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狐狸晨曦

    崇禎皇帝朱由檢並不是個完美的皇帝,但在滿清王朝黑暗統治二百多年裡,以身殉國死於社稷的崇禎皇帝,早已在天下億萬大明遺民心目被神格化,激勵了不知多少仁人志士的民心熱情,奮不顧身地投身到反清興漢事業。

    崇禎皇帝是最後一個統治大一統王朝的華夏皇帝,畢竟他之後的南明諸帝已經只有殘山剩水、半壁江山。

    崇禎皇帝本非昏聵之主,他接過的是父兄留下的一副內憂外患的基業,他一生都在為風雨飄搖的江山殫精竭慮,少年白頭……

    崇禎皇帝在位期間,他勤政節儉,不耽聲色,不貪歡娛,不喜錦衣華服,不用金銀器皿,一日三餐,不見珍饈奇味。他的妻子周皇后以國母之尊,親事蠶課,一件龍袍穿了十幾年,縫補得無處下針。皇宮中所費,減無可減,縮無更縮。所有的皇室內帑,從不鋪張浪費,一概盡充軍餉。怎奈何時運不濟,人心不古,群臣異心,災荒連年,滿清覬覦,內亂頻起,天災人禍,接踵而至。崇禎皇帝日以繼夜憂心忡忡,只因黎民百姓身陷水火之困。他曾經六下“罪己詔”,願將連綿不斷的天災人禍一力承擔,詔書歉疚深重,感自肺腑。足見他一生所願,只為天下百姓能夠平安度日,安享太平。終究是大明朝氣數已盡,一眾朝臣文恬武嬉,內無張良、陳平之謀,外無韓信、白起之將,這才令崇禎帝孤木難支,無力迴天。

    甲申年三月十九日,李闖大軍叩關,烽火燎天,北京城滿城蕭瑟,一片狼藉。紫禁城內,多少宮女投繯的投繯,吞金的吞金,更有許多不甘受辱,便跳了承天門外的金水河……

    『轉眼宮庭便陸沈,潔身同葬御河深,只應皓月來相照,照出澄波一片心。內家避寇承明旨,玉殿金閨人盡亡,不似李唐委社稷,三千宮女拜黃王!』

    崇禎皇帝原本可以遷都南下,保全身家性命。他之所以自願殉國,是盡身為國君的責任,他知道自己是華夏帝王,神州大地處處都是自己埋骨之所。

    此時大明王朝君臨天下兩百七十六年,歷代君王不和親,不割地,不賠款, 不稱貢,寧死不遷都,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才是華夏正統,煌煌天朝,又豈是時時打算著丟棄國都、逃回老家的滿清韃虜可比的?

    遙想靖康之變時,宋朝多少后妃公主被擄劫北上,受盡侮辱不得解脫。崇禎皇帝有鑑於此,令妻妾自裁,斬殺愛女,並非無情,而是愛惜。

    崇禎皇帝的遺書字字血淚,罵奸臣,怨天命,同時更充滿自責,卻對大明子民負疚極深,所以自去冠冕,以發覆面,只求闖軍勿傷百姓一人。若非這些賊子無能誤國,怎能讓寇虜肆虐,帝后蒙塵?

    縱然崇禎皇帝為君施政時,確有許多缺失和可議之處,論其本身才幹,也算不上英明神武的明君聖主,無力挽回明末體制的種種弊端,然而他以身殉國時,尚能一心掛念百姓安危,以君王死社稷。因此這樣的悲壯帝王,也激勵了無數英雄志士拼盡一生之力誓要斬殺賊虜,興復大明,重光日月,再整山河,為那些共赴國難的將士報仇雪恨。

    月照關河弓聲破,江山未改殘垣收。百年國恥心猶在,不信中原日月亡!

    因此,哪怕是滿清王朝官方,為了收買漢人百姓的民心,尚且要對崇禎皇帝的身後名禮敬有加,維護陵寢,時常灑掃,君臣祭祀,香菸不斷。清朝官方編修《明史》時,表面上也每多褒美誇讚,稱頌崇禎皇帝「沈機獨斷,刈除奸逆」「不邇聲色,憂勸惕勵,殫心治理」「蒙難而不辱其身,為亡國之義烈矣」,並認為明朝滅亡實為「大勢已傾,積習難挽,在廷則門戶糾紛,疆埸則將驕卒惰,身罹禍變,豈非氣數使然」,而崇禎皇帝「非亡國之君,而當亡國之運,宗社顛覆,徒以身殉,悲夫!」

    甚至和明王朝不共戴天的農民義軍首領李自成,同樣佈告天下「君非甚暗,孤立而煬灶恆多,臣盡行私,比黨而公忠絕少」(皇帝並非昏庸,而是身邊大臣盡皆結黨謀私,公忠體國者太少。)

    大明亡了國,卻沒有亡了人心,一直都活在天下漢人的心裡。無數仁人志士寧死也不願屈膝折節。從李來亨到李定國,幾十萬闖軍獻軍的餘部,無不改旗易幟,為大明浴血而戰,至死方休。

    在滿清治下的二百多年裡,從白蓮教到天理教,從天地會到小刀會,從太平軍到捻軍,漢人民眾此起彼伏的反抗接連不斷,從無止息。二百年之慘痛猶存,十八省之奇恥待雪!

