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手機使用者23255590438
-
2 # 嘉佳小博士
對於前秦時代的歷史不太熟悉,所以不敢從太過細節的角度去分析和回答這個問題。但是這個並不妨礙我從一個比較宏觀和歷史程序的角度去看這個問題。因為歷史就是過去所有時間節點上所發生的所有事件的總和,既然發生了那麼多事件,某一類事件必然是有規律可言。所謂的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這句話就是這個意思。而且特別是中國的歷史,尤其是朝堂上的明爭暗鬥,爾虞我詐看著繁複龐雜,但是核心的東西總是不變。
題中提到,秦王殺白起事件,其中最主要的一個矛盾就是功高蓋主的工程和一個需要在朝堂上立下威嚴的雄主之間的矛盾。這個矛盾在中國每個朝代都會出現,大部分的結局都是功臣被誅殺。但是這個被誅殺的表面原因確實各有不同。順便糾正一下題主所提到的一個問題,就是白起已經70歲了,其實在這種局面下不管你白起是70歲還是17歲,只有被誅殺一條路。因為你的被殺,和年齡無關,和你處的位置有關係。
我們現在再來說白起的問題?
他在長平之戰以後可以說是已經有了功高蓋主的實力。其中有人會說長平之戰是慘勝,但是這也是勝利呀,而且是如此大規模的戰役,幾乎對趙國進行了毀滅性打擊,可以說一場滅國級別的戰役。之所以說白起有了功高鎮主的實力,只是當時的形勢把他推到哪個位置,但是他有沒有飛揚跋扈我們還要看後面的事情。當時這裡我需要提醒一下:在古代社會,擁有造反的實力就是等同於造反,沒有造反的實力但是有造反的心,只會被防範。這個問題同樣適用於功高震主的行為。
後來白起和秦王之間在針對邯鄲的作戰中發生了分歧。這個如果我從個人角度看,白起的提議只是單純的從軍事角度考慮,但是秦王的考慮角度更多是政治考量。本來只是一場單純意見分歧,要是放在普通家庭,大家一起開一個家庭會議解決一下就可以。但是這是帝王家呀,帝王是這個世界上最沒有安全感的人,他的內心深處無時無刻不保持警惕,他總是覺得有人要圖謀不軌,他對任何風吹草動都十分警覺。
而白起這個時候的身份又是特別尷尬,在軍隊中一呼百應,威望很高,又與秦王的意見相左。難免在下面會產生站隊行為,有人支援秦王,有人支援白起。事情發展到這一步的時候,他的結局就已經註定了,必須是被誅殺。這個時候還不算狡兔死走狗烹,而是他無意間冒犯了王的尊嚴。
古代帝王統治的基礎是軍事,更多層面還是用威權來駕馭部下。當白起有意無意的和秦王發生爭端的時候,秦王認為威嚴遭到了挑戰。其實挑戰秦王威嚴背後的潛臺詞就是:你不配坐在這個位置上。
帝王都是心思縝密的,也許事情就是一個簡單的爭論,但是帝王就會把他演繹成一場宮鬥。當他意識到自己可能會有德不配位的可能的時候,他就要扼殺這種行為與萌芽中。
於是,白起卒。
-
3 # 楊朱學派
韓非子有曰:大臣太重,必易主位。對於功高震主者,必須誅殺。
秦國的耕戰之策是,立有戰功。就封賞。戰功越高。爵位越高。
白起被封為武安君,爵位之高,已無可封。長平之戰白起坑殺趙國四十萬降卒。對秦國來說,可謂功德蓋世。其威望和光芒已經超越了秦昭王。
長平之戰後,六國青壯年男性大多戰死,秦統一天下已經水到渠成。
鳥盡弓藏,兔死狗烹。
白起怎麼才能活下來?
長平之戰前,就告老還鄉。坐看王屹的60萬
秦軍被趙軍全殲。躺在床上裝病(白起擔任主將前,秦軍連戰連敗,已經陣亡30萬)。
若如此,統一天下的很可能是趙國。那白起就無法成為秦國第一名將。
最終白起選擇了全殲45萬趙國主力,立下不世之功。死於君主的屠刀之下。可悲可嘆!
-
4 # 使用者9450977780495
為正名好服眾,安撫它國沸騰之心最重要,一個“惡魔."死了,他也看出承認和謝罪了,六國總該服從“新周主"了吧。乃秦昭王之主要用意。戰略所圖麼,白起也犯言了,正好剷除後患,又得到列國被殺計程車卒家屬人心,一舉雙得。
-
5 # 史來想趣
問題描述說白起對秦昭王已經沒有什麼威脅,那為什麼還要殺他,其實小編想說的是皇帝殺人並不是只殺有威脅的人,也並不是說你只要衷心就不殺你。朱元璋稱帝之後將開國元老殺得一個不留,劉邦開國之後樊噲竟然慘死,這些一切的例子告訴我們,伴君如伴虎。 在秦國統一六國的戰爭前期,白起在伊闋之戰大敗魏國和南韓的聯合軍隊,
在進攻楚國的時候,帶領軍隊攻破楚國的國都,又在長平之戰大敗趙國,坑殺四十萬趙軍,總而言之白起一生七十多戰,一次未敗。
但是這樣一個將領在長平之戰過後大病不起,這時秦王派兵攻打邯鄲,久攻不下損兵折將,僵持一段時間過後,白起病癒,秦王就打算派白起去攻打邯鄲。所以到了這時秦王對白起還是絕對的信任。但是白起回絕了秦王,因為他覺得如果這個時候出兵,秦國會十分的空虛。但是白起對秦王講了之後,秦王還是執意出兵,而結局和白起說的一樣,秦軍死的死傷的傷,久久不能攻下邯鄲。
所以秦王遷怒於白起,命令他必須趕往前線,白起無奈只能動身,但是白起在途中病重,趕路緩慢,秦王就認為白起這是以他自己的方式抗命,所以就不顧白起的功勞賜寶劍給白起,最後白起自刎而死。
所以呢並不是秦王認為白起對他有威脅,而是白起和秦王之間的君臣關係在這件事情上出現了冰點,導致秦王認為白起泰國自大,居然抗命,而事實上秦王沒有理解白起的好心,這才導致最後的悲慘結局!
