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噫籲嘻

    無數投資大回報小的影片的案例足以證明劉德華的一句歌詞:付出等於收穫,那是自以為!是正確的。砸錢能解決的問題,那都不是問題!

  • 2 # 佛系影片集

    首先這句話肯定是否認。投資成本根據電影公司按實際需要支出的全部估算費用、小資也能拍出好電影,一部好電影除了投資還需要編劇,導演、演員、道具、配音、製片、等幕後工作人員等!所以一部好電影不是根據投資成本的高低來評價電影的好壞!

  • 3 # 浪潮電影

    下面來舉幾個投資很大最後卻失敗的例子,這些是投資者不願提起的黑料。

    《阿修羅》

    電影《阿修羅》號稱投資7.5億,集合了梁家輝和劉嘉玲一帝一後,以及吳磊這個當紅小鮮肉,號稱是中國版的《魔戒》,但是最後電影市場卻給了他當頭棒喝,不僅沒能創造票房奇蹟,甚至因為票房慘淡不得不臨時撤檔,來日再戰。

    《封神傳奇》

    和《阿修羅》有著異曲同工之處,同樣是投資巨大,陣容豪華,基本上涵蓋了香港一線男影星。但是3億元的最終票房讓投資方鎩羽而歸,中國式的魔幻電影已經成了電影市場上的天坑,一般都碰不到。

    另外,舉一些投資很少卻取得巨大成功的例子,這些案例給了資本市場一個響亮的耳光。能夠擁有市場、擁有觀眾認可的從來不是資本,而是藝術。

    《驢得水》

    《驢得水》是一部小品式黑色幽默電影,也是開心麻花出品的電影之一。這部電影雖然投資很小,但是憑藉自身的高質量得到了觀眾的認可,成為2016年國內最佳電影。《驢得水》最終票房1.74億,但是投資卻僅僅1000萬元,476%的收益率讓《美人魚》都高山仰止。

    《心迷宮》

    中國電影市場近些年佳作頻出,而投資僅百萬的《心迷宮》最終憑藉口口相傳,獲得了過千萬的票房,雖然稱不上亮眼,但是帶來的口碑效應不可小覷。用百萬元拍出了億元電影才有的質感,也是中國電影的良心了吧。

    其餘的如《失戀33天》、《瘋狂的石頭》等等皆屬此列,成功的例子不勝列舉。

    小成本電影也能拍出不一般的韻味,高投資電影能夠帶來不同尋常的觀影體驗。一面是藝術,一面是商業,不矛盾。

    我們並不是說好的電影一定是小成本電影,其實商業電影的高投資也是物有所值,如今的特效製作也是燒錢的方面,更不用說明星陣容能夠帶來的直接票房收入了。所以,電影成本並不是越來越好,量體裁衣便是最好的選擇。

    在電影市場,金錢的唯一作用,就是幫助藝術和想象力發揮最大的力量。而金錢本身,毫無意義。

  • 4 # 遠方的聲音1

    未必 商業電影的普遍規律是這樣 但是在這個時代 小人物也可以拍出大電影 在世界媒介傳播中 出現過很多非常優秀的高質量電影 電影不在是專家獨有的玩具 雖然在中國還沒有充分體現 但在不久的將來相信會有很多年輕人會製作出優秀的電影作品

  • 5 # 默爺侃電影

    從我的角度來看不是,主要看你需要的電影是如何的,成本高確實可能高製作,但是也有可能錢全在明星費用上,但是其他內容極爛。

    我個人比較看好的是電影投資在編劇上,也就是電影的靈魂,劇本,劇本好了,演員才是輔助。比如我最近看的一個電影6個人出演,但是感覺科幻燒腦很不錯

  • 6 # 北漂錢幣收藏

    高資金的投入可以保證電影有較高質量的畫質,配音,配樂,剪輯,特效等等。這些對電影本身很重要,卻不能保證口碑,題材,劇情是否耐人推敲,小成本成功的電影數不勝數,在電影文化極速發展的當今,觀眾愈來愈追求精神上的滿足,相比之下,高投入的視覺特效並不被觀眾叫好,天女散花還不如畫龍點睛,縱觀這幾年的影視文化,觀眾更加青睞於對人性探究的題材,例如年度口碑佳作《我不是藥神》《一出好戲》等等,所以高投入的電影,請來的天價小鮮肉、知名特效團隊、儼然已經不是支撐一部電影的中流砥柱,而是劇情的設計,人性的反轉,這些只需要好的演員。

  • 7 # 丁明念響

    從機率上來說成本高等於好電影的機率也高,但是歷史上包括近年來的黑馬現象都是有的,只不過相對機率小點。因此投資影片成本是否越高越好只能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

    先來說投資成本高的電影收得的回報也不會少,用時五年投資達2億美金的《泰坦尼克》從全球捲走了18億的票房,當年為了重現風采,攝製組幾乎是 1 : 1 比例的複製了一個泰坦尼克號模型,並搭建在墨西哥海濱小鎮羅薩里託的那個佔地8英畝的水池中,最終聞名世界的災難重現加上悲劇的愛情故事取得了巨大成功。