    最終,也正是一群把崇禎皇帝的英靈奉為神祇的英雄志士,那些在多少人眼裡盲目愚昧、片面無知的學生會黨們,一次次如飛蛾撲火般的攻擊,嚇得那些尸位素餐的滿清權貴們惶惶不可終日,才讓那些位高權重的官僚精英也迫於情勢,轉變立場,站在了主體民族這邊,終於:龍椅推倒了,CROWN砸碎了,辮子革掉了,滿清滅亡了!

    辛亥革命時,許多地方的革命黨人臂扎白巾衝鋒陷陣,在大眾百姓眼裡,這正是在“為崇禎皇帝戴孝”。(魯迅先生《阿q正傳》)

    生為皇帝,朱由檢能力不足舉措失當,難以挽救大明。

    死為神祇,烈皇帝鼓舞萬千英傑志士,重開華夏之天。

    所以,作為華夏民族不屈精神的象徵的崇禎皇帝,具有極重要的歷史地位與意義,原本就值得每個心念華夏的炎黃子孫去推金山、倒玉柱、肅穆叩首。

  • 2 # 澹奕

    西方“非此即彼”,東方“中庸之道”,世上沒有完全正面或者負面的人,崇禎帝朱由檢當然也是一樣的人。他勵精圖治,為拯救明朝江山費心費力;然而他疑心病重,又草率自盡,導致明朝迅速滅亡與華夏的災難。

    朱由檢確實算稱職皇帝

    在明朝十多位皇帝中,憑良心來說,朱由檢有嘉靖帝朱厚熜的智慧,也有明成祖朱棣的勤勉。他上位不久後,就雷厲風行的剷除了閹黨,肅清朝局。面對堆積如山的奏摺,崇禎帝的確勤勤勉勉,連休息也很少,各種“花邊新聞”幾乎跟他絕緣。

    然而朝政太多,勤勉的朱由檢二十多歲,就已經鬢生白髮,眼角額頭都生出了皺紋,宮廷從來都沒有絲竹管絃與宴會。總體來說,他是個合格的皇帝。

    疑心病重,優柔寡斷

    朱由檢剷除了閹黨,卻也讓文官集團迅速壯大膨脹,若是太平時代這沒什麼,然而偏偏是亂世之中。朱由檢與文官們互相攻擊,互相扯後腿。因為崇禎帝的疑心,明朝最後的防線也被後金給剷除,當李自成的大軍攻來,他在主張南遷跟主張守城的大臣中搖擺不定,想跑又不敢跑。當他下定決心南遷時才發現,京城的守衛們已經倒戈投降了李自成。

    在無盡絕望中崇禎帝自盡殉國,然而他一死了之,整個南明朝廷卻陷入了爭奪皇位的內訌之中,四分五裂。被帶領著大群明朝叛逆的滿清迅速消滅,更加諷刺的是,清初朝廷中很多的明朝遺臣,都是當年極力反對崇禎帝南遷的“忠君愛國”的文人,還有明朝的綠營與關寧鐵騎。

    不得不說,崇禎帝朱由檢,充滿了矛盾與諷刺。

  • 3 # 一點點人生經驗

    怎樣評價崇禎?

    天啟七年(1627):兄長天啟帝病逝,即位為帝。1644年4月25日,崇禎皇帝自盡殉國,享國17年。他即位的時候,雖然大明有很多問題,但恐怕誰也不會想到,大明會舉17年而亡國。

    一般認為崇禎皇帝是一位想要有所作為,並且積極的付諸行動的君主,在崇禎皇帝的一生中做了很多挽救政局的舉措,但是卻沒有做到力挽狂瀾,最終亡國。歷史對他的評價也不錯,號為烈皇,肯定了他殉國的壯烈。

    但他並不是一個好皇帝,沒有擔當起拯救大明帝國的重任。他一生節儉、勤政,但是做的多是添亂的事。

    首先要從他的出身說起,他是天啟皇帝的幼弟,出生就是藩王,從小並沒有作為帝國的繼承人來培養。儘管他有振興朝政、中興大明的志向,卻缺乏一個帝國統治者應該有的魅力與權術、眼光。

    他即位以後,除掉了以魏忠賢為首的鬮黨,啟用東林黨,一時之間“眾正盈朝”,卻不知道明朝的鬮黨並不同於漢唐的太監,明朝的太監是皇室的瓜牙、家奴,負擔著為皇室理財、斂財的重任,任天下之重,集天下之怨。他儘可以換掉魏忠賢,換著自己的親信,但是這必須緩緩圖之,但他卻以雷霆不及掩耳之勢拿下魏忠賢,起用東林黨,結果東林黨清談有餘,任事不足。結果造成了皇帝失去了自己的瓜牙,而且讓朝庭上失去了平衡,天啟皇帝以文制武,以宦官制文官,本來是很好的平衡。

    崇禎的第二個毛病就是疑心太重,性子太急,對大臣不信任,政策沒有延續性。崇禎一朝,換了幾十個首輔,不肯給閣臣施行政策見效的時間,以致於政策沒有延續性,敢於任事之臣越來越少。如孫傳庭之敗,就在於崇禎一再催促孫傳庭出戰,導致兵還沒練好,一敗而天下失。本來不管建奴也罷,流寇也罷,只要定好戰和、戰撫之策,任命一得力帥臣,如袁崇煥、孫傳庭、盧象升之輩全權任之,全力信任,全力支援,對大明來說都不是致命的,是完全有平定禍亂可能的。

