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平淡是真oymlq

    題主所說的“聰不聰明”是指智商高?還是指一個人會處事呢?

    透過母乳餵養的孩子智商高於非母乳餵養。但是沒有必要給孩子服用提高智力的藥物或者什麼提高智力的飲品,只要孩子不偏食,平時我們的食物裡對大腦發育的各種元素已經足夠了。

    如果說這個人辦事能力強,很“聰明”,那麼就指的是情商了,情商主要是後天的培養了。有研究表明,智商高、情商低的人,80%成人以後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原因是意志力的問題,是情商問題。

    情商:包括情緒的自我認識、自我控制、自我激勵,以及識別他人情緒,人際關係的處理等等。

    情商高的人表現在有毅力、有信心、能忍耐、有恆心、抗挫折力強、善於與他人合作、理解他人……所以,我們作為父母的應該多培養孩子情商。

    家長要培養孩子的品格,高尚的品格遠大於高的文憑。好人品是一個人最寶貴的財富,它構成了人的地位和身份,它是一個人真正的最高學歷,是每一個人的黃金招牌。

  • 2 # 放歌聲野老梁

    謝謝邀請。這個問題好複雜,應由遺傳專家解答的問題。孩子聰明不聰明絕對是先天基因造成的,也是後天培養養成的。人們常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話是真理。但是,真正起決定作用的是:後天養成。為什麼這樣說呢?例如:一個正常男人娶一個傻子老婆,生出來的孩子是什麼樣的呢?讓你大跌眼鏡的是:孩子是正常的,也是很聰明的。一對傻子生出來的孩子呢?半痴半傻;一對正常人結婚,男的嗜酒,生出來孩子是:呆子。所以,生孩子的關鍵因素是一個健康的精子,加以健康的卵巢孕成的是:健康、聰明的孩子。而孩子的天才,來源父母的健康染色體,而成熟發育;而出生後受教育而得天成。這就是為什麼找物件要找好的、俊的、健康的,而不娶傻子的原因。說到此,再說家長教育的原因;任何天才,必受其教,爾後養成。沒有生成就是天才。及個別神童又當別論。培養是造就人才的基礎,學習是成功的基律;所以,如何教育培養孩子就是家長的頭等大事,也是影響孩子長大成人的關鍵所在。自古至今,培養孩子就是最大的人生貢獻。有人說,我們活著幹什麼?那就是:成家立業生子一一子承父業一一輩輩傳流。本人淺識,個人所見,歡迎批評。

  • 3 # 語文萍

    我有一個學生以700多分的成績考入清華大學,他的母親是一位理髮師,父親是一位電影院的放影員,家庭背景很一般,他的父輩,那個年代生活很苦,也許聰明沒有錢上學,也許……!可是他很聰明,還是全面發展,文理科都好!他很會學習,上課時眼從來不離開老師,認真聽講,下課他也‘’真會玩‘’!把掃把放在門上面,老師上課一推門打老師頭一下……!把圖訂放在老師講桌凳子上,扎老師屁股一下……!就這樣一個孩子,他考上了清華大學!有一年我去北京看病,他陪我在301醫院排隊掛號,手裡還拿著英語小本子,在背英語單詞,有人問我:怎麼才能學好英語,你說像他這樣還能學不好嗎?他的學習精神我很感動!我覺得他很聰明,跟他後天的努力是分不開的!跟他的內驅力和自律性有很大關係!他不甘心再做一個理髮師和放影員……!

  • 4 # 牛小歪

    謝邀!這個問題其實挺簡單!先得把聰明的定義搞清楚了就能三言兩語地回答了。只講一點事實~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孩子,他們從孃胎裡帶來的影響以後是否聰明的因素是大體相仿的。但是,這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孩子在後來的七八十年裡千差萬別,你說是啥原因?還需要我回答嗎?

  • 5 # 令狐青雲89088282

    俗話說,先天不足,後天補。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啟蒙老師。孩子的行為習慣是家長教育的結果。你讓他有優越感,他長大以後就是老子天下第一。你讓他學會遷讓,尊重。他長大後,就知道愛小尊老。你讓他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長大以後他會很獨立。等等……都需要家長的引導。聰明,智慧,情商這都是從小教育起到的結果。

  • 6 # 江蘇高考諮詢導師

    先說觀點:孩子學習能力跟家長的教育方式,絕對相關。

    我們常說的孩子聰明不聰明,到底指的是什麼?衡量標準是什麼?是學習成績?領悟能力?記憶力?對知識的擴充套件應用能力?遺憾的是,聰不聰明,教育界本身就沒有一個標準。

    多數人的理解是,成績好能上清北985的孩子都是“聰明”的,但是家長們最常見的一句話是:我的孩子很聰明,就是不肯好好學習——多數成績中下的學生家長都這麼說。這句話其實已經暗示著一個結論:聰明與否,跟學習成績沒有關係,只要孩子不“笨”,肯不肯好好學習才是關鍵。

