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人民勤懇耕山,善於漁獵,並在冬春季節“趕杖”(圍獵)。主食包穀、稻米,土家族地區最普及的風味食品是糯米粑粑、米炕臘肉和唐饊。在服飾方面,女裝為短衣大袖,右衽開襟,滾鑲2~3層花邊,原著8幅羅裙,後改為鑲邊筒褲;男裝為對襟短衫,頭纏2~3米長的青絲帕。很多地方土家族的服飾與漢族差不多。只有在隆重集會和節日,或偏僻山村,能見到土家族傳統服飾。在住宅建築方面,土家山鄉的吊腳樓最為有特色。這是一種幹欄式結構,樓下餵養牲畜或堆放雜物,樓上作姑娘們的閨房,是織布、繡花、績麻、做鞋之所。這種設計,既克服了山區地勢不平的限制,又最大限度地利用了空間;既通風,又防潮;既安全,又衛生。土家族在古代曾流行過姑家女兒必嫁舅家(稱為還“骨種”)的交錯從表優先婚姻。還有兄亡弟收嫂,弟亡兄納弟媳的收繼婚。男女原多對歌相愛結婚。隨著封建經濟的發展,婚姻逐步受到財產的限制和父母的約束,直至建國前,盛行封建買賣婚姻。建國後,自由戀愛,婚姻自主多了起來,但在農村父母包辦婚姻依然存在。過去多行火葬,送葬時請土老師(巫師)唸經,道士開路。後來受漢族的影響,實行土葬。 在節慶方面,以過四月八、六月六和土家年為主要節日。最隆重的是過土家年,俗稱過“趕年”,即趕在漢族過年的前一天進行,大年為臘月二十九,小年為臘月二十八。土家族節日習俗:過年、趕年、過月半土家族非常崇拜祖先,將祖先祭祀日稱為“過年”。但“過年”的時間,則因姓氏、宗支、地域而異。如:酉水河西的彭姓和石堤彭、白、李、馬、蔡、田六大姓為三月三;酉水鄉龍頭村田姓為四月八;可大、沙灘、酉水等鄉李姓為七月初一。過族年,要在祠堂裡舉行祭祖儀式,先祭土王,再祭本族祖先。祠堂裡,整日鞭炮不斷,鐵銃轟鳴,號角聲聲,“嗬喂”陣陣,其盛況是其它節日難以比擬的,後逐漸改為戶祭。祭祀的土王,有彭公爵主、田好漢、向老官人;也有祭冉宣慰、田宣慰、楊宣慰以及馬伏波的。祭祀的本族祖先中,揚姓祭楊再思,李姓祭“天”字輩的三祖先,部分彭姓和謝姓八部大王。祭祀畢,遊鄉串寨,走親訪友,對歌宴客,真是“滿山滿寨都是歌,賓客如流歡樂多”,長達三、五日之久。關於“過年”的來歷,說法甚多。主要的有三種:一說祖先從湖南遷來時,有的坐杉木船,有的坐柏木船,有的坐青鋼木船。因船速不一,到達有先有後,人們將到達的日子定為“過年”。於是,就有的為四月八,有的為五月初五,有的為五月十五了;一說祖先出徵打仗,有的將出發的時間作為“過年”,有的則將歸來的時間作為“過年”,以致時間不一。如李姓說:“天”字輩三位祖先七月初一出征時,全族團聚,以後年年七月初一紀念;一說八部大王於國有功,皇帝見他武藝高強,害怕皇位失落,便將他毒死在歸途中,人們將他的殉難日作為“過年”日,以紀念他。這些,都與古代戰爭和民族的歷史有關。土家族過春節,一般比漢族提前一、兩天,也有提前六、七天的,稱為“趕年”。“趕年”的時間,因姓氏宗支而異。以酉陽縣為例;老寨鄉彭姓,臘月二十九過“趕年”;後溪鄉彭姓,臘月二十四過“趕年”;可大鄉和沙灘鄉李姓,臘月二十八過“趕年”。