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秦牧5

    你的問題任何一個滿遺(袁吹)都不會輕易回答,一個回答不好就沒法吹袁了同時還黑了皇太極最主要的是與史實不符。①寧錦之戰前皇太極派兵攻打了北韓也就是著名的‘丁卯之役’結果你應該也知道打服了北韓卻被毛文龍打殘了襄藍旗(明清雙方均稱己方勝利),天啟曾派袁崇煥和毛文龍救援北韓結果袁崇煥無奈派兵支援結果丁卯之役都打完了遼東軍還沒過大小淩河並且在一天之內退回了錦州。②皇太極過分相信八旗的戰力認為襄藍旗都殘了那東江軍肯定也殘了,所以發動了寧錦之戰打了25天期間無視了毛文龍。毛文龍則趁機偷襲了昌城和遼陽皇太極無奈撤兵③袁崇煥對於皇太極發動的寧錦之戰毫無辦法甚至於忘記了自己的戰略不去支援錦而是不斷的上奏求援和寫下了‘一節頂一節’的屁話,當皇太極放棄錦州直撲寧遠時袁崇煥除了蹲牆頭放了幾炮外並沒有任何做為。事後袁崇煥(遼東巡撫)貪汙滿桂(山海關總兵)和趙率教(錦州守將)的軍功讓滿桂揭發後被天啟撤職④袁崇煥所謂的寧遠、寧錦、廣渠門大捷空有大捷之名卻無大捷之實人頭斬獲不超過六百,這樣的人頭斬獲也就比毛文龍偷襲一次滿清後方強點。要說軍餉的話東江軍人均軍餉只有遼東軍的四十分之一

  • 2 # 歷史光輝時刻

    1626年正月,努爾哈赤在寧遠城大敗回到瀋陽,當年八月就去世了。他宣佈在死後由四大貝勒共同執政,其中就包括皇太極。不過儘管是四大貝勒共同執政,也總要有個人出來當頭,於是能力出眾的皇太極便逐步成為了四大貝勒中的頭領,並在當年9月(1626年) 繼承了汗位。皇太極繼位後,面臨的是內憂外患的局面。在內,由於四大貝勒共同執政,他並不能完全控制後金的局面。對外,與明朝的戰爭新敗,後金無論是士氣還是實力都受到了很大的損失。

    一、袁崇煥完善錦州防線,皇太極攻錦州,錦州守將堅守不出,讓皇太極無法攻入

    皇太極繼位後不久,就收到了袁崇煥拋來的橄欖枝,打算與後金議和。實際上袁崇煥的目的並不是與後金議和,而是想透過議和緩和與後金的關係,加快關外防務的建設。皇太極當然也看出了袁崇煥的意圖,只是皇太極知道此時後金也需要休養生息,便同意了議和。其實雙方都是揣著明白裝糊塗,雙方假裝非常友好,你來我往書信不斷。就在與後金議和的時候,袁崇煥不斷地在加緊關寧防線的建設和完善,為搶佔時間,關寧錦防線兩邊同時施工,以錦州為前線基地,寧遠為中堅,山海關為後盾,以中間各個鎖城臺堡為聯絡,配以火炮據守,備足了糧草、馬匹、軍械及屯田邊民,以民養戰。如此一來關寧錦防線各個據點連城了一片,形成了遼西走廊上縱深400多里的完整的軍事防禦體系。

    大明天啟七年五月(1627年) 皇太極兵發大明,此時的錦州城在袁崇煥日夜不斷的修建下已經修繕完畢。此時由趙率教率3萬人防守於此,皇太極的八旗軍主力也很快來到了錦州,四面紮營,將錦州包圍了起來。皇太極還是按照他老爸留下的老套路,先是勸降,守城的趙率教堅決不降,於是錦州的攻城戰開始了。皇太極從西面和北面兩個方向向錦州城打動了猛烈的進攻。頓時明軍炮火、箭矢一齊發射,後金攻城部隊傷亡慘重。趙率教嚴格按照袁崇煥的部署,憑城以利炮堅守,絕不出去與後金軍打野戰。

    在袁崇煥的這一戰術指導下,明軍死守城池,後金軍此時也是冒死前進,堅決不退,雙方在城牆邊展開了激烈的爭奪戰,錦州的西北角也幾度被後金軍攻破,趙率教則親臨前線,督促各部奮力守城。皇太極攻城不成,想要把趙率教誘出來打野戰,於是便派出了大量計程車兵出來罵陣。可趙率教早就把袁崇煥給他的守城心經銘記於心,那就是憑城用炮,堅守不出,只要這樣,皇太極就拿自己一點辦法也沒有。所以無論後金軍如何罵陣,反正趙率教就是不出來。這就搞的皇太極鬱悶至極了,連續攻打了半個月,後金軍也沒有攻入錦州城一寸,於是皇太極留下部分部隊,自己率主力進攻寧遠,企圖從寧遠撕開缺口。此時袁崇煥已經派出了援軍馳援錦州,打算到了錦州城下後,與守軍一起前後夾擊圍城的後金軍,一看後金軍自己找上門來了,便命令部隊撤到了錦州城下,由總兵滿桂率軍出城二里紮營。

