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花貓劉雨昊
-
2 # 卑微的活著
不是的,吳三桂年老,一心想在雲南裂土為王,將藩地傳及子孫,實系被玄燁逼迫而反。可以說吳三桂多次冒險成功,而這次卻失敗了。
清初許多漢族知識分子因為厭惡滿清政權的異族統治,痛恨作為漢人的吳三桂與滿清勾結,導致大順政權及南明政權等漢人政權的覆亡,加上曾殺死永曆帝等明朝皇族和大臣等,斥責他為“漢奸”。
順治十七年(1660年),吳三桂剛剛佔領雲南不久,朝廷就以賦稅不足為由,命令吳三桂裁軍,吳三桂將綠營及投誠兵從六萬人減少至二萬四千人。
康熙元年(1662年),吳三桂詔進平西親王,兼轄貴州。同年四月在昆明以弓弦處絞朱由榔及其子。說明吳三桂只想安穩的做個王爺,並沒有打算給自己留後路。
1673年(康熙十二年)春,平南王尚可喜因與其子尚之信不和,上書朝廷,請求歸老遼東,以之信襲爵留守廣東。康熙帝順勢宣佈裁撤尚藩,命尚氏父子一齊返回遼東故鄉。吳三桂聽聞尚家被削藩後,感到非常震驚,聯合靖南王耿精忠上疏朝廷請求撤藩以為試探。吳三桂自以為功勳高於尚耿,認為朝廷將仿效明朝沐英故事,使其世守雲南,並未完全作好造反準備。
最終吳三桂被年少狂傲的康熙逼反,一旦撤藩,那朝廷就就會撤到底,可以說吳三桂不僅失去了榮華富貴,還落得一世罵名,還不如趁機反正,最差也能和朝廷劃江而治,如果能恢復漢人江山最好不過,畢竟吳三桂能征善戰,手下數十萬將士,且長期鎮壓土司,而康熙則很年輕,然後事以願違,吳三桂這次冒險最終失敗。
-
3 # 歷史雲頂
談及吳三桂這個人物,他作為明末清初的一位著名的英雄人物,他的一生伴隨著很多起伏,夾在滿清和就舊明之間著實處境難堪,擁有著多重身份的吳三桂在反清復明時,為何一直得不到漢人們的支援呢?漢人視而不見,今天就來做出具體分析。
吳三桂是一個較為特殊的歷史人物,一方面他是多爾袞麾下的一名明末大將,帶領著自己的團隊一路挺進山海關。另一方面他還是大名鼎鼎的滿清藩王。吳三桂在正式投降於滿清之後,開始跟隨多爾袞,當時的滿清對於前朝的官員並沒有太多的偏見,可供吳三桂等人生存的空間還是十分廣闊的。
吳三桂迫於當時的形勢,開始正式依附於滿清,大部分的明末官員感知到滿清的大度,紛紛加入到了滿清的朝廷家庭之中。滿清政治嗅覺敏銳,為了進一步拉攏明末高官為自己所用,開始賜予一些官職和財富給他們。
當時吳三桂就被封為了平西王,吳三桂雖然也有反清復明的意圖,但是深知成功的可能性並不高,幾乎等同於是白白送死。吳三桂也曾在私下悄悄會面逃亡下來的殘餘明朝勢力,一番交流下來,發現他們並沒有絲毫壯志和復仇的決心,這讓吳三桂壓根都看不到任何的希望。
吳三桂開始轉換思路,開始試圖增強滿清對他的好感度,積極為滿清建功立業。滿清貴族雖然在表面上積極增強同吳三桂的聯絡,其實一直都在暗中觀察者吳三桂的動向,對於滿清來說,吳三桂手下的精良部隊才是他們的真正目標,為了更好削減吳三桂的實力,派吳三桂前去拿下李自成及其殘存下來的剩餘力量。吳三桂為了展示自己的忠誠,下令對那些民間興起的抗清運動予以必要的武力制止。另外吳三桂還親手殺害了南明永曆帝,標誌著明末一支血脈的正式瓦解。
滿清的統治者對於吳三桂以上的表現還是十分滿意的,開始放下對於吳三桂的戒心。而民間的部分抗清人士,卻恨透了吳三桂,覺得吳三桂就是一個沒有絲毫氣節可言的利益追逐者。後來當吳三桂與清朝爆發矛盾時,吳三桂又將其善變的本質暴露出來,又高舉反清復明的旗幟。
這個時候大多數漢人都是不支援吳三桂的,與其說不相信倒不如說吳三桂實在是不值得他們信任。漢人們透過長時間的局勢觀察,深知對於吳三桂來說,只有利益上的權衡,他們只是他借用的棋子罷了,如果沒有什麼實質性作用了,相比肯定不會有什麼很好的下場吧!