    崇禎的第三個毛病是好名,不肯背鍋。作為一個領導,要為決策擔責任,讓下面的人去執行。但是崇禎這個人呢,好名聲,一點兒鍋也不肯背,有點什麼事就推給下面,自然下面肯做的事人越來越少。本來暫時和建奴議和,全力應對國內起義,剿撫並用,避免陷於兩線作戰,這是很好的提議。結果兵部尚書陳新甲由於洩露了與建奴議和的訊息,崇禎就斷然否認此事,處死了陳新甲。結果終崇禎一朝,沒有人再敢提議和之說。

    在潼關失守之後,遷都南京,或者讓太子去南京監國,也不失為東山再起,老成謀國的辦法。崇禎明明知道,就是不提出來,大臣們也不敢提。等闖王攻臣了再想走,又來了不及了。如果南明有一個合法的、無爭議的繼承人,少一些內耗,中樞對武將的權威高一些,那南明割據下來的機會是很大的,總的說來,南明的形勢並不比南宋初年更惡劣,但是卻幾十年就亡了,這跟崇禎的決策是分不開的。

    總的說來,崇禎皇帝雖然節儉勤政,但是卻沒有一個帝國皇帝應有的素質,他自稱不是亡國之君,實在是扯蛋,他身上有的性格特質,沒有一個當權者的美德。那怕他有趙構、慈禧那樣的水平,也能為大明延命。他是君主裡最末流的,貨真價實的亡國之君。最終吊死煤山,不亦宜乎?可惜誤了華夏三百年國運,可惜了萬萬千千的百姓。

  • 4 # 一個磊磊

    明代崇禎皇帝可以說是一個十分可悲可憐的皇帝了,但是可憐之人也必有可恨之處啊!要正確的評價一個歷史人物還是要從這個人的所有功過來說起。

    崇禎皇帝在明朝岌岌可危的時候接過哥哥手裡的江山。一上臺就除掉魏忠賢,幹掉了一大批閹黨,大有奮發圖強之意!!

    事實也證明,崇禎皇帝和其他所有末代皇帝不一樣,他沒有破罐子破摔,他希望他自己能重新振興大明王朝,所以他兢兢業業,執政以來,沒有一刻停息,他重用一大批人,提拔人才,嚴懲貪官汙吏,自己也以身作則,節約宮廷開支,不鋪張浪費,自己也不近女色。一代美女陳圓圓他都不放在眼裡,可以說他把自己的一起的都奉獻給了大明王朝。

    不過這也是崇禎的可悲之處,一輩子勤勤懇懇,沒有享受過一個皇帝應當享受的生活。可是老天還是給他開了一個玩笑,年年的蝗災,旱災等等一年比一年嚴重,給本來就不堪重負的大明王朝更加危險。當最後他希望大臣捐款時,一大批文臣都說自己沒錢,拒絕了幫助絕望的崇禎。可是最後我們也知道,李自成搜刮他們府邸時可以說是家財萬貫!!隨著一大批農民起義和清兵入關,崇禎皇帝上吊前說了:文官誤我。結束了自己可悲的一生。

    但是崇禎皇帝也有他可恨的地方。

    雖然勤勉,可是太過激進,過於求成,並且用人疑心太重!在他執政期間,他一共換了五十幾任的首輔!對外積極作戰的將軍,他也是及其不放心,最後冤殺了多名大將!!讓大明王朝的有生力量一步一步削弱。

    還有他過於愛面子,生怕背上辱沒祖宗的罵名,在暗示大臣勸自己南遷無果後,他就斷了南遷的念頭,但是他有阻止太子南下,讓他的後路被完全堵死,再也沒有反敗為勝的機會,他這樣的行為讓南明也群龍無首,誰也不服誰,結果在自相殘殺的局面下,被清朝一鍋端了。從此結束了明朝的統治時間!!

    崇禎皇帝沒有頹廢適合當一個忠君為國的的臣子,但是卻不適合當一個末代皇帝,雖然勤勉執政,愛惜百姓,可始終缺少了雄才大略,不能力挽狂瀾。

    可悲可嘆的一代末世皇帝啊!!

  • 5 # 小石頭LEO

    應該說,崇禎是一個有道無福的皇帝。他接掌明朝的時候,明朝實際上已經處於敗亡的邊緣,不是靠人力就可以挽回的。其實明朝早在嘉靖時期就應該亡了,但是因為張居正的橫空出世,讓這個國家又得以繼續苟延殘喘一段時間。但是當到了崇禎手中的時候,卻已經無力迴天。

    應該說,崇禎是一個比較有能力的皇帝,也是想要做事情的皇帝。和他之前的歷任明朝皇帝相比,崇禎算是相當不錯的了。但是因為之前明朝兩百五十九年的沉澱,讓這個國家已經深深的陷入泥淖之中不能自拔。皇帝不作為,宦官亂政,黨爭激烈。這些都讓明這個國家,掏空了身體。最終在崇禎手中積重難返。

    應該說,從崇禎皇帝上任伊始,他就展露了自己的才華。登基當年,就扳倒了一代權宦魏忠賢及其黨羽。之後,更是勵精圖治,要讓這個國家恢復往日的榮光。但是,崇禎皇帝在面對這樣一個爛攤子的時候,也顯得過於急躁了。透過一個數據就能夠清晰的看出崇禎急迫的心情。在崇禎在位的短短十七年中,他更換了五十多位內閣首輔。在明朝這個內閣首輔相當於前朝的宰相,甚至其重要性要超過宰相的時代,這樣頻繁的更換內閣首輔,直接導致了中央行政效率降低,難以形成持續的政策改革,讓明朝這個國家不斷的變幻前進的路線,導致這個不能快速有效的對遇到的問題作出反應,行政效率極為低下。

