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成語大全
-
2 # 槓精大叔
認識。老子逃難南下的時候,還把藏書交給南宮運送。但這個南宮是孔子學生,半路就讓孔子拿走藏起來了。南宮做了牢,孔子把侄女嫁給了他。但是那些藏書就被孔子燒掉了絕大部分。而且再也沒還給道家。
-
3 # 清園居
謝小秘書邀!當然認識,甚至按照中國式求學問道的行為邏輯理解,孔子完全可以稱為是老子的學生,這一點孔子本人也從不否認。2500年前華夏民族的兩位文化巨人曾經有過面對面的坐而論道,並一直為時人和後世傳為佳話。
據歷史記載,孔子一直對老子的學說和行為懷有強烈的好奇和興趣,其最初問學於老子是在17歲的時候。關於兩人的第一次見面,還有非常有趣生動的場景流傳至今:孔子問學於老子,老子卻寧靜安詳地端坐不動,亦不發一言。只是對著年輕的孔子吐吐自己的舌頭,然後又張開嘴巴,用手指指著自己的牙齒。
孔子不明覺厲,回來反覆推敲思考,恍然大悟:人之舌頭,與生俱來,柔弱非常;牙齒卻是後天長成,貌似堅硬無比。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堅硬無比的牙齒會慢慢衰老搖落,而貌似柔弱非常的舌頭卻依然如故。“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因其無有,故能入於無間,由此可知不言之教,無為之益也。”柔弱勝於剛強,行動更重要。這不正是老子一直在表述的思想嗎?
宇宙人世間,最高的善和美就像水一樣,無問西東,任意方圓,卻在骨子裡帶有滋潤一切哺育一切沖決一切盪滌一切的鮮活力量。老子的這些思想對孔子的影響是深遠的。
孔子在三十歲以後,又曾經問禮於老子。老子語重心長地對孔子說了一段話,大意如下:吾聞之,富貴者送人以財,仁義者送人以言。吾不富不貴,無財以送汝,願以數言相送。當今之世,聰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難而幾至於死,在於好譏人之非也;善辯而通達者,其所以招禍而屢至於身,在於好揚人之惡也。為人之子,勿以己為高;為人之臣,勿以己為上。望汝切記。
綜觀孔子一生的思想和行跡,大多數均符合老子之言,也有諸多不及處。老子曾經對孔子說過:有道則見(通“現”),無道則隱。但從孔子一生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精神狀態,可以說恰恰與老子的話相反。
孔子本人也有對老子的評價,他認為自己所見到的老子就像龍一樣,學識淵深而莫測,志趣高邈而難知。應時變化,能屈能伸。三十而立的孔子禁不住時時感慨:老聃,真吾師也!
老子曾經說過:“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由此可見,在老子眼裡,孔子算得上是一個上士。儒道惺惺相惜,這也直接奠定了兩年五百年以降的中華文化儒道互補的悠久傳統。
-
4 # 珍愛君
老子跟孔子不僅僅認識,而且孔子還像老子請教過問題,那就是禮的問題。
根據《史記·老子韓非子列傳》記載:孔子適周,將問禮於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 朽矣,獨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 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 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孔子去,謂弟子曰:“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遊;獸, 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遊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至 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
可見孔子與老子不僅僅認識,而且老子給孔子提出了建議,孔子對老子的評價也是非常高的。
從這段可以看出,老子並不主張聖人避世,而是說,現在天下無道,應該報道藏身才對。對於禮崩樂壞,老子看的更平淡,他覺得禮樂只是人制定和發明的,既然發明 它的人會消亡,那麼禮樂思想所締造出來的言論、禮制、和社會秩序,也會自然而然的隨之消亡。真正不會隨著時間消亡的,唯有獨立而不改的大道。
從這裡看得出來,後世對道家的誤解非常深,後世關於道家思想消 極避世是一種曲解。真正的道家思想, 是得其時而駕,不得其時而隱。
-