-
4 # 新銳歷史
這場叛亂的主角無疑還是吳三桂,在整個平叛過程中,康熙對所有人都收買,唯獨對吳三桂姿態強硬,誓要滅掉吳三桂,由此可見,吳三桂實力之強大,已構成了對清朝赤luoluo的威脅。
康熙十三年(1674年),吳三桂正式自稱為周王,廢棄康熙年號,稱周王元年。一般認為,這是吳三桂造反過程中最大的失敗,吳三桂在造反初期,打出明朝後裔的口號,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現在自稱周王,無疑給世人野心家的感覺,而且反反覆覆,讓人失去信心。在檄文中,吳三桂曾明確表示立明朝後裔。這是吳三桂造反之路第一個重大的決策失誤。
這個失誤是不應該的,因為有一些門客已經指出,不應該改年號,應該奉明朝為正宗,自己仍然稱平西伯——這是崇禎皇帝封給吳三桂的爵位。門客還建議,應該像以前討伐李自成一樣,全軍縞素,昭告天下反清復明的決心,這樣一來,不僅可以得到普天下漢人的支援,更能得到明朝遺老遺少的輔佐。應該說,這個建議是非常好的,但是吳三桂出師順利,短短兩個月之間就拿下幾個省,以至於吳三桂集團的大多數人認為單憑武力就可以推翻清王朝,不必立明朝後裔,免得以後麻煩。這是典型為了省去小麻煩招來大麻煩。
後來,吳三桂禮聘明朝少卿李長祥,詢問他大計。李長祥讓他趕緊立明朝的後代,收攏天下百姓的心。“一定要立崇禎的後代,這樣效果最好。”李長祥說,可惜吳三桂不愛聽這話。
吳三桂的一些幕僚舉出項羽立義帝的例子,他們說:“當初項羽立義帝為主,最後義帝反而調兵遣將,讓項羽陷入困境。如果將來我們打下天下,那明朝後裔又該往哪裡放呢?總不至於殺掉吧?”
李長祥看到自己的計策得不到採用,心懷失望地離開吳三桂。
從這件事可以看出吳三桂沒有主見,在政治遠見這塊,他遠不如年輕的對手康熙。
吳三桂自立周王讓很多明朝遺老遺少感到失望,這些遺老遺少的宣傳能力又特別強,無疑他們會抹黑吳三桂。說實話,吳三桂也不是傻子,他也很想得到這些人的支援,可惜這些人不跟他合作,至少在他們眼裡,吳三桂這人野心太昭然了,哪怕你作作秀也好啊!
吳三桂曾經聘請明朝的遺老謝四新出山,謝四新給吳三桂留了一首詩:
李陵心事久風塵,三十年來詎臥薪。
復楚未能先覆楚,帝秦何必又亡秦。
丹心早為紅顏改,青史難寬白髮人。
永夜角聲應不寐,那堪思子又思親。
吳三桂讀到這首詩,痛罵:“腐儒,書呆子,小人。”
這些人固然是腐儒,可吳三桂就沒有想到自己是不是太蠢,為何捷徑不走要抄遠路,Sunny大道不走偏要挑羊腸小道。
原明朝計程車大夫對吳三桂可謂是恨得牙癢,有說吳三桂大逆不道,有說吳三桂愚不可及。甚至在響應吳三桂的一些地方將領中,這事也產生了不小的消極影響。其實大家都知道,就算你吳三桂立明朝的後代,將來江山還是你吳三桂的,但姿態在政治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有了這個姿態,你才能給大家仁君的感覺,大家才會遷就你很多的缺點。
吳三桂出師之初,猶如秋風掃落葉,各地聞風而降,這種架勢彷彿吳三桂就是真命天子一樣。
吳三桂迅速在湖南一帶站穩腳跟,將整個湖南納入勢力範圍。吳三桂的勝利就像一個衝擊波,所有那些對清朝不滿的人,紛紛舉起反清大旗。