    崇禎的急躁在面對武將方面也有所體現。勾住了著名的關寧防線的孫承宗,明代岳飛袁崇煥,都不能得到崇禎皇帝的信任,進而不能大展拳腳,孫承宗被貶,袁崇煥被殺,這些都是自毀長城之舉。雖然袁崇煥的死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咎由自取,但是如果崇禎皇帝能夠多一份信任的話,可能明朝的命運也不會如此淒涼。

    雖然崇禎皇帝非常親政,在位十七年,不邇聲色,多次下發罪己詔安撫民心。但是最終也不能挽回明朝的命運。

    除了時代的大因素之外,崇禎皇帝在位時,遇到了百年難得一遇的小冰河時代的異常氣候,導致北方氣溫急劇下降。依靠遊牧為生的民族在生存上遇到了極大的難題,只能南遷,和明朝爭奪生存空間。在明朝國內,也不斷髮生自然災害,導致老百姓流離失所,餓殍遍野,最終出現了顛覆明朝的力量,流寇。

    總的來說,崇禎皇帝在明朝的十六個皇帝中,算是比較有能力的,但是因為沒有趕上好時候,再加上自身急功近利,最終成為一個亡國之君,吊死在煤山上。

  • 6 # 牽手擁你入懷

    縱觀崇禎皇帝的一生,從他在位十七年所做的一切來說,他是個好皇帝,但卻是個生不逢時的皇帝,他是整個大明朝最勤奮,最節儉的皇帝,也是大明朝最悲催的皇帝,他即位之初整個大明已經成了一個爛攤子,又恰巧整個中國進入小冰河期,糧食減產,饑民四起,,外有滿清崛起,可謂是內憂外患,換了任何一個皇帝遇到這種情況也絕對是頭痛萬分的!然而這麼一個勤勉節儉的皇帝卻成了亡國之君,讓人著實不能理解。可是仔細思考就會發現,崇禎成為亡國之君,既有必然也有偶然。

    崇禎即位之初剷除閹黨,提拔重用孫承宗,盧象升,袁崇煥,熊亭弼等名將,大明嚴峻的局勢一度穩定下來,只要不犯大錯基本沒有傾覆的危險,可是在接下來的統治中,崇禎急功近利,多疑的缺點暴露出來,比如輕信袁崇煥五年還遼的豪言,後又中了皇太極的反間計,輕易地殺了帝國最後的支柱,後又在決定明清戰略主動權的松山大戰中催促進行決戰,造成松山大戰明軍慘敗,期間即幾位著名將領,不是被殺就是死戰殉國,到最後再也沒有能夠獨擋一面的優秀將領存在了,政治上,崇禎在17年中換了近20位首輔大臣,造成朝廷動盪不安,人人自危,再加上讓毫無節操,不顧民眾死活只顧權利鬥爭的東林黨人把持朝堂,結果就造成大明朝無法徵收商稅,士紳階層又不納稅,沉重的賦稅都壓在了農民身上,讓農民起義規模越發的龐大,鎮壓農民起義的過程中有數次機會可以一勞永逸的解決李自成,卻數次放虎歸山,最終埋葬了自己。

    崇禎面對如此糟糕的局勢又曾經數次下罪己詔嚴重打擊了崇禎的威信,崇禎的折騰將自己變成了孤家寡人,北京城破煤山自縊身邊只剩下一個王承恩。

    崇禎為了挽救日薄西山的大明,所做的一切,絕對稱得上是個好皇帝,但卻不是一個合格的皇帝,他的多疑,急功近利,讓原本還算平和的局勢,迅速崩壞,又加上遇到小冰河時期,還有那麼一些不靠譜的官員,讓原本可以成為中興之主的人成了亡國之君。可謂是生不逢時啊!

  • 7 # 奇趣影視館

    崇禎簡介

    崇禎是明思宗朱由檢的年號。崇禎是明朝作為大一統王朝的最後一個年號,亦是明朝作為全國統一政權的最後一位皇帝,崇禎十七年,李自成軍攻破北京時,於煤山自縊身亡,終年34歲,在位17年。

    作為個人的評價

    崇禎帝17歲即位(我們十七歲還在讀書),這麼年輕就要承擔巨大的責任和壓力。作為一個人,每個人都有他的不足之處。以我個人經歷來說,某次準備一場重要的考試,臨近考試日期,因為基礎太差,複習過程愈感無力。心情特別煩躁。動不動就和身邊的人發脾氣。埋怨父母,同學,老師,那段時間像是變了一個人。那一刻,我忽然明白了,我原來根本就沒有理解過崇禎。我面對的那場考試,失敗了,還可以再來。他面對的那場考試,失敗了,就是死亡,就是祖先三百年基業一旦盡喪,就是後世的千夫所指,罵名百世。

    他急躁,他多疑,但我不願過多指責他。因為我知道,在那樣的重壓下,我也會變得和他一樣。我甚至都不知道自己是否還有面對現實的勇氣,有活下去的希望。不管多少功過是非,我始終認為:這是個了不起的人。

    作為皇帝的評價

    崇禎繼位後大力剷除閹黨,勤於政事,生活節儉,曾六下罪己詔,是位年輕有為的皇帝,可惜其生性多疑,例如錯殺袁崇煥。然而歷史總要給他一個蓋棺定論。任何歷史的評價都要站在歷史唯物主義的上看。世界大勢浩浩蕩蕩,誰也不能左右。當時明朝爆發李自成等的農民起義,朝中閹黨亂政弊端重重,關外後金政權虎視眈眈,已處於內憂外患的境地。任憑崇禎有再大的能力和決心,都難以挽大明王朝於將傾。