-
6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白起死於公元前257年,沒人知道白起死的時候多少歲,不知道從哪裡看來的七十多歲,只知道當時的秦昭襄王已經69歲了,人生七十古來稀,70歲在當時可是算古稀之年,當時的人很少活這麼長的,當然了,秦昭襄王算一個,活了75歲。
白起是魏冉舉薦給秦昭襄王才起用的,白起首次出戰,就大破韓、魏兩國24萬聯軍,一戰成名,因功升任國尉。之後白起一發不可收拾,不斷為秦國攻城掠地,戰無不勝,威震天下,因而受封武安君。
長平之戰,白起採用誘敵深入、分割圍殲的戰術,一舉包圍趙國45萬大軍,趙軍在彈盡糧絕、無法突圍的狀態下,舉軍投降,白起隨後使用欺詐的手段坑殺趙國45萬降軍,天下為之震動。
隨後白起欲趁長平之戰的銳氣一鼓作氣,進攻趙國都城邯鄲,派出親信衛先生回國請兵糧,準備一舉拿下邯鄲,攻滅趙國,結果出人意料,秦昭襄王和範睢以秦國長平之戰消耗甚大,師老兵疲為由拒絕了白起的建議,並且還殺了衛先生,而且這成為了白起身死的導火索。
白起聽聞後,猶如當頭一盤冷水,從頭冷到腳,作為軍事家,他很清楚什麼時候應該進攻,什麼時候應該休整,但秦昭襄王的命令顯然是傷透了白起的心,失去了滅趙的大好時機。
之後等到秦國恢復生機,在長平之戰9個月後,秦昭襄王下令再次發兵攻趙,圍攻趙都邯鄲,這一次白起在家養活病,沒有去,結果秦軍在邯鄲城下大敗,而白起也因這次失敗而嘲諷秦昭襄王,引起雙方矛盾的惡化。秦昭襄王大怒,下令白起出徵,而白起卻拒不出徵,直接導致了身死,不聽從國君的命令,嘲諷國君的決策,讓身為一國之君的秦昭襄王震怒,直接導致賜死白起,國君的權力是不容置疑的。
而白起與範睢的關係,也是導致白起身死的原因之一,白起前任相國魏冉舉薦的,而魏冉是被範睢扳倒,範睢為了加強秦昭襄王的權力,建議秦昭襄王廢除掌權的魏冉和宣太后,直接扳倒了魏冉和宣太后,這和白起產生了矛盾。
白起為將,範睢為相,將相不和,而範睢也擔心白起的功勞日漸巨大,會導致自已處於不利位置,因此對於白起也是相當打壓,以政治手段削弱白起立功的機會,這也讓白起懷恨在心。
白起是一個有理想的人,本來罪不致死,白起也是一個有性格的人,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卻因此白白的丟掉了自已的性命,臨死前,白起曾仰天長嘆:我對上天有什麼罪過,竟落得如此下場?對於白起自已來說,顯然沒有意識到自已政治上的幼稚性。
-
7 # 大秦鐵鷹劍士
秦昭襄王是一個執法如山的鐵血君王,對於犯法的人他大多數是堅持依法處理,很少法外開恩!商君制定的秦法是大秦強盛的根本,秦孝公之後的歷代秦君都恪守商君之法,對於犯法的人,不論貴賤,不論善惡、不論多寡都是依律處理,很少法外開恩。白起作為秦國的戰神,為秦國打下了大大的疆土,斬首六國百萬將士,其威名之甚六國諸將莫有敢與其爭鋒的。白起有功於秦,故賜大良造爵,任上將軍職;白起不尊王命,不履行上將軍的職責,故依法賜死。
秦法有定:有功必賞,有罪不赦!大秦治下必有封賞,同樣的大秦治下有罪必罰!商君的行法原則是:有功於前,不為損刑;有善於前,不為虧法!也就是說不管你以前做了多少貢獻,不管你以前做了多少善事,一旦觸犯了法律,那麼你的一切都會歸零;不會因為你曾經有功有善,就赦免你現在的罪過。白起從軍事角度出發,認為邯鄲之戰必敗,同時精準預測了五國聯軍攻不進函谷關,但是他不奉命出征就是犯法了,因此秦昭襄王賜鎮秦劍讓他自盡!
秦昭襄王當了56年的秦王,其中有40年的時間是宣太后與魏冉在主政,他親政後開始鐵血執法,對於犯法的人一律重懲。國舅魏冉丞相對於大秦居功至偉,對於嬴稷當上秦王有擁戴之功,還有平叛之功,但是他私下要了宋國的陶邑,且橫行不法,最終被秦昭襄王奪爵罷職而歸。蜀侯是秦昭襄王的兄弟,但是他治蜀不力,且意圖謀反,最終被秦昭襄王梟首示眾。太子嬴柱的小姨子華陰夫人為姐姐華陽夫人密謀冊立嬴子楚為世子,最終被秦昭襄王以淫亂東宮的罪名斬首。
某一年天下大旱,不少百姓吃不飽飯,丞相請求秦昭襄王開放王室林苑,讓百姓進去謀生。秦昭襄王說:秦法有定,有功必賞,有罪不赦;現在讓百姓都去王室林苑謀生,等於是不論功過,一體受賞,此舉有違秦法宗旨,寡人不從。其後百姓多有餓死者,丞相又向秦昭襄王進言,開放林苑讓百姓謀生,有爵百姓不收稅,無爵百姓收稅,讓無爵百姓在豐年將稅收補齊。秦昭襄王說:有爵百姓有功,當賞;無爵百姓無功,收稅可也;此舉不違秦法宗旨,寡人從之!
-
8 # 漩渦鳴人yy
只能夠進行一些簡單的分析,事情更加形象一點兒。
其實這一點上來講,秦昭襄王並不是說容不下白起,而是他想守護住這一份來之不易的權利。
秦昭襄王以前沒有資格繼承大統,是因為他的哥哥,也就是秦武烈王跑到洛陽去舉鼎,然後自己死了,才輪到他來繼承皇位,繼承皇位以後,權力又不是他的,還有宣太后以及國內的四貴一起把控朝著秦昭襄王前期執政的那一段期間,可以說是最沒有尊嚴的那段時間,秦昭襄王啟用了類似於範隨著一些人才把權力給拿了回來。
所以說秦昭襄王,尤其是到了晚年的秦昭襄王,對於自己手中的權力,那是看的比誰都重要,老子辛辛苦苦奮鬥了一生,誰要是敢跟我爭權奪利,或者是不聽我意見的,通通弄死。看見我母親沒有?看見我叔叔沒有?看見我兩個弟弟沒有?
