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榮耀歷史

    1、清朝王爵制度

    自劉邦之後,異姓不能封王便成了各個王朝的鐵律,清朝同樣如此,只有愛新覺羅子孫才能封王爵(蒙古諸王除外)。

    清朝最高王爵為和碩親王,第二等王爵為多羅郡王,第三等為貝勒,第四等為貝子。

    不像以前王朝,皇子出生幾個月就會被封王,清朝對爵位的授予非常嚴格。親王爵位只有作出重大貢獻的皇子才會被授予,而做出重大貢獻的愛新覺羅其他子孫最高被封為多羅郡王。其他的愛新覺羅子孫多為貝勒或者貝子,有很多人並沒有爵位。

    2、清朝的鐵帽子王

    清朝一共有12位鐵帽子王,其中8位是清朝開國功臣,另外4位是在清朝幾百年過程中做出突出貢獻恩封的。

    禮親王:代善,努爾哈赤的次子,把皇位讓給了皇太極,後來也擁立順治登基;

    鄭親王:濟爾哈朗,唯一一個非皇帝直系的親王,正藍旗旗主,順治登基時和多爾袞一起攝政;

    豫親王:多鐸,多爾袞的胞弟,立下赫赫戰功;

    肅親王:豪格,皇太極的長子,和多爾袞爭皇位,便宜了順治,同樣立下了赫赫戰功;

    莊親王:碩塞,皇太極的五子,消滅李自成和南明政權。

    克勤郡王:嶽託,代善的兒子,努爾哈赤的孫子,戰功赫赫好;

    順承郡王:勒克德渾,代善的孫子,屢建戰功。

    所以清朝初年的八大鐵帽子王,其中6位是親王,2位是郡王,而代善一脈佔了3個,算是沒有搶到皇位的補償吧。

    另外四個鐵帽子王分別是:

    恭親王:奕訢,幫助慈禧發動辛酉政變,從8位顧命大臣手中奪回了大權,所以被慈禧封為鐵帽子王;

    醇親王:奕譞,同樣幫助慈禧發動辛酉政變,但是隻是被封為親王,並不是鐵帽子王,但是他兒子載湉成為光緒皇帝后,他晉封為鐵帽子王;

    慶親王:奕劻,清朝最大的貪官,操辦慈禧60大壽有功,被封為親王,慈禧去世後,載灃執政,為了拉攏他封為鐵帽子王。

    整體來看,後面4位鐵帽子王的品質遠遠不如清初八大王,特別是最後面的三位,均是因為慈禧被封為親王,而且處於清朝末年,恭親王和醇親王的王爵只傳了2代,慶親王更是隻傳了奕劻一人,清朝便滅亡了。

    3、清朝滅亡時12位鐵帽子王的情況

    1912年,宣統皇帝頒佈退位詔書,清朝滅亡,在這個時間點前後,有影響力的鐵帽子王只有四位,分別是:醇親王載灃,時任攝政王,溥儀的親生父親,清朝實際統治者;

    慶親王奕劻,時任領班軍機大臣;

    恭親王溥偉,時任正紅旗滿洲都統等,手握軍權;

    肅親王善耆,時任民政大臣、理藩大臣等,是滿清重臣。

    其他的鐵帽子王要不就是政治話語權太低,要不就是無職無權。

    那麼這四位鐵帽子王對宣統退位有什麼看法呢?

    醇親王載灃,溥儀的親生父親,清朝實際統治者,辛亥革命之後,在袁世凱等一眾人等的逼迫下,同意宣統皇帝退位。雖然本人能力不咋樣,但是還是有著民族大義的,當初德國大使在北京被殺,他前往德國向徳皇道歉,拒絕給徳皇下跪,清朝滅亡後他多次拒絕日本人的招攬,後來還痛斥兒子溥儀做日本人的走狗。

