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社會生活博覽

    從上古時期至今人類還在吃的食物,是什麼?

    應該有野獸野禽野果野菜和粟谷等食物,不過,這些“野味”經過歷史進化的漫長過程,大都成為了家畜家禽蔬菜水果和糧食了。

    其實,上古時期的飲食狀況,是茹毛飲血,根本不屬於飲食文化。據《白虎通》裡記載:“古之人民皆食獸禽肉,至於神農,人民眾多,禽獸不足,於是神農因天之時,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勞作,神而化之,使民易之,故謂神農也”。也就是說,上古時期人們吃的食物,大多都是“野味”,神農氏出現以後,才教會了人們憑自己的能力去飼養與種植,才有了合適的食物。

    這也說明了,上古時期也就是神農氏所處的時代,並充分地證明了中國從原始畜牧業向原始農業發展的轉變關頭。

    據考查,大約在距今70萬-20萬年間,生活在北京周口店的原始人,開始學會了使用天然“火種”。這些“北京人”比較聰明,他們不但學會了從自然界取來火種,用火燒烤食物、照明的禦寒,還知道用火,可以驅趕野獸。並且,這個時候,他們的主要食物還是吃野獸的肉,直至到了約六七千年的時候,他們才懂得了種植“粟、谷”等糧食,以及蔬菜,如白菜或芥菜等農作物,而這些食物,至今人們仍在吃,並且有一些還是我們的日常主要食物之一呢,比如稻穀、白菜等。

    關於“稻穀”的栽培由來,還有一個感人的故事:

    上古時期的人們,由於生存條件睏乏,每日只有靠著捕捉各種野獸和吃山間的野果,為食度日。 一天,人們在山地中間,無意發現了兩種形體優美的植物,正在驚異之間, 山神涼山氏忽然出現在了他們面前,告訴他們眼前的兩種植物一個叫四谷,一個叫三稻,它們可以分別結出美味的稻米,而供大家食用。於是,人們決定對它們進行採種,而到來年種植。

    種植的時候,“四谷”由於體型嬌小,需要養分也很少,於是種了3個多月,就成熟了,用它做成食物後,果然噴香美味,非常好吃;而“三稻”呢,不但長得枝條優美,需要養分也較多,而且它一直長了5個多月的時候,才慢慢成熟了,人們用它做成了食物,不但粒粒晶瑩潔白,像珍珠一般,而且非常的好吃有營養。所以,從此三稻四谷就成了人們最喜歡吃的食物,而它們可就是我們現在仍然每天都幾乎要吃的“小米”和“大米”哦!

  • 2 # 盤達說

    要說從上古時期就一直開始吃,一直吃到現在的食物,排在第一位的妥妥的,必須是小米。小米很重要

    我們都說人吃五穀雜糧,而五穀之長就是小米。在上古時代,掌管農業的官員就被稱為后稷,稷就是小米的意思啦。都已經用小米的名字做了掌管農業的官員的名字了,那麼小米在上古農業中佔據的位置有多重要就可以看到了吧。

    而且諸位看官看清楚了,江山社稷的稷也是這個字哦。而且這裡的稷也的確是小米的意思哦。

    最少在夏以前的唐堯時代就開始食用小米了

    剛剛一直說小米的重要性,說小米自古以來就很重要,那麼到底有多古呢?根據《史記周本紀》記載,周朝王室的先祖,也就是武王姬發他們那一脈的先祖名字叫做棄,就是在唐堯時代當上后稷這個官位的,換句話說在三皇五帝的時代,后稷基本上已經是掌管農業的一個通用的官職了。

    上古時代的說法雖然不一定完全統一,但是夏代以前肯定是要算到上古時期的,這是一點是沒有什麼爭議的。而唐堯、虞舜後面才是夏禹,所以在唐堯時期就已經是普遍被認可作為最重要食物的小米當然要算是上古時期就開始食用的食物,乃至於作為當時最重要的食用作物嘍。

    早上一碗小米粥,想想都流口水

    可以說從上古時期,一直到現在,小米都在人們的日常食物中佔據非常重要的地位,早餐一碗香噴碰的小米粥,在這大晚上想起來是不是都要流出口水來了啊。

    而且小米的營養價值非常豐富,別看小米顆粒小,蛋白質含量比大米還高,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也不比任何一樣農作物遜色。並且還含有植物中含量比較稀少的胡蘿蔔素,尤其是維生素B1的含量在所有的糧食作物中位居第一,看來五穀之長的名號真不是白叫的,也不知道老祖宗們是怎麼發現這一點的,所以每每看到類似的事物,筆者都不得不佩服古聖先賢們的智慧啊。

    另外,小米不光可以吃,還可以釀酒,還可以製糖。還有藥用價值,

    清熱解渴、健脾和胃、補益虛損、和胃安眠。

    不能再寫了,我都忍不住趕緊天亮去喝一碗小米粥啦。哈哈!