    什麼是智力?智力真的存在麼?心理學界有個老笑話,你問十二個心理學傢什麼是智力,就會得到十二個不同的答案。現在科學家們的共識是:沒有證據支援智力是遺傳性的,就連長期鼓吹智慧基因的科學家圖克海默(Eric Turkheimer),也在2015年公開承認,“科學家目前還沒發現任何基因能夠滿足相應的標準進而被稱為智慧基因和性格基因。”

    從細胞與分子生命科學、表觀遺傳學、複雜及動力系統論等各學科的最新進展,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人類智力是“動態且終生可塑”,基因在其中的影響微乎其微。

    如果你依然覺得,同樣是小孩,為什麼有的聰明有的看上去沒那麼機靈?那麼不妨再看幾個確定的科學結論:

    1.妊娠期壓力大會使孩子更大機率患上壓力綜合徵,這導致孩子抗壓能力差、低自信、低自律等問題——低收入家庭通常面臨更大壓力,這可能對孩子智力形成負面影響,但這是環境所致。

    2.幼年時缺乏親子互動、缺失安全感將削弱大腦認知功能的發育,使孩子對生存以外的問題缺乏好奇心,這是為什麼有些孩子有所謂“窮人思維”,這是原生環境所致。

    3.成長環境是否“豐富”,對孩子的認知成長幫助甚大——中產家庭的孩子閱歷和見識通常更為豐富,這導致貧困的孩子輸在“起點上”。

    這些影響都是後天的。既然智力不是遺傳而是後天獲得性的,那麼孩子聰不聰明跟什麼有關?問題很好,卻不好回答。經常有家長找我,問為什麼有些孩子,就是“別人家的孩子”學習辣麼好,回回名列前茅,而自己家的就是不行,不努力不上進……等等。確實是這樣,為什麼有些學生“天生”學習就好,天生就是學習的材料?

    首先說,很多人認為學霸都是高智商的“聰明人”,聰明人才能學習好,這個觀點是錯誤的。

    學霸中有不少是高智力,非常聰明,這沒錯。可學霸中有一多半也就是中上等智力,並不比別人聰明多少。學渣中也有很多是高智商,聰明的學渣大把大把的——你隨便問問哪個班主任就知道。

    別人一聽就懂一看就會是不是“高智商”?未必像你想的那樣。他只是比你有興趣,比你有更多的先期儲備,他打小喜歡電器拆了好幾個電視機,講電路電子當然比你容易開竅。這不是“智力”而是興趣,興趣是最大的推動力,而對學習的興趣,是可以培養的。

    學霸和學渣最主要的區別是什麼?不是智力遺傳,是家庭環境。孩子白紙一張,孩子的錯,歸根結底都是父母教育原生環境的錯。每個父母都會犯錯,做父母的高境界是:知道這點並儘量少犯錯。

    學霸的共同特點之一,是對知識的興趣,從書本中吸取知識的習慣,這得從小養成,多小?最好從三四歲開始。為什麼教師醫生公務人員家庭學霸比例多?你覺得是遺傳的智商?不是,是讀書的習慣,是對知識的理解力,是與父母交流時的應用能力。父母天天看韓劇打遊戲搓麻將,指望孩子冷冷清清坐在那裡讀書?不太可能。父母的責任是陪伴,表率,促進智力的“動態發展”,才是最好的教育。

    學霸的共同特點之二,目標管理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這沒有聽上去那麼高大上,簡單點說,想不想上好學校?每個孩子都想。怎麼才能上好學校?為了上好學校願意付出多少努力和代價?能不能付出?堅持不住時有多大力量逼迫自己?這都是——情商!怎麼培養自我管理能力?抱歉,我沒有也不敢提出標準答案,有很多這類的書可以借鑑。

    學霸的共同特點之三,效率值高。有沒有發現頂級學霸都不是最用功的那幫子學生?別人磨到12點,他九點半就睡了?就算是大家都從七點開始,普通學生全力以赴全部注意力都在書本上的時間(就是那種說話都聽不見的那種狀態),或者更學術化一點叫做“有效時間”,或者叫“專注力”,平均每小時也就是一二十分鐘。學霸們,可能會四十分鐘以上。人家學到九點就睡,一晚上學習效率值跟你十二點一樣。第二天人家精力充沛你睡眼惺忪,課堂效率又沒了。第三天呢?半年呢?三年呢?他不贏沒有天理。控制自我的能力,強迫自己集中注意力,這又是——情商!