5 # forever166575582
老子年長於孔子二十歲餘,又都是長壽之人。都活了七八十歲。在先秦時期,中國地盤就那麼大,雖說交通不便,可那些歷史能人哪個不是在各國遊走亂串,傳播各自學說,且都是當時是名人。所以我認為他們認識的機率大於百分之九十九點九九。且史記中記載,孔子曾問道與老子,孔子亦對老子頗為推崇,謂之吾知花鳥魚蟲之行,不知龍之蹤。可他們倆的治世之主分歧還是很大的。
-
6 # 肥嘟嘟的小不理
《史記》中的老子
在史記中,太史公為我們提供了漢朝人的三種認識:一是太史儋;二是老聃;三是老萊子。太史儋這個人,就是騎牛過函谷關的周太史,就年代而言,他是戰國中期的人物,西行過秦的,也是他。太史公對此說法不是很信任,因為戰國中期的人怎麼也不可能活在孔子以前。此外,從史料記載的內容看,太史儋和老聃在思想上也完全不同。
老萊子則是楚華人,著書十五篇,不但篇數上跟《老子》不同,其也非周的官員。
第三個人是老聃,太史公比較相信這個說法,即姓李氏,名耳,周守藏室之史也。這個姓李氏,其實不準確,因為先秦男子稱氏不稱姓,所以應為李氏。如孔子,子姓,孔氏。太史公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他的時代有家族自稱老子後人。但按照譜系來看,跟孔子的家族對比一下,就發現老子似乎只能是戰國中期左右的人物,於是有學者想了這樣一個方法:孔子家族的男子都很早結婚生子,老子家族的男子都晚婚晚育。這個說法實際上經不住推敲,不但是因為這僅僅屬邏輯上的推測,未必合於事實外,孔子家族的男子,除了伯魚——即孔鯉外,其他都出生得較晚,於是,事實上,也能證明這個推測根本站不住腳。
那麼。單從《史記》來看,漢朝人對老子是誰的問題已經稀裡糊塗了。
老聃是否老子?今天仍有人主張老萊子就是老子,原因就在於,太史公依據當時所謂的老子後人的看法說老子姓李。我們知道,古代人加個老字,本是敬稱,如魯哀公在孔子葬禮上稱老,其他文獻又有國老的記載,而孔子說老農、老彭(有人說老彭是兩個人,但地下文獻證明老彭只是說彭祖,沒有老子),也是敬稱。那麼,老如果是李字之轉,就必須推翻老是敬稱的說法。李零教授專門跑去南方,實地考察了南人的口音,說老、萊、李其實相同。但這是否可信,卻依然成謎。
就先秦的《禮記》、《家語》(原本以為王肅偽作,但地下文獻出土後,證明先秦已出現此書)、《莊子內篇》、《呂覽》這些比較可靠的資料看,皆稱老聃而無稱老子。可見,老聃即後世所說的老子,是比較可信的,至於《戰國策》所稱引的兩處老子,當為後人所作文字,透過地下出土文獻可以發現,《戰國策》確實有些內容屬於後人所作。那麼,我們基本可以肯定,老聃就是後世所說的老子。
老陽子是否老子?有學者根據字伯陽的說法,認為老子其實是死於黨爭禍患的周太史老陽子。支持者有之,反駁者也不少。認為老子就是老陽子的人,不能說毫無理由,因為老陽子確實是周太史,和太史儋一樣。另外,古人的字和名之間頗有關聯,如孔子,名丘,字仲尼,又如端木賜,子子貢,這樣看來,老子之所以字伯陽,必然是其名字中有陽字。而古人以為老子是孔子時代的人物,老陽子的情況也基本符合。但這個解釋,卻無法說明老聃的後面那個字,因為先秦文獻稱呼的是老聃,而非老陽。
另一個疑惑在於,字伯陽,卻未必就只能指老陽子。後世傳說添油加醋,日益詭詐,很多時候,老子指的其實是西周的伯陽父。因此,字伯陽,可能是附會伯陽父而成。
老聃是春秋末人嗎?先秦時期,同名或字者多,就像我們歷史上直到今天一樣。如告子至少有兩個,子思至少有兩個,子輿至少有兩個,孟子至少有兩個,公孫龍子也有兩個。可以說,同名者這並不稀奇。
《禮記》和《家語》皆提到孔子見老聃,這個老聃一個是周太史,一個卻像是魯人。按照《禮記》,孔子見老聃時當在三十歲以前,學過禮。但有一點很奇怪,因為孔子為老子助葬時兩人遇到了日食。後來太史公原封不動的照抄先秦文獻,卻沒推算這日食的時間,因為按照日食的時間,周地當時大亂,孔子根本不可能之(至)周。尤其是請行的南宮敬叔此時尚為孩童,如何能為孔子請行?恐怕連孔子的學生還不是。因此,孔子之周見到老聃,這個說法恐怕得打個折扣,因為這個老聃很可能是老陽子,而在記載中老陽子以“仁言”送孔子,並教導孔子不要覺得做臣子就委屈了自己——這兩個觀點都很符合時代的特徵,以及老陽子的性格。老陽子是個忠臣,所以他死了,而仁這個概念在春秋末期只是剛在德行的意義上出現不久,老陽子作為周太史,根本不可能反對仁,即使對孔子而言,仁也是當時剛剛興起的人文主義思潮,在對神話時代的更替中,它不可能被人去批判,因為這個概念本身尚不成熟,尚未流行起來。所以,很可能的情況是,孔子之周見到的人就是老陽子,後人弄不清楚,就像漢朝人犯下的錯誤一樣,把老陽子誤作了戰國中期的老聃。
