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1875773269352
-
2 # 1歲零240個月
明朝廢除了延續一千六百餘年的丞相制度,六部直接向皇帝負責,同時,設內閣,輔佐皇帝。明太祖設錦衣衛,明成祖設東廠,明憲宗設西廠對全國臣民監視,導致了宦官的權利增大。最盛時,皇權都無法抗衡。
因設內閣,皇帝以為可以獨攬大權,殊不知手下大臣一點點的欺瞞,蠶食,直到上朝都不需要皇帝參加。甚至連立太子,皇帝說了都不算。
這也就造成了皇帝都是昏君的假象。
至於300年未亡,也是制度。科舉制的完善,讓寒門子弟有了晉升之路,嚴密的社會階級又透露著一絲希望。社會更加穩定,沒有人會造反。
能人輩出,從許階到張居正,雖然貪財,但他們的能力很強。
天子守國門,君主死社稷。也許這也是一個原因吧。
-
3 # 月關說
主要是官僚系統的完善和祖訓的作用。
明朝中後期皇帝長期不上朝,甚至不理朝政,但帝國卻可以自行運轉。主要是官僚制度已經發展到非常完善的狀態,只要不發生只能皇帝解決的大事,官僚系統可以自行處理。
中國古代一直就是皇權不下鄉,最底層的農民都是自治的。只有解決不了的事情才回到衙門裡處理,所以不管是官員還是老百姓在沒有天災人禍的情況下,都過得比較順利,甚至還會有比較好的發展(出現資產主義萌芽)。
明朝的官員一直有一種文死諫、武死戰的精神,雖然很多時候被皇帝、奸臣破壞,但一直以來這種風氣都在。
明朝的祖訓非常強大,後世皇帝都不敢違背,造成皇帝任性而為的空間進一步縮小。
如果不是明末被黨爭、天災、人禍等等問題一起折騰,明朝還能堅持更久的時間。明朝是一個比之前任何一個朝代更抗造的王朝,但卻碰上了最嚴重的社會危機,比之前任何一個王朝都嚴重的危機,還差一點挺過去。
-
4 # 木易中則歷史堂
這是基於明朝完善的政治制度。
明朝的中樞運作機構是內閣。各地和各中央部門的重大事物,交由內閣處理,內閣首輔、次輔以及閣員,對奏摺進行票擬,提出自己的處理意見。
然後交給司禮監進行批紅,批紅無後,下發中央各部門執行。
所以說,皇帝的昏庸與否,對於朝政影響不大。
-
5 # 文治武功1270
說明朝多昏君是不準確的。至多是庸君,昏君者,昏亂朝政也。仁宣之後明朝基本沒什麼明君,但也沒產生昏君。
說到底,明朝皇權空前加強,封建專制走到巔峰,代表制衡另一方的相權被廢除,大都督也被拆分,兵部和大都督分治兵權,一切總攬於皇帝。這樣的體制是有利於穩定的,因為統治階層內部基本算是鐵板一塊了。雖然後期黨爭激烈,腐敗嚴重,但也很難威脅皇權。
另外,明朝軍事力量強大,外敵很難入侵。滿清李自成一起發力,還被明朝兩邊都揍得夠嗆。內外相對穩定,故堅持三百年之久
-
6 # 雨56104246
明朝出的可不是昏君,是在玩弄帝王權術,防止被文人黨爭毀了國家,崇禎殺了魏忠賢,破壞了朝野平衡,文人獨大控制朝廷,國家危難之際一文錢都不出逼死了崇禎帝
-
7 # 一傾風月半盞流年
明朝確實有很多君王都不愛打理朝政,像明宣宗愛玩蛐蛐,明熹宗喜歡木匠,萬曆皇帝更是28年不上朝。但要說他們都是昏君還是言過其實的。那麼明朝這麼多愛“玩”的皇帝,為什麼還能將明朝延續300多年呢?