所以說白起一開始反對秦昭襄王的作戰行動的時候,秦昭襄王內心就已經拉起了警報,白起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秦國的戰神啊,屢戰屢勝,戰無不勝,攻無不克。這種人一旦背叛你那你什麼時候死的你都不知道,而且,白起都不聽你的命令了,手底下那些將士會怎麼看待你,但剿滅趙國的行動可以說箭在弦上不得不發,必須要把趙國給滅了,出於自己的內心以及權利方面的考慮,秦昭襄王選擇直接把白起的職務給撤下去,讓其他人帶領軍隊去攻打趙國。
你們猜一下,這個時候秦國的國家內部是怎麼說這一次事情呢?你看看秦昭襄王不會打仗,但是卻把最能夠打仗的白起給摁了下去,這是羨慕白起將軍的功勞,有點懼怕白起將軍的能力,這樣的王還能稱作大王嗎?
這個時候,秦昭襄王就有一些下不來臺了,原本以為沒有白起這一場戰爭絕對能贏,還能夠給自己刷經驗點,何樂而不為呢?結果沒想到這麼難打,更加令人尷尬的是,白起一開始勸他這件事情,他還拿出來說了,結果白起說對了,他做錯了,秦國是靠軍隊建立起來的國家軍隊中的威望高於一切,順間白起的威望要高過秦昭襄王了。
所以,秦昭襄王就派范雎過去打探一下口風,原本是讓白起說一些好話,能夠替秦昭襄王把這個謊給圓過去,至少你先服個軟嘛!白起倒好,洋洋灑灑說了一大堆的意見,總之一句話,秦昭襄王,你這一次形勢判斷錯誤,所以才導致這一場戰爭的失敗,我沒錯。
秦國瞬間就炸鍋了,秦昭襄王這個時候可以說是動了殺心,我打賬失敗了,你不去幫我還在這兒拆我的臺,你想幹什麼?
你們想象,一個惱羞成怒的老年人,給自己手底下走狗使一個眼色,那麼接下來該怎麼做,這就太簡單不過了。
白起之死很大程度上是刺激了一個老年人,不大不小的玻璃心,所以白起死的這麼快,要不然白起之前就已經立下不世之功勞,為什麼秦昭襄王在那個時候不想一個僻靜一點兒的辦法把他給處理掉?
-
9 # 有書共讀
白起在戰國七雄中的名氣絕不亞於任何一位帝王,他的聲名鵲起全在於戰場上的叱詫風雲。
白起從秦昭王13年任左庶長,便開始南征北戰,為秦的擴疆拓土立下了功勞。
他歷經的戰爭不勝列舉,攻城拔地70座,殺敵二百餘萬,被世人稱為殺神,高居戰國時期四大名將之首。
前293年,伊闕之戰擊潰韓魏聯軍,殺敵24萬人,一戰成名;
前292年攻魏,把魏61座城池盡收囊中;
前281年開始伐楚,三年間先後奪下上庸、漢水、鄢、郢都、巫、黔中郡等城池;
前274年至前263,白起攻韓趙魏聯軍,殺敵二十多萬人;
長平之戰40多萬趙軍被白起坑殺……
戰功赫赫的白起因軍功卓著封為武安君,那麼這樣一位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戰神,秦昭襄王為何還要賜死他呢?
而且白起被賜死的時候已經是七十多歲了,秦昭襄王為什麼就容不下他呢?
有書君認為這是白起的宿命,首先白起當時在秦的名望過高,秦以軍功封爵,白起已經是武安君,功高蓋主的武安君讓秦昭襄王心中有懼。
秦昭襄王的歸政後想收了白起的領兵之權,培植新的將領。
其次白起從沒打過敗仗,這次秦王下令他攻打趙國的都城邯鄲,白起認為此仗必敗,不同意打無意義之仗,被秦昭襄王認為白起抗命不遵,不想讓他為他國所用,於是賜劍命他自刎。
一、白起軍功卓著,名望過高,為秦昭襄王所懼。
白起在秦國的地位是靠軍功一步步打拼下來的,在秦以軍功受爵,白起屢立戰功,從一介武夫,成為左庶長,大良造,直至武安君,他的名望在秦國可是無人不知,家喻戶曉,特別是軍隊中的威望,甚至高過秦昭襄王。
秦昭襄王害怕軍隊將士只聽白起的號令而不聽從他的號令,在秦昭襄王看來,秦王霸主地位不容有任何質疑的,如若白起軍功蓋過一切。
他的至高無上的尊嚴便會受到威脅。所以秦昭襄王想收了白起的領兵之權,培植新的將領王陵和王齕。
韓非子說:大臣太重,必易主位。秦昭襄王堅決不能讓自己的權力受到任何侵犯,所以賜死功高蓋主的白起是帝王權術的造成的,所以白起是帝王權術的犧牲品。
二、秦昭襄王認為白起抗命不遵,不想讓他為他國所用,於是賜劍命他自刎
秦昭襄王是個有理想的君王,他想一舉攻下趙國的邯鄲,成就霸業,可是白起卻不懂得用語言力諫秦王,只認死理,沒有必勝把握的仗,他堅決不肯打。
就這樣君臣之間對於是否攻打趙國邯鄲城的戰略戰術問題上升到了聽不聽從命令的問題,再加上範睢的進言說先是白起抗命不尊。
後來降為士兵,很不服氣,心裡只生怨氣,要好好防著他,這樣有才有德有能力,又戰功赫赫的人,不能為己所用,必不能讓他為他國所用。這讓秦昭襄王有了顧忌。
所謂良禽擇木而棲,在戰國時期,各相國都能以各種藉口去輔佐良君。秦昭襄王決不能讓這樣一位戰神脫離自己的掌控,為他國所用的。
所以當白起再次推病不立刻投入攻打邯鄲的戰鬥時,秦昭襄王便以他抗命不遵為由,賜劍讓白起自刎。實際上是不為我用,便不能留著,讓敵人所用,所以白起便只能冤死。
有書君覺得白起死得太冤屈,他本來是秦昭襄王霸業上的急先鋒,赴湯蹈火,盡職盡責,從無敗績,卻因功高蓋主,又成了秦昭襄王霸業上的絆腳石。
在邯鄲之戰中,不肯就任奔赴戰場,讓秦王誤會他會為他國所用,落得個賜劍自刎的下場,不僅令秦人憐之,後世的人也為他扼腕嘆息!
