本不給我們活路啊!”經過這段時間的較量,兩個人也算是惺惺相惜,項羽給他一個雍王名頭,讓他跟隨在自己身邊,歸順的秦軍讓司馬欣帶領,作為楚軍的先頭部隊。

    章邯最後的結局和項羽也很相似,公元前206年劉邦用韓信的計謀,從古道回軍襲擊章邯,章邯被圍困於封地廢丘,後來因漢軍水淹城池而失守,最後拔劍自刎。

  • 14 # 文史文哥

    秦國最後一位保護神章邯,是一位軍事人才,他做了兩件超越常人的事情。第一件是用驪山的囚徒組織起秦國軍隊打敗了陳勝吳廣的起義軍;第二件事是用計殺掉了項羽的叔叔項梁!這兩件事對於起義軍來說是一個莫大的損失。然而在鉅鹿之戰中卻敗給了項羽並且投降給項羽,那麼有一個問題,他為什麼要投降與他有仇的項羽而不投降劉邦呢?我覺得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章邯和項羽英雄惺惺相惜

    我覺得這是最重要的原因。章邯和項羽兩個人是當時最出名的將星!韓信、彭越、英布都還沒有顯山露水。他們兩人一個是秦國的名將,另一個是起義軍的名將,兩大名將英雄惺惺相惜。章邯再向項羽投降的時候,項羽還不肯接受投降,還想和章邯再幹一炮。幸好范增及時勸告項羽,項羽才接受了章邯的投降。

    二:章邯是無奈投降項羽

    項羽的鉅鹿之戰其實是分為兩個階段的。第一個是和王離的長城軍團對戰,這一戰項羽以少勝多,不僅全滅了長城軍團,還把主將王離殺掉了!而章邯在聽到王離的長城軍團全滅之後,他是極其震驚的!這一戰項羽不僅打出了威名,還將周圍的起義軍全部團結起來了。而朝中的趙高又來使壞!章邯本來還是有能力和項羽一戰的,但是因為趙高的緣故,他戰勝回朝會死,戰敗也會死。所以他只能夠投降項羽。

    三:劉邦遠在天邊

    項羽和章邯在鉅鹿之戰膠著的時候,劉邦卻在另一條路線打擊秦軍呢!章邯和劉邦還沒有碰到面!劉邦進入關中的時候,章邯還在項羽那邊。也就是說章邯不投降劉邦,不是因為劉邦的名聲,而是因為當時的地域條件不允許!如果地域條件允許的話,章邯也許也會投降劉邦。

    然而幸好章邯沒有投降劉邦,否則依項羽的脾氣,他肯定會狠狠地打擊章邯和劉邦!

    我覺得以上三點就是章邯投降項羽而不投降劉邦的原因。

    參考文獻:《史記》

  • 15 # 逆流的魚L

    章邯不可能投降劉邦,只能投降項羽,無論是從哪方面來講。

    第一,章邯瞧不起劉邦

    章邯是秦朝最後一員大將,是秦朝最後的希望。

    而項羽是楚國名將項燕之後,而且本身是武力出眾的大將,因此章邯和項羽有些共同語言。而劉邦只是個不入流的亭長,這樣的人以前根本就無法和章邯說話,如今要投降於他們心中不甘。

    第二,項羽的氣魄武力折服。

    項羽力拔山兮氣蓋世,破釜沉舟大戰鉅鹿,章邯也被項羽折服,可是劉邦卻趁著自己和項羽廝殺進關,這是小人才乾的是,算什麼英雄好漢,有本事排兵列陣打一場。

    第三,沒有辦法投降劉邦

    章邯和項羽斗的你死於活的時候,劉邦已經入關,秦朝滅亡。作為秦朝大將的章邯自然不可能在為秦朝賣命,他必須為自己前途考慮。

    此刻他正在和項羽作戰,不可能跑回去投降劉邦,而且戰場上瞬息萬變,如果不早作決定,自己就會死無葬身之地。他只能選擇投降項羽。

    而且他之後被項羽封為雍王,三分關中。而且關中本來按照規定是給劉邦的,現在被項羽三分,給了章邯等人,而且章邯他們的任務就是阻攔劉邦困死劉邦。

    新仇舊恨讓劉邦對項羽恨之入骨,自然章邯也被視為項羽的人,章邯即使想投降也不會有好下場。

  • 16 # 天涯雲水間

    大秦最後的名將——章邯

    公元前209年七月,陳勝起兵反秦,自號“楚王”,隨之,山東各地紛紛響應,趙歇自封為趙王,魏咎為魏王,田儋為齊王。一時之間,諸侯並起,幾十萬大軍逼近函谷關時,強秦有社稷傾覆的危險。