襄陽總兵楊來嘉在谷城起兵,楊來嘉是福建人,以前是鄭經的都督,在康熙三年降清。隨後,鄖陽副將洪福帶領著自己的親兵投降吳三桂。更大的叛變還是在四川,吳三桂從起兵伊始,就對四川給予了高度的戰略重視。康熙對四川也非常重視,四川與雲南接壤,吳軍很可能進犯四川,康熙派重兵把守四川各個重要關口。
康熙的援兵還沒有到達四川,就傳來四川都督鄭蛟麟和川北總兵譚弘叛變的訊息。鄭蛟麟和譚弘以前都是明朝的舊臣,鄭蛟麟是明朝的都司,譚弘以前是明朝的總兵官。吳三桂封鄭蛟麟為總督將軍,譚弘為川北將軍。與此同時,四川巡撫羅森、總兵吳之茂也投靠吳三桂。
康熙急了,催促大將軍瓦爾喀火速進軍四川,同時安撫鄭蛟麟等人:“朕能夠理解你們的心情,你們完全是被吳三桂脅迫,身不由己,只要你們及時回頭,朝廷絕不為難。”
叛亂之勢迅速在全國蔓延,甚至蔓延到京城,清朝的統治危在旦夕。這一切實在出乎康熙的意料之外,他萬萬沒想到撤藩會引起這麼大的連鎖反應,所以在平定三藩之後,他不僅拒絕臣子對自己的歌功頌德,反而當眾悔罪。從此以後,做出任何決策都顯得慎之又慎。其實,康熙的想法是這樣的,他認為天下太平,老百姓都不希望打仗,撤藩後,三藩就算叛亂也很難形成大的氣候。他忽略了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漢人的民族精神。
在京城,一個叫楊起隆的人,自稱是朱三太子,密謀在京城發生暴動。楊起隆和部眾約好,以放火為暗號,聚眾起義。這次起義雖然被鎮壓下來,但引起了京城百姓的不安,為了避免引起更大的騷亂,康熙只懲治了鬧事的頭目,對於其他人等一律從寬赦免。四個月後,又傳來河北總兵蔡祿密謀造反的訊息,康熙第一時間派遣阿密達到河北處理這事,阿密達先下手,將蔡祿全家拿住。平息了京城起義和粉碎蔡祿謀反的意義是重大的,這就等於穩固了後方,為康熙全力平叛奠定了基礎。
起兵三個月,吳三桂控制了雲南、貴州、四川、湖南四省,但是連鎖效應更大,福建、江西、浙江、廣東、陝西等地紛紛叛清,響應吳三桂。事實上,悄然之間,這場叛亂的性質發生了改變,已不僅僅是吳三桂跟清朝爭奪權力的鬥爭,而是漢族和異族統治者的鬥爭。
位於廣西的孫延齡因為娶了定南王孔有德的女兒孔四貞,掌管了廣西的軍政大權。叛亂髮生後,康熙對孫延齡寄予厚望,希望他牽制吳三桂的後方。但孫延齡這個人也對清廷不滿,為了日後和吳三桂共享富貴,孫延齡以議事的名義把一些忠於清廷的將領召集起來,然後一聲令下,早已埋伏好的刀斧手將這些將領一網打盡,手段夠狠夠辣。
孫延齡接著脅迫廣西提督馬雄投降,馬雄不從,兩人打了起來。馬雄雖然打贏了,但勢力不如孫延齡,聽說吳三桂的大軍已經來到廣西,寧願投靠吳三桂,吳三桂遂封馬雄為懷寧公。
吳三桂企圖化解孫延齡和馬雄之間的矛盾,可惜效果不大。吳三桂也是個惜才的人,他更加看重馬雄,因為馬雄還是比較能打仗的,而孫延齡仗著勢大,能力不怎麼樣。
在湖南打仗的時候,吳三桂讓孫延齡支援,孫延齡卻找種種藉口拒絕。吳三桂於是對孫延齡猜忌,讓人密切監視他的動向。
