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萬卷縱橫眼欲枯

    “望帝啼鵑”的故事

    傳說遠古時候,蜀地有一個部落首領叫杜宇。他非常賢明,也非常能幹,他領導著老百姓,脫離了茹毛飲血的日子,過上了比較穩定的農耕生活。老百姓都非常愛戴他,尊稱他為“望帝”,意思是說他就是百姓的期望。

    在蜀地的東邊的荊州地區,有個人叫鱉靈。他犯了法被判了死刑,他不甘心就這樣被殺掉,就越獄了。他駕著一條小船,連夜奔逃,沿著長江溯流而上,最後就到了蜀地。鱉靈聽到蜀國望帝的名聲,就去拜見他。望帝發現這個人談吐不凡,而且胸懷壯志,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就任命他做蜀國的宰相。鱉靈上任後,幹得非常出色,他領導著人們興修水利,發展生產。這樣,蜀國的百姓更加富足了,都能夠安居樂業,蜀地也因而成了“天府之國”。

    誰知,過了幾年之後,當地的氣候突然變得酷熱異常。蜀國都城西北的玉壘山上積雪消融,洪水氾濫,蜀國的大部分地區都遭了水災,許多百姓離開了家鄉,流離失所。這時,鱉靈沒有灰心喪氣,他帶領幾萬民工,挖土擔石,疏通河道,修築堤壩,植樹造林。他們歷盡了千辛萬苦,終於消除了水患,蜀地百姓得以重建家園。

    當鱉靈凱旋迴到都城時,望帝親自出城去迎接,併為他設下了慶功宴。望帝已經決定要禪讓帝位給鱉靈,但又怕鱉靈不肯接受,他就在慶功宴後乘夜悄悄離開宮殿,到西山隱居修道去了。臨走時,望帝留下一道命令,遍告天下人,說他把帝位禪讓給了鱉靈,新君的帝號叫“開明氏”,希望百姓能服從他的領導。

    沒想到鱉靈接過帝位後,一改過去的勤苦作風,惡劣的本性暴露無遺。他不再關心國家大事和百姓生活,一味地驕奢淫逸,不久便掏空了國庫。然後他就開始橫徵暴斂,結果弄得民不聊生,怨聲載道。訊息傳到西山後,隱居的望帝懊悔不已,但又沒有什麼辦法,沒過多久就鬱鬱而終。

    傳說望帝死後,他的魂魄變成了杜鵑鳥,叫聲十分哀怨悽苦,直到啼出血來。他死後也沒有忘記他的人民,每到早春二月,他就會在山中呼喚著“布穀———布穀”,催促百姓下田播種。因此人們又稱杜鵑鳥為“布穀鳥”。

    這個故事最早見於晉代張華注引漢朝李膺的《蜀志》中:“望帝稱王於蜀,得荊州人鱉靈,便立以為相。後數歲,望帝以其功高,禪位於鱉靈,號曰開明氏。望帝修道,處西山而隱,化為杜鵑鳥,或雲化為杜宇鳥,亦曰子規鳥,至春則啼,聞者悽惻。”後來,許多文人墨客的詩詞文章中都引用過這個典故,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都援引說:“人言此鳥,啼至血出乃止。”

    後人就用“望帝啼鵑”比喻冤魂的悲鳴:用“望帝、望帝魂、杜宇、杜宇魂、杜魄、杜宇魄、蜀王魄、蜀帝魂、古帝魂、蜀鳥、蜀魄、蜀魂、蜀鵑”等指杜鵑鳥;用“杜鵑啼血、子規啼血”等指杜鵑鳥的哀鳴。常用以描寫哀怨、淒涼或思歸的心情。

  • 2 # 青花老員外

    1982年中國郵政發行T79益鳥郵票一套5張,附小型張,小型張的設計以傳統花鳥畫形式呈現,畫面上杜鵑科或鄰近科屬的大杜鵑、山椒鳥和鶇鳥齊集枝頭爭鳴,畫面美觀,惟妙惟肖。設計師李印清(曾設計北京郵電大學校徽)