過“趕年”的方式,也不完全一樣。可大、沙灘鄉李姓過“趕年”時,禁止殺雞、殺豬,晚上禁點油燈,只能點燭,並通宵不熄。部分彭姓過“趕年”時,清晨得由男子做飯。飯做好,祭祀祖先完畢,再喊女人、孩子起床。飯後,全家出門遊玩。土家人平日用鼎罐做飯,過飯“是將肉切成,加上佐料,一層米一層肉,’蘿蔔等,合煮一鍋。“年飯”做好,要先祭祀祖先。祭祀時,焚香燃燭,燒錢化紙,三跪九叩,懷念祖先功德,祈求祖先護佑。團年時,要先給果樹和犁鏵、牛欄、豬圈、雞舍餵飯,給碓、磨、鋤等貼“壓歲錢”,以求五穀豐登、六畜興旺、瓜果豐碩、財源興隆。關於“趕年”的來歷,傳說不一。有的說明朝時,朝廷調士兵赴沿海抗倭。時值春節前夕,便提前過年,團年後,將士好出徵。有的說,客王派兵徵打土家,年關已近,土家人便提前過春節,上山躲避。等客兵進寨住下後歡度春節時,土王令土兵雞鳴時殺回,大獲全勝。因雞報曉有功,故過年不能殺雞;而財物被掠走,沒有食品,春節後便上山圍獵野豬。有的說,貧窮的土家人負債累累,財主年關要來討債,他們便提前過年,上山躲債。這些說法,都與古代的戰爭和土家族的遭遇有著密切的關係。土家人更重視過月半,素有“年小月半大”之說。本來是農曆七月十二為月半節,但因過月半須全家團聚,並接回出嫁姑娘,這在時間上就有“婆家過月半走不脫,孃家過月半必須去”的矛盾,於是訂七月初一至十二,均為過月半。過月半的主要活動是祭祖,以紙錢封包,寫已故親長名字,焚於戶外,並楊聲呼名哀悼,以示敬送銀錢。
土家族人民勤懇耕山,善於漁獵,並在冬春季節“趕杖”(圍獵)。主食包穀、稻米,土家族地區最普及的風味食品是糯米粑粑、米炕臘肉和唐饊。在服飾方面,女裝為短衣大袖,右衽開襟,滾鑲2~3層花邊,原著8幅羅裙,後改為鑲邊筒褲;男裝為對襟短衫,頭纏2~3米長的青絲帕。很多地方土家族的服飾與漢族差不多。只有在隆重集會和節日,或偏僻山村,能見到土家族傳統服飾。在住宅建築方面,土家山鄉的吊腳樓最為有特色。這是一種幹欄式結構,樓下餵養牲畜或堆放雜物,樓上作姑娘們的閨房,是織布、繡花、績麻、做鞋之所。這種設計,既克服了山區地勢不平的限制,又最大限度地利用了空間;既通風,又防潮;既安全,又衛生。土家族在古代曾流行過姑家女兒必嫁舅家(稱為還“骨種”)的交錯從表優先婚姻。還有兄亡弟收嫂,弟亡兄納弟媳的收繼婚。男女原多對歌相愛結婚。隨著封建經濟的發展,婚姻逐步受到財產的限制和父母的約束,直至建國前,盛行封建買賣婚姻。建國後,自由戀愛,婚姻自主多了起來,但在農村父母包辦婚姻依然存在。過去多行火葬,送葬時請土老師(巫師)唸經,道士開路。後來受漢族的影響,實行土葬。 在節慶方面,以過四月八、六月六和土家年為主要節日。最隆重的是過土家年,俗稱過“趕年”,即趕在漢族過年的前一天進行,大年為臘月二十九,小年為臘月二十八。土家族節日習俗:過年、趕年、過月半土家族非常崇拜祖先,將祖先祭祀日稱為“過年”。但“過年”的時間,則因姓氏、宗支、地域而異。如:酉水河西的彭姓和石堤彭、白、李、馬、蔡、田六大姓為三月三;酉水鄉龍頭村田姓為四月八;可大、沙灘、酉水等鄉李姓為七月初一。