    二、滿桂出城與皇太極野戰,皇太極打不過,只好返回遼陽

    讓滿桂出城二里部署部隊,這也是袁崇煥軍事體系的一個體現,如果部隊要出城打野戰的話,必然要安排在離城牆不遠的地方,背靠堅城利炮迎戰敵人。皇太極率軍來此,見滿桂在山崗上紮營,知道這裡不利於騎兵馳騁,便與之保持了距離,觀察動向。隨後,皇太極的八旗軍主力便與滿桂在寧遠城下展開了大戰。由於寧遠城的防禦太強,後金軍根本就不敢靠近寧遠城。

    而就在皇太極在寧遠與滿桂激戰的時候,錦州的明軍在這個時候主動出擊,將錦州的後金軍打了個措手不及。而寧遠城上的明軍也是槍炮齊發,打的後金軍死傷累累,滿桂這邊也越戰越勇。後金軍一邊要遭受寧遠城上的炮火襲擊,一邊要頂著滿桂軍的巨大沖擊,越打越不順,到了後來連皇太極的大帳都被明軍炸燬。後金軍損失慘重,皇太極也考慮到,現在錦州方面也出了問題,如果再與明軍相持下去,到時候腹背受敵,搞不好就會被包了餃子,全軍覆沒了,於是撤回到了錦州。

    但到了錦州也佔不了便宜,連續幾次攻城都被大炮轟了個七葷八素,傷亡數千人,再加上此時已進入夏季,天氣炎熱,酷暑難耐,不少後金士兵中暑,軍中出現了大量的非戰鬥減員,最後皇太極在圍攻寧錦24天取勝無望的情況下不得不撤軍,返回了瀋陽,由此明軍取得了寧錦大戰的勝利。

    結束語

    袁崇煥續寫了自寧遠城之戰後的輝煌,連續戰勝了後金兩代汗王。袁崇煥可以說是明末非常出色的一名將領。評價一名軍事家的水平,可以從這幾點來認證,首先看他的對手是誰,他能打敗的對手越強,就說明他的水平越高。在寧遠城大戰和寧錦大戰的時候,袁崇煥的對手是努爾哈赤和皇太極,這兩個人的軍事水平就不用說了,都是那個時代最為頂尖的軍事家。

    其次看兵力對比,在寧遠城大戰的時候,袁崇煥手上只有一萬多的兵力,他面對的是至少t萬的後金軍主力,以少勝多,這也能說明他的水平。最後是殲敵數量,這點確實無法統計,因為沒有確切的史料,但後金軍至少有5000的傷亡,這也是很多歷史學家給出的估數,這已經很了不起了。寧錦大戰時,將領們也採用了袁崇煥的軍事戰略,併成功取得了勝利,也說明他的軍事才能是出色的。

  • 3 # 常棣tandy
    一、戰爭經過

    1、戰爭背景

    皇太極剛剛即位,明新任遼東巡撫袁崇煥即派李喇嘛及都司傅右爵、田成等33人赴瀋陽,名為為努爾哈赤弔喪並祝賀皇太極即位,實則乘機偵其虛實。皇太極深知明朝使團的意圖,但仍以禮相待,表示和好。他為了“一意南下”攻明,決定先徵北韓,以解除後顧之憂,即派方吉納、溫塔石等人隨明使團回訪,以示“兩國通好”。

    袁崇煥針對皇太極暫緩攻明,先派兵征服北韓的意圖,提出了“守為正著,戰為奇著,款為旁著”的戰略,以議和作為緩兵之計,乘機進行積極防禦的部署。天聰元年(明天啟七年,1627年)三月,後金戰敗北韓之後,即嚮明朝提出以山海關為疆界,並索取重金,於是議和談判破裂。

    五月初六日,皇太極以明人於錦州、大淩河(今遼寧錦縣)、小淩河(錦縣東南)築城屯田,沒有議和誠意為由,率領後金兵5萬多人攻明,初七、初八兩日渡過遼河,兵鋒直指錦州。