-
10 # 小生不乖
白起之死,這是一段將、相、君之間的三角故事,將與相有隙,將與君置氣,而相與君正和諧,於是丞相范雎乘機以言引導秦昭襄王殺了將軍白起。
這一段故事司馬遷在《秦本紀》、《范雎蔡澤列傳》、《白起王翦列傳》中都曾提及。《秦本紀》中有相關兩句話,一句是“五十年十月,武安君白起有罪,為士伍,遷陰密”,一句是“武安君白起有罪,死”,很簡略。《范雎蔡澤列傳》有一句相關的話,“已而與武安君白起有隙,言而殺之”,也很簡略。其間的首尾與因果都記錄在《白起王翦列傳》中。
武安君白起與應侯范雎之間的矛盾是這樣產生的:前260年,秦昭襄王四十七年,秦軍取得了長平之戰的勝利,白起率軍繼續向趙國推進,意圖圍困邯鄲,一舉拿下趙國。這時的趙國也把反間計施於秦國,派人持重幣誘勸范雎,指出白起滅亡趙國後,其功勞至偉必將取代范雎的位置,何不接受趙國割地求和的請求以自保。為此范雎以秦兵勞頓為由向秦昭襄王提出撤軍建議,秦昭襄王聽從了。而白起知道了這是范雎操作的結果後,矛盾有了。再往前講,白起是穰侯魏冉提拔起來的人,兩個人關係很好,而魏冉又是范雎拉下馬的人,白起、范雎兩人本就不是一條道上的人。
白起與秦昭襄王之間的不睦則是這樣產生的:轉年,前259年,秦昭襄王四十八年的九月,秦昭襄王卻又發兵去攻邯鄲了。白起因為有病沒有帶軍,帶軍的是五大夫王陵,戰況很糟,增兵也無濟於事。秦昭襄王就想讓白起到前方去代替王陵,但是白起認為時機已失,且邯鄲方面的諸侯救兵馬上就到,而秦國自己也已疲憊,不能這麼做。白起不接這個活,秦昭襄王的命令不管用,叫范雎去請也不管用。秦昭襄王只好派王齕去代替王陵,仗還是打的不順利,邯鄲圍了八九個月還是沒打下來,而信陵君與春申君的救軍到了,反過來把秦軍打敗了。這時白起說,“秦不聽臣計,今如何矣。”這話傳到秦昭襄王哪裡,把他惹惱了,又非要白起去帶軍,又讓范雎去請,白起還是說自己病的不行了。是這個原因,秦昭襄王免了白起的爵位,貶為士伍,讓他遷到陰密去,陰密在甘肅的靈臺縣。
最後,白起他如果早點去陰密,遠離咸陽或許能保住命。白起因為病了,仍在咸陽待著,而前方秦軍節節敗退,被信陵君率領的聯合軍趕回到函谷關內,訊息很沮喪,秦昭襄王又想到白起了,很不快,就命令白起趕緊走,不得留在咸陽。白起這才動身,已經出咸陽西門十里去到了杜郵,咸陽宮裡范雎的話,“白起之遷,其意尚怏怏不服,有餘言。”這個情況下,秦昭襄王派使者帶著劍去賜給白起讓他自裁。白起自盡,這時是秦昭襄王五十年十一月,君臣鬧了兩年的矛盾結束了。
但秦昭襄王並非完全容不下武安君,只是在惱怒與沮喪之時有過這麼一念,剛剛好被白起的政敵范雎抓住了。秦昭襄王殺白起這事,可以拿秦始皇殺韓非來做類比,都是一念之間,過後都是要後悔的。後來有一天秦昭襄王就臨朝嘆息,對范雎說,“今武安君既死,而鄭安平等叛,內無良將而外多敵國,吾是以憂。”
最後說,將相鬧矛盾,最後贏的都是相,廉頗要不是碰到人格完美的藺相如,早三十年前就給趕出趙國了。
注:秦昭襄王20歲即秦王位,在位56年。白起在秦昭襄王13年開始帶兵出戰,亡於秦昭襄王50年。范雎大約在秦昭襄王35年入秦,在秦昭襄王41年拜相,亡於秦昭襄王52年。
-
11 # 吳老師談歷史
白起是中國古代非常著名的武將,也是為秦國打下了半壁江山的有功之臣,但是在白起七十多歲的時候,秦昭襄王還要賜死他,這到底是為什麼呢?按理說,一個一輩子為國家南征北戰立下了赫赫戰功的老將軍,即使在老年的時候糊塗犯下了錯,也應該將功補過,罪不至死啊,但是秦昭襄王對70多歲的白起,也依舊痛下下手,其實一個皇帝想要殺一個臣子不需要太多的理由,欲加之罪何患無辭,不是叛徒就是內奸,要不就是所謂的大不敬之罪。
白起在當年參軍的時候,也許是因為地方上邊選拔官員的疏漏,對於白起的出生年月日等都沒有好詳細的記載,所以在後世查白起去世年紀時候也非常的費勁兒,同時這也成為了白起的其中一個罪名,當時就有不少奸臣認為,當初白起可能就是來自於外國的內奸,矇混過關參軍,就是為了打入秦國內部,這才叫真正的欲加之罪,何患無辭。關於白起的年紀具體是七十幾歲,歷史上其實沒有一個相對準確準確的記載,但是我們可以確定的是透過白起的軍中履歷,他還是一個七旬老人的。在公元前29 4年,白起擔任了司令員,想要達到這個級別,起碼也得三十歲,後來白起被判處死刑的時候,也是在四十年以後了,所以說加起來白起怎麼著也有七十歲了。
其實一開始的白起並不像歷史上許多其他的著名將領出生將門,赫赫威名,他其實一開始就是一個默默無聞的小丑,一直到秦昭襄王的舅舅魏冉成為了白起的伯樂,魏冉多次向秦昭襄王推薦白起,但是當時秦昭襄王認為白起出身貧寒,對他根本不屑一顧,最後也是因為舅舅力薦這才開始啟用白起。果然白起沒有讓大家失望,當時白起首戰就對峙韓魏聯軍,加起來整整二十四萬的韓魏大軍,卻在白起面前被打的潰不成軍,首戰告捷,也讓白起在整個朝堂之上,揚眉吐氣,從此以後他就成為了秦國的大將軍東征西戰,威名遠揚,他的仕途之路也十分順利,一路拜將封侯,直逼宰相,長平之戰大捷後,白起乘勝追擊,想要一舉消滅趙國,於是就把這個想法告訴了秦昭襄王。