這就要從朱元璋時期說起了,朱元璋剛建立明朝時,也是延續前朝的丞相制。但朱元璋這個人生性多疑,為了加強皇權就把丞相給取消了,所有政務都自己獨攬。每天光批閱奏章就200多件,處理的國事更是達到400多件,這就算你是皇帝你也吃不消啊。
後來又設定了四輔官,但沒過倆年就又撤銷了,之後仿效宋朝設定華蓋殿、武英殿、文淵閣、東閣、文華殿諸大學士,這樣內閣的雛形就形成了,當然這個時候的內閣只是相當於皇帝身邊的顧問,還沒有實權。
之後明成祖朱棣做了皇帝以後,內閣開始參與機務,自此內閣正式成立。到萬曆皇帝時,萬曆皇帝的老師張居正讓內閣的權力達到了頂峰。
當時的明朝即使皇帝不上朝,也會有內閣處理政務。而明朝的皇帝是很聰明的,內閣權力如此之大,他能放心嗎?所以就又設了錦衣衛、東廠和西廠。經過明朝幾代皇帝的努力,基本上讓倆個勢力達成了完美的牽制。
所以明朝有內閣這樣的行政制度,再加上宦官勢力的制衡,即使皇帝們愛“玩”,也使得明朝延續了三百多年。
-
8 # 二江說歷史原創影片
在明代實際上管理國家的是內閣,而內閣都是科舉出來最優秀的人才,管理能力不用多說。且內閣有一套完善的監督制衡機制,東廠西廠的太監群體起著監督作用。於是就形成了東西廠監督,內閣幹事,皇帝運籌帷幄的格局。
朝廷的任務被分散開來,大小事務都由內閣大臣來料理,國家日常行政其實是由內閣在管理和負責,即使皇帝再怎麼荒唐、昏庸,不上朝,有內閣來辦公,照樣能正常的管理國家。
-
9 # 戚江芳
明朝皇帝昏庸嗎?不見得吧!只是滿清入關後的抹黑而已,否則也不會有後來百年,都有人進行反清復明活動。要說明朝皇帝有時候被言官(東林黨)逼得選擇逃避,還值得探討下
-
10 # 江南俗士1972
按照《明史》的記載,明代從開國皇帝太祖洪武朱元璋到末代皇帝思宗崇禎朱由檢,沒有一位是正常人。不是殺人狂,就是短命鬼;不是裝神弄鬼,就是玩物喪志;不是剛愎自用,就是優柔寡斷……總之,能夠傳位十六代,已經是祖墳天天冒青煙了。
很多網友因此質疑,主持《明史》修編的滿清使壞,為了證明自己的執政合法性,竭力黑化明朝皇帝。而降清的漢族文人是幫兇,為了美化自己的變節行為,不惜醜化前朝皇帝。
當然也有網友反對這種懷疑,認為《明史》是一部高質量的正史,對前朝的評價基本做到了客觀公允。他們主要是理由是,《明史》對明朝多有稱讚。
就個人而言,我更傾向質疑者。歷史不能違背常識。中國朝代更迭的規律表明,一個朝代如果歷代皇帝都不是正常人,那麼這個朝代絕無可能挺至近三百年。《明史》違背常規,有極大的黑化前朝的嫌疑。至於對前朝的肯定,只能說明乾隆、張廷玉們很聰明,懂得最大謊言是真真假假的道理。
不過,要特別強調,我不認為明朝是個好朝代,明朝的皇帝未必很差勁,但其國家制度絕對垃圾,是歷代漢人朝代最差的。滿清繼承了明制,結果比明朝還糟糕。滿清修史黑前朝,沒有黑到點子上。
-
11 # 大東北的小豆包
華人有著寫歷史的優良傳統,官方有所謂的官修正史,民間也有學者文人的野史雜談。只不過在歷史研究上和認可度上,還是以官修正史為主。
那麼問題來了,正史絕大一部分後朝給前朝修的。比如記載西漢歷史的《漢書》是東漢編修的,記載三國曆史的《三國志》是西晉編修的,《宋史》是元朝修的,《元史》明朝人修的,《明史》是清朝人修的,《清史稿》是民國時期修的。