    陳勝吳廣起義

    就在此時,章邯橫空出世,主動請纓率領驪山囚徒去迎戰起義軍,開啟了他風雲變幻的軍事生涯。章邯是天生的名將,帶著這些毫無軍事素養和訓練的囚徒組成的秦軍,披荊斬棘、勢如破竹,戲水退周文、南陽擒宋留、陳郡殺陳勝、臨濟斬田儋,諸侯聞聽“章邯”大名紛紛避讓。

    章邯

    公元前208年,楚將項梁自東阿出發,向西進軍,到達定陶,與章邯對峙。章邯素知項梁威名,不想與之硬拼,便在夜間讓兵馬口中銜枚,一鼓作氣攻打楚軍,大破楚軍於定陶,項梁戰死。

    章邯認為楚將以項梁為首,他一死,其餘人都不足為慮,於是率20萬秦軍轉而攻趙,趙國蜷縮在鉅鹿城裡,不敢迎戰,並向各諸侯求援。秦軍勢大,各路諸侯不敢前往救援,只有項羽要報叔父項梁之仇,極力自薦。楚懷王便以宋義為上將,項羽為次將,前往迎戰,以解趙國之圍。

    楚軍進至安陽(今山東曹陽東南)後,宋義被秦軍的氣焰所嚇倒,逗留46天不敢前進。 項羽殺死他,楚懷王遂封項羽為上將軍,兩位當時最強的名將終於要上演巔峰對決了。

    項羽確實是不世出的神將,他採用“破釜沉舟”之計大勝秦軍,兩人的第一次交手項羽完勝。章邯則收穫了出兵以來的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敗仗。

    鉅鹿之戰

    兩軍相持到冬天,誰也沒敢先動手。這時,秦廷傳來訊息,趙高做了丞相,並且不斷殘害忠良。章邯聽到後心裡涼了半截,他對趙高是什麼樣的人實在是太清楚了,他更明白秦二世胡亥是怎樣的蠢笨殘暴,對自己的前途第一次產生了恐慌和迷茫。不久,二世派人斥責他不敢進軍,而從咸陽求見趙高不得的司馬欣逃回軍中對他說道:“如今趙高弄權,我們勝了他必然嫉妒,敗了他也會將責任退給我們,終究會有一死,還希望將軍及早考慮退路。”

    章邯猶豫不決,後來又一次被項羽打敗後,歸順了項羽。項羽不計前嫌,封他為雍王,成為後來抗拒漢王劉邦的屏障,只不過章邯自此再也沒有了好運氣,連續被劉邦擊敗,最終自刎而死。

    章邯之所以歸順項羽而不投降劉邦,我想主要有三個原因:

    第一,項羽用兵如神,威震天下,一度成為最有可能坐天下的人。章邯自己就是名將出身,自然對出身貴族,善於打仗的項羽十分敬佩,尤其是兩度被項羽擊敗的經歷,更是讓他心服口服。

    第二,項羽心胸寬廣,有容人之量。章邯與項羽有殺叔之仇,可歸順後,項羽坑殺20萬秦軍,唯獨對章邯不動毫髮,反而封他為王。這讓章邯心裡感動,決心銜命以報。

    第三,劉邦雞賊,做人做事的風格與章邯形同陌路。劉邦的名聲向來不好,章邯對他應該不陌生,他自己是將門之後,對出身平民的劉邦有天生的歧視,如同貴族瞧不起暴發戶一般。

    這三個原因,讓章邯可以為了項羽去死,卻決不向劉邦屈膝投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日常如何防止橡膠製品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