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語境思維

    我們很容易陷入迴圈論證,似乎我們無法跳出哥德爾不完備定理的陷阱,果真如此麼?

    我認為,隨著物理公理集的不斷完善與術語體系的不斷標準化,不完備定理會越來越弱。

    還得從形式邏輯與語義學談起。眾所周知,概念是形式邏輯的基本工具,概念有外延與內涵二要素。

    外延(denotation),是對外界事物的唯一基本義,是非主觀的。

    內涵(connotation),是在外延基礎上的若干引申義,是偏主觀的。

    如果基本義被引申,就會發生牽強附會,就不再是原義,就可能失真或畸形,此稱“引用致畸”效應。

    下面,我用“→”作為引申/引用符號,舉例說明引用致畸,這個語言固有的瑕疵。

    顯然,經過數學的三次拓撲,可測定的球→不可測定的點,唯物性→唯心性。這是引用致畸的幾何學證據。

    引用致畸是哥德爾不完備定理的一大成因。為了避免或減少語言的內在缺陷,不妨規定:

    外延性的術語,叫“一級術語”,是被足以見證的真實存在。例如,宇宙,地球,實體,體積、空間,真空,運動,旋轉,自旋,旋進,進動,震盪,漂移,引力,電場,磁場,電流。

    最近的引申義,叫“二級術語”,是從一級術語派生的等真存在。例如,從運動派生的時間、路程、速度、角動量、能量。從引力與體積派生的質量、密度、梯度。

    較遠的引申義,叫“三級術語”,是未必存在的主觀聯想。例如,從“能量”派生的效能、功夫、功能、效能。從“引力”派生的魅力、魄力、說服力、領導力、理解力、抗辯力。

    現在可以回到本題了。大哲學家康德認為,時間是主觀範疇。我想,其理據是不充分的。用引用致畸規則,也許別開生面。

    宇宙是存在的,存在是物質的,物質是運動的——這是第一性原理。顯然,這個命題中的四個術語——宇宙、存在、物質與運動——都是一級術語。

    運動,可引申為速度,作為二級術語。而速度=路徑÷時間,因此,時間也是二級術語。時間可視同運動的客觀存在,反映了人類認知運動的數學智慧。

    用時空兩個參量來反映複雜的運動是很厲害的。若沒有時間是無法摹寫運動的過程與狀態。

    我想,有人發明“去時間”與“去引力”的物理方程,是不可能簡潔而高效的。

    量子論的不確定原理,是否定時間或因果律的典型案例。廣義相對論的引力場方程,是用幾何空間張量場否定真空場引力的典型案例。

    就科學思維的本質而言,“去時間”與“去引力”,都不是唯物主義的物理思維,而是唯心主義的純數學思維,數理能分家麼?

  • 2 # 解惑去疑

    時間是描述物質運動過程和事物發生,演變過程的形式與展現,是一系列現象,事件的線形展開,或者說是記述。一些無需時間的或需極少時間的運動,事件發生過程,或無任何邏輯上先後順序的事物,事物是過程的時間邏輯,也就無所謂時間了。你我在同一晚做的夢,夢裡的事件無任何時間邏輯。對光子來講,萬事萬物均無時間邏輯,宇宙對光子而言都是定格的,死寂的,不變的。但對不同參照贏觀察者而言,宇宙又是按不同快慢發生演化的。這事不從根上真理解廣義相對論,是難以接受和理解的。我們共同慢慢學習,體會吧。

  • 3 # 科普新視界

    不,只要有速度,就一定有時間!

    因為速度等於距離除以時間。

    這是基本物理定義,如果脫離了這個定義,你們可以把那個運動狀態的描述量另外定義一個名詞,請不要叫速度。

  • 4 # 沙沙狐狐

    答:問題1. 任何運動速度的世界裡,時間都是存在的。

    問題2. 量子力學裡的結果決定原因,其實就是“機率事件”的一種“預言”。形象地說,就是當我知道袋子裡裝了幾種球的數量時,我就可以算出每次摸到什麼球的機率,並且,有時候判斷得十分準確!

    問題1. 什麼是“時間”和“速度”?

    我們把地球自轉一週期定義成24小時,把1小時的1/3600定義成1秒,這樣,1秒鐘就是地球自轉15’角度的時長。

    “年月日時分秒”是我們常用的時間單位,而“秒/s”則是物理學的最基本量綱之一。

    我們還有更小的計時單位,毫秒、微秒、納秒,皮秒、菲秒,阿秒等,從1/10^3s到1/10^18s。

    我們把物質的變化程度與時間的比值稱為“變化率”,或“變化速度”,數學上就是對時間的一次導數!比如,V=S/t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行程速度/位移速度”。

    唯物主義認為,任何物質都是變化的,任何變化都有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我們能觀察到的、大而且遙遠的事物,其變化極為緩慢,有的恆星也許在幾萬億年也看不到多少變化,所以,我們認為其變化速度(幾乎)為零;而有些小的、和快速移動的物體,我們看不清楚,或是根本就看不到,當然,也就不清楚其變化率/速度了。也就是,在微觀世界裡,量子並不是沒有速度和變化率,也不是不存在時間,而是限於目前的技術條件,我們觀測不到其變化情況。也計算不了其變化速度。

    問題2. 量子力學只是研究量子的一種波動狀態,而不是研究量子的變化情況。

    量子理論認為,“微觀世界裡,粒子不是檯球,而是嗡嗡跳躍的機率雲!”這個“雲”的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但又“測不準”和符合機率結構。於是,薛定諤、狄拉克等人就構建了量子運動狀態的數學表示式和狀態函式(波函式、機率幅)。這個狀態函式的任意線性疊加仍然代表體系的一種可能的狀態。於是,量子化問題就歸結為薛定諤波動方程的求解問題。

    通常地,“量子力學並不對一次觀測確定地預言一個單獨的結果。而是預言一組可能發生的不同結果,並指出每個結果出現的機率。也就是說,如果我們對大量類似的系統作同樣地測量,每一個系統以同樣的方式起始,我們將會找到測量的結果為A出現一定的次數,為B出現另一不同的次數等等。人們可以預言結果為A或B的出現的次數的近似值,但不能對個別測量的特定結果做出預言!”

    因此,量子力學只是以一個“波動方程”“擬合/預測”了量子的波動狀態,如果與某個粒子運動狀態吻合,則是疊加態/糾纏態,否則,就是塌陷/塌縮。

    在這裡,我們並沒有研究量子的生命週期,或能量與質量的增減變化與時間的比值,也就不存在時間和速度的問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樣配置的電腦可以暢玩大型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