    情商對成績的影響,遠大於智商。

    學霸共同特點之四,掌握方法。每門課都有自己的方法。好老師教方法,普通老師教解題。解題沒有止境,方法對了一通百通。比如歷史,上網找找石國鵬老師的歷史課,按照他的時間軸方法,一目瞭然——“歷史再也不難了”。比如數學,王金戰老師的數學課教授的方法,非常有效。方法對了事半功倍。

    我是王金戰老師的粉。都知道他過去是人大附中數學教學“大腕”,現在已經是科學院大學的博導了。他的一個理論非常有道理:對於中學生來說,影響成績的因素中,重要性排列是

    學習方法 > 努力程度 > 智力

    智商,沒有那麼重要。方法,比想象的重要。

    當然,這裡說的是“學霸”,指考試能力書本知識,高考考上985/211的能力,不是說今後的成就,那是另一回事,咱們這個教育體制,培養創新人才,夠嗆。

    學霸,不是天生的,一定是後天培養,一定是可訓練的。沒有150的逆天智商沒關係,方法對路,從小最好從幼兒開始培養,就考試選拔體制來說,有章可循。

    為什麼要從幼兒開始?這就可以回到題主的問題:聰明,成績好的原因到底是什麼?所有老師都認可一點,影響成績最重要的因素是:學習習慣。習慣於讀書,習慣於從書本中學習知識,習慣於把學習當成一種“習慣”,這真得從小養成。為什麼學霸多出在醫生教師事業單位公務人員家庭?原生家庭對孩子的讀書習慣的影響非常非常重要!

  • 7 # 紅塵映像

    這個問題十分有趣,回答之前,我們有必要弄清楚什麼是聰明?

    聰明:是用來表達對待某事某物有著好的想法和正確的邏輯,也可以形容某物有著某種與人類智慧共通之處,有著某種靈性,某種生命力。

    換句話說,就是在生活學習工作中有“道道”,能快速找到問題的解決方法。

    我們也經常聽說某孩子看起來就聰明,有靈氣,那麼這個無疑是天生的,這個是遺傳基因決定,也無需再論證了,浪費那腦細胞幹啥。至於跟家鄉的教育方式有多少關係,我想不用多說,有一定的關係,什麼是一定的關係呢?就是對不同的人,可能影響非常大,也可能微乎其微。

    比如錢鍾書是大家認為絕頂聰明之人了吧,出生於書香門第。父母都在文學方面有一定造詣,而鍾書幼年過繼給大伯扶養,大伯算是個秀才,四歲入學堂,並在書攤上租書給鍾書看,並沒有進行嚴格要求,按現在的話說,完全是自由生長。這應該是教育的典範了,首先孩子對某事物有獨到之處。然後父母能夠發現孩子特長並加以培養。這就題主所說的教育方式了吧,如果父母“逆勢而行”,那麼反倒沒有效果,微乎其微了吧!

    還應該強調一點,聰明的孩子不一定都得考上985、211,孩子也許在某些方面有特長、感興趣,就不要面面俱到,勞子傷財。做一個聰明的孩子不容易,做一個聰明的家長也不容易,所以去發現孩子的優點吧,別讓中國式填鴨教育磨沒了孩子的想象力。

  • 8 # 趣學俱樂部

    孩子聰不聰明一部分來自先天,一部分來自後天。一般觀點都是後天比先天更重要。

    後天中佔較大比重的,就是家長的教育方式。

    什麼樣的教育方式,會讓孩子更聰明呢?

    引導孩子熱愛閱讀。

    愛閱讀的孩子知識面更廣,讀書越多理解能力也越強。

    不管是文科還是理科,都是要先理解了題目,才能正確答題,理解能力是孩子必須掌握的一項基本能力。

    如果和孩子在某方面溝通不了,或者不知道怎麼溝通。遇上愛閱讀的孩子就好辦啦,送一本這方面的書給他看,比家長自己說效果還要好。

    孩子犯錯後,少批評多引導。

    人都會犯錯,孩子更是如此。

    孩子犯錯有的只是因為好奇,有的是憑自己的本能衝動處理事情,沒有多少孩子是故意去犯錯。(故意去犯錯氣老師、氣家長的孩子,肯定是和老師家長溝通不暢,產生了誤會,和老師家長有牴觸情緒。)

    孩子犯錯後,要幫他尋找原因,耐心的解釋為什麼不能用他的處理方法,以後遇到同樣的事情,怎麼處理效果會更好。

    遇到問題,先讓孩子自己思考怎麼解決。

    比如週末有很多作業,還有輔導班上,但是好朋友過生日邀請孩子去。這時候可以把問題交給孩子,讓他自己安排。當然不是完全放手,做作業是學生的本分,輔導班也是自己選的,必須在這兩項都完成的基礎上,才能去朋友的生日聚會。如果這次答應孩子去了,孩子的承諾沒有做到,下次就取消他做主的權利。

