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吹破天

    人都有老的時候,教育家只有老的才說明桃李滿天下。歷代教育家,國內外教育家,誰見過塑像雕像用青壯年的時候的形象的。

    錢鍾書先生在《圍城》裡就說過,科學家像酒,越老越醇香。科學像女人,越年輕越好。

    就是這個道理。

  • 2 # 史無止境

    聖人孔子是帥哥還是“恐龍”?孔子是中國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所創立的儒家學說從漢武帝開始,便登上了“獨尊”地位。從那時起,儒家學說開始和封建專制融為一體,為歷代王朝所尊崇和利用,並不斷豐富它、完善它、發展它,使儒學成為一門包容哲學、倫理學等諸學科的綜合性學說,對民族性格和民族心理的形成起到了重大作用。儒家學說滲透到社會各個層次、各個領域,不僅影響了兩千多年數十代人,而且它的輻射影響遠及北韓、日本、東南亞諸國。千百年來研究儒學的專家以及愛戴孔夫子的人們都關心一個問題:孔夫子到底長什麼樣子?

    孔子距離我們兩千多年了我們今天所見到的孔子形象,都是後世想象而來。實際上,在孔子去世後近三百年時間裡,他一直保持著布衣學者的身份,直到公元前195年,漢高祖劉邦到山東時祭祀過孔子,並封孔子九代孫孔騰為“奉祀君”。後來,漢武帝劉徹“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孔子的地位越來越高,歷代帝王紛紛對孔子及其子孫加封加號,各種孔子的畫像才紛紛出現。那麼,真實的孔子長得什麼樣子呢?

    為《史記》作索隱的司馬貞描述說,其體態好像倒過來的屋頂。名之曰丘,固當。當然,這是司馬貞的說法。其實他叫孔丘,還有一個說法,說是他的父母為求一子,禱於尼丘,故生下他後,便名之為丘,字之為尼,又因排行第二,叫仲尼。有關孔子的身高,司馬遷的《孔子世家》裡,稱“孔子長九尺有六寸,人皆謂之‘長人’而異之”。按西漢尺23.1釐米計算,是2米21,在平均身材不高的古代,孔子如果長得如此偉岸,在他死後,他的弟子子貢、宰予等肯定不會忽略這個足以顯示“聖人”高大形象的資料,在他們的言論中會有所提及。

    而《春秋演孔圖》對孔子的相貌記載則是:

    “孔子長十尺,海口尼首方面,月角日準河目,龍顙鬥唇,昌顏均頤,輔喉駢齒,龍形龜脊虎掌,肩修肱參膺,圩頂山臍林背,翼臂汪頭阜脥,堤眉地足,谷竅雷聲,澤腹修上趨下,末僂後耳,面如蒙共,手垂過膝,耳垂珠庭,眉十二採,目六十四理,立如鳳崎,坐如龍蹲,手握天文,足履度宇,望之如林,就之如升腰大十圍,胸應矩,舌理七重,鈞文在掌。胸文曰:‘製作定世符運’。”

    東漢的王充在《論衡》裡說“黃帝龍顏,顓頊戴午,帝嚳駢齒,堯眉八採,舜目重瞳,禹耳三漏,湯臂再肘,文王四乳,武王望陽,周公背僂,皋陶馬口,孔子反羽”,意思是黃帝長得像龍,顓頊的頭上長角,嚳的牙齒連成一片,堯的眉毛有八種顏色,舜的眼睛有雙瞳,禹的耳朵有三個孔,湯的胳膊上有兩肘,周文王有四個乳房,周武王眼高可以看見頭頂上的太陽,周公旦駝背,皋陶的嘴像馬,孔子圩頂。其他如《孝經鉤命訣》、《孝經援神契》、《白虎通》、《荀子》等都有類似描述。

    這種對孔子相貌的描繪自然有誇張成分,近代史學家顧頡剛先生在《春秋時代的孔子和漢代的孔子》一文中就澄清了這個事實:“到了漢朝,真是鬧得不成樣子了。我們只要把緯書翻出一看,真是笑歪了嘴。他們說,孔子身長九尺六寸,人皆稱他為長人…”孔子“長九尺有六寸”大概是漢初一些儒生們臆想的“傑作”。司馬遷撰《孔子世家》,卻還是採信了“身長九尺六寸”之說。於是,緯書裡的臆語就成了史籍中的正式記載。在孔子的老家孔府中,有一份檔案描了孔子的形象,還說到了孔子的腰圍:“先聖身長九尺六寸,腰大十圍。”所謂圍”,《辭海》如是解釋:“計量圓周的約略單位,即兩手的拇指和食指合攏的長度。亦指兩臂合抱的長度。”按照這種標準,“十圍”是三米了。這顯然是不可能的。

    根據《孔子家語》的記載:孔子到鄭國時,與弟子們失散而獨自站立在東邊的城門外。這時弟子們急忙地要尋找老師,附近的人們瞧見這些年輕人似乎正在找人,便上前對其中的子貢說:“我剛才在東門外看見一個人,身高大約是九尺六寸。濃眉大眼,額頭寬寬大大的。他的頭看起來有點像堯,脖子像皋繇,肩膀倒有點像子產,可是腰部以下卻像大禹,只是似乎比較矮了一點。他的樣子看起來似乎很狼狽,像條喪家之狗呢!”於是,子貢便帶領著其他的弟子,在東門外找到了孔子。並把鄭華人對他的描述告訴孔子,孔子笑著說:“一個人的長相如何那不是十分重要的。但說我像條失去主人家的狗,倒是蠻貼切的啊!”孔子周遊列國想要施展抱負的過程並不順利,此時匆忙的行程中又與弟子們失散,所以神情看起來十分失意。這裡說孔子像喪家之狗,孔子非但不生氣,反倒欣然接受,可見孔子的幽默。而從鄭華人對孔子的描述,我們可以想象孔子的相貌確實不凡,因為堯、禹和皋繇是古代的聖王、賢臣,而子產更是鄭國了不起的政治家,說孔子長得像他們,可見孔子應該是很有聖人氣象的。

    孔子形象的變化也體現在畫像中,目前已知的最早的孔子形象是武梁東漢畫像石刻中的《孔子見老子圖》。

    漢畫像石中所出現的孔子,多半是一位學者形象。而流傳最為廣泛的版本,是唐朝吳道子所繪《孔子行教像》。這幅畫中的孔子寬衣博帶,不著官服,拱手站立,面目慈祥。傳顧愷之所畫《孔子為魯司寇像》中,孔子著官服、戴官帽,一副官員氣派,體現了孔子較高的政治地位,但也是面容和藹,一副“為政以德”之態。自宋元以後,孔子相繼被溢為“至聖文宣王”、“大成至聖文宣王”,其服飾便由公侯制進到帝王制。

    雖然我們在不斷探討孔子的相貌,但據歷史記載孔子卻不十分重視一個人的外表長相,從《論語》來看,孔子比較重視的,應該是一個人內在的品德修養!孔子真實長相雖然早已不可考,但他所創立的儒家思想永遠深植人心。談談你的看法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現在這個社會創業走哪條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