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影片好笑

    一、不要等到孩子有了嚴重問題才去找老師。心理學家認為,在輕鬆氣氛下互相認識的老師和家長,在對孩子的問題交換看法時,相互之間很少保留意見。 二、所有的父母都認為自己的孩子是好的,犯錯誤是偶然所為。專家常提醒父母:“請家長們不要忘記,老師負責的不是一個孩子。”凡是對這種情況表示理解的家長,從一開始就會贏得老師的好感。 三、即使家長很生氣,而且家長是有道理的,但是在家長同老師交涉之前也要對老師好的一面加以肯定。 四、即使家長希望老師聽聽自己的意見,也不要傷老師的面子。較好的做法是:首先要讓老師感覺到,家長的看法是正確的。當老師真正意識到家長的看法是有道理時,老師是能夠認真聽取家長意見的。 五、不要因為不好意思而不談一些比較重大的家庭問題,尤其是影響到孩子平時表現的家庭問題,當然要做到這一點是不容易的。只有這樣,才能在孩子出現異常時獲得老師的理解。 六、“我的孩子是很乖的,怎麼會在幼兒園裡調皮搗蛋呢?”所有家長都認為自己對孩子最瞭解。每當老師對孩子提出不同看法時,家長往往很不高興。孩子在幼兒園的表現完全和在家時不一樣,這樣的現象是經常發生的。老師和家長經常交換意見,有助於雙方更好地瞭解孩子。 七、儘管家長有進行合作的誠意,但是老師是否會顯出不願意配合的意思?如果出現這種情況,那麼家長們之間可以互通情況,必要時向園方或其他有關方面反映,以便及時進行干預。 小班幼兒自理能力的培養自理能力是指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照料自己生活的能力。簡單的說就是自己照顧自己,它是一個人應該具備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而小班的幼兒進行良好的生活習慣的培養是極為重要的,是小班的核心課程之一。那麼,如何培養幼兒良好的生活習慣呢?一、增強幼兒的生活自理意識 家長無條件的包辦代替,使幼兒形成一種錯誤認識:自己不願意乾的事情,父母會幫著幹(要喝水了,父母會端水來;要起床了,父母會給穿衣服……),我們要透過各種形式,讓幼兒知道,自己已經長大了,要不怕苦,不怕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1、對幼兒進行正面教育,增強幼兒的生活自理意識。如透過談話“我是乖寶寶”、“我長大了”、“我學會了……”等活動,利用提問、討論、行為練習等形式,讓幼兒意識到自己有能力幹好一些事情,為自己會幹力所能及的事情感到高興。2、透過分辨不同行為(能自理的與不能自理的),鞏固幼兒的生活自理意識。我們可以為幼兒準備不同行為表現的各種圖片等,讓幼兒在比較中提高對自理行為的認識。然後問幼兒哪個圖片上的寶寶最棒,我們要向他學習這種好的行為,來激發幼兒上進的意識。二、教給幼兒生活自理的技巧要讓幼兒做到生活自理,必須讓其明確生活自理的方法。幼兒沒學會繫鞋帶的方法,就談不上繫鞋帶;幼兒不會洗臉,就談不上把臉洗乾淨;幼兒不知把玩具放到哪裡,就談不上把玩具物歸原處……也就是說,即使幼兒有了自理意識,如果缺少自理的技巧,就是想做也做不好。所以,我們還要讓幼兒學會具體的生活自理方法。1、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由於幼兒之間存在個體差異,因此,要求就要有所區別。對於自理能力較強的幼兒,就以較高水平來要求;對於自理能力較差的幼兒,就相對降低要求的標準,不可強求,須因材施教,逐步提出不同的要求,從易到難,從簡到繁。2、秩序漸進,逐步提高要求。獲得初步的生活自理技巧之後,要注意提高幼兒做事情的速度、質量等。3、品嚐成功,進一步提高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獲得成功的愉快感是推動幼兒生活自理的動力。當幼兒取得點滴進步時,口吻“你真棒”、“你真能幹”……都會使幼兒對自己的能力充滿信心,成為激勵幼兒自覺掌握自理能力的強大推動力;但當幼兒限於自身能力,無法達到預期目標時,我們要耐心細緻地引導,還可輔以鼓勵性語言(如“你行的”,“我相信你會幹好的”等),必要時我們還需協助幼兒實現成功,以免挫傷幼兒積極進取的精神。三、鞏固幼兒和生活自理行為技能的形成是一個反覆的過程,還要注意以後的鞏固練習。要經常督促、檢查、提醒幼兒,使幼兒良好的習慣得到不斷的強化,逐步形成自覺的行為。1、在日常生活中訓練幼兒的自理能力。例如讓幼兒小便、洗手、喝水等各個方面,我們都儘量讓幼兒自己動手來提高這方面的能力,幼兒小便後提不上褲子,我們就教他用兩手向上提前邊和後邊,漸漸的就掌握了這一技巧,還有洗手的正確方法,如何洗,怎樣打香皂,成人都應耐心的教會幼兒掌握,儘量鍛鍊幼兒的自立能力。