孫延齡是個左右搖擺的人,加上他的老婆孔四貞跟清廷的關係密切,在孔四貞的說服下,孫延齡又產生了歸順清廷的想法,這事也沒逃脫吳三桂的耳目。吳三桂派自己的從孫吳世琮前去做掉孫延齡,吳世琮來到桂林後,藉口找孫延齡議事,讓孫延齡來自己的大營,孫延齡不知是陰謀,前來議事,結果被殺死,胸膛被刺了個涼透心。
接著,吳世琮召見廣西巡撫馬雄鎮,作出禮賢下士的姿態勸馬雄鎮投降。哪知馬雄鎮剛烈忠貞,不僅不投降,反而對吳世琮破口大罵。吳世琮脾氣並不火爆,看自己無法說服他,便讓馬雄鎮休息,第二天又找能說會道的人勸降,置辦了盛饌招待馬雄鎮。可惜,馬雄鎮不吃這套,將桌子掀翻在地。吳世琮看招降無望,便將馬雄鎮的全家綁起來,當著馬雄鎮的面將他全家一一殺掉,當屠刀懸在馬雄鎮頭上時,馬雄鎮毫無懼色,依舊痛罵吳三桂,最後飲刀而死。馬家女-人也都是剛烈之輩,聽說男人們都被殺害,在家裡集體自盡。
殺害馬雄鎮全家後,吳世琮仍然覺得不解恨,將他們全家的屍骨暴屍四十餘日。就這樣,吳三桂控制了廣西。
在這個大動亂時代,有兩個舉足輕重的人物影響到大局的走向,分別是平涼的王輔臣和甘肅的張勇,這兩人以前都是吳三桂的部將。吳三桂跟這兩人的關係都挺密切的,以前他們跟著吳三桂混的時候,吳三桂就非常欣賞他們驍勇善戰的本領。這兩人如果起兵的話,就等於可以控制陝西和甘肅一代,大西北就可以納入勢力範圍,加上兩人兵力雄厚,直接可以威逼京城。有了這兩人的支援,吳三桂問鼎天下應當不是什麼難事。
然而,令吳三桂沒有想到的是,昔日的愛將居然拒絕了他。理由其實並不奇怪,因為康熙對這兩人恩情也很深,比吳三桂還要深,在收買人心這塊,康熙比吳三桂更拿手。王輔臣不僅沒有背叛,還將吳三桂的使者押送到北京,交給康熙發落。
但考慮到王輔臣、張勇和吳三桂的關係,康熙仍然不是十分放心,派遣欽差大臣莫洛到陝西擔任經略,統領一切軍政大事。
然而,不久就發生了變故。吳三桂的軍隊兵分三路包圍了寧羌,康熙命莫洛前去救援。
莫洛到達寧羌州不遠的地方時,跟王輔臣的軍隊相隔不遠。兩軍莫名其妙就打起來了,王輔臣親自上陣,擊退莫洛。戰鬥中,莫洛當場死亡,王輔臣大獲全勝。
王輔臣叛亂的訊息傳來,康熙大驚,他實在不懂王輔臣為什麼突然叛變。所以他招來王輔臣的兒子王繼貞,問他原因。王繼貞也不知道,嚇得渾身發抖。康熙安慰他說:“你不用害怕,這事跟你無關,我知道你父親忠貞,應該不至於做出謀反的事情,一定是跟經略莫洛鬧矛盾了,所以才誤入歧途。你馬上回去,宣佈朕的命令,你父親無罪,殺莫洛罪在眾人。希望你父親能夠繼續殺賊。”
康熙讓人給王輔臣帶去一封信,在信中,康熙沒有一句責備王輔臣的話,反而誇他忠貞不二,一定是被叛賊脅迫,隨後,康熙又回憶了和王輔臣交往的一些細節,娓娓道來,就像是一封寫給老朋友的信。
王輔臣收到信後,非常感動,給康熙回了一封信,詳細闡明瞭自己叛變的原因。根據王輔臣的說法,他之所以叛變是因為莫洛排擠他,傷了他的自尊。
王輔臣的說法顯然不能盡信,莫洛排擠他可能是事實。但事實上,他已經收取了吳三桂的賄賂,聽說他起兵的訊息,吳三桂立即給他撥了二十萬兩白銀,王輔臣呆在西北這麼窮苦的地方,第一次有人這麼大方地給他撥款,他想不動心都難。康熙雖然一再承諾不追究他,但王輔臣始終心懷疑慮,擔心這只是康熙的權宜之計。尤其是自己殺害了莫洛,康熙能這麼算了嗎?莫洛是清朝貴族,康熙的心腹,難道康熙會讓莫洛白白死掉?