秦昭襄王當時也不敢一個人拿主意,於是就找來了宰相范雎商量,這一個舉動導致了秦國的全盤皆輸,因為當時秦昭襄王找來的這個宰相范雎,早已經被趙國的使臣關懷過了,當時趙國在長平之戰中大敗,他們也料到白起可能乘勝追擊直接滅掉趙國,如果滅國對於他們來說絕對是一場滅頂之災,於是趙國就派遣使臣來與秦國宰相范雎商議,當時趙國的使者可是帶了一大批的金銀珠Bora進攻宰相,但是讓宰相最後下定決心阻止,白起的還是因為使者的一句話,那就是如果白起把趙國給滅了,他的功勞可就比宰相都要大了。那個時候范雎見了他只怕都要低一頭,范雎這個人好大喜功,死要面子,這種情況怎麼能夠容忍,讓一個武將騎在自己一個宰相的頭上。於是范雎就對秦昭襄王說道,把白起調回來吧,打了一場大勝仗,士兵跟將領都十分疲憊,如果這個時候再貿然進攻反而過分著急,於是趙國又完美的多活了幾年。
後來,秦昭襄王想要再次進攻趙國的時候,白起卻拒絕了秦昭襄王的要求聲稱自己身體抱恙不能再次上戰場了,其實白起並不是生病了,而是因為他清楚這個時候,再去打趙國已經無濟於事了,趙國已經做好了萬全的準備,果不其然,當時魏國和楚國的軍隊都已經來到了趙國,只等著秦軍上門,白起不去,秦昭襄王就派了其他的將領前來討伐趙國,但是每次都吃了敗仗而歸,秦昭襄王著急了,沒有辦法,逼白起上戰場,白起寧死不從,於是秦昭襄王就罷免了白起的官職。
白起非常清楚這場戰役,即便是神兵下凡也無法獲得勝利,白起抗旨,秦昭襄王其實當時也並沒有想要處死他,主要還是因為宰相范雎在旁邊瘋狂的給秦昭襄王煽風點火,這一場圍剿戰趙國的戰役,很明顯就可以看出是秦王的戰略錯誤,也就證明了白起是正確的,秦王本來就礙於面子惱羞成怒,再加上宰相煽風點火,最後秦王在咸陽城外十里,賜死白起,所以當時並不是秦昭襄王容不下七十多歲的白起,而是秦國的官場勢力容不下白起。
-
12 # 介入王小俊讀歷史
名將被賜死,要麼作死,要麼功高震主,白起是兩者都有。
作死古人四五十歲都是老人,七十多歲的白起還是沒腦子(估計武將都是沒腦子),政治鬥爭經驗比較少。戰神在戰場,所向披靡,戰無不勝,但是在朝堂政治中卻是小白,長期與宰相范雎不合(趙國還有將相和呢),范雎也不是什麼大度之人,嫉妒白起的戰功,如果白起能夠打敗趙國,聲名會超過他。所以范雎接受趙國的遊說和賄賂,同意趙國割地求和,於是將相失和。誰離大王近呢?當然是宰相啦。秦王逐步疏遠白起。
功高蓋主戰神白起征戰一生七十多場,可謂是第一個常勝將軍,死在他手上的人至少一百多萬,尤其“長平之戰”,坑殺趙軍40多萬(參考史書),是秦統一的最大功臣,因軍功累遷至武安侯。這樣的功臣,大王能不防備麼?(宋太祖、明太祖不都是這樣?)
離間計長平之戰後,白起準備乘勝追擊,一舉滅了趙國。
而趙國不甘心,派了說客,給秦昭襄王說一旦白起滅了趙國,大王還有能力管住白起麼?於是秦昭襄王取消了滅趙計劃。
第二年,秦昭襄王又想滅趙,準備啟用白起,白起卻託病不出。
於是,白起的命運也註定了,被秦昭襄王賜死。
-
13 # 股票都是廢紙
殺的人太多,滅的城太多,主謀是秦王,幫兇白起,這時候需要一個背鍋俠,秦王總不能弄死自己,白起就是最好選擇。
-
14 # 小佰瑪聽音訊
因為白起已經沒有太多利用的價值了,留著只會給自己添堵。而且秦昭襄王需要找個替罪羊把戰爭屠殺的罪名從自己身上轉移出去,白起是最人選。
-
15 # SpringMXC
昭襄王的胸懷和度量也不算大。嬴政時代,王翦同樣位列四大名將,同樣與君王政見補一,李信攻楚失敗立即找王翦會商,坦然認錯請老將再次出征。
-
16 # 遊夢居士
在職業生涯中,凡是宣告顯赫、屢立奇功的那些人物,在擁有人生耀眼光環的同時,往往逃不過一個詞――“功高蓋主”。今天,我們來說說戰國名將白起。
白起,羋姓,白氏,名起,郿邑人(今天的陝西省眉縣)。他是戰國時期傑出的軍事家、“兵家”代表人物。楚平王之孫白公勝的後代。
作為戰國時期有名的將領,白起從小喜歡研究打仗案例,精通兵法,善於用兵,與秦宣太后和穰侯魏冉的關係很好。在輔佐秦昭王時候,白起屢立戰功。在伊闋之戰中,他大破魏韓聯軍;在伐楚之戰時,他攻陷楚都郢城;在長平之戰中,他神勇無二,重創趙國主力。擔任秦軍主將三十多年,他攻城掠地近八十座,為秦國統一六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受封為武安君。然而在秦昭襄王五十年(前257),他被賜死於杜郵(今天的陝西咸陽)。
作為中國歷史上繼孫武、吳起之後又一個傑出的軍事家、統帥,白起與廉頗、李牧、王翦並稱為戰國四大名將,名列武廟十哲,卻不被秦昭襄王所理解,晚年被王賜死。顯然秦昭襄王“狡兔死,走狗烹”,那麼昭襄王為何容不下他?