2、激發幼兒的好勝心,競爭之中促自理。孩子活潑好動,有時,一句不經意的話就可以激起他的好勝心,躍躍欲試。我們可以抓住幼兒這一特點,設計一些有趣的比賽活動,以競爭促發展,促進幼兒自理能力的提高。 當然,還有相當一部分生活自理的內容存在於家庭之中。有些家長認為,孩子還小,長大了再幹也不遲、什麼事都包辦代替,以至吃飯、大小便都有大人幫忙,甚至有的孩子在幼兒園裡自己能做的事情,回到家裡卻“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久而久之,使孩子養成了“依賴”心理。這就需在培養幼兒自理能力的過程中,家園同心,對幼兒進行一致性教育。所以每名幼兒在自理能力方面那些地方是薄弱環節,老師都會和家長溝通,除了在幼兒園加強鍛鍊以外,在家也要多請家長監督、督促,這樣老師與家長共同努力,將孩子培養的更優秀!總之,“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不是一兩次教育就能奏效的,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孩子還小,只要他自己能做,就要給他創造鍛鍊的機會,在此基礎上,施以言傳身教,輔以耐心細緻,結合家園同心,只有這樣,培養幼兒較強的生活自理能力才能成為現實。 家長如何培養幼兒的社會交往能力 幼兒社會性教育已得到廣泛的重視,幼兒時期的交往不僅能促進孩子更好地適應社會,同時,對孩子的成長極為重要。在社會性交往的過程中,對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交往方式,透過交往,能使幼兒瞭解和認識人與人、社會之間的關係。因此,培養幼兒的交往能力,不僅是時代的需要,更是提高人才素質的迫切要求。 針對這些,在家庭中如何培養孩子的交往能力,將從以下幾方面開展工作:一、根據幼兒模仿能力,培養交往能力 模仿是幼兒在交往中的一個重要方面,家長是孩子第一任老師,同時又是孩子的主要模仿物件,但有的家長圖清靜,省力氣,不喜歡孩子帶其他夥伴到自己家玩,或是不熱情,這種作法影響了孩子的交往能力,為了給孩子提供交往的機會,讓幼兒學會交往,家長首先要作出表率。如:孩子的同伴來家裡玩,家長要熱情接待、倒水、給水果或飲料喝,也可以簡單地交談,等小客人走時,要客氣送別,歡迎下次再來。這樣做實質是給孩子作出了表率,使孩子在潛移默化中受到了教育,形成了良好的行為規範。有了良好的行為規範後,家長還要為幼兒提供交往的機會。如:家中來客人,要有禮貌地打招呼和交談,如果有小夥伴同往,要鼓勵孩子拿出玩具和小夥伴一起玩,這樣,不僅培養裡幼兒的交往能力,也使幼兒在交往中學習禮貌待人,學會了社會交往的技能和許多本領。二.遊戲活動培養幼兒的交往能力 遊戲是幼兒的主要活動的喜愛活動,同時,也是互相交往的最好方式。它使幼兒在玩中主動學,使幼兒逐漸接觸同伴,並願意和有計劃去交往,家長可以為幼兒創設這樣的氣氛,帶孩子或邀請鄰居家的孩子帶自家玩,到戶外參與幼兒的遊戲,玩中給孩子提出要求,使孩子在遊戲活動中體驗一起玩的樂趣。如:玩沙,要告訴孩子善待別人,和夥伴友好相處;如一起玩玩具時,不要爭,不要搶,要學會玩和謙讓,孩子這樣做了,其他小朋友也會這樣做,時間長了,同伴就會建立起一種和諧、親密的關係。 再如,家長和孩子共同玩角色遊戲時,家長扮客人或主人,在敲門中使孩子懂得了怎樣接待人,一個細微的舉止,一句“請進、請坐、你是誰……”既發展了口語表達能力,又使孩子學會了合作,增加了社會交往的經驗。三.透過社會活動,培養幼兒的交往能力 首先,幫助幼兒感知和理解他人的情感、願望,為幼兒創造機會。如:節日遊玩時,發現行乞的殘疾人時,家長可以給孩子創造機會,去接觸這些人,由孩子去幫助他人,既培養了同情心,也鞏固了禮貌用語,同時為孩子的交往,奠定了基礎,使孩子學會了同情、支援與關愛;同伴間的交往有助於矯正幼兒自私、任性的行為,因為一個自私任性的幼兒 不可能被同伴接受,要贏得大家的喜愛,就必須懂得分享與自控。如:孩子過生日就可以邀請小夥伴或親戚來自己家中,分享自己的快樂,一起遊戲、唱歌、共同祝福,在歡聚中體驗分享的樂趣。又如:過新年,走親串友時,帶著孩子拜個年,說上祝福的話,讓孩子與不同物件進行交流,有效地促進交往能力的發展。四.擴大範圍,走出家庭,擴大幼兒交往能力 人是生活性動物,早晚要走出家門,面向大千世界,作為幼兒的第一任老師的家長,不能只望子成龍,一味開發智力,而忽視了幼兒的交往,使幼兒形成了過於依戀家人、任性孤僻等不良行為,影響與人交往的能力。因此,家長應經常帶幼兒外出散步遊玩,陶冶情操,感受大自然的餓美,並引導幼兒觀察周圍人的生活,鼓勵幼兒與他們簡單的交往,如:看到有困難的人或老人、盲人,可以啟發幼兒去幫助他們,做一個樂於助人富有同情心的人。