    還有一些高成本高回報的:

    《阿凡達》(2009年)2.61億美元,票房27.88億美元

    《黑暗騎士:黎明升起》成本2.57億美元,票房10.84億美元

    《 加勒比海盜3:世界的盡頭》(2007年)3.42億美元,票房12.6億美元

    這個名單很長,在高成本的燒錢模式下,質量和效果有了足夠的保證,多數取得了驕人的戰績。

    當然也在運氣不佳的,如《埃及豔后》(1963)3.4億美元,票房2600萬美元,這部電影差點讓20世紀FOCUS公司破產;《逃出克隆島》(2005)成本1.26億美元,票房3581萬美元。

    而哪些黑馬,在歷史上和當下都不缺少。

    《瘋狂麥克斯》1980年,製作費用20萬美元,票房1億美元。

    《異形》1979年,成本僅1100萬美元,最終全球票房報收1.83億美元。

    中國的一些小成本大回報的電影:

    《瘋狂的石頭》(2006年),成本300萬,票房2534萬;

    《瘋狂的賽車》(2009年),成本1000萬,票房1.1億;

    《夏洛特煩惱》(2015年),成本2100萬,票房14.42億

    相比較而言,美國的商業大片製作成本是越來越高,同樣在成本保證的基礎上,從機率上來說回報是可觀的,中國相對於美國電影成本還是小兒科,不過黑馬倒是也不少。

    所以若是以成本來判斷是否越高越好,目前來看還不能下一個決斷,畢竟黑馬這玩意在什麼年代都會冒出來,科學判斷是被證偽的,只要有一個特殊,那麼就沒辦法下定論了,關鍵是如何走心的生產一部優秀的電影出來,高成本只是其中一個優勢罷了。

  • 8 # 創秋

    首先電影行業的投資和票房賣的多少並不是成正比,一部影片內容題材和演員整容很關鍵,再有就是後期製作了,內容決定了觀眾的觀賞需求,明星陣容決定了前期的票房影響力也可以說演員的自帶流量有多少,拍攝和後期製作直接影響到觀賞效果,這三個方面如果都能達到了,剩下的就是根據劇本內容所涉及到的其他各項費用的投資了,中國產劇也有很多投資不過百萬票房收入千萬案例,也有很多投資千萬最後連稽核都沒透過的或者票房收入大虧的,所以電影的投資還是需要謹慎,有時候也要有運氣的成分

  • 9 # 酸甜無花果

    一部影片的成本不僅僅包括導演,編劇,攝像,演員,場景,拍攝,食宿等費用,還包括市場營銷以及宣發費用,每部電影會根據概念的不同,可以分為小成本電影,中型製作製作電影以及大型製作電影。

    眾所周知,電影投資說到底就是電影加上投資,顧名思義就是透過投資電影從而獲利的一種方式,隨著最近幾年中國電影市場的告訴發展,電影投資逐漸得成為大眾青睞的一種投資渠道。

    這就到達第一步選電影啦,電影的選擇是整個投資的命脈,一部好的電影可能像《戰狼三》或者《我不是藥神》一樣給你十幾倍乃至幾十倍的收益,也可能像《又見前任》樣讓你入不敷出,所以怎麼樣選擇一部好的電影使我們必須好做的。

    無以還是從票房預估、對標作品、明星陣容、製片的專業程度、演員的陣容和電影型別的甄別加以判斷;型別方面:現在的電影投資可以說當屬於喜劇和軍事;科幻和港臺警匪劇緊跟其後;其次是家庭劇和愛情等等。至於這個電影是否具備正規性,就需要我們到廣電總局中查找了。

    然後就說到投資,投資需要注意的就一點風險問題,由於受到金融投資的影響,導致很大一批人對電影投資產生了一些誤區:電影投資的風險主要是跟其製作成本有關。

    這裡的成本是指跟它的演員陣容,型別(一般科幻類需要的製作成本偏高,愛情類的偏低)、製片人、場地市場、宣發門檻都是製作成本相匹配的。畢竟你不可能隨便拿一部沒有一線參演並且特效少的電影,硬生生說它的成本幾個億,這無疑是弄虛作假。

    投資成本小回報率高的的例子網上有很多,果子找出了幾個:

    《驢得水》投資1500萬,票房17200萬,票房回報11倍以上;

    《泰囧》投資4000萬,票房126700萬,票房回報31倍以上;

    《西遊記之大聖歸來》投資7000萬,票房95600萬,票房回報13.7倍;

    《羞羞的鐵拳》投資7000萬,票房220000萬,票房回報31倍以上;

    《夏洛特煩惱》投資1000萬,票房143900萬,票房回報143倍以上;

    可以看出,小成本的電影風險小,更容易回本,比較適合新手來投資;大成本的像兩三億成本的那種早就被內部消化完了,根本不可能輪不到我們來喝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CarKey是一項什麼功能?蘋果什麼時候會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