    慶親王奕劻,清朝最大的貪官,危害程度遠超和珅,對於他來說,只要銀子到手了,管他清朝滅亡與否。他在做領班軍機大臣時,公然賣官鬻爵,將清朝一步步推向深淵,所以他死後,溥儀給的諡號是“謬、醜、幽、厲”等惡諡,讓其家人自己選一個,足見溥儀對他的厭惡。

  • 2 # 粥大仙的孤獨之旅

    首先我們要知道“鐵帽子王”的正式稱謂為“大清世襲罔替親王”,不是官銜,是一種特殊的爵位,意為世襲罔替,永遠不降級。

    清朝建立前期,只有隨努爾哈赤起兵,立下戰功的代善、濟爾哈朗、多爾袞、多鐸、豪格、碩塞、嶽託、勒克德渾八位,胤祥、奕訢、奕譞、奕劻是在清朝中後期因功勳卓著才被冊封。鐵帽子王權力大小,要視擔任的官職而定,所以有的鐵帽子王的後代,只是世襲了“鐵帽子王”頭銜和俸祿,而實際任職官位並不高,頂多只是一個衣食無憂的王爺,所以在皇帝退位這種大事上,他們不一定有發言權。

    溥儀退位時,十二個“鐵帽子王”分別是:

    醇親王載灃:光緒之弟,溥儀生父。溥儀繼位後成為監國攝政王,是大清王最後的實際統治者,最終同意退位。

    慶親王奕劻:歷任領班軍機大臣、總理大臣,辛亥革命後讓出內閣總理大臣職務給袁世凱,轉任弼德院Quattroporte。

    奕劻收了袁世凱兩百萬銀元的巨資賄賂,力主溥儀退位。

    奕劻死後屍體都臭了,溥儀就是不降諡號,後多方說和,溥儀才給出“謬、醜、幽、厲”四個字,讓奕劻家人挑。

    奕劻的家人無奈只好求取攝政王載灃,溥儀極不情願地賜了個“密”字,奕劻家裡人還想討個好聽點的諡號,但溥儀表示:愛要不要!

    肅親王善耆:歷任民政大臣、理藩大臣,日本特務川島芳子就是他的女兒。

    溥儀退位後,善耆把自己所有農田、森林、金礦、牧場等都抵押了出去,然後招募了大量土匪,進行軍事訓練,計劃在遼寧組織一支軍隊,聯合蒙古貴族千山和巴布扎布的部隊一起南下,合力拿下北京,然後建立一個“包括內外蒙古、滿洲三省和華北為一體”的大王國,請溥儀即位。

    小日本認為這個計劃不靠譜,否決了他的計劃,並且不許他輕舉妄動。最終善耆在窮困潦倒,深感復辟無望之下,鬱鬱而終。

    恭親王溥偉:奕訢之孫,歷任官房大臣、正紅旗滿洲都統、禁菸事務大臣等。

    溥偉堅持君主政權,堅決反對共和制度,組織成立宗社黨,企圖暗殺袁世凱。溥儀退位後,溥偉先避居京郊戒臺寺,後轉移到青島,打算勾結日本人,意圖在東北發起滿門獨立運動,最終溥偉是貧困潦倒,可憐巴巴的病死在了大連新華旅社,時年56歲。

    禮親王世鐸:代善九世孫,曾任軍機大臣、宗人府宗令、弼德院顧問大臣。世鐸膽小、見識淺薄,曾問外國是否也下雪被傳為笑談。

    鄭親王昭煦:溥儀退位時年僅十二歲,加上鄭親王端華、肅順都在祺祥政變中獲罪被殺,鄭親王世系早被邊緣化,根本無人理睬。

    溥儀退位後,他為了揮霍就開始變賣古玩字畫、文物珠寶、各種房產和田地,直至將祖宗陵寢周圍的古樹、將陵寢內的石料、木材一類東西等都賣得一乾二淨,最後竟盜賣鄭王墳內文物。

    承順郡王訥勒赫:曾任“鳥槍管理大臣”、閱兵大臣、正白旗滿洲都統、禁菸大臣。

    他同昭煦一樣也是著名敗家子,他死後,他的兒子文葵為了維持開支,將順承郡王府以75000塊現大洋,賣給了張作霖,後來張作霖入主北京,奉軍的總司令部就設在順承郡王府內。