如:到超市或商場購物,鼓勵幼兒去向售貨員說明想買的東西,選好後,並能自己在家長的指導下去交款,購回所買的東西后,會說“謝謝,再見”。這樣,既培養了幼兒的獨立性,也增進了與人交往的能力。 未來的社會是一個開放的、互助的社會,良好的社會交往能力對一個人來說極為重要,它不是一個動向過程,它需要家長們做個有心人,共同為幼兒創設各種交往的機會,耐心的指導,與幼兒園配合,密切聯絡,培養幼兒的交往能力。 怎樣培養幼兒語言表達能力 一、創設有利於幼兒表達的語言環境,使幼兒有話敢說 寬鬆和諧的語言環境是幼兒學習與發展的基本前提,是調動幼兒有話敢說的內部動機和必要條件。它體現了父母與幼兒關係上的平等,體現了父母對幼兒人格的尊重,這樣才能使幼兒有話敢說,有話願說。對此,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應以幼兒感興趣的事物為切入點,支援和引發幼兒表達的願望,為他們提供暢所欲言的機會。同時,鼓勵幼兒大膽表達,提倡敢說先於正確。因為每個幼兒的語言能力是有差異的,父母應尊重幼兒的心理特點和心理需要,抓住時機,選擇適宜的談話內容、方式和場合,選擇他們感興趣的內容引發話題,鼓勵幼兒的每一次表達,並讓孩子透過語言表達體驗到語言交流的意義、成功和快樂。當幼兒詞不達意或語句不太完整時,父母不要急於或者刻意加以糾正,以免給孩子造成心理壓力,給幼兒以挫折感或壓抑感,從而失去說話的主動性、積極性。因此,鼓勵幼兒敢於表達自己的觀點甚至比幼兒說得是否正確更為重要。二、豐富幼兒的生活經驗,使幼兒有話可說 豐富的生活內容與經驗是幼兒語言表達的源泉與基礎,只有具備了豐富的生活經驗與體驗,幼兒才會有樂於表達和交流的內容,才會有話可說,有話要說。父母應有意識地豐富幼兒的生活內容,幫助他們積累生活經驗,如引導他們觀察大自然中的日出日落、風雨雷電、花香鳥語、春夏秋冬……教孩子體驗生活中的喜怒哀樂,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可以成為幼兒的觀察物件,生活中的每一種情緒、每一個活動都可以成為幼兒體驗的內容,因此這就需要做個有心人。幼兒把自己所聞所見所思所感大膽地表述出來,父母把幼兒所說的話記錄下來,使幼兒在語言與文字之間建立聯絡,或者讓幼兒先畫下來再講出來等等。 父母還可以利用圖書、故事、兒歌等形式為幼兒提供表達與交流的機會,提高幼兒的語言能力。如看圖講述可以培養孩子的想象力、語言組織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複述故事或背誦詩歌可以培養幼兒的記憶力和語言的流暢性,這樣還可以讓幼兒在邊讀邊看中培養對文字的興趣。 三、抓住生活中的各種表達機會,使幼兒有話願說 一日生活中,幼兒隨時有表達意願和感受的要求,父母應關注幼兒的想法,滿足其需要,抓住生活中各種表達的機會,鼓勵幼兒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使幼兒有話願說。如讓幼兒在聽故事中學會傾聽與表達,在爭執中學習圍繞話題進行辯論,在聊天中學會相互交流,讓幼兒在與同伴和父母的交流中感受說的樂趣,而這種快樂的情感體驗又會促使幼兒樂於交流與表達。 四、利用與同伴和父母之間相互交流的機會,促進幼兒語言的發展 同伴間的相互作用是幼兒學習的重要途徑之一,同伴之間的相互交流、學習可以促進幼兒語言的發展。幼兒在交往中會調動已有經驗,運用語言技巧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如兩個幼兒為一件玩具發生了矛盾,一方想從對方手中拿到玩具,另一方則千方百計不讓對方拿走。雙方在交往過程中都會根據對方的態度和行為選擇交往的策略,調整語言與他人溝通,以達到自己的目的。因此父母應為幼兒提供與同伴交流的機會,使幼兒在交往中感受語言交流帶來的樂趣,切實提高語言能力。 父母與幼兒之間的交往對幼兒的語言發展具有促進作用。父母的語言可為幼兒語言的學習起到示範作用,讓幼兒透過觀察、模仿和學習,積累交流與表達的經驗,理解語言的意義,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事實上,幼兒語言能力的發展正是幼兒與他人交往和主動運用語言的過程中完成的,因此要讓幼兒成為語言的主動學習者、建構者,父母就應為幼兒創設敢說、願說、會說的語言環境和交流與表達的機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S9洲際賽戰敗,LPL眾解說開噴,“現場長毛怒懟娃娃不要臉”,你覺得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