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l遺失的美好l
-
2 # 周泳霖
我覺得這三科只是有一小部分的國學內容,應該專門開設國學學院,加大國學課程內容的設立,從幼教開始學習普及國學知識,到了大學設立國學高等教育課程!
大力宣揚學習並消化吸收國學課程,才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從本質上去改變華人的思想現狀,從根本上用傳統文化去改變人的各種不良想法和行為,讓中國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獨樹一幟!
我覺得這三科只是有一小部分的國學內容,應該專門開設國學學院,加大國學課程內容的設立,從幼教開始學習普及國學知識,到了大學設立國學高等教育課程!
大力宣揚學習並消化吸收國學課程,才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從本質上去改變華人的思想現狀,從根本上用傳統文化去改變人的各種不良想法和行為,讓中國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獨樹一幟!
語文學科大約是中國各級學校裡最不受待見的學科之一了,因為在學校考試中,再混日子的學生,只要稍微認真答了,語文成績就不會怎麼差,但想要得到高分,即便找所謂名師輔導,也很難見效果。所以,某些先知先覺的名校乾脆就大刀一揮,把語文課時砍下一截。反正多些少些課時,語文成績都沒甚差別,還不如多留些課時給容易見效的科目。所以,可以預料,即便是未來幾年中高考語文總分和分量都會明顯增加,但這個前提並沒有變化,語文學科的尷尬地位會依然如故。
很多家長都困惑,花了不少金錢和精力去補習孩子的語文,可是基本上效果很不明顯。相反,理科類科目和英語,卻效果一般都比較明顯,這是為什麼呢?
聯絡到高中文理分科的選擇上,同樣是很多家長都堅決主張孩子學理科而不是學文科,道理很簡單,理科實用,有利於就業,甚至連國家領導人都大多出自理工科領域嘛。
這一系列都情形都表明,中國的語文、文科都岌岌可危。但很弔詭的是,小小的臺灣,在面對大陸的優勢不再之後,僅剩的優勢心態又是“文化”,而這也是眾多遊覽過臺灣的大陸人所認可的。一方面輕視語文和文科乃至文化,另一面又承認自己的文化差距並且嚮往臺灣文化。幾乎是可笑而詭異的心理 分裂。
甚至於,今天的大陸,連文青都成了嘲諷的標記和物件,更不用說詩歌的社會性衰弱,詩的國度,已經成為詩的荒漠,梨花體、新聞體等光怪陸離都能喧囂一時。
沒有標準,沒有方向,迷茫成了中國大陸的最大文化標誌!
但是,回頭向歷史深處看去,數千年的中華歷史,絕對是燦爛的文化史,這種燦爛,不僅是對中國的現在,而是世界範圍性的燦爛。中國的治國傳統,也一直是文人治國,而非擅長理工的的匠人治國。再看看如今大陸的精神信仰的潰敗和缺失,曾讓歐洲啟蒙運動領袖們都仰慕不已的華夏文明,竟然衰敗如斯,讓人不得不沉重嘆息。
問題到底出在哪裡?已經過去的歷史不必糾結,就今天而言,到底是哪些因素阻礙了中華文明的繼承和發揚?
文明的傳承的最根本因素在於教育,看看今天中國大陸的語文學科的處境就能明白,中華文化的衰敗幾乎是必然的,傳承的根基都已經潰爛,所傳承文明如何能不衰敗。
那麼,回到最根本的中華文化傳承根基上來,大陸的語文學科為何如此衰敗?
主要在於兩點:一是學科內容設定。
現在大陸語文學科的學習內容,從小學一直到大學,都以文學為主。語文的學習目標定位在表達和溝通上,最多隻是準確和生動的層次區分而已,但這樣的狹隘定位,恰恰使得最重要的文化學習精髓——智慧的傳承徹底失去了位置。文明傳承的真正含義是智慧的傳承,當語文純粹變成了當下的個人的生活表達和溝通以後,數千年的古人智慧就被遺忘在歷史和古籍的深處,無人問津。而反過來,這種狹隘定位也使得語文缺失了厚重的智慧內涵和鮮活的時代認知,茫然和淺薄就成了語文的深刻標記,自然被民眾厭惡乃至遺棄。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居然就成了今天中國大陸語文學科的最深刻和恥辱的標記。
清代傳承漢文化,修《四庫全書》,經、史、子、集,顯然是由重至輕的順序排列,今天的文學屬於文集的範疇,也就是集部,屬於排在最末尾的位置,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今天的語文學科,學的幾乎都是中華文化的最末等的內容,本末倒置,如何能有好的結果?
文學從本質上來說,屬於藝術的範疇,而藝術的屬性天然是娛樂性,至於另一個屬性教化性,則是文化精英利用藝術的娛樂性來教化民眾時附著在藝術上的,是後天的屬性。如果不能“文以載道”,文學永遠都不能成其為學,只能是文藝。這恰恰說明了小說何以稱“小”,而宋詞的小名是“詩餘”,李白為何失意終生,宋神宗為何用王安石而非蘇軾來治國。
文化包括了文學,而文學,遠不是文化的全部,甚至根本不是主要內容。
當然,在大學階段,情況稍有不同,但也沒多大差別,大學中文系的確有不少的經史子的內容設定,但卻依然主要是從末節而非精髓的文學的角度來加以認識和處理的,至於其他專業的大學語文就更不必說了。後來的文史合流的改革,也並不能根本上改變中華文化傳承斷流的趨勢。
這樣背景下,中國大陸的文明傳承的衰敗就成了必然結果。
語文學科衰敗的第二個原因,在於考核標準的偏廢。
現在語文考試的內容除了大雜燴的基礎和閱讀以外,一個很重要的核心是作文,雖然閱卷標準上文思並重,但由於社會思想的混亂和學生實際生活的蒼白,實際上語言的藝術性成了心照不宣的更主要標準。這也使得語文寫作在很大程度上成了為藝術而藝術的文字遊戲,成了找不到出路的泥濘沼澤,深陷而無法自拔。
如今在各級學校裡,語文成了女生的優勢科目,根本的原因也正在於此。但對學生而言,有語言天分的孩子為藝術而藝術地茫然,缺乏語言天分的孩子則近乎絕望,再加上語文課堂枯燥的應試化教學,語文被普遍的厭惡和排斥就成了必然的命運。
根子上就爛掉了,再指望能結出絢爛的文化之花,只能是鏡花水月的白日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