過族年,要在祠堂裡舉行祭祖儀式,先祭土王,再祭本族祖先。祠堂裡,整日鞭炮不斷,鐵銃轟鳴,號角聲聲,“嗬喂”陣陣,其盛況是其它節日難以比擬的,後逐漸改為戶祭。祭祀的土王,有彭公爵主、田好漢、向老官人;也有祭冉宣慰、田宣慰、楊宣慰以及馬伏波的。祭祀的本族祖先中,揚姓祭楊再思,李姓祭“天”字輩的三祖先,部分彭姓和謝姓八部大王。祭祀畢,遊鄉串寨,走親訪友,對歌宴客,真是“滿山滿寨都是歌,賓客如流歡樂多”,長達三、五日之久。關於“過年”的來歷,說法甚多。主要的有三種:一說祖先從湖南遷來時,有的坐杉木船,有的坐柏木船,有的坐青鋼木船。因船速不一,到達有先有後,人們將到達的日子定為“過年”。於是,就有的為四月八,有的為五月初五,有的為五月十五了;一說祖先出徵打仗,有的將出發的時間作為“過年”,有的則將歸來的時間作為“過年”,以致時間不一。如李姓說:“天”字輩三位祖先七月初一出征時,全族團聚,以後年年七月初一紀念;一說八部大王於國有功,皇帝見他武藝高強,害怕皇位失落,便將他毒死在歸途中,人們將他的殉難日作為“過年”日,以紀念他。這些,都與古代戰爭和民族的歷史有關。土家族過春節,一般比漢族提前一、兩天,也有提前六、七天的,稱為“趕年”。“趕年”的時間,因姓氏宗支而異。以酉陽縣為例;老寨鄉彭姓,臘月二十九過“趕年”;後溪鄉彭姓,臘月二十四過“趕年”;可大鄉和沙灘鄉李姓,臘月二十八過“趕年”。過“趕年”的方式,也不完全一樣。可大、沙灘鄉李姓過“趕年”時,禁止殺雞、殺豬,晚上禁點油燈,只能點燭,並通宵不熄。部分彭姓過“趕年”時,清晨得由男子做飯。飯做好,祭祀祖先完畢,再喊女人、孩子起床。飯後,全家出門遊玩。土家人平日用鼎罐做飯,過飯“是將肉切成,加上佐料,一層米一層肉,’蘿蔔等,合煮一鍋。“年飯”做好,要先祭祀祖先。祭祀時,焚香燃燭,燒錢化紙,三跪九叩,懷念祖先功德,祈求祖先護佑。團年時,要先給果樹和犁鏵、牛欄、豬圈、雞舍餵飯,給碓、磨、鋤等貼“壓歲錢”,以求五穀豐登、六畜興旺、瓜果豐碩、財源興隆。關於“趕年”的來歷,傳說不一。有的說明朝時,朝廷調士兵赴沿海抗倭。時值春節前夕,便提前過年,團年後,將士好出徵。有的說,客王派兵徵打土家,年關已近,土家人便提前過春節,上山躲避。等客兵進寨住下後歡度春節時,土王令土兵雞鳴時殺回,大獲全勝。因雞報曉有功,故過年不能殺雞;而財物被掠走,沒有食品,春節後便上山圍獵野豬。有的說,貧窮的土家人負債累累,財主年關要來討債,他們便提前過年,上山躲債。這些說法,都與古代的戰爭和土家族的遭遇有著密切的關係。土家人更重視過月半,素有“年小月半大”之說。本來是農曆七月十二為月半節,但因過月半須全家團聚,並接回出嫁姑娘,這在時間上就有“婆家過月半走不脫,孃家過月半必須去”的矛盾,於是訂七月初一至十二,均為過月半。過月半的主要活動是祭祖,以紙錢封包,寫已故親長名字,焚於戶外,並楊聲呼名哀悼,以示敬送銀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