    睿親王魁斌:曾任管宴大臣、鑲白旗滿洲都統、資政院議員。

    豫親王懋林:屬於典型的紈絝子弟,清朝滅亡後變賣祖宅。

    莊親王載功:曾任鑲黃旗蒙古都統。因其兄載勳鼓動義和團捕殺洋人,最後被賜自盡,自此莊親王一系一蹶不振。

    克勤郡王宴森:溥儀退位時年僅16歲,之後變賣祖產,一度淪落到當車伕。

    怡親王毓麒:溥儀退位時年僅十二歲,也沒有什麼發言權。

    豫親王端鎮:溥儀退位時年僅三歲,小屁孩一個。

    綜上:十二個鐵帽子王分為四類,奕劻堅決支援退位;善耆、溥偉堅決反對退位;載灃大局為重無力迴天不得不退位;其他人如同空氣。

  • 3 # 歷史讀白

    清朝初期,整個鐵帽子王也就有幾個而已,不僅如此,鐵帽子王是可以世襲罔替的。要得到這種待遇,必須要有特殊的功勳。清朝初年,曾以軍功分封了八位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可是到了後來鐵帽子王就越來越多了。

    清朝建立前期,只有隨努爾哈赤起兵,立下戰功的代善、濟爾哈朗、多爾袞、多鐸、豪格、碩塞、嶽託、勒克德渾八位,胤祥、奕訢、奕譞、奕劻是在清朝中後期因功勳卓著才被冊封。

    溥儀退位時,十二個“鐵帽子王”分別是:

    醇親王載灃:光緒之弟,溥儀生父。溥儀繼位後成為監國攝政王,是大清王最後的實際統治者,最終同意退位。

    慶親王奕劻:歷任領班軍機大臣、總理大臣,辛亥革命後讓出內閣總理大臣職務給袁世凱,轉任弼德院Quattroporte。

    奕劻收了袁世凱兩百萬銀元的巨資賄賂,力主溥儀退位。

    奕劻死後屍體都臭了,溥儀就是不降諡號,後多方說和,溥儀才給出“謬、醜、幽、厲”四個字,讓奕劻家人挑。

    奕劻的家人無奈只好求取攝政王載灃,溥儀極不情願地賜了個“密”字,奕劻家裡人還想討個好聽點的諡號,但溥儀表示:愛要不要!

    肅親王善耆:歷任民政大臣、理藩大臣,日本特務川島芳子就是他的女兒。

    溥儀退位後,善耆把自己所有農田、森林、金礦、牧場等都抵押了出去,然後招募了大量土匪,進行軍事訓練,計劃在遼寧組織一支軍隊,聯合蒙古貴族千山和巴布扎布的部隊一起南下,合力拿下北京,然後建立一個“包括內外蒙古、滿洲三省和華北為一體”的大王國,請溥儀即位。

    小日本認為這個計劃不靠譜,否決了他的計劃,並且不許他輕舉妄動。最終善耆在窮困潦倒,深感復辟無望之下,鬱鬱而終。

    恭親王溥偉:奕訢之孫,歷任官房大臣、正紅旗滿洲都統、禁菸事務大臣等。

    溥偉堅持君主政權,堅決反對共和制度,組織成立宗社黨,企圖暗殺袁世凱。溥儀退位後,溥偉先避居京郊戒臺寺,後轉移到青島,打算勾結日本人,意圖在東北發起滿門獨立運動,最終溥偉是貧困潦倒,可憐巴巴的病死在了大連新華旅社,時年56歲。

    禮親王世鐸:代善九世孫,曾任軍機大臣、宗人府宗令、弼德院顧問大臣。世鐸膽小、見識淺薄,曾問外國是否也下雪被傳為笑談。

    鄭親王昭煦:溥儀退位時年僅十二歲,加上鄭親王端華、肅順都在祺祥政變中獲罪被殺,鄭親王世系早被邊緣化,根本無人理睬。

    溥儀退位後,他為了揮霍就開始變賣古玩字畫、文物珠寶、各種房產和田地,直至將祖宗陵寢周圍的古樹、將陵寢內的石料、木材一類東西等都賣得一乾二淨,最後竟盜賣鄭王墳內文物。