    袁崇煥對皇太極的進犯預有準備。他將兵力部署在關外200裡地段上,使後金兵不得接近關門。同時,“用遼人守遼土,且守且戰,且築且屯”,撫綏蒙古,“大段堅壁清野,以為乘間擊惰,以為隨機應變”,採取戰與守、築城與屯種、堅壁清野與乘虛出擊相結合的戰略指導。

    結果,在一年多的時間內,關外以寧遠(今遼寧興城)為中心,以山海關為後盾,其間中前、中左(今遼寧塔山)、中後(今遼寧綏中)、前屯、寧遠、錦州、大淩河諸城,珠聯璧合,寧錦防線更加嚴密堅固。

    後金兵渡遼河西攻的警報傳來,明朝緊急調整兵力部署:命滿桂移駐前屯,孫祖壽移屯山海,宣府黑雲龍移守一片石,薊遼總督閻鳴泰移鎮長城,趙率教固守錦州,袁崇煥往寧遠居中排程。朝廷調發12萬兵馬,其中4萬守山海關,8萬守關外。

    另以6萬分守前屯、寧遠、中後、中右四城。在此四城中,寧遠最為重要,關係到整個遼西戰局的安危。此外,還從關內各重鎮調集兵力支援遼西戰場。五月十一日,後金兵抵錦州,四面合圍。皇太極見明軍有備,先遣使勸降,但守將趙率教回答:“城可攻,不可說也。”

    2、戰爭經過

    於是,皇太極命後金兵分兩路,拽戰車,抬雲梯,輪番進攻西北二面。趙率教、左輔、朱梅等督率守軍英勇奮戰,炮火、矢石如雨,從辰時(7~9時)戰至戌時(19~21時),終將後金兵擊退。皇太極受挫後,一面派人回瀋陽調兵增援,一面遠距離圍困錦州。

    袁崇煥認為“寧遠兵不可動”,他一面發騎兵襲擾,遣水師東出牽制,一面請求朝廷調兵增援。次日,皇太極又以騎兵圍城,環城而行,但攻城無任何進展。十六日,滿桂從山海關駐軍中選出1萬精兵增援錦州,於爪籬山與後金兵遭遇,經激戰傷亡慘重。

    二十五日,後金援兵至,休整一日。二十七日,在皇太極的率領下,後金主力轉攻寧遠,僅留少數兵力監視錦州明軍。

    二十八日清晨,後金兵馳至寧遠,於城四周紮營,對寧遠實施包圍。袁崇煥早有準備,他命監軍劉應坤、副使畢自肅督將士登牌固守,城外前掘深壕,後列車營,以拒後金兵。滿桂率援兵於城外助守,總兵孫祖壽、副將許定國於西門紮營,副將尤世威於城東二里列陣。

    皇太極令迫近城垣的後金兵後撤,企圖誘明兵出城,然後一舉殲滅。但明兵堅守城池,皇太極企圖強攻。代善、莽古爾泰、阿敏等記取努爾哈赤兵敗寧遠的教訓,皆以“距城近,不可攻”為由,力勸皇太極“勿進”。皇太極卻說:“昔皇考太祖攻寧遠不克,今我攻錦州又未克,似此野戰之兵尚不能勝,其何以張中國威耶?”他不聽勸告,親自率軍攻城。

    明寧遠守兵奮起抗擊。城下,車營都司李春華等部的“紅夷”、“木龍虎”、“滅虜”等火器齊發,滿桂、尤世威又率步騎兵奮勇衝殺。城上守軍在袁崇煥的直接指揮下,發威力更大的“紅夷”大炮轟擊,並激勵將士誓死守城。在激戰中,後金兵死傷數千人,“屍橫滿地”,皇太極的大帳被炸燬,貝勒濟爾哈朗、薩哈廉、瓦克達俱受重傷,遊擊覺羅拜山、備禦巴希等被射死。

    皇太極見“死者益眾,乃撤兵歸,終夜東行”。

    六月初,皇太極率兵重新攻打錦州,又遭失敗。後金軍傷亡慘重,士氣低落,加之天氣炎熱,部隊大量減員。皇太極見取勝無望,遂下令撤退,於六月十二日回到瀋陽。這是後金軍在關外繼努爾哈赤於天命十一年寧遠兵敗後的第二次慘敗。

    二、皇太極失敗原因及帶來的後果

    寧錦之戰,後金失敗的主要原因,在於皇太極忽視了明軍寧錦防線的存在,在戰略戰術上重蹈以騎射攻城的覆轍。孫承宗、袁崇煥多年經營的寧錦防線,在第一次寧遠之戰中已初見成效。

