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計冠光海老KK匹茲堡賓州

    詩歌是感情的表達方式,從心靈裡發出對喜怒哀樂的反映,說詩歌首先要重視“意境”,大約不會錯…

    從先民的“杭喲杭喲…到經文人採風的詩經,到楚辭,到漢魏的古風,六朝的歌賦,唐詩,宋詞,元曲…一直到新文化運動以後的現代詩…詩詞歌賦的形式一直在發生變化…。

    唐詩宋詞是中國文化史上,對於詩詞發展的高峰。再過數百數千年,後人對於文學史上,哪一段時期的評價,想必一定跟當下的評價不同。

    在詩詞歌賦的形式上追求盡善盡美,無可厚非。但是誰也不能夠把某一個時期的形式,定為不可逾越的規矩。

    但既然明確標榜是某種固定的形式,還是應該遵守它們的規矩,否則就不應該事先訂下格式。

    老朽倒是呼籲,在學習古人的同時,應該形成有當代特色形式的詩歌體系,好與不好,由歷史去判斷,後人一定會比我們聰明…。

  • 2 # 狼煙一九三一

    詩詞來源於豐富的知識底蘊,知識底蘊來源於社會實踐,社會實踐來源於社會思考,社會思考來源於社會生活。反之詩詞服務於社會生活。沒有了社會生活的作品,等於抽掉了精神產品的靈魂,徒有藝術形式,沒有藝術實質的作品一定沒有生命力,也不會受人歡迎。我們看那一首流傳千古的詩不是在血與火,鳳凰涅槃般的重生的?

    沒有唐朝中期的動亂,即使詩聖杜甫也寫不出“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式千古好詩的。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

    因此寫詩先立意,後寫詩,再修韻合格律,不能顛覆而做,否則是味同嚼蠟矣!

  • 3 # 唐伯符

    《賞蓮》

    芳華自在水一方,綽約多姿韻味長。

    含苞應羞閨中女,怒放已醉翰林郎。

    莖出汚泥藕自潔,花開炎夏萼飄香。

    不求瑤臺為仙品,但得遊人帶笑看。

    《遊南湖觀蓮聞笛》

    山光水色映畫樓,何處良人吹玉簫。

    風吹藕池天連碧,露潤芙蓉格外嬌。

    好色不因花迷眼,矜持還看岸邊蕉。

    一葉扁舟來畫裡,荷花正掩美人腰。

  • 4 # 劉480909厚德載物

    當代喜歡詩詞的人,雖然有重意境的,有重格律的,但我認為都失之偏頗。只有意境和格律有機統一,才算一首好詩。

    首先,一提詩詞,它就是有格律的,沒有格律就不稱為詩或詞。古時詩有五律七絕等等,填詞也是按各類不同的詞牌填寫而成,如沁園春,清平樂,鷓鴣天等等,其要求極其嚴格。否則你寫出來的東西只能叫文言文。現代詞照舊,必須按照不同的詞牌要求填寫,每句的字數,每首的行數都有要求,多一字,少一句都不行。而現代詩除有嚴格格律外,還有散文詩,它的要求寬鬆,但必須押韻,讀起來朗朗上口。否則就是白話文,不能稱作散文詩。

    其次,不管詩或詞都要有意境,你歌頌祖國的錦繡山河,你頌揚英雄模範人物,你痛斥社會醜惡現象,你不忘初心與時俱進,都要立意鮮明內容充實,否則就是隨意組詞寫句,左右不逢園,上下不對應,驢唇不對馬嘴,或者內容空空,不值一讀。意境是詩詞的靈魂。

    一首好詩詞是內容和形式的完美結合高度統一,我們不能只強調一個方面,忽視另一個方面,二者缺一不可。

  • 5 # 李老根2017

    《寫詩,填詞,作賦的入門之道》

    當代喜歡詩詞的人,不管是專講格律,專講意境的知識,都可學一學,聽一聽,然後結合自己的感悟,融匯貫通,做個雜家,別做絮絮叨叨的專家。

    詩歌,詞曲,駢賦,都是心靈與生活碰撞的產物,它只接受感性的生髮,亢奮或低沉的吟詠唱和,而拒絕理性思辯和邏輯思維。因此沒有衝動便不會有詩!