    承順郡王訥勒赫:曾任“鳥槍管理大臣”、閱兵大臣、正白旗滿洲都統、禁菸大臣。

    他同昭煦一樣也是著名敗家子,他死後,他的兒子文葵為了維持開支,將順承郡王府以75000塊現大洋,賣給了張作霖,後來張作霖入主北京,奉軍的總司令部就設在順承郡王府內。

    睿親王魁斌:曾任管宴大臣、鑲白旗滿洲都統、資政院議員。

    豫親王懋林:屬於典型的紈絝子弟,清朝滅亡後變賣祖宅。

    莊親王載功:曾任鑲黃旗蒙古都統。因其兄載勳鼓動義和團捕殺洋人,最後被賜自盡,自此莊親王一系一蹶不振。

    克勤郡王宴森:溥儀退位時年僅16歲,之後變賣祖產,一度淪落到當車伕。

    怡親王毓麒:溥儀退位時年僅十二歲,也沒有什麼發言權。

    豫親王端鎮:溥儀退位時年僅三歲,小屁孩一個。

    1912年年初的時候,清朝皇室對於溥儀是不是退位,進行了激烈的爭議。溥偉、載澤等人都堅決反對皇帝退位,主張頑抗到底。載灃選擇了隱退,不發表意見。那麼只有當時的奕劻是輩分高、權力大的人。

    雖然奕劻輩分大、權力大,當清朝的鐵帽子王前往奕劻府上時,奕劻的表現讓人很失望。奕劻同意溥儀退位,結束了清朝將近300年的統治。在1917年奕劻去世之後,溥儀對奕劻的反感程度非常大,認為清朝的滅亡,奕劻負有直接責任。

  • 4 # 歷史中簡堂言史君

    公元1880生於恭親王府,18歲時即公元1898年繼承王位。說到清末的這麼多皇子黃孫中,這個溥偉絕對是比年僅三歲的溥儀更適合做皇帝的,當時也是候選人,可是慈禧最後一次的選擇依舊是錯誤的。

    溥偉這個王爺還是名副其實的,歷任官房大臣、正紅旗滿洲都統、禁菸事務大臣等要職,而且辦事幹練,頗有當年清朝先祖的一絲絲味道。當時的溥偉在京城與良弼、鐵良等人成立宗社黨,由鐵良任總司令,組織軍隊與革命軍決戰。

    當朝廷就退位討論時,溥偉曾要求領兵再戰一次,但是遭到了朝廷內外的一致反對,無奈而退。1912年,溥儀頒發《退位詔書》後,溥偉大怒,叫嚷道:“有我溥偉在,大清就不會亡。”不過溥偉也是識時務之人,大勢已去,黯然離開了北京。

    溥儀退位後,善耆把自己所有農田、森林、金礦、牧場等都抵押了出去,然後招募了大量土匪,進行軍事訓練,計劃在遼寧組織一支軍隊,聯合蒙古貴族千山和巴布扎布的部隊一起南下,合力拿下北京,然後建立一個“包括內外蒙古、滿洲三省和華北為一體”的大王國,請溥儀即位。(無疾而終因為日本人反對)

    消極避世派:醇親王載灃

    這個王爺呢,就是一手推動溥儀退位的主力,也是當時清朝權力最大的王爺。可惜了,權力有時候大了禍害也大(僅限於針對清朝江山)。沒本事,還特別愛財(受了袁世凱200萬勸溥儀退位),沒能力,卻又世襲了王位。(但是死後也是比較慘的,據說屍體都臭了,而且溥儀只給出了諡號只有“謬、醜、幽、厲、密等五個最貶低的諡號讓其家人選擇)