    這樣做既讓孩子感到被尊重;又訓練了孩子的時間管理能力,提高了他的學習效率;還讓他懂得承諾的涵義,一舉多得。

  • 9 # Best呂老師

    遺傳因素是一個人成長的物質基礎,其實一個孩子聰不聰明很大程度上與遺傳有關,如果父母很聰明,那麼孩子當然也不會差很多,但是如果父母一方智力低下,那麼孩子的智商也會受到影響。

    其次就是教育,很多腦癱的孩子,最後還考上高校,或者成為知名的藝術家,其實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教育,我認為家長的教育至關重要,所以家長教育和孩子聰不聰明也有很大關聯性,所以,作為父母,應該重視對孩子的教育,在合適的階段施加合適的教育,這樣孩子才會更好的成長。

  • 10 # 愛程式設計的魏校長

    我小時候經常被人誇聰明,中學得過全國數學競賽一等獎,周圍幾個同事朋友是清華北大畢業的。好像比較適合回答這個問題。第一,孩子聰明不聰明,肯定和基因有關係。我們不是這方面專家,但能感覺到。第二,你以為考上北大清華的聰明和學習能力靠的是基因,那你就錯了。我們常說,這年頭,還沒碰到什麼事情需要拼天分的。我們聚在一起討論過這個話題的,清北生之所以能考上北大清華,起步主要是靠環境影響,特別是家庭環境,後面就靠自己的勤奮、精氣神、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了。

    而我們總結,在日常生活中,還常常覺得自己挺笨的:哎呀,怎麼這個都沒想到呢……思考問題有一套邏輯習慣了。感覺思維方式已經被格式化了,應該就是後天教育的結果,先天估計不夠聰明。

    我大學碰到一個教授的孩子,母親也是讀過大學的,在我的大學同學和朋友當中是唯一的。畢竟我們的父輩,能讀一個高中就了不起了。

    你能感覺到他的天分確實在有些方面超出我們。但更多的是感受到他的家庭帶給他的眼界和學術習慣。感受到他的牛,更多是後天的環境佔了很多的比例。

    我自己有了孩子,現在教育成果也不錯。英語口語像外國小孩一般,讀寫可能比北美同齡小孩要差一年吧……關鍵不是這些學習成績遠超過我們夫妻小時候,而是她表現出來的思考問題的方式,歸納總結能力……有時候嚇我們家長一跳。比如,她小時候,我教她用電腦,其實小孩子都會玩,看著大人用,自己都會了。但有一天,我給她說了一下,其實你看,任何程式都是一個視窗,都有選單欄,工具欄,狀態條。然後有一套互動原則,你想一下吧。第二年,回家碰到奶奶,說要教奶奶用微信,她在旁邊聽了說,你們啊,講得太粗糙了,我來教奶奶,然後一步一步的……我在旁邊看了很佩服,不但介紹了主要功能,“你這是總結了一套微信使用者互動設計原則啊!”,就是將來微信改版,奶奶如果記住了這些原則,也能適應新版本。回家路上我思考了一下,我們從小對她的啟發式教育起了很大的作用吧。

    比如我很愛給她講故事,從小講了大約1000多個各種各樣的故事吧,她一直覺得我講的故事比喜馬拉雅等上面的故事講得好——也許是她的偏愛吧,我除了愛留懸念逗她,根據她的接受能力,控制講故事節奏這種針對個人定製的講故事方法可能是偏愛的重要原因。

    有一次我在旁邊看奶奶給她讀故事,我知道了我講故事的特別之處。我總是會中間停下來問她:你碰到這種情況怎麼辦?你猜猜最後是什麼結局??如果你是寫故事的人,你來續寫一斷故事改改結局如何???……我的互動式、啟發式講故事方法,讓她從小寫作文,就跟水龍頭放水一樣,有的我也看不上,但勝在能寫。

    至今她記得我給她講的一個故事,那是奶奶講完了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之後。我問了一句,你說長城該不該修?她說:不該。我說:那,從秦始皇的角度,天下都是他的,他不能容忍他的子民被匈奴騷擾,匈奴衝進來,每年都要殺死很多人,會死很多孟姜女的丈夫和孩子。當時的軍事條件,只有修長城一個解決辦法。他該不該修呢??她又愣住了,說:改修。然後我說:可是以當時的技術條件,修長城就必然要死人的,不死孟姜女的丈夫,就要死別人的丈夫,你說該不該修呢……可能這個話題,對當時的她太小了,說早了一點。對她挺有刺激的,所以對這個故事,一直記憶深刻。但類似的,啟發式的故事,我們講太多了。從她要聽故事開始,能問問題開始,一直講到自己能看書,自己看故事了。但愛動腦,愛思考的習慣,算是留下來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學西餐容易還是學西點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