中國正史一般是後朝記載前朝
這裡面就有一個立場和取捨的問題,為前朝修史必須站在後朝的立場,而對於前朝歷史的記載那麼也就要有所取捨,特別是在奪了明朝天下而以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又特別愛搞文字獄的清朝來說,立場和取捨就顯得特別重要,否則不僅官位不保,而且腦袋搬家。
所以在清朝名臣張廷玉的筆下,明朝的皇帝或者是冷酷無情愛殺戮,或者是昏聵無能的昏君,寵信太監、重用閹人、權臣橫行的缺點被無限的放大,結果在讀者看來就是明朝皇帝,昏聵的多,賢明的少,這樣的話被清朝取代也就合理合法、順理成章了。
電視劇中的張廷玉,《明史》正是張廷玉主修
而記載清朝歷史的《清史稿》就不同了,民國建立後,清帝溥儀退位,清朝滅亡,但是當時社會上清朝的遺老遺少很多,特別是那些老文人,對於皇帝充滿了無限的眷戀,而在民國開始修撰清朝歷史的時候,這些遺老遺少們的史學功底又確實了得,成為修撰清史的人選,於是民國時期的清史修訂就由這些遺老遺少們進行。於是乎這些遺老遺少們懷著對清朝無限眷戀滿懷深情的為他們日思夜想的清朝寫歷史,幾乎是歌功頌德,所以後人在閱讀《清史稿》的時候,給人的感覺是清朝沒有昏聵的皇帝,個個賢明無比,之所以後來丟了天下,只不過是外在原因比如除了亂臣賊子。
清史稿的主修趙爾巽是晚清的高官,著名的清朝遺老
由於《清史稿》過分的為清朝歌功頌德,因此成書以後,再到了很多人的反對,所有最終《清史稿》也僅僅是“稿”算不上正式史書,但是完整記錄清朝歷史的,也只有《清史稿》,所以《清史稿》的歷史地位依然是十分重要。
可以說《明史》和《清史稿》都是清朝人修的,所以你指望能在《明史》中看到“君賢臣忠父慈子孝”很難,要想在《清史稿》看清楚清代帝王的昏庸無能也不容易。
-
12 # 雲不出
朱元璋廢除了宰相制,六部長官直接對皇帝負責,算是杜絕了權臣的產生。後來皇帝嫌累,就成立了內閣,朝政由內閣班子處理,但沒有決定權,決定權在皇帝手裡,又設了掌印太監一位和秉筆太監若干協助。內閣首輔俗稱外相,掌印太監叫內相,內外互相監督制約,掌印又受到秉筆的制約,皇帝高高在上,不必擔心大權旁落的危險。太監們掌握兩廠和錦衣衛,手裡有刀,可以獨立抓捕關押審判,朝臣手裡只有筆,不是太監的對手,太監是皇帝的奴才,一句話可隨意處置,皇帝昏庸即便幾十年不上朝也無憂。
-
13 # 自牧看歷史
明朝是不是昏君輩出,這個問題值得思考,因為明史是清朝編寫的,而在清朝編寫明史有故意摸黑的成分在裡面。這裡舉三個例子。
明武宗朱厚照帶著幾萬人馬攻打蒙古小王子,這個應州大捷居然記載只死了幾個人;萬曆幾十年不上朝,被描寫成迷通道教,寵信宦官,是一個不負責任的皇帝。然而最新的考古發現,他可能是因為腿疾,上朝有損皇帝威嚴,所以基本不在朝堂議事,如果真是一個昏庸的君主,也就不可能有萬曆三大徵的勝利;還有明史對崇禎的描寫,基本上是剛愎自用,吝嗇錢財而且好猜忌,之所以這麼寫他可能是因為實在找不出這個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的皇帝毛病,在內憂外患下,即不同意和後金溝和,也不同意李自成裂土為王的請求,最終也拒絕南遷,不做半壁江山小朝廷。