  • 5 # 千佛山車神

    鐵帽子王應該是清代最出名的爵位了,按照清代的制度,皇族宗室子弟的爵位需要逐代降爵,就是每過一代就降爵一級,不能代代相傳。

    但是鐵帽子王是不用降爵的,其爵位世襲罔替,並且即便是後代襲爵之人犯罪,也只是治個人之罪,該爵位是不會被廢除,而是交由其他兄弟或侄子襲爵。

    其實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清朝的爵位制度並不是特別的完善和清楚,直到乾隆年間,乾隆皇帝藉著給多爾袞平反的機會,才正式在制度上明確了鐵帽子王。

    有清一代,共計封了十二個鐵帽子王,其中前八個是功封,後四個是恩封。

    功封的八個親王和郡王:

    和碩禮親王:代善

    代善是清太祖努爾哈赤次子,清初“四大貝勒”之一,在努爾哈赤長在褚英被賜死後,代善成為努爾哈赤預設的首選繼承人。

    但是由於代善虐待前妻所生的兩個兒子嶽託和碩託,再加之代善與父親努爾哈赤的第四位大妃阿巴亥有私情,最後被努爾哈赤廢除了儲君之位。

    在努爾哈赤死後,代善與其子嶽託擁立皇八子皇太極即位,因有擁戴之功,在皇太極稱帝之後便晉封代善為和碩禮親王。不過由於代善貴為長兄,皇太極後期對他非常壓制,代善只能長期賦閒在家。

    皇太極死後,豪格與與多爾袞爭帝位,最後在代善的主持下擁立皇太極第九子福臨即位,為清朝和平完成政權交接立下了悍馬公里。

    順治五年代善病逝,代善死後,他的兒子滿達海被改封為和碩巽親王,後來傳到代善的孫子傑書手中時又變成了和碩康親王。乾隆四十三年恢復其後人禮親王封號。禮親王世爵共傳10世,共15人襲爵,3人被奪爵。

    清亡時,當時的禮親王叫世鐸,擔任任皇族內閣弼德院顧問大臣,對時局沒啥大影響,

    和碩鄭親王:濟爾哈朗

    濟爾哈朗努爾哈赤的侄子,也是所有親王中唯一非帝王直系子孫(努爾哈赤之弟舒爾哈齊六子,舒爾哈齊因謀反被努爾哈赤處死,但濟爾哈朗沒有受到牽連)。

    順治初年與多爾袞同為攝政王,他與多爾袞共同被稱為“叔王”,順治十二年去世。其後人曾該封為”和碩簡親王,乾隆年間四十三年恢復鄭親王封號。

    鄭親王世爵共傳10世,17人襲爵,其中5人被奪爵。清朝最後一位鄭親王叫昭煦,這時一個純粹的敗家子,他對於大清的貢獻一點都沒有,反而還將家產揮霍一空後去盜挖自家祖墳,真是奇葩至極。

    和碩睿親王:多爾袞

    多爾袞努爾哈赤十四子,皇太極稱帝后晉封為睿親王。皇太極死後,他與侄子豪格爭帝位,最後同意擁立福臨即位。

    清兵入關後,他的成為從“叔父攝政王”一路變成“皇叔父攝政王”,最後乃至“皇父攝政王”。順治七年,多爾袞在出獵時死於喀剌城,死後追封清成宗。由於多爾袞無子,清廷就將多爾袞弟弟多鐸的第五子多爾博過繼給多爾袞襲爵。

    不過多爾袞死後不久就被清算,多爾博也被廢爵歸宗。到乾隆四十三恢復多爾袞睿親王爵位,繼續讓多爾博後人襲爵。

    睿親王世爵共傳11世,除去追封的,共8人襲爵。清廷滅亡時,當時的睿親王是魁斌,此人也是沒有實權,只掛著個鑲白旗滿洲都統的職務,對局勢沒啥影響。

    和碩豫親王:多鐸

    多鐸是努爾哈赤十五子,也是多爾袞同胞幼弟,皇太極稱帝后豫親王。清軍入關後,他率軍南下,滅南明弘光政權。順治六年多鐸因天花病逝,在多爾袞死後,他的後人被降封為信郡王。

