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是:從前,孔子是個十分好學的人,當時魯國有一位神童名叫項橐,孔子就曾向他學習。出自宋代王應麟《三字經》,原文選段:昔仲尼,師項橐。古聖賢,尚勤學。趙中令,讀魯論。彼既仕,學且勤。披蒲編,削竹簡。彼無書,且知勉。頭懸樑,錐刺股。彼不教,自勤苦。譯文:從前,孔子是個十分好學的人,當時魯國有一位神童名叫項橐,孔子就曾向他學習。像孔子這樣的聖賢,尚不忘勤學。宋朝時趙中令趙普,他官已經做到了中書令了,天天還手不釋卷地閱讀論語,不因為自己已經當了高官,而忘記勤奮學習。西漢時路溫舒把文字抄在蒲草上閱讀。公孫弘將春秋刻在竹子削成的竹片上。兩人都很窮,買不起書,但還不忘勤奮學習。東漢的孫敬讀書時把自己的頭髮拴在屋樑上,以免打瞌睡。戰國時蘇秦讀書每到疲倦時就用錐子刺大腿,他們不用別人督促而自覺勤奮苦讀。擴充套件資料創作背景:關於《三字經》的成書年代和作者歷代說法不一,大多數後代學者傾向的觀點意見是王應麟為了更好的教育本族子弟讀書,於是編寫了融會經史子集的三字歌訣。文章主旨:《三字經》內容的排列順序極有章法,體現了作者的教育思想。作者認為教育兒童要重在禮儀孝悌,端正孩子們的思想,知識的傳授則在其次。訓導兒童要先從小學入手,即先識字,然後讀經、子兩類的典籍。經部子部書讀過後,再學習史書。《三字經》最後強調學習的態度和目的。作者簡介:王應麟 (1223-1296) 南宋著名學者、教育家、政治家。字伯厚,號深寧居士,又號厚齋。慶元府鄞縣(今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人。其博學多才,學宗朱熹,涉獵經史百家、天文地理,熟悉掌故制度,長於考證。南宋滅亡以後,他隱居鄉里,閉門謝客,著書立說。傳世書法有《著書帖》等。著有《三字經》、《困學紀聞》、《小學紺珠》、《玉海》、《通鑑答問》、《深寧集》、《詩地理考》等。蒙學著作《三字經》風行700多年,流傳海外眾多國家,是一部優秀的兒童道德教育教材。
意思是:從前,孔子是個十分好學的人,當時魯國有一位神童名叫項橐,孔子就曾向他學習。出自宋代王應麟《三字經》,原文選段:昔仲尼,師項橐。古聖賢,尚勤學。趙中令,讀魯論。彼既仕,學且勤。披蒲編,削竹簡。彼無書,且知勉。頭懸樑,錐刺股。彼不教,自勤苦。譯文:從前,孔子是個十分好學的人,當時魯國有一位神童名叫項橐,孔子就曾向他學習。像孔子這樣的聖賢,尚不忘勤學。宋朝時趙中令趙普,他官已經做到了中書令了,天天還手不釋卷地閱讀論語,不因為自己已經當了高官,而忘記勤奮學習。西漢時路溫舒把文字抄在蒲草上閱讀。公孫弘將春秋刻在竹子削成的竹片上。兩人都很窮,買不起書,但還不忘勤奮學習。東漢的孫敬讀書時把自己的頭髮拴在屋樑上,以免打瞌睡。戰國時蘇秦讀書每到疲倦時就用錐子刺大腿,他們不用別人督促而自覺勤奮苦讀。擴充套件資料創作背景:關於《三字經》的成書年代和作者歷代說法不一,大多數後代學者傾向的觀點意見是王應麟為了更好的教育本族子弟讀書,於是編寫了融會經史子集的三字歌訣。文章主旨:《三字經》內容的排列順序極有章法,體現了作者的教育思想。作者認為教育兒童要重在禮儀孝悌,端正孩子們的思想,知識的傳授則在其次。訓導兒童要先從小學入手,即先識字,然後讀經、子兩類的典籍。經部子部書讀過後,再學習史書。《三字經》最後強調學習的態度和目的。作者簡介:王應麟 (1223-1296) 南宋著名學者、教育家、政治家。字伯厚,號深寧居士,又號厚齋。慶元府鄞縣(今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人。其博學多才,學宗朱熹,涉獵經史百家、天文地理,熟悉掌故制度,長於考證。南宋滅亡以後,他隱居鄉里,閉門謝客,著書立說。傳世書法有《著書帖》等。著有《三字經》、《困學紀聞》、《小學紺珠》、《玉海》、《通鑑答問》、《深寧集》、《詩地理考》等。蒙學著作《三字經》風行700多年,流傳海外眾多國家,是一部優秀的兒童道德教育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