一切的恩恩怨怨都應該先看看他們之間發生了什麼。
秦昭襄王(前325-前251),嬴姓,趙氏,名稷,咸陽人。戰國時期秦惠王之子,秦武王異母弟,他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國君之一。
在他幼年時期,他和他的生母羋八子即後來的秦宣太后在燕國為人質。秦武王去世後,他們母子倆在義渠君的幫助下回國奪位,是為秦昭王。即位初期,宣太后以主少國疑為由當權執政,外戚魏冉處理庶務,同時任用白起為將軍,先後戰勝三晉、齊國、楚國,攻取魏國的河東郡和南陽郡、楚國的黔中郡和郢都。
後來秦昭襄王聽從范雎之言,奪取宣太后、魏冉的權柄,正式親政:文以范雎為相,武以白起為帥,施行“遠交近攻”的策略;發動長平之戰,大勝趙軍;攻陷東周王都洛邑,俘虜周赧王,遷九鼎於咸陽,結束了周朝八百年統治,奠定了秦國統一戰爭的勝利基礎。
看起來英明、殺伐果決、為秦國建立赫赫功勳的君王,卻在後期殺功臣,聽讒言這似乎解釋有些單薄。
筆者認為,秦昭襄王賜死白起的原因有三。
首先,白起軍功卓著,名望過高,過高就會蓋主,這是歷朝歷代都忌諱的事,因此他同樣為秦昭襄王所懼。商鞅變法後,重農抑商、獎勵軍功。白起前期受秦宣太后的重用,後期在秦國的地位就是靠軍功一步步打拼下來的。他屢立戰功,從一介武夫,成為左庶長,大良造,直至武安君,他的名望在秦國可是無人不知,家喻戶曉,特別是軍隊中的威望,甚至高過秦昭襄王。這樣一個兵只識將,而不識君的局面是任何一個君王不願意看到的。
在秦昭襄王看來,秦王霸主地位不容有任何質疑的,如若白起軍功蓋過一切,他的至高無上的尊嚴便會受到威脅。他自身也是靠奪權上位,這一點在他心中尤其是大忌。
不得不說在這一點上,白起是帝王權術的犧牲品。
其次,六十八歲的秦昭襄王不知道自己還有多少時日,但只要白起在,他死也不能安心。他害怕自己在百年之後,白起造反。再加上白起是秦宣太后的人,難保之後不會再來外戚當權。況且當時白起抗命不遵,一來為保江山永固,二來不想讓他為他國所用,於是賜劍命他自刎。
秦昭襄王是個有理想的君王,他想一舉攻下趙國的邯鄲,成就霸業,可是白起卻不打沒有必勝把握的仗,堅決抗命。
當白起再次推病不立刻投入攻打邯鄲的戰鬥時,秦昭襄王便以他抗命不遵為由,賜劍讓白起自刎。這既是白起的抗命加強了昭襄王的疑心,也是昭襄王用來殺他的藉口。
最後,昭襄王還是惜才的,他真的能如此下定決心殺白起嗎?自然還有個幫腔的——丞相範睢。自古以來,文臣武將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長平之戰後,武安君白起的勢頭已經要壓過範睢了,這時候範睢怎麼能忍?在他的煽風點火下,白起不死也得死了。
伴君如伴虎。就算伴昭襄王這樣賢明的君主,但是在權力、人性的弱點面前,依然是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白起功高震主,也壓過了範睢勢頭,秦昭襄王只能在有生之年除去白起。
-
17 # 平楠說史
《史記·秦本紀》記載:就在一年以前,向壽奉秦昭襄王詔命,率軍攻打南韓。這位向壽是秦昭襄王兒時的玩伴,在向壽成功攻佔南韓武始郡的情況下,魏冉卻無緣無故舉薦白起,希望秦昭襄王做出臨陣換將的決定。此時的秦昭襄王雖然名義上是秦國國君,但他卻被母親宣太后以及舅舅魏冉聯手打壓。秦國大權完全由,宣太后姐弟把持。魏冉建議秦昭襄王臨陣換將,便是想繼續打壓秦昭襄王。換言之魏冉舉薦白起,是想利用白起去爭權。無奈之下,秦昭襄王只好臨陣換將,破格提拔白起。伊闕之戰後白起平步青雲,但他也帶上了宣太后一黨的標籤。白起立下越多軍功,在秦昭襄王眼中就會變得越刺眼。
長平之戰爆發前,秦昭襄王就已經開始大肆清洗,宣太后和魏冉的黨羽。在趙國用趙括臨陣換將廉頗的同時,秦國也秘密臨陣換將,讓白起主導長平之戰。表面上看這是秦昭襄王麻痺趙國的計謀,但當時的白起實際上卻是賦閒在家。這就是說,秦昭襄王對身為太后一黨的白起並不信任。不想戰事卻陷入僵持狀態,想要扭轉戰局的秦昭襄王,就想重新讓白起主持滅趙之戰。
長平之戰以秦軍大獲全勝而告終。面對滅趙的大好形勢,白起請求秦昭襄王,繼續讓自己率軍攻滅趙國。隨後趙王用重金賄賂範睢,範睢又向秦昭襄王提出建議:此戰讓秦軍損失慘重,趙國割讓五座城池,秦軍就應該撤軍了。最終秦昭襄王同意了趙王議和的請求,降詔讓白起班師回朝。王命不可違,鬱悶的白起只好服從王命。
當時秦昭襄王的想法便是,滅趙是早晚的事,不能再讓白起繼續立下滅國之功了。不然自己清洗宣太后黨羽的計劃,就會因白起而功虧一潰。幾年後秦軍再度發動滅趙之戰,在戰事不利於秦軍的情況下,秦昭襄王就想再度啟用白起。不想對秦王有所不滿的白起,卻決絕了率軍出征的詔命。隨即惱羞成怒的秦昭襄王降詔,逼白起自盡。白起死時已經七十多歲,是什麼原因讓秦昭襄王容不下他呢?長平之戰結束後,白起開始賦閒在家。秦昭襄王也完成了對宣太后黨羽的清洗。秦昭襄王沒有對白起斬草除根,是因為他欣賞白起的領兵能力,希望白起能效忠自己。此時白起再不尊詔命,在秦昭襄王看來,白起就很不識時務了。
秦武王嬴蕩執政大秦時,作為質子的秦昭襄王,曾和母親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嬴稷回國成為大秦國君後,母親宣太后卻和舅舅魏冉聯手把持朝政,打壓自己。多年被母親和舅舅打壓的嬴稷,會是怎樣的呢?嬴稷的情緒一定是無比壓抑的。長期壓抑的嬴稷,情緒一旦被釋放,就沒人能忤逆他的意願。換言之清除完宣太后黨羽的嬴稷,已經變成一名唯吾獨尊的偏執者。臣子對唯我獨尊的偏執者{秦昭襄王},一旦有一絲忤逆,他就會親手毀滅這位臣子{白起}。事實真像編者所說那樣嗎?咱們來看看白起被賜死前,秦國發生的幾件大事。
一、執掌大秦第四十二年,嬴稷確立太子{安國君}。這就說明當時的嬴稷已經清洗完宣太后的黨羽。二、宣太后病逝。三、魏冉被嬴稷貶到封地陶邑。這幾件事都說明,秦國大權開始由嬴稷一人執掌,秦國只可以有一個聲音存在,那就是嬴稷的聲音。此時白起再不選擇服從王命,不就是自尋死路嗎?