    借用黃仁宇的一句話:大明氣數已盡。在這個時候,崇禎的勵精圖治或者宴安耽樂,首輔的獨裁或是調和,高階將領的富於創造或者習於苟安,文官的廉潔奉公或者貪汙舞弊,思想家的極端進步或者絕對保守,最後的結果,都是無分善惡。統統不能在事業上取得有意義的發展。

    所以說,崇禎是有骨氣有志於挽救大明,只能說出生晚了生不逢時,但是歷史沒有如果,只能認命。

  • 8 # 北辰

    崇禎皇帝是一個被普遍同情的皇帝,李自成《登極詔》是這樣說:“君非甚暗,(你不是不行啊),孤立而煬炤恆多;(你被孤立,也能為人民國家做出許多打擊貪官汙吏的好事);臣盡行私,比黨而公忠絕少。(你的手下都只想著自己,能夠效忠你的已經很少了)。每當想到以死殉國的朱由檢長髮覆面地吊死在煤山的淒涼景象,便由衷地想要了解這位勵精圖治,卻無力迴天的悲慘帝王!人物生平朱由檢幼時喪母,少年喪父,可以說幼年生活的他並不幸福。父親不得祖父神宗的寵愛,好不容易做了皇帝,卻只當了一個月便駕崩了。哥哥朱由校上臺之後加速了政體的腐化,等到自己上場,準備大展拳腳的時候,卻發現這個國家早已經千瘡百孔,積弊難返。但是作為皇帝的他沒有退縮,我們來看看他在不同方面所做的舉措吧!政治上在天啟七年十一月至崇禎二年三月的這段時間,清查閹黨逆案的羅網在朱由檢的精心佈置下悄悄地撒開了。並且除了把逆魏忠賢、客氏除首之外,其他相關的共計二百五十八人,分別定罪處置。與此同時,崇禎帝下令拆毀各地為魏忠賢建造的祠堂,規定宮中內監不得擅自出京,並要求各地鎮守的太監立即辦理移交手續,火速返回京城。 在定閹黨逆案的同時,崇禎帝逐步展開平反昭雪活動,為一些受閹黨迫害的東林黨人恢復名譽。從理論上講,褒揚正義,剷除邪惡,崇禎帝都一一做到了。軍事上在東北,努爾哈赤統一了女真族之後便開始了對明朝的進攻。崇禎帝不得不啟用已經解職回鄉的大將袁崇煥出任兵部尚書,督師薊遼,平息後金叛亂。但是疑心太重的崇楨帝中了皇太極的反間計,結果是袁崇煥被凌遲處死,然後傳首邊關示眾,屍體被北京民眾爭買而食,家被抄,但家無餘資,這是崇禎生性多疑的結果,以至於更多的人投金反明。 十三年中頻繁更換圍闖軍的將領,除熊文燦外,其他都表現出了出色的才幹,每當將領稍有作為的時候便被任調,以至於喪失了很多良機。經濟上面對內地農民軍和邊外滿洲軍的層層逼近,朱由檢為了增加朝廷財政收入,在正常的稅賦之外增加的遼餉、剿餉和練餉。合成“三餉”。 崇禎三年(1630年),增加又強徵“遼餉”,畝加徵銀三釐。崇禎十年(1637年),為鎮壓農民起義,開徵“剿餉”,每年加派銀三百三十餘萬兩。崇禎十二年(1639年),明廷又加徵“練餉”,每年徵銀七百三十餘萬兩。 遼餉、練餉、剿餉(曾議,未實施)等“三餉”的加派,成了崇禎一生的最大汙點。 然而,三餉所加,按明末的糧價折算,尚不足十斤稻穀,這在明末的畝產量中所佔的比例,微乎其微。” 我們應該能理解到,在國家發生戰爭時期,適量的增加賦稅乃是無可避免的。文化上《崇禎曆書》是中國最早吸收西方先進天文學知識對中國傳統曆法進行改革的大型學術著作。它全面系統地介紹了西方天文學知識,形成了對中國已相對落後的傳統天文學的衝擊,使中國天文學的發展從此走上了一條吸收和融合西方天文學為主的新路,對推動中國天文學向近代模式發展有相當重要的作用。 《崇禎曆書》完成後,明末朝廷已陷入動盪之中,新曆法還未及頒行,幾個月後李自成即攻入北京,推行新法之事功敗垂成,終明之世未得實施。社會上明末,菸草已經在民間被大範圍吸食,相關的種植、販賣產業也發達起來。當時人們已經認識到吃煙的危害,因此,崇禎帝兩度釋出“紅標頭檔案”,要求國民戒菸,禁止官員在衙門等官府機構內吸菸,私藏或出售菸草都有可能被處死。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正式提出禁菸。崇禎即使“雞鳴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勞成疾,宮中從無宴樂之事”。也不能挽回明王朝的滅亡。可以說他受命於危難之際,力挽狂瀾,清查魏忠賢閹黨逆案,撥亂反正,營造新政,令人耳目一新。但是,從萬曆到天啟,這幾十年來積累下來的弊端,已經使得大明王朝病入膏亡,搖搖欲墜。因此明亡非崇禎一人之過!