如果明史記錄都是真實的話,明朝還能運轉將近300年,而且沒有發生大規模的叛亂,也沒有割據局面出現,整體來說明朝的制度設計還是非常合理的。
首先,在頂層設計上,六部握有實權直接受皇帝領導,但是又要經過內閣,內閣實行首輔制,但是其他閣老和首輔不算隸屬關係,所以還出現首輔和次輔打架的故事。然而內閣也並不能一言九鼎,因為所有批紅都有皇帝家奴太監掌握,像張居正這樣和太后關係很好,又是帝師又是首輔還不得不巴結秉筆太監原因就在這。當然還有錦衣衛制度,不隸屬國家機器直接聽命於皇帝,監督百官,這種秘密警察制度在現代國家比如蘇聯克格勃,美國中情局都有設定。因此上層建築相互制約,互不隸屬,這就是政權可以正常運轉又不會一支獨大。
其次,在底層制度設定上,朱元璋的考慮主要是少而精,儘量減少公務支出,這導致了兩個不利後果。一個是因為沒有公務員名額,而人手又不夠那縣令這些小官不得不自己僱人,而最終這些錢還是政府掏腰包。海瑞當了縣令後第一件事就是遣散了官府裡廚子啊轎伕師爺什麼的。另一個不利後果是,工資發的少,又不夠開銷那就只能貪汙了。像海瑞這樣當了縣官還要堅持自己種菜,只能在母親生日買頓肉吃的畢竟不多。
因此,明朝是否屢出昏君值得考證,即使如此,因為制度設計合理,在君主不作為的情況下政府還能正常運轉。
-
14 # 太原木拓
明朝(1368年-1683年),歷經十六帝。
我認為明朝在中國歷史上可以算作為最強大的國家之一,也可以全做成最奇特的朝代。明朝這個時代包含萬千,他不僅僅是中國文化的一次蓬勃噴發,更是華夏的標誌性期間。從明太祖洪武大帝朱元璋建立開始到崇禎皇帝北京煤山上吊。一個朝代風起雲湧。
洪武大帝時期,無數名將謀士噴湧而出,中山王徐達、開平王常遇春、寧河王鄧愈、 宋國公馮勝 、岐陽王李文忠他們每個人都不遜色於歷史上任何一位名將,有的人擅奔襲,有的人擅突擊,有的人擅強攻。利用了每個人的特點讓朱元璋的部隊愈發的強大。從開始不如陳友諒和張士誠,到後期能夠正面與蒙古軍隊騎兵對騎兵正面交鋒,這也是漢族的軍隊第一次可以與擅騎射的元軍正面對擊的歷史見證。擅長謀略的李善長和劉伯溫,一位治國,一位治軍,這才支援了明朝的建立,一個繼宋朝的孱弱之後,由漢族大一統的國家。也只有這樣的大一統,中國才可以迅速的發展,經濟和社會才可以大幅度的恢復。
不論是中國還是世界上,我們都會發現是時代成就英雄,英雄人物總是在某一個時間段瘋狂生出,相互競爭。比如三國時期,各個名將相互奮戰,曹操、劉備、孫權、許褚、張遼,呂布、關羽、張飛、趙雲、周瑜、陸遜等等,百花齊放,讓人看起來大呼過癮。但是到了後三國時期,從關羽敗走麥城之後我們明顯可以看出來,三國名將逐漸凋零,只有諸葛和司馬懿勉強支援,好不容易遇到了一位姜維,都會認為是絕世將才。
但是明朝卻大不相同,在朱元璋建國之後,名將凋零之際,本以為開始冗長繁雜的歷史長河中時,又開始了靖難之戰,也創造了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大一統時代,王爺起兵登基的記錄。繼朱元璋之後的一個文治武略都高超的皇帝。
明朝中旬,在朱高熾,朱瞻基之後明朝皇帝就明顯品質變低了許多,明朝也開始步入修養生息的時代。但是這個時間段內難道明朝就會平靜嗎?