結束語:白起無疑是一位軍事奇才,但他卻沒有政治頭腦。秦昭襄王讓白起再次率兵攻打趙國,其實是給白起一次臣服於自己的機會。不想白起卻因,不能乘勝追擊攻滅趙國一事,對秦昭襄王有所不滿,隨即公然違抗王命。對於嬴稷而言,白起不過是統一六國的工具,即使白起年事已高,只要不為自己所用,那麼就必須親手將白起毀滅。
-
18 # 冒牌東方朔
關於“白起”最終被賜死的悲慘結局,開始於“長平之戰”之後,具體時間是在秦昭襄王四十八年,也就是公元前259年,白起率領秦國大軍在“長平之戰”當中取得勝利之後便步步緊逼,準備繼續南下進攻趙國的都城邯鄲。
韓、趙兩國在聽聞了這個訊息之後呢,極為驚恐,於是,他們便派了戰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蘇代”花費重金賄賂了秦國的丞相“范雎”,另外,蘇代還用他的三寸不爛之舌給“范雎”講了這樣一番道理,主要包含兩個方面。
一方面一是刻意提醒“范雎”白起已經透過“長平之戰”獲得了極大的功績,而且,已經累計為秦國攻佔了七十多座城池,這樣以來,一旦秦昭襄王稱帝的話,白起必然會位列“三公”,在朝廷當中的地位一定會趕超他。
白起劇照
另一方面是告訴“范雎”,由於秦國不斷征伐各國,早就已經引發了各國百姓的厭棄,所以,即便是秦國成功地吞併了韓、趙兩國,最終得到的百姓卻不會有多少,這對秦國而言便屬於得不償失了,倒不如接受韓、趙兩國的割地求和。
這樣做的話,也能避免再次讓白起透過吞併趙國而積攢更多的功績,不得不說,蘇代所說的每一句話都戳中了“范雎”的痛點,這就促使他很快就有了新的動作。
他以秦國大軍長期遠端作戰極度疲憊,急待回國休整為理由,向秦昭襄王進諫最好接受韓、趙兩國割地求和的方案,到了第二年的正月,他就得到了秦昭襄王的應允,不過,正是因為“范雎”阻止了白起進一步建功立業,便導致他與“范雎”之間產生了積怨。
范雎劇照
等到了同年的九月,由於秦國吞併韓、趙兩國已是勢在必行之舉,所以,便準備再次發兵攻打兩國,可就在這個節骨眼上呢,白起卻生了一場比較重的病,根本就無法走動,所以,秦昭襄王就只好任命大將王陵為主帥率軍前去攻打邯鄲。
這場戰爭呢,一直持續到了第三年的正月,不過,王陵攻打邯鄲的作戰卻極其不順利,正因如此呢,秦昭襄王還給王陵增派了一批兵力,但作戰的時候,還是一下子就損失了近4萬人,這就使得這次作戰陷入了僵局。
秦昭襄王好不容易等到白起終於大病痊癒了,準備任用他為主帥前去接收位於前線的秦國大軍時,白起便對秦昭襄王提出了他的顧慮,白起的顧慮也包含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想要拿下邯鄲並非易事,而且,如果趙國徵得其他諸侯的幫助的話,一日之內援兵就可以到達。
秦昭襄王劇照
另一方面,白起說了一個現實,那就是,雖然秦國在長平之戰當中大勝趙國,但是,秦國的軍力也傷亡過半,這種情況下, 如果仍然要派大軍出戰,秦國國內就變得空虛,如果其他的諸侯趁機奇襲秦國,一定就會非常輕易地化解秦軍的進攻,所以,他就建議秦昭襄王暫時不要輕易去攻打邯鄲。
針對白起的諫言,秦昭襄王並沒有深入地考慮,反而認為白起就是不願意去,在給自己找藉口,於是,秦昭襄王便任命大將“王齕”為秦軍主帥前去攻打邯鄲,也正如白起所說的,秦軍再度陷入到了進攻不下的僵持局面,而且,當趙國爭取到了楚、魏兩國的幫助之後,三國大軍聯手挫敗了秦軍。
當秦軍戰敗的訊息傳到秦國之後,白起便抱怨甚至是責備秦昭襄王不聽自己的勸告,可是,秦昭襄王卻對此極其憤怒,便下了一個死命令,讓白起到前線去領兵作戰。
白起劇照
這個時候呢,白起就跟秦昭襄王打起了太極,宣稱自己再次得病,而且還病得不輕,根本就無法領兵作戰,即便范雎曾經親自登門請求,仍然是一點面子也不給。
等過了一點時間,秦軍戰敗的訊息便接連不斷地傳到了秦昭襄王的耳朵裡,秦昭襄王便把秦軍戰敗的原因全都放到了白起的身上,於是,秦昭襄王便給了白起最後通牒必須要率領著援軍到前線去指揮作戰,無奈之下,年事已高的白起便帶病率軍奔赴前線。
而就在白起到達“杜郵”這個地方的時候,一直心急火燎的秦昭襄王卻覺得白起是故意放慢行軍速度,於是,便把范雎召到了王宮當中。
經過他們君臣二人的商議,最終便達成了一直的意見,那就是,白起就是那樣做的,於是,秦昭襄王便派出了一位使者趕到了“杜郵”,並且給白起下達了一道“自刎謝罪”的命令,就這樣,白起便在揚天長嘆一聲之後,受冤自殺,當然啦,白起的死跟定跟范雎脫不了干係。
-
19 # 明月缺
“太平本事將軍定,不許將軍見白頭。” 其實白起的死,有秦昭王的殘忍因素,也有小人挑撥的原因,同時還跟白起自身的性格缺陷有關。下面我們來簡單梳理一下白起的生平,就能看清他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向滅亡的。