  • 9 # 小樓夜聽春雨6

    崇禎其實被史書美化了。因為明史是清朝編的。而明亡於李自成,清朝打著為崇禎報仇的旗號入關,為了表明自己奪天下是順應天意,特意把崇禎美化了。史書上記載的崇禎,勤政(每天起早貪黑的批奏摺、處理政事)、簡樸(衣服打補丁)、愛惜百姓(臨死前留言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不可否認這些都是崇禎的優點。但是他也有缺點,而且是很嚴重的缺點,他志大才疏、剛愎自用、多疑而又死要面子的皇帝。應該說崇禎上臺時手裡還是有一手好牌的。他手下的武將有袁崇煥、孫傳庭、盧升象、洪承疇、曹文昭等一幫猛將。如果用好這些人,根本是不可能把大好江山丟掉。但是由於崇禎的多疑和瞎指揮,斬了袁崇煥,關了孫傳庭,逼死盧升象,在松錦大戰中逼洪承疇和清軍打野戰,結果洪承疇一敗塗地投降了清軍。從此局勢一發不可收拾。而對文臣崇禎同樣的不信任。他在位17年,內閣首輔居然換了19個,大臣的頻繁更換造成政局不穩和政策難以連貫實施。另外崇禎的致命弱點是死要面子,正是這點把大明幾次免於亡國的機會白白錯過了。崇禎決定和清朝議和,他派兵部尚書陳新甲主持這事。本來這是一條良策。但是陳新甲不小心把訊息透露出去了。這時死要面子的崇禎居然推說自己不知情,把陳新甲斬了,終止了議和,大明免於亡國的第一個良機就此錯過。後來李自成勢力越來越大,大臣們建議遷都,結果崇禎又因為死要面子不肯自己開口提出遷都,他想等大臣們提議,但是大臣們早就從陳新甲事件吸取經驗教訓,都閉口不談遷都,大明免於亡國的第二個良策又此錯過。最後李自成打到北京城下,派人和崇禎議和,應該說李自成的條件還算合理,朝廷封李自成為西北王,提供錢糧,李自成負責剿滅造反的人。這個大明最後免於亡國的計劃再次因為崇禎的死要面子而無法實現。所以崇禎其實是昏君,因為他登基時局勢還不算太壞,手下文臣武將人才濟濟,如果崇禎能夠知人善用,大明根本不可能滅亡。大明亡,崇禎絕對要負主要責任。

  • 10 # 歡樂回答

    崇禎帝作為明朝最後一個皇帝,雖然說是一個亡國之君,但是其實他的能力還是有的的只是身逢亂世,再亂世之中臨危受命,他有心想恢復明朝當年的榮光,可是外有強敵人沒有流寇,卻偏偏朝廷有又是最腐敗之時,空有抱負卻也只能吊死煤山。

  • 11 # 歷史小師妹

    崇禎皇帝,名叫朱由檢,是明朝最後一位皇帝,在位17年,兢兢業業,可惜生不逢時,說到底就是一個悲劇皇帝。

    首先,韜光養晦,剷除閹黨。崇禎即位後,對當時的混亂局勢非常清楚。閹黨魏忠賢等人非常猖獗,無法無天,禍亂後宮,崇禎當時羽翼未豐,只能韜光養晦,一邊培植自己的勢力,一邊等待機會。先不動聲色地趕走客氏,重用太監曹化淳等人,與魏忠賢抗衡,之後借各地官民紛紛參劾魏忠賢之罪時,下詔擒拿,抄沒家產,客、魏兩家的子孫也都被斬首。崇禎即位一年多,就剷除了為惡多年的閹黨集團,可見他很有執政手段。

    其次,為政勤勉,奉行節儉。崇禎在政事上的勤勉超過了任何一個帝皇,工作起來不分晝夜,有時看奏章看到深夜,飢餓難耐,才命人準備簡單的宵夜。崇禎在位時,國家財政困難,他多次減少皇室的開支,宮中享樂的用具一律摒棄,連舊有的金銀器皿都化做銀充當軍餉。他沒有營造過宮室,宮中的大批宮女、太監也被遣散出宮,以減少開支。

    最後,暴躁多疑,自毀長城。崇禎是一個猜疑心很重的人,皇太極用反間計,將俘虜的兩個太監放走,故意讓他們聽到後金與袁崇煥有約的謠言,他們逃走後就稟告了崇禎。崇禎居然深信不疑,下令處死了袁崇煥。作為一國之君,崇禎不擅長用人,不能識人、信人,讓忠君愛國的袁崇煥蒙受不白之冤,真是自毀長城的國家悲劇。

    總而言之,崇禎在危機四伏、帝國搖搖欲墜之時繼位稱帝,有心光復明朝基業,他的一些做法其實有著“中興之主”的風範,無奈生不逢時,又多疑、不擅長用人,以至最後成了亡國之君。

  • 12 # 偉大的範巴斯滕說體育

    明朝從末代皇帝崇禎主政開始,已經可以看到徹底崩潰的跡象很明顯!而且這種崩潰從以前的兩三個皇帝主政開始已經有了!

    明朝在建立王朝到崩潰始終沒有解決邊境安全穩定!蒙古各個部族被趕回草原後始終在進犯明朝,還多次威脅北京城!

    明朝嘉靖年間日本倭寇登陸江浙,明朝面臨南倭北虜的境地!萬曆年間更是為了援助北韓抗擊日本侵略,將國力打空,讓滿清趁機在東北成了勢!

