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析:此首開篇的“昆明池”是當年漢武帝為拓疆訓練水師而鑿,金聖嘆說:“詩人之眼上觀千年,下觀千年”這首詩中不僅有懷古,也有慨今,詩裡杜甫在夔府,由曲江想到昆明池,由昆明池又想到漢武之功,由武功之盛又想到當今國勢衰頹,撫今追昔,不勝感慨。接下去的“織女”句,從理性上說“織女”、“石鯨”都是現實中實有之物,傳說長安昆明池水邊有織女像,水中有石鯨雕刻。池畔織女徒以織為名,卻並非真正的鳴機夜織,不過空立於明月之中,所以用一“虛”字表示其落空無成、徒負夜月。“石鯨”雖為石刻之像,然而風雨之中,於池水洶湧起伏之際,竟具有鰭尾皆動之意,所以用一“動”字寫其在秋風波浪中的動盪不安之狀。此兩句除實寫之外,給人以一種落空無成、動盪不安的感覺。細細品味,不僅昆明池之景生動地說出,更有無限傷時念亂之情緒,於政之無望,時之不靖,種種感慨,全藉此意象傳出。寫實而超乎現實,這是杜甫律詩之一大成就。“波漂”兩句寫昆明池秋日景象:秋季菰米結實,池水荒涼,無人採摘,一任其凋零漂盪於池中,形成團團黑影如雲狀;凋謝的片片蓮花飄墜萎褪於水中。這不僅是對今日昆明池衰敗景象的慨嘆,更是對國家興亡、盛衰的慨嘆,正像《杜詩鏡銓》所言:“就昆明池邊所有清秋節物,極寫蒼涼之景,以致其懷念故國舊君之感”。最後一聯中的“關塞”泛指秦蜀之間的高城險塞,“鳥道”指山路之險峻難以透過,“江湖”我以為是兼指杜甫此時寓居之地與將往之地而言,“漁翁”則是杜甫的自謂。這句是從前面所回憶的長安回到今日羈身之地夔府的一個引渡,將詩人的思緒拉回到現實的羈旅漂泊孤寂無所底止的沉哀,作了全篇的結束。總之,杜甫這一首詩表面所寫的都是現實中的景物、情事,而其中則充注著詩人內心中一份飽滿、濃厚的感慨憂嘆之情意,這正是杜詩“以情注物”的體現。譯文:昆明池的開鑿是漢代人之功,漢武帝的旌旗彷彿就在眼中。在月光下似乎看到織女的機絲,在秋風中好似見到石鯨在擺動。水波飄動的菰米像沉雲暗黑,寒露凝結的蓮房墜下花片粉紅。關塞摩天只通鳥道,江湖上漂泊著我這個漁翁。《秋興八首(其七)》唐代:杜甫昆明池水漢時功,武帝旌旗在眼中。織女機絲虛夜月,石鯨鱗甲動秋風。波漂菰米沉雲黑,露冷蓮房墜粉紅。關塞極天唯鳥道,江湖滿地一漁翁。擴充套件資料創作背景《秋興八首》是唐代宗大曆元年(766)秋杜甫在夔州時所作的一組七言律詩,因秋而感發詩興,故曰“秋興”。杜甫自唐肅宗乾元二年(759)棄官,至當時已歷七載,戰亂頻仍,國無寧日,人無定所,當此秋風蕭瑟之時,不免觸景生情。持續八年的安史之亂,至廣德元年(763)始告結束,而吐蕃、回紇乘虛而入,藩鎮擁兵割據,戰亂時起,唐王朝難以復興了。此時,嚴武去世,杜甫在成都生活失去憑依,遂沿江東下,滯留夔州。詩人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壯志難酬,在非常寂寞抑鬱的心境下創作了這組詩。
賞析:此首開篇的“昆明池”是當年漢武帝為拓疆訓練水師而鑿,金聖嘆說:“詩人之眼上觀千年,下觀千年”這首詩中不僅有懷古,也有慨今,詩裡杜甫在夔府,由曲江想到昆明池,由昆明池又想到漢武之功,由武功之盛又想到當今國勢衰頹,撫今追昔,不勝感慨。接下去的“織女”句,從理性上說“織女”、“石鯨”都是現實中實有之物,傳說長安昆明池水邊有織女像,水中有石鯨雕刻。池畔織女徒以織為名,卻並非真正的鳴機夜織,不過空立於明月之中,所以用一“虛”字表示其落空無成、徒負夜月。“石鯨”雖為石刻之像,然而風雨之中,於池水洶湧起伏之際,竟具有鰭尾皆動之意,所以用一“動”字寫其在秋風波浪中的動盪不安之狀。此兩句除實寫之外,給人以一種落空無成、動盪不安的感覺。細細品味,不僅昆明池之景生動地說出,更有無限傷時念亂之情緒,於政之無望,時之不靖,種種感慨,全藉此意象傳出。寫實而超乎現實,這是杜甫律詩之一大成就。“波漂”兩句寫昆明池秋日景象:秋季菰米結實,池水荒涼,無人採摘,一任其凋零漂盪於池中,形成團團黑影如雲狀;凋謝的片片蓮花飄墜萎褪於水中。這不僅是對今日昆明池衰敗景象的慨嘆,更是對國家興亡、盛衰的慨嘆,正像《杜詩鏡銓》所言:“就昆明池邊所有清秋節物,極寫蒼涼之景,以致其懷念故國舊君之感”。最後一聯中的“關塞”泛指秦蜀之間的高城險塞,“鳥道”指山路之險峻難以透過,“江湖”我以為是兼指杜甫此時寓居之地與將往之地而言,“漁翁”則是杜甫的自謂。這句是從前面所回憶的長安回到今日羈身之地夔府的一個引渡,將詩人的思緒拉回到現實的羈旅漂泊孤寂無所底止的沉哀,作了全篇的結束。總之,杜甫這一首詩表面所寫的都是現實中的景物、情事,而其中則充注著詩人內心中一份飽滿、濃厚的感慨憂嘆之情意,這正是杜詩“以情注物”的體現。譯文:昆明池的開鑿是漢代人之功,漢武帝的旌旗彷彿就在眼中。在月光下似乎看到織女的機絲,在秋風中好似見到石鯨在擺動。水波飄動的菰米像沉雲暗黑,寒露凝結的蓮房墜下花片粉紅。關塞摩天只通鳥道,江湖上漂泊著我這個漁翁。《秋興八首(其七)》唐代:杜甫昆明池水漢時功,武帝旌旗在眼中。織女機絲虛夜月,石鯨鱗甲動秋風。波漂菰米沉雲黑,露冷蓮房墜粉紅。關塞極天唯鳥道,江湖滿地一漁翁。擴充套件資料創作背景《秋興八首》是唐代宗大曆元年(766)秋杜甫在夔州時所作的一組七言律詩,因秋而感發詩興,故曰“秋興”。杜甫自唐肅宗乾元二年(759)棄官,至當時已歷七載,戰亂頻仍,國無寧日,人無定所,當此秋風蕭瑟之時,不免觸景生情。持續八年的安史之亂,至廣德元年(763)始告結束,而吐蕃、回紇乘虛而入,藩鎮擁兵割據,戰亂時起,唐王朝難以復興了。此時,嚴武去世,杜甫在成都生活失去憑依,遂沿江東下,滯留夔州。詩人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壯志難酬,在非常寂寞抑鬱的心境下創作了這組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