    到乾隆四十三年恢復豫親王封號,豫親王世爵共傳9世,13人襲爵,其中2人被奪爵。清朝滅亡時,當時的豫親王是懋林,對時局沒啥影響。

    和碩肅親王:豪格

    豪格是皇太極長子,在父親皇太極稱帝后被封為和碩肅親王。後因與多爾袞爭帝位而被陷害,削官奪爵,死於獄中。順治八年福臨親政後為長兄昭雪,恢復豪格肅親王封號。肅親王世爵共傳9世,10人襲爵。

    清朝滅亡時,當時的肅親王是善耆,他是宗社黨骨幹成員,曾拒絕在清帝退位詔書上簽字,清亡後他逃至旅順,兩次發起滿蒙獨立運動,均以失敗告終。日本侵華時臭名昭著的漢奸川島芳子就是她的女兒。

    和碩莊親王:碩塞

    碩塞皇太極五子,最初的封號是和碩承澤親王,死後其後人被改封為莊親王。但是莊親王爵位只在碩塞後人中傳遞了一代人,碩塞長子博果鐸襲爵,但是博果鐸死後,由於膝下無子,雍正皇帝就命自己的兄弟胤祿過繼襲爵。

    不過雖然博果鐸無子,但他還有兄弟,可雍正皇帝偏偏讓自己的兄弟襲爵。有人說這可能是康熙的想法,但最後莊親王爵位被收歸到康熙皇帝一脈。

    莊親王一支共傳8世,11人襲爵,其中2人被奪爵。清亡時,當時的莊親王是載功,對時局無影響。

    多羅克勤郡王:嶽託

    嶽託努爾哈赤之孫,禮親王代善長子,自幼隨父祖征戰,皇太極稱帝后被封為成親王,但因性格狂妄傲慢,兩度被降為貝子。

    崇德三年,嶽託病逝軍中,皇太極追封其為克勤郡王,乾隆四十三年詔享太廟。克勤郡王世爵共傳13世,17人襲爵,其中3人被奪爵。

    清亡時,當時的克勤郡王叫晏森,對政局無影響。在清亡後他迅速把家底敗光,甚至當起了人力車伕。

    多羅順承郡王:勒克德渾

    努爾哈赤曾孫,代善之孫,善第三子薩哈璘之子。他一生屢建戰功,追封穎親王。順治五年改封順承郡王,順治九年去世。順承郡王世爵共傳10世,15人襲爵,其中3人被奪爵。

    清亡時,當時在位的順承郡王是訥勒赫,任正白旗滿洲都統,對時局無影響。

    除了上述這八位功封鐵帽子王以外,在雍正朝、同治朝、光緒朝,清廷又恩封了四位親王,分別是:

    和碩怡親王:胤祥和碩恭親王:奕訢和碩醇親王:奕譞和碩慶親王:奕劻

    在這四位恩封鐵帽子王中,怡親王爵位是在清朝中期(雍正年間)獲封的,傳到清末時,當時的怡親王毓麒已經沒有什麼權勢了。

    載灃則是末代皇帝溥儀的親爹,辛亥革命爆發時他正擔任攝政王,最初時他也是反對與南方議和,後來由於指揮不動新軍,被迫辭去了攝政王一職。

    清亡後,載灃先是遷居天津閉門不出,九一八事變後他曾短暫前往東北,但在拒絕日本人勸降後返回關內。

    1949年1月,傅作義在北平起義,北平和平解放,載灃將醇王府貢獻給人民政府以作公用。到1951年初,載灃病故。

    至於慶親王奕劻,作為最晚一個獲封鐵帽子王的人,他在清末的作用是極為重要的。在辛亥革命爆發後,他直接表示同意清帝退位,只要能夠保住自己家產就行。

    清亡後奕劻遷居天津,到1917年他在天津病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信用卡用了半年了,還是不提額,怎麼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