    杜鵑鳥又名子規、鳲鳩、報春鳥,自然界中以鳴叫不同,很貼切的分成二聲杜鵑(布穀鳥)、三聲杜鵑、四聲杜鵑、鴉鵑等,在中國以二聲大杜鵑(體型近鴿)和四聲杜鵑為常見。杜鵑是野外常見的鳴禽,鳴聲清脆,羽色多樣(在中國以灰色羽毛,腹有班紋為常見),主食昆蟲,尤喜毛蟲,因此列入益鳥。杜鵑是候鳥,秋季到亞熱帶過冬,早春至初夏回到中國,因而在農村聽到杜鵑鳴叫就知是到了播種季節,因而有“催耕布穀”的良好寓意。

    杜鵑鳥有個廣為人知的惡名,就是大約三分之一的杜鵑有“託卵”現象,就是自己不築巢,而把卵產於其他鳥巢(一般是雀科),由其他鳥類代自己孵化和餵養,甚至小杜鵑為了保證佔有更多的食物,還會把其他鳥蛋推出巢外,所謂“鳩佔鵲巢”(杜鵑也稱鳩),等待長大後再離巢遠走不辭而別。對於這一自然界現象用人倫來分析是對杜鵑的苛責,與區域優勢種群的“託卵”寄生,是某些鳥種在自然選擇下產生的的“協同進化”而已。

    杜鵑的得名頗具傳奇色彩,在成書很早的《華陽國志》(西晉張璩)和《蜀王本記》(西漢楊雄)記載了一個“望帝化鵑”的傳說,“杜宇自立為蜀王,號曰望帝,治汶山下,邑郫(即以今郫縣為都)”。史稱杜宇王朝末期,洪水氾濫不能治,荊人鱉靈來蜀治平水患,百姓愛戴,杜宇只好辭位,退隱山林,化作鵑鳥,啼血聲嘶,蜀人皆以鵑鳥為望帝,聞聲跪拜,從此鵑鳥得名杜鵑。

    這個故事中的杜宇是史前時期巴蜀平原上的一代古皇,其地位與華夏曆史上的炎黃近似,用現代歷史觀可以理解成佔據四川盆地的一個古部落首領,部落圖騰是鵑鳥(三星堆青銅器上也不乏神鳥形象),只是後來與異族戰爭失敗被迫遷出蜀地,至今四川一些地方的民俗裡還有不可傷害杜鵑鳥的禁忌。無獨有偶,雲南哈尼族的傳說中杜鵑鳥的地位非常高,在祭祀中有一席之地,也許哈尼人就是杜宇族外遷後的移民。

    杜鵑鳥的口腔內壁和舌皆是醒目的紅色,又善鳴叫,因而古人有杜鵑啼血的聯想,《禽經》(原題西晉張華注,現認為成書於南宋)中記載杜鵑“夜啼達旦,血漬草木”,宋人詩文中也說“杜鵑啼處花成血”,因為杜鵑鳥啼鳴的早春也是杜鵑花(也叫映山紅、格桑花、金達萊)盛開的時候,杜鵑花的紅色好像啼血染紅,不知何時起,“杜鵑”之名又成了一大類山地花卉的統稱,花鳥同名,白居易有“杜鵑花落杜鵑啼”的名句,中國郵政為杜鵑花也曾專題發行過一組郵票。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杜鵑出蜀中,今南方亦有之...赤口有小冠,春暮即啼,夜啼達旦...其聲哀切,田家侯之,以興農事...”。杜鵑在中國分佈很廣,並不是非要原產於四川,但前面已提到,杜鵑其名得自於蜀地,在四川的知名度也極高。隨著四川在唐帝國中政治文化地位的上升(戰亂中唐帝兩次幸蜀,李白杜甫等詩人都有四川的履歷),杜鵑其名開始在全國叫響,尤以唐詩中為多。“杜鵑”含義中自帶的“傷離別,悼亡人”的文化意向,又切好較易入詩,附上幾首“杜鵑”詩句: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李商隱

    “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秦觀

    “杜鵑口血老夫淚”--李賀

    “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白居易

    “小臣東海淚,望帝杜鵑紅”--康有為

    “千山灑遍杜鵑血,一縷難招帝子魂”--林伯渠

    杜鵑鳥在歐美也很常見,不同國家名聲也不太一樣,波蘭、挪威的民歌裡都有杜鵑的可愛形象。但在英語裡杜鵑(cuckoo)似乎是瘋子、傻事之意,著名的奧斯卡電影《飛越瘋人院》的英文名稱就是“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做期貨對沖分析師的都是些什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