  • 3 # 素微192

    首先我們對上古時期的概念與形態有一個瞭解。關於古代有多種劃分的方法。其中有這樣劃分的:“太古”是指自地球誕生以來,“上古”是指從地球上出現生物以來,“遠古”是指有人類文明以來。

    “天地玄黃 ,宇宙洪荒”,在遙遠的洪荒時代,即太古時代,天地一片混沌,沒有沙石,沒有大海,沒有大地,沒有天空。洪荒時代只是形成了地球。上古時代一般是指文字記載出現以前的歷史時代。在中國上古時代一般指夏以前的時代。在中國歷史上也有指夏商周秦漢這個時期的,有時亦兼指史前時代。在兩河流域和埃及一般指公元前5000年以前的歷史時代。

    因為上古時代沒有文字記載,那個時候發生的事件或人物一般無法直接考證。只能從考古發現中加以推洐與考證,對那時的事件和人物也往往帶有神話色彩。白壽彝在《中國通史》出版題記中說:“從歷史發展順序上看,這約略相當於一般歷史著述中所說的奴隸制時代。但在這個時代,奴隸制並不是唯一的社會形態。我們用‘上古時代’的提法,可能更妥當些。

    關於上古時代,傳統考古學將漫長的中國早期人類歷史以距今約1.2萬年左右的時間稱為“石器時代”,考古學家用石器時代來表示冶金時代來臨以前的漫長時期,石器時代又劃分為舊石器時代、中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之後為青銅時代。舊石器時代主要使用打製石器,新石器時代普遍使用磨製石器。舊石器時代是依靠天然取火,新石器時代己會人工取火。青銅時代處於銅石並用時代之後,早於鐵器時代之前,在世界範圍內的編年範圍大約從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初年。青銅採冶業是從石器加工和燒製陶器的生產實踐中漸漸被認識而產生的。四五千年以上的青銅遺存發現為數不多。第一批進入青銅時代的考古學文化,只有四壩文化、良渚文化、齊家文化晚期、夏家店下層文化和二里頭文化。在青銅時代開始出現了文字。

    舊石器時代的晚期到青銅時代的早期,人類生存活動,主要是透過採摘果實、狩獵或捕撈獲取食物。當時人們群居在山洞裡或部分地群居在樹上,以一些植物的果實、堅果和根莖為食物,同時集體捕獵野獸、捕撈河湖中的魚蚌來維持生活。在山洞中留下很多的遺蹟和遺物,但樹居生活卻很難留下什麼遺蹟。從古代的文獻中,依稀可以尋覓到遠古時代樹居和採集的影子。從舊石器時代晚期到中石器時代,人類的生活特點就是洞居或巢居,採集和狩獵。製陶業、農業、家畜飼養業和磨製石器製造業的出現,成為了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的四要素和新石器時代開端的標誌。此時主要生產工具的型別功能、效率和美感等都大為改進,對動植物的馴化與陶器發明等,使得經濟形態從原來的狩獵採集為主向農業為主發展,定居性加強,感性認識不斷深化和積累。

    新石器時代在考古學上是石器時代的最後一個階段。大約從1萬年前開始,結束時間從距今5000多年至2000多年不等。在中國,新石器時代出現了紅山文化、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和細石器文化等文明形態。這個時期的進步在於,人類開始從事農業和畜牧,將植物的果實加以播種,並把野生動物馴服以供食用。人類不再只依賴大自然提供食物,因此食物的來源變得穩定。同時農業與畜牧的經營也使人類由逐水草而居變為定居下來,節省下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在這樣的基礎上,人類生活得到了更進一步的改善,簡單的石刻、簡畫、手工業、文字逐步出現,使人類開始出現文明。在新石器時代,人類已經能夠製作陶器、紡織,開始發展農業和畜牧業,開始了定居生活。在新石器時代完結後,人類開始進入銅器時代。中國的青銅時代為夏、商、西周和春秋戰國時代。在青銅時代,中國已經建立了國家,有了發達的農業和手工業,並且漢字也已經發展成熟。

    自中石器時代開始,遠古社會由原始人群階段進入母系氏族社會,原始人群階段過渡為母系氏族社會,是在生產力水平提高的推動下完成的。血緣內婚制向氏族外婚制的轉化是社會性質變革的關鍵因素。人們逐漸發現,男女通婚所生子女的身體和智力都好於同一親屬家庭中男女所生子女。這樣,一個內部不能婚配的血緣親屬集團——氏族便產生了。使得母系氏族社會就進入發展時期。新石器時代母系氏族社會進入繁盛時期,其社會結構和制度日臻成熟。這一時期,女性在社會中享有很高的地位,掌握氏族的領導權。世系按女性繼承,子孫歸屬母親。考古發現了許多母系氏族社會留下來的遺址。磁山——裴李崗文化距今約8000年,仰韶文化距今約7000年至5000年,大汶口文化早期距今約6300年至5500年,河姆渡文化距今約7O00年至5300年,紅山文化距今五、六千年左右。

    民族誌也較多反映了石器時代人類的巢居生活。彝族歷史文獻《西南彝志》記載:“人們在當初,不曾住地面,野獸花斑斑,跑在森林裡;人居於樹上,獸與人同處”;《滇略》記載有一部分被稱為“野人”的景頗族,“茹毛飲血,夜宿樹上”;《貴州通志》記載少數苗族先民曾經“架木如鳥巢寢處”;東北的古代肅慎族亦曾“夏則巢居,冬則穴處”。這些少數民族儘管早已擺脫了採集與狩獵的經濟生活,但其巢居的生活方式卻一致表明遠古人類在相當長的時期內,確曾有過這樣一段經歷。

    從以上可以看出,上古時代原始先民就開始釆摘果食與狩獵,以果實與獲取肉類為主要的食物來源。那麼這種生活方式一直被延續至今,代代相傳,到如今我們依然還在享用甜美的果實與肉類食品,以此為樂,這就是古今的相同之處,所不同的是物種的進化與多樣性以及人類文化、烹飪技術方法、文明進步帶來的變化與創新,比起先民原始、落後、艱難的生活境遇,今天的人們己是日新月異、今非昔比,透過對生物類、考古類等許多領域的大量資料研究表明,人類社會經過了變異、遺傳、人工選擇、生存競爭和適應能力等方面的發展與進步,所展現出來的歷史源淵為現代社會提供了更多的探索依椐。我們面對星辰大海,喜憂參半,無復古人與來者,古之不古,未來已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豆腐腦的兩種吃法放糖和放滷,你更喜歡吃哪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