    哪兩個人呢?一是南京的某詩詞博士,她說寫詩只要懂得起承轉合這四個字,就基本懂得了做詩的結構和要領,而另一位雲卷飛山先生則更直接簡便一一

    怎麼個簡便呢?他說,凡做詩,就是一句是一句,兩句為一聯,兩聯契合,便是詩。你噍瞧看,兩個人,簡簡單單幾句話,就把做詩的方法教給了你。而能不能悟?就只能看你了。

    下面,我們不妨來解剖一個例子,看看詩詞女博士和雲卷飛山先生的方法是否有理。比方說王維的一首《春中田園作》:屋上春鳩鳴,村邊杏花白。執斧伐遠揚,荷鋤覘泉脈。歸燕識舊巢,舊人看新曆。臨觴忽又御,惆悵遠行客

    這首詩一讀,就充滿早春的氣息,無論寫物寫景寫人,都顯得健康,飽滿和開闊。現在我們剖析一下:起首,屋上春鳩嗚,即二月裡的班鳩在屋外竹林和技頭啼叫,是不是一幅畫?

    二句,村邊杏花白。把屋上春鳩鳴,村邊杏花白兩句一組合,是不一個對聯對子或對句。這就是一句為一句,兩句為一聯了吧?它就是承接前句的承。

    三句,持斧伐遠掦,在這美麗的春天裡,萬物復甦,應該有人類的活動吧?一年之計在於春啊,你看這麼好的時節,農民們開始拿著斧子去修理桑枝了。到處可見農人的身影。這便是轉,從單純的景物,筆力一下子跳躍到人的活動。

    四句,荷鋤覘泉脈。僅僅是修理樹枝嗎?不是啊!王維再進一步,描寫人類的活動,那就是還有扛著鋤頭去田間察看泉水的通路,這是不是農人最具代表性的意景和物象。於是這就稱合。

    起轉承合,一首田園詩就從一個畫面,到一副對聯的產生,再到下面另一個對句的產生組合起來,四句美妙的詩就寫成了。還需要哲學思辯,還需要邏輯推理嗎?

    然後,王維的情緒抒發還沒有完,他繼續寫下去:歸燕識故巢,舊人看新曆。是不是又是一個對句?對聯?為了展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現象,舊時的燕子回來了,它能認識自己的故巢。就飛在屋樑上,在巢邊不停地呢喃。

    而屋中的舊主人,則不忘要翻看一下新一年的日曆,心裡作個打算,究竟今年該做些什麼才能實現生話的願望。很對稱吧,歸燕認得舊時的窩,而舊人為了盤算一年的生計,不得不去看一看新的日曆講了什麼農家要注意的天象。

    最後,寫完了景,王維突然現身了:臨觴忽不御,惆悵遠行客。本來是一個很美好的春天畫面。正在喝酒賞春的人,忽然把酒杯停住不吃不喝了,卻心裡惆悵起來。他在惆悵什麼呢?

    所以寫詩,填詞,作賦,形式是外殼,文字是工具,音韻學是基礎,生活底蘊才是靈魂。如果感到研究平仄,格律,押韻很枯燥很費勁的話,不妨到廣場上聽聽腰鼓隊打鼓:咚咚鏘咚咚咚鏘,咚咚鏘鏘咚咚鏘,還有,懂點音樂的樂理也好!至於寫詩寫成什麼風格,那就只能看自己的道行了!

  • 6 # 隴右行思見聞錄

    《楚辭》之句式,風格。可引領當代時歌創新。

    詩從歌中來,苦苦楚辭吟。

    當代流行歌曲大發展,為什麼詩歌徘徊不前?

    物質文明與精神世界之糾結,獨立人格,思想自由是關鍵。

    物慾墜心智,奴人心。

    不學詩,無以言。傳統文學基礎薄弱是當代詩人致命弱點。

    文化是一脈相承,詩歌之路立足於傳統。沒有傳統文化深厚的基礎,出不了大詩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鮮蝦醬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