    戰後,袁崇煥又以寧遠、錦州為重點,慘淡經營,使寧錦防線成為後金八旗難以逾越的障礙。而皇太極卻仍然沿用努爾哈赤時的老一套打法,以騎射攻堅,這就決定了其必然失敗的命運。

    此外,在兵力對比上,後金至多不過五六萬人,與明軍投入戰鬥的兵力多達9萬人相比處於明顯的劣勢;在作戰時機選擇上,時當盛夏,遠端奔襲,兵士疲勞,士氣低落,加之缺乏思想準備和物質準備,倉促上陣,也決定了後金的失敗是不可避免的。

    寧錦之戰形成了明與後金在遼西戰場的對峙局面。雄心勃勃的皇太極受到沉重打擊,難以繼續西進,他所面對的內外形勢極其嚴峻。就後金內部情況而言:

    第一,滿洲貴族與廣大漢族人民之間的矛盾嚴重。

    努爾哈赤在奪佔遼東的過程中,對廣大漢人進行殘酷的奴役和屠殺,每征服一地,““抗拒者被戮,俘取者為奴”。天命三年(明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努爾哈赤攻佔撫順後,即拆毀該城,並燒殺搶掠,將所獲30萬人充作奴隸。在佔領薩爾滸、鐵嶺、遼陽、瀋陽時,都進行過程度不同的屠殺,未被斬的也充作奴隸。

    這種民族屠殺和民族壓迫政策,激起了漢族人民的強烈反抗。特別是在八旗兵出征作戰時,漢人在後方滋事,乃至用武裝鬥爭進行反抗,使後金統治者受到嚴重威脅。

    第二,後金農奴主與農奴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

    農奴除了在田莊進行繁重的耕作以外,還要服差役,因承受不了農奴主的經濟剝削和政治壓迫,被迫逃亡和進行反抗。因此,後金統治者非但得不到農奴對戰爭的支援,反而使後方更加動盪不安。

    第三,滿洲貴族內部汗權和王權的鬥爭也日益激化。

    努爾哈赤死前,因繼承人褚英被廢,為協調與解決後金統治集團內部爭奪權利的矛盾和鬥爭,制定了八和碩貝勒共議朝政的制度。這種帶有軍事民主制殘餘的制度,非但不能適應當時社會的需要,反而加深了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

    後來,他又安排九王多爾袞(第十四子)繼承汗位,以大貝勒代善(第二子)攝政,但努爾哈赤死後,諸子不遵遺命,兄弟間爭奪汗位更加激烈,最後四王皇太極(第八子)憑藉手中的兵權,再加上代善的支援,終於取得了汗位。然而,其他諸王卻一直心懷不滿,汗權與王權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

    第四,後金軍隊由於長期征戰,厭戰情緒日益嚴重。

    八旗兵兵士馬匹、軍器的置辦,多數負擔不起,致使不少人“賣牛典衣,買馬制裝,傢俬蕩然”。因此,八旗兵的戰鬥力大大削弱,實難再戰。

    第五,連年征戰使生產力遭到嚴重破壞,社會經濟狀況更加惡化。

    後金兵的屠殺和搶掠,使百姓驚恐不安,無法從事正常的生產。皇太極即位不久,又遇上荒年,糧食奇缺,物價飛漲,鬥米價高達銀8兩,以致“國中大飢”,甚至出現了“人有相食者”的慘象。社會秩序混亂,盜竊、搶劫、兇殺等時有發生。

    皇太極嘆息說:“今歲國中因年飢乏食,致民不得已而為盜耳!”

    外部形勢,也很嚴重。西邊的蒙古諸部尚未統一,察哈爾部林丹汗還依附明朝。蒙古東接後金,南與明朝毗連,在後金與明的軍事鬥爭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努爾哈赤時,雖與喀爾喀五部結盟,諸部表示支援後金反對明朝,但只不過是一種鬆散的關係,在後金對明作戰時並沒有多少支援的行動。

    只有科爾沁部,因其受察哈爾部威脅,對後金進行過有限的支援。東邊的北韓仍與明朝關係密切,在薩爾滸之戰中曾派兵支援明朝。儘管後金對北韓極力拉攏,北韓仍然站在明朝一邊,敵視後金。

    面對以上內外形勢,漢官張弘謨說,後金“家邦未固,亦有不得不回之勢”。皇太極也深感憂慮地說:“今漢人、蒙古、北韓與我四境逼處,素皆不協,且何國不受討於我,積釁既深、輒相窺伺。”

    他清醒地認識到,一旦明、北韓、蒙古三方採取聯合行動,後金將置於十分危險的境地。

    (正文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圓圓的眼睛,全身長著刺,鼓起來像皮球的魚叫什麼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