    袁崇煥這樣的將領統帥多一些,有望長久迫使滿清不能進入山海關,還很可能平定遼東,將滿清力量控制在東北一隅!然而以當時的皇帝崇禎和所有一無是處的文臣把持纏朝政看,100個袁崇煥都是杯水車薪啊!

    崇禎領導的所有文臣無一人可用,無一人不貪,無一人不該殺!崇禎都言道這些文臣個個該殺!後人還抱著李自成的腿希望殺盡所有文臣!崇禎的所有文臣都是空談誤國,陷害忠良,猥瑣畏戰,賣主投降的小人!

    如能有個別像海瑞,張居正這樣的忠臣能吏在崇禎身邊輔佐,該有多好啊還能讓武將中多一些袁崇煥,戚繼光這樣的名將!

    然而還要有好皇帝,崇禎如還算開明怎能受到奸臣挑唆,殺了唯一可以保國的袁崇煥?

    李自成等農民起義軍同樣是禍害!反了明朝同樣害了他們自身啊!清軍進入關內進入北京以後,對李自成的打擊要更加兇猛!明朝上千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幾百萬軍隊都擋不住滿清何況幾個烏合之眾啊?

    明朝的億萬老百姓對闖王李自成的盼望:

    殺牛羊,備酒漿,開了城門迎闖王,闖王來了不納糧更加成為了笑柄!

  • 13 # 河東來

    崇禎皇帝可以當一個好丞相,卻只能當一個不合格的帝王。

    因為對崇禎皇帝的培養已經定型,目標就是讓他成為一個儒家“大好人”,領導一批儒家“小好人”治理國家,但中華文化的帝王的要求則是要能夠領導道家“大壞人”,以做好那些默默無聞、低聲下氣、陰謀詭計維持國家統治的“壞事”,道家“大壞人”才領導明面上的儒家“大好人”(陰面上的“小壞人”),最後領導廣大的儒家“小好人”管理國家。

    結果突如其來的“天上掉餡餅”,崇禎皇帝一個儒家小憤青突然變成了九五至尊,豈不知超過自己能力範圍的崇禎皇帝就像王莽一樣,本來是個賢臣,卻當上了昏君,而且比一般昏君更昏的是,由於他們儒家修養本來就不錯,他們是用儒家標準嚴格要求自己,他們表面看來卻是“明君”的表面形象。

  • 14 # 中國傳統文化集錦

    崇禎皇帝失敗是必然的!

    中國歷史上有很多亡國之君,只要有王朝興替,就會有亡國皇帝。大多數亡國之君是咎由自取,而被很多史書同情的亡國之君就是明朝的崇禎皇帝朱由檢。

    據說崇禎皇帝的老對手闖王李自成曾經寫過一封公開信給皇帝,說什麼“君非甚暗,孤立而煬灶恆多;臣盡行私,比黨而公忠絕少。”說到底,李自成還是一個擺脫不了小生產者侷限性的農民,認為皇帝還不壞,都怪大明那幫官僚主義的大臣,不忠於皇帝,所以才把這大明天下搞得一塌糊塗。

    從明武宗開始,皇帝要麼是胡作非為,要麼是無所作為。嘉靖皇帝和萬曆皇帝都在位四十餘年,都篤通道教,整日在宮中做齋醮,曾一連數年不上朝理事。崇禎皇帝的哥哥天啟帝朱由校則是一個天才木匠,大政全部交給魏忠賢。

    17歲就接班的崇禎皇帝決心一掃大明沉痾,勵精圖治,做一個好皇帝,實現大明中興的偉大夢想。崇禎皇帝的偶像是太祖高皇帝朱元璋,學習他那種“憂勤不怠”的勤勉作風。論及勤政,崇禎確實不差,累到吐血也不改初心。

    另外,比起前面皇帝,譬如武宗朱厚照那種愛好聲色犬馬,時不時還吹拉彈唱的作風,崇禎皇帝是個不好酒色的人,甚至說沒有什麼生活情趣。

    崇禎皇帝還是個非常節儉的人,衣服破了都說“衣之敝雖過於儉,然美德也,何必諱?”為了省錢,還把專門供奉皇家的蘇杭織造撤了,“朕不忍以衣被組繡之工,重困此一方民。”這是多麼“敬天恤民”的好皇帝啊!

    就這樣一個好皇帝,最後為什麼只能落的一個自掛煤山樹的結局呢?仔細看看崇禎是怎麼執政的,就能明白他最終的結局其實是定數。

    如果從小事上看,崇禎皇帝是個很體恤百姓的君王。但是,從國家大政上看,這位爺是個完全漠視百姓苦難的暴君。明代對於正常賦稅之外的加徵並不始於崇禎時,但以崇禎時為最烈。

    萬曆時因遼東戰事緊急,開始加徵“遼餉”。崇禎帝不僅保留了遼餉原額,而且在原額520餘萬兩的基礎上又加徵140餘萬兩。除遼餉外,崇禎帝又陸續向老百姓加徵“剿餉”和“練餉”,合稱“三餉”。

    崇禎十年,為了鎮壓李自成等農民起義軍,又加徵銀200萬兩,在原賦額上均攤,稱作“剿餉”。按照崇禎帝的說法,這次加徵是“勉從廷議,暫累吾民一年”,即原定只徵一年。但餉銀很快用完,農民起義軍卻愈剿愈多。原來說的“暫累吾民一年”,後來竟然成了定額,一直到亡國。