所以,王輔臣表面上歸附清廷,實際上跟著吳三桂抗拒清兵。西北越來越亂,叛將越來越多,隨後,王輔臣又攻打蘭州。在西北一帶,能夠撐起大梁的就是張勇了,為此,康熙封他為靖逆侯,將甘肅全省的軍政大權都交給他。
康熙十四年(1675年)十二月,寧夏發生兵變,張勇的得力助手陳福被亂軍殺死。張勇推薦趙良棟取代陳福的位置,張勇、趙良棟、李進寶被譽為“河西三漢將”。最終,這三人和王輔臣展開了激烈的戰爭,收復了陝甘,為康熙立下了巨大的功勞。
吳三桂飲馬長江之時,沒有及時渡江與清軍展開決戰,這是吳三桂集團的第二個重大決策失誤。吳三桂做出這個決策一方面可能真是迷信,跟那隻神龜有關。但他也有自己的戰略考慮,吳三桂這個人一生求穩,一旦渡江的話,將會冒很大的風險。一旦受挫的話,後方的根據地雲貴很可能不穩。
吳三桂停止前進,給了康熙一個很好的喘息時機,與此同時也讓自己軍隊計程車氣低落,磨損了銳氣。
康熙從全國調集了二十萬兵馬,其中有很多是蒙古兵,和吳三桂展開了決戰。吳三桂的手中的兵力是二十萬,加上一些策應部隊,大概在三十萬左右。雙方都不可能輕易取勝,這再次證明吳三桂軍隊的戰鬥力還是非常強的,沒有趁熱打鐵實在是可惜。
吳三桂二十萬精銳部隊主要集中在湖南,吳三桂非常重視嶽州這塊地方,他把嶽州交給自己的侄子吳應期。吳應期是一員勐將,由他鎮守嶽州,吳三桂比較放心。就目前來說,吳三桂完全具備了劃江而治的資本。但霸業的根本就是不可能與人共享天下,偏安一隅的結果就是滅亡。
要麼得到所有,要麼一無所有。
說實話,清軍總司令康熙這時已經捉襟見肘了,到處都有請求增兵的摺子,但康熙手中已沒有多少兵了。康熙一再敦促統帥勒爾錦奪取嶽州,結果喊了兩年,勒爾錦還是按兵不動。於是,清軍和吳軍形成了荊嶽對峙之勢,清軍守著荊州,吳軍守著嶽州。
清軍在西北戰場上取得勝利,扭轉了局勢,圖海、張勇等人打敗王輔臣後,等於剪掉了吳三桂的一隻大翅膀。
康熙十六年(1677年),全國戰場的形勢發生戰略性的轉折。清軍經過短暫的戰略性撤退後,很快就開始了全面反攻。西北戰場收服王輔臣,將四川叛軍逐回老巢。康熙十七年十月,耿精忠投降,福建平定,清軍進一步收復東南地區。
反攻的條件已經具備了,清軍開始對吳三桂進行戰略包圍。清軍選擇湖南的茶陵和攸縣為突破口,並迅速撕裂缺口,將戰果擴大。不久,清軍又攻克郴州、桂陽、興寧等城鎮,招撫了吳三桂的總兵王育民等人。
軍事上的失敗導致吳三桂內部軍心動搖、士氣低落,將領之間矛盾凸顯。吳三桂手下有一個智勇雙全的將領叫高大傑,此人打仗非常厲害,能攻能守,曾多次擊敗清軍。但是他和另一個將領韓大任有矛盾。韓大任這個人比較會玩關係,爬到高大傑的頭上,對他百般侮辱欺負,最後高大傑鬱悶而死。
韓大任鎮守吉安,結果被清軍擊敗,一路逃到湖南。途中,他聽從謀士的建議,帶領上萬精兵投靠了清廷。接著,清廷又招撫了韓大任的餘部近五萬人。可以說,韓大任的投降讓吳三桂承受了重大的損失。不久,吳三桂的水師將軍林興珠也投降。
康熙十七年(1678年),吳三桂六十七歲,造反整整五年了,吳三桂卻陷入了內外交困的境地。看到吳三桂的情緒一天比一天低落,部下為了讓他打起精神,建議他稱帝。吳三桂心裡清楚,自己很快就會走進山窮水盡的地步,稱帝不過是完成內心的一個願望而已,但他還是選擇了稱帝。
康熙十七年三月一日,吳三桂在衡州稱帝,建國號為周,改年號為昭武。吳三桂的這個舉動是毫無意義的,他放棄過江的機會,最終走到這步田地,不是因為戰術的錯,吳三桂打仗還是很厲害的。吳三桂的失敗是戰略的失敗。
決戰終歸是要來的。在長沙大戰中,吳三桂餘勇猶在,雙方總共投入了十幾萬的兵力,吳三桂大軍分成三路,和清軍展開廝殺。吳三桂三路都旗開得勝。