在中期的明朝,也產生了許多昏庸的皇帝,但是昏庸並不代表低能,反之明朝的皇帝都對於自己的權利把握的十分牢固。雖然也產生了許多著名宦官,比如魏忠賢等等,殃國禍民,但是他們也僅僅是在利己的道路上犯下重惡,皇權依舊是穩固,對於明朝百姓的發展和生產,並無太大的影響。不僅如此,他還由於皇權的歸隱而促進了名臣時代的到來。張居正等人大發光彩,還側面的提升了戚繼光等一系列抗倭名將的出場。
明朝後期也並非我們想象中的那樣不堪,庸臣擾政,拜將領軍。
相反後期明朝確實,皇帝崇禎勤政,名將袁崇煥、吳三桂等人,還擁有實力極為強大的部隊,遼東鐵騎後改名為關寧鐵騎。關寧鐵騎在後期的戰爭中作用極大,也是明朝一支完全可以和皇太極對抗的部隊,憑僅僅兩萬人,在京城之下,硬拼皇太極十萬部隊。
關寧鐵騎,總丁數三萬人,明末清初山東承宣布政使司三大精銳部隊之一(另外兩個是遼東鐵騎、東江登萊新軍),關寧鐵騎馳騁疆場幾十年,從遼東到北京,從北京到秦蜀,從秦蜀到雲南,從雲南到緬甸,再從雲南調轉馬頭向北京殺去。幾十年中,這支騎兵陣斬過蒙古名王,打敗過八旗護軍、刺殺過多爾袞、追殺過李自成部、追剿過張獻忠部,在吳三桂未死前打到清庭宗親怯戰,康熙亦曾一度禁止八旗與其進行野戰,最後隨著軍團的末代主帥吳國貴在武岡被火炮狙擊隕落而隕落。
由此可見明朝的強大,他並非敗於實力,而是輸在朝代和歷史潮流。這也是為什麼明朝能夠歷時這麼久的原因。
-
15 # 均是天涯淪落人
明朝的制度是極其鮮明的,開國皇帝的朱元璋採取的廢除宰相的制度,促使皇權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而在這樣的局面之下,自然臣子的軟利便遭到了巨大的打擊,皇權的過度擴大,促使皇帝必須建立其他的制度來幫助自己,於是在這樣的需求之下,明朝的制度搭建完善,而皇帝需要做的只是做出最後的決策權,因此大臣在做任何決定之時,都必須要透過皇帝,在這樣的前提之下皇帝雖然並不多管事實,但是他的權威性卻依舊是最大的,同時也是最不可替代的。
明朝雖然有宦官專權,但是宦官的權利最直接的來源便是皇帝,所以他們對皇帝是最忠心的,自然也是對皇帝保護最周全的,因為他們是一個利益的結合體,皇帝在這樣的組合中佔據著主導地位,自然也就擁有更多的話語權,而皇帝只要存在,那麼明朝的制度便可以正常執行,自然也就不會再短時間內衰亡。
-
16 # xsfloogrrt
而且,朱元璋與朱瞻基及明仁宗,這三個人都是勤政愛民的好皇帝。當然,弘光皇帝也如此。
虛然,明朝中後期出現了許多昏君。但是,也出現了許多名臣,如楊士奇,于謙,張居正等等一大批的文官。而且,明朝將領戚繼光等將領都不是等閒之輩。
同時,明朝有八十多萬的軍隊,東廠,錦衣衛,西廠,這三大特務組織又遍佈全國。只要,哪個地方有人造反的話,皇帝便馬上知道了。
而且,明朝的皇帝有皇權,軍權在手,不管太監,特務與文官怎麼鬥,都不會威脅到皇帝的皇位。
比如,明武宗朱厚照,天天玩,天天無所事事。可是,他卻打敗了蒙古軍隊,並且沒有外人奪他的皇帝位。
又比如,那個木匠皇帝,不喜歡上朝,喜歡做個木工。可是,人家皇權在手,自己的皇后與皇妃,可不是吃素的。
其實,虛然明朝有許多昏庸無道的皇帝。可是,他們有皇后與皇太后在支撐局面,加上明朝氣運未盡,很難有人推翻明朝的統治的。
同時,明朝的皇帝是不是真的有那麼多的昏君,那都是清朝的文官按照清朝皇帝的意願來寫的。
要想真正瞭解明朝的皇帝,除非挖開他們的陵墓,也許裡面有許多關於個個明朝皇帝的真正歷史呢!
所以說,明朝的皇帝多昏君,這句話是不對的,像明宣宗朱瞻基,玩玩蛐蛐,就說人家是蛐蛐天子。可是,那是人家業餘愛好,又有哪個皇帝,哪個人沒有業餘愛好的???
回覆列表
說明朝皇帝昏君輩出?也算靠普以朱厚照為代表的不是做木匠的就煉丹想當神仙的,還有好趕集作買賣的真挺奇葩的。朱元璋父子把蒙古人打成殘疾人,長城成了形象工程;自"土木堡之變"後北方的威脅基本沒了,國家有了穩定的基礎能一心一意的搞建設了,偉大的儒家思想培養了一大批"文死諫、武死戰"的大臣撐起了明王朝,明朝的皇帝除了洪武、成祖猛人外其實更多的還是好人!萬曆帝不就是在"當神仙"的同時用私房錢就把日本人趕到海里餵魚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