    崇禎十二年,因上年清兵內犯,再加上農民起義此起彼伏,為練兵而加徵“練餉”,數額達730萬兩之巨。至此,除加徵遼餉外,“復增剿餉、練餉,先後增賦千六百七十餘萬。民不聊生,更起為盜矣”。原來沒有那麼多反賊的,皇帝瘋狂掠奪百姓,良善百姓也都被逼成了反賊!崇禎皇帝一面說著體恤百姓的官話,另一面又瘋狂聚斂,甚至還把斂財能力作為考核官員的指標,很多官員因催徵不力而被治罪。

    讓人覺得匪夷所思的是,國家財政嚴重困難,皇帝私庫的“內帑”卻有不少。明朝皇帝搜刮白銀,搞“內帑”小金庫,是從明朝中期萬曆皇帝開始的,數量還大得驚人。據說李自成打進北京之後,“括各庫金三千七百萬有奇······戶部外解不及四十萬,捐助二十萬有奇。而大內舊藏黃金四十餘窯。”當然,也有人說這是萬曆時代積攢的小金庫,崇禎沒找到,或者說是宦官不告訴他藏銀位置。不過,以崇禎的剛愎性格,真要找這筆錢,還會找不到嗎?

    崇禎在政壇首秀就是一舉打掉了魏忠賢集團,既清除了皇權威脅隱患,又為自己贏得了政聲。魏忠賢是宦官集團的首領,崇禎哥哥木匠帝朱由校有個壞名聲就是重用太監。崇禎打掉了魏太監,是不是就擺脫信任內臣的宦官依賴症呢?答案是否定的!崇禎不但重用宦官,而且變本加厲。

    原來,東廠一般由司禮監秉筆太監第二人或第三人掌管,最高職級為“提督”,連魏忠賢也只是東廠提督而己。崇禎帝則一改舊規,將東廠提督京營的宦官升為“總督”。東廠提督升為總督乃破天荒之舉,“儼然以將相之職授璫矣”。東廠地位前所未有提高,成為崇禎監視控制大臣的利器,這樣的政局中,大臣還能賣力嗎?

    比以前皇帝更為離譜的是,崇禎帝竟然用宦官監理天下財政。崇禎上臺以前,雖然宦官的權勢有時很大,但宦官從來沒有掌管過外廷財政。崇禎時為之一變,一度用宦官掌管了全國財政大權。

    崇禎四年(1631年),皇帝命大太監張彝憲總理戶、工二部,位在二部尚書之上,併為他建置衙署,稱“戶工總理”。後來,還“命太監楊顯名總理兩淮鹽課”。用宦官管理國家財政,說明崇禎對朝臣系統不信任,只信得過自己的小班子,這是對正常制度的眼中破壞!

    崇禎皇帝的偶像是朱元璋,有一點他到是很像朱元璋,生性多疑,動輒殺人!崇禎時代,國家政治生活的主題就是戰爭,但是皇帝對前方將領卻動輒誅殺,“敗一方即戮一將,隳一城即殺一吏”,而不細究到底該不該殺。

    如此苛待將軍們,將軍還會為皇帝賣命嗎?袁崇煥是個爭議比較大的人,崇禎重用他的原因就在於袁督師說了一個“五年平遼”的方案,這種驟然委以重任充分說明皇帝不成熟。後來,因為幾個訊息源很不可靠的資訊,就輕易殺了袁崇煥,這更說明皇帝是蠢貨!

    殺了袁崇煥,崇禎又起用老將孫承宗。孫承宗出山,一開始情況好轉,還收復了遵化、安平等四城。崇禎帝大為高興,“告謝郊廟,大行賞齎”。明軍不久因在大淩河戰敗,崇禎帝便不分青紅皂白,將孫承宗“奪職閒住”。

    從此以後,遼東戰局遂一發而不可收拾。崇禎帝在位17年間,誅殺了7個總督,11個巡撫。其中不少人死得十分冤枉。明朝皇帝喜歡搞朝堂恐怖主義的“廷杖”,崇禎也不例外,“陛下以重典繩下,重者杖死,輕者謫去,朝署中半染赭衣。”

    崇禎皇帝不信任大臣,喜歡獨攬大權,大包大攬,但是一旦出了問題,他還沒有擔當精神,什麼錯誤都委過於臣下。譬如,在遼東戰局日益惡化的情況下,崇禎帝授意兵部尚書陳新甲與清朝議和,陳新甲這才敢於行動。

    當時形勢下,與關外清朝議和其實個明智之舉,但是這件事多少有點政治不正確,當有御史言官彈劾陳新甲的時候,崇禎帝不僅不將責任攬在自己身上,反而將責任盡推給陳新甲,將陳新甲處死。如此一個皇帝,難道不讓真心忠於他的大臣們寒心嗎?

    崇禎皇帝不信任任何人,對於內閣首輔也是換來換去,閣臣頻頻更換,在崇禎帝在位的17年間換了50人,致有“崇禎五十相”之譏。不僅內閣如此,其他六部九卿大臣也難見久任者。例如刑部尚書,在17年間就換了17人。說到底,皇帝根本不是個合格的執政者,靠著血統,偶然上位,其實真正的能力還不如他那位木匠哥哥!光想著換別人,其實最該換的是他自己!

  • 15 # 白馬非馬1001

    眼高手低急功近利

    多疑濫殺刻薄寡恩

    缺乏擔當背信甩鍋

    人性之惡集於一身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看好了寶馬5系,裸車42.69W,一點優惠沒有,應該如何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