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崔鑫傑168

    之後,有許多學者想賦予‘世界文學’以明確的意義,但似乎都不十分成功。這些看似令人驚異的說法其實來自對“世界文學”的特定理解至今沒有一個確定性。“民族文學”的概念在中國的境遇似乎更尷尬,人們完全賦予它另外的含義。這使有關討論難以取得正成果,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長期以來關於這兩個概念的通常理解中實際上常常隱藏著西方中心論和漢民族中心論(

    大漢族主義

    ) 的無意識。“世界文學”與“民族文學”這兩個概念究竟是什麼關係呢?世界文學不是任何一個民族文學之外、也不是所有民族文學之外獨立存在的文學,世界文學就是具有一定世界性的民族文學或由民族文學構成的互相關聯的多邊文學。從邏輯上講二者之間是一般與特殊或整體與部分的關係。所以以我的理解就是,不管是世界還是民族,都是擁有其文學的,所以民族文學即文學的民族性,世界文學即文學的世界性。而世界文學包含了以民族文學為中心及其多邊文學。說的通俗一點:民族文學就是狹隘的文學。比如

    魯迅

    ,我們認為很偉大,其他人一看不知所云。所以即使他文字字數很多,卻不會得到

    諾貝爾獎

    。世界文學比如

    泰戈爾

    ,體現人類

    大愛

    的一些東西在裡面。民族文學是文學民族性的反映,是文學在該民族內部各地各集團的文化交流中碰撞整合而呈現出來的文學的民族共性。就其發生而言,是人類文學活動不自由的結果,即源於物質條件—交通、傳遞、儲存、資訊等的限制。由於民族的

    文化環境

    不同,構成文學的民族特性,表現在獨特的民族性格、獨特的社會生活、獨特的自然環境、獨特的語言、獨特的體裁、獨特的表現手法。所以民族文學具有其獨特性,各民族文學之間是不會完全相同,多多少少都有其個性化的因素。例如漢民族文學和美利堅民族文學是完全不同的兩種文學。民族文學在世界大融合的環境中依然保留其獨特性。然而各民族文學之間的相互影響和相互促進,是中外文學發展史上的客觀事實,也是文學發展的內部規律之一。在世界範圍內,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之間的相互交流,是促進文學全球化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條件。各民族文學一經形成,不僅是自己民族的,更是人類共有的精神財富,遲早要趨向於與世界其他民族的交流。由於這個關係的存在,世界文學就慢慢誕生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分部開工報審表和開工申請表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