清軍也展開了對嶽州的進攻,可惜沒有半點進展。在區域性戰場上,吳三桂軍隊仍然表現出了驍勇善戰的一面,可惜大勢已定,縱是天神下凡也不能力挽狂瀾。
到了這時候,清軍還不敢跟吳三桂交戰,對他存著畏懼心理。
嶽州城強攻不行,清軍便將其圍困起來,嶽州城鬧饑荒。吳三桂派兵救援,可惜被阻回。吳應期沒辦法,只好派兵出擊,成功地突圍了出去。嶽州再次回到清軍手中。吳應期的這次逃跑,說得好聽點是突圍,其實是為吳三桂造反大業敲響了喪鐘。
回想吳三桂的一生,我們不必用意識形態的詞語說他是漢--奸-、賣國賊,因為他不是這樣的人。他是一個梟雄,一生轟轟烈烈,陰謀與大氣並存,金戈鐵馬,榮辱共存,他的一生深深地影響了後來的歷史。在當時錯綜複雜的形勢下,我們不能用簡單的是非觀來評價這個人。
吳三桂是一個生命力非常頑強的人,他始終在與命運抗爭,沒有坐以待斃,無論是當年保衛明朝,還是後來為自己的奮鬥,以及現在守住自己藩王的地位。
臨死之前,吳三桂也沒有選擇絕望,選擇消沉,他想進行最後一搏,至少這種愛拼的人生態度值得後人學習。
在吳三桂去世前,他佈置了一次大規模的反攻,他派遣胡國柱、夏相國帶領幾萬人分別進入廣東和廣西。這兩人也非常給力,奪取了大量城池,尤其在廣西,幾乎將廣西全境收復。
可惜,區域性的勝利並不能改變什麼,吳三桂的人氣指數直線下降,部屬們紛紛離他而去。六月份,他的結髮妻子張氏病死,吳三桂的精神再一次遭受沉重打擊。不久,他就病倒了。重病中,他讓孫子吳世璠來衡州,吳世璠是吳應熊的兒子,吳三桂將帝位傳給孫子。說是帝位,其實是個爛攤子。
吳世璠還沒趕到衡州,吳三桂已經病逝。康熙得知後,立即全面進剿吳軍。在清軍的威逼下,吳應麟帶著吳世璠從貴陽逃到雲南,接著,吳應麟在交水糾集兵力,打算廢掉吳世璠,自立為帝。大將郭壯圖得到訊息後,率軍到交水,誘惑吳應麟出城犒軍,將吳應麟當場勒死。
這次內亂還只是一個開始,接著,內亂越來越多。一些將領密謀擒拿吳世璠和郭壯圖獻給清軍,吳世璠得知這個訊息後自殺,郭壯圖父子也雙雙自刎。清軍進入雲南後,到處尋找吳三桂的屍骨,有一天挖出了十三具屍骨,全都焚燒成灰。其實,這些都不是吳三桂的屍骨,吳三桂的屍骨只有少數人知道。後來,吳三桂的侄子出面,供出吳三桂的屍骨所在。康熙對吳三桂充滿了刻骨之恨,將他的屍骨銼成灰,分發給各省。
歷經八年的削藩戰爭,康熙終於險勝,清帝國度過了最驚險的時刻,康熙仍然心有餘悸。所以,臣民們要求給他上尊號的時候,他斷然拒絕。這不是什麼帝王的品德,什麼謙遜治國,是他對過去所作所為的反思。他沒有想到撤藩會引起那麼大的危機,拋開將黎民百姓陷入水深火熱不說,他差一點就為自己的衝動葬送了清帝國。
-
5 # d爛筆頭d
吳三桂可能知道自己會被滿清皇帝殺掉,他知道自己是漢人,自己是異性王,不是滿清皇族的血統,遲早會被殺掉,所以寧死前就起兵造反,拼死一博,雖然爭取了一小段存活的時間,不過最後還是死了。
回覆列表
個人觀點,我認為不是,李自成進北京的時候吳三桂已經準備投降李自成了,可惜陳圓圓被抓了。吳三桂怒了在回京拜見李自成的路上反了,給清軍帶路,放清軍入關了。李自成在最後一哆嗦沒堅持住,如果吳三桂真的能投降李自成,歷史恐怕會被改寫了,雖然當時清軍勢力壯大,但是如果李自成真的能夠權衡大局,對手下嚴加管教還是有可能的。吳三桂不會反,也就不會被平三蕃,最後死的也挺慘,剛給人家帶完路,立了功,就被殺了。歡迎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