白起從秦國底層軍人幹起,後來秦昭王的舅舅穰侯——魏冉慧眼識珠,發現了白起,於是一步步提拔培養,可謂是白起的伯樂,而白起自然也就成了魏冉的心腹。白起第一次在歷史露面是在伊闕之戰,斬殺韓魏24萬人,一戰成名。隨後一路開掛,直到長平之戰達到人生巔峰。而此時秦國的丞相已經不是魏冉,而是范雎。魏冉是被秦昭王和范雎聯手扳倒的。偉人曾說,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同理可得敵人的朋友也是敵人。范雎自然也把白起當成了對手,之所以沒對白起動手,是因為白起太能打了,秦國離不開他。
長平之戰後,依照白起的計劃是:趁趙國長平之戰失血過多,氣血正虛,一鼓作氣,東進圍攻趙國都城邯鄲,一舉滅亡趙國。這讓丞相范雎很不爽,因為白起一旦滅亡趙國,自己的丞相位置和權勢將會受到嚴重挑戰,甚至被替代。於是他去秦昭王面前挑撥離間,說白起壞話。最後秦昭王被說動了,下令白起取消圍攻邯鄲的計劃,回軍休整。白起對此表現出極度不滿,滿腹怨言,跟范雎的矛盾進一步升級。
過了一年,秦昭王覺得還得滅趙國,於是讓白起掛帥出征。但白起覺得此時攻趙行不通,於是拒絕領兵。可秦昭王卻不依不饒,他覺得白起是在耍小性子,於是三番五次下詔催促,但白起就一句話:我不幹!秦昭王又派出丞相范雎親自上門去請,前面說過,白起跟范雎是一對生死冤家,其結果可想而知。范雎又趁機在秦昭王面前給白起滴眼藥,進一步激化了白起與秦王之間的矛盾。
最後秦王不得已叫王陵領兵攻趙,戰事果然如白起預料,秦軍在邯鄲城下寸步難進,雙方陷入焦灼狀態。而此時救趙的各國援軍逐漸趕來,對秦軍逐漸形成反包圍之勢。秦昭王騎虎難下,再次要求白起上前線,甚至秦昭王親自到白起家請他出山,但白起依舊不給面子,乾脆利落地拒絕了秦王!不光如此,他還四處演講分享自己當初的語言,以顯示自己料事如神。這就是作死了,秦昭王徹底發怒了。白起被一擼到底,成了個大頭兵。辛辛苦苦三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白起再次扛槍上前線。由於范雎又來秦昭王面前使壞,秦昭王動了殺心,威震山東六國的白起,無奈地抹了脖子。
現在再來看白起的死,就不難看出其中原因了,既有秦王的刻薄寡恩的一面,也有將相失和被算計的一面,同時還有自己性格缺陷的原因。他在戰場上無人能及,但在官場上卻一竅不通,倘若他會腦筋急轉彎,不光能保住性命,甚至還有機會一舉做掉范雎,但是他是白起,他個性鮮明,沒有那麼多花花腸子。
-
20 # 益之淺談
武安君白起,為大秦之崛起,為秦橫掃六國,做出了巨大貢獻,在晚年時卻不得善終,被秦昭襄王贏稷賜死杜郵,
樓主提的這個問題非常好,熟知歷史的人都知道,白起是戰國時代的名將,與廉頗、李牧、王翦並稱為戰國四大名將,並且是位居四大名將之首,是中國歷史上繼孫武、吳起之後又一個傑出的軍事家、統帥,在長平之戰中斬殺趙國軍隊45萬餘人,對大秦帝國之崛起做出了巨大貢獻,後世稱為“殺神”、“戰神”。
然而,在晚年時卻不得善終,被秦昭襄王贏稷賜死杜郵,益之認為原因有二。
第一,將相不和,相幫範睢從中作梗。
白起年輕時就與穰侯魏冉、秦宣太后羋八子關係甚好,又精通兵法,羋八子執政後,白起和魏冉得到重用,屢立戰功,統兵30多年,攻克城池70餘座,被封為武安君。
自從範睢來到秦國後,幫助秦昭襄王親政,廢了秦宣太后,趕走了穰侯魏冉,就著手對武安君白起下手,因為武安君聲望極高,戰功顯赫,位極人臣,範睢是個睚眥必報的人,心眼太小,不想在他相幫之上還有這麼一個人存在。
在長平之戰後,武安君白起本想乘勝滅趙,圍攻邯鄲,然而此時,範睢心想,如果白起再次大勝,秦王如果稱帝,武安君必定位列三公。範睢心想,這咋能行,於是就諫言秦昭襄王,把武安君從前線撤了回來,武安君聽聞此事後,心中不爽,我白起戎馬一生只為大秦,現在你範睢為一己私慾,秦王誤信讒言,白白錯失大好戰機,從此便不再帶兵。前方戰事又屢屢戰敗,秦王想讓白起再次帶兵,扭轉乾坤,白起心結未解,加之一病不起,不願再帶兵打仗,秦王大怒,遷怒於武安君白起,後來白起帶病披甲上陣,行之杜郵,被賜死。
第二,武安君白起只忠於大秦,而不是忠於秦王,秦昭襄王覺得不忠於他的人,再有多大才能,留著又有何用。
此事,把武安君從邯鄲前線撤回來的事上就可以看出,圍攻邯鄲,不久便可打敗趙國,擴大秦國土地;把武安君撤回來後,派去的其他將領也沒打贏仗,反而損兵折將,耗損秦國國力,這點就是範睢和秦昭襄王造成的。白起攻打趙國是為了秦國,撤回白起不是為了秦國,而是為了範睢一己私慾,秦王如此做法,白起看不慣,所以再次派他繼續攻打趙國時,他就不願意。如果你秦王當初不聽範睢讒言,不把我撤回來,仗不就打贏了,何必現在再次攻打。但是,秦王覺得我是王,我想讓你啥時候打就啥時候打,你不聽指揮就不留你了,看在你為秦國立下汗馬功勞,留你個全屍,自己自盡去吧,於是就派人去送了把劍,武安君明白其中深意,然後就揮劍自刎了。
回覆列表
杜私門、強公室、逐華陽、廢穰侯,是昭襄王採納范雎的施政策略,強化秦國中央集權主要措施,穰後魏冉對白起有提攜之恩,屬於魏冉集團的人,秦王疑心重,長平之戰時,秦王對白起頗有微詞,阻止了白起乘長平之戰餘威,一鼓作氣,攻擊邯鄲的建議(鄒陽:“衛先生為秦謀長平之事,昭王疑之”),加上范雎的從中作梗和白起的抗命,功高蓋主,秦王容不下白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