鄭玄在注《禮記》的老聃時,僅僅注為禮生,而不說是老子,後來勞思光先生也肯定了這個說法。此老聃,可能就是一個與後世老聃重名的人,因為他所在的地方明顯是魯國。另外,《莊子內篇》以叔山無趾為寓言,講述其和老聃的會面,這個故事最值得留意的就是叔山無趾見到孔子後又立馬見了老聃,那麼,會不會老聃和孔子一樣,都是魯人呢?我以為很可能。即,魯國有一個老聃,孔子曾見過他並求學,後來這個老聃就被誤作了戰國寫書的老聃。
《莊子·天下篇》中的老聃《莊子·天下篇》有個特點,就是把孔子和儒家放在第一個位置,裡面講的聖人,很明顯是就孔子來說的。老聃在什麼地方呢?在慎到之後,甚至在關尹(後來太史公誤作函谷關令尹,後人又把喜曰誤作尹喜)之後。這一篇內容同《莊子》其他篇章都不類似,即不屬寓言之列,而入於史實之境。從關尹、老聃的排序看,老聃很可能是關尹的學生,但漢朝為何反過來,老聃成了關尹的老師呢?我們可透過一個事例來說明——漢人喜歡作怪,一些稗官野史常發驚人之論,如說孔子是商瞿的學生——實際上孔子是商瞿的老師。而從排在慎到後面這個細節看,關尹、老聃當為莊子時人,可能年齡比莊子大一些。
關於這個老聃,作者列出的老聃思想,跟今日的通行本《老子》內容基本一致。
所以,寫書的老聃應是戰國中期的人,孔子不可能見過他。而孔子所見到的老聃,不是後世寫書的老聃。因此,有學者又列入一種可能,即像《管子》那樣,乃戰國中期偏晚的人託管子或老聃之名寫成的作品。而另一些學者補充道,先秦一些作品(如《莊子》、《墨子》,《鬼谷子》),通常會收錄其他學派的作品來充數。
-
7 # 遠在斯諾文尼亞
認識,史記記載,“孔子適周,將問禮於老子”,他們經過一番談話,老子對孔子說,“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言在耳。”
老子不贊同孔子的主張,他認為孔子是落後腐朽的,雖然孔子的很多東西看上去很有道理,然而還是有很多問題,最大的問題是“克己復禮”(孔子想復的是奴隸制的禮,當然我個人認為孔子並不是想復奴隸制的闢,應該是封建主義和奴隸制多多少少有些繼承關係),老子關懷的人個人發展本身,希望人能得到更多自由(這裡看《道德經》就可以感覺得到),他覺得孔子推崇的還是限制了個人發展,有點“老子”已經看透了你的感覺
孔子對弟子評價老子說,“鳥,吾知其能飛;魚我知其能遊;獸,吾知其能走……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這段話雖然是孔子一貫的謙虛、包容、善於誇獎他人的聖人風格,但是也算是表達了孔子對老子超脫才思的欣賞。雖然老子不贊同孔子,但是對於接受了馬哲、毛哲的華人來說,我都知道發展是有規律的,必定有個奴隸制封建制資本主義社會主義(雖然中國好像沒有資本主義這個過程,但是也是有這個思想過渡的,至於強行過渡到社會主義思想,得歸功於魯迅他們這些前輩,我覺得他們超級牛逼),在春秋時代正在進行制度轉變,孔子這個人本來就很務實、務時,他不語怪力亂神、他非常贊同“天道遠,人道近”這種思想,所以直接選擇對文明的下步探索是必然而然的,他的思想符合時代,所以得到主流推崇
孔子這個人領先了千年,老子則無視歷史條件和人類的某些性格,看到了生命發展的本質需要,遠眺了不知道好遠吧(當然我們要對一切保持懷疑態度,不能迷信,老子的很多東西畢竟沒有得到驗證,我們只能借鑑,無論對古代的哪個聖人,我們都要保留好的!適合我們用的,去掉不恰當的)
-
8 # 繁星國學
這個問題答案是非常確定的。老子和孔子認識,而且,孔子還多次求教於老子。這個結論在儒家、道家和其他學術流派的典籍中都可以找到根據。
《史記》對於孔子問禮於老子的記載。《史記》是史書,也是中國漢以前歷史記載的權威。
《史記.老子列傳》記載了孔子問禮於老子:“孔子適周,將問禮於老子”。根據《史記》對老子的記載,他曾做過周朝的守藏之史。老子是一位非常有學問的人,他年長孔子20歲左右。孔子向他問禮,他對孔子所講話語中“深藏若虛”、“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等語句反覆出現,與《老子》一書的思想一脈相承。這些內容,《史記》中都有記載。
《莊子》對於老子、孔子關係的記載《莊子》一書是道家典籍。
《莊子》中多處寫到了老子、孔子的關係。《天地》篇中記述了老子和孔子談“至道”的問題;《天道》篇記述了孔子與老子談《詩》、《書》、《易》、《禮》以及“仁義”的問題;《天運》篇記述了老子跟孔子談求“道”、仁義、古代典籍(《六經》)以及“三皇五帝治天下”的問題。此外,《莊子》《田子方》、《知北遊》等篇目中也記述了老子和孔子談論天地萬物的內容。
《呂氏春秋》對老子、孔子關係的記載《呂氏春秋》,是匯合了道家、儒家、農家、陰陽、法家等各家學說思想形成的一部著作。《呂氏春秋》一書中也記述了“孔子學於老聃”。
《禮記》對老子、孔子的記載《禮記》是儒家的重要典籍,《禮記.曾子問》中記載了孔子說到老子的內容。其中三處是孔子說“吾聞諸老聃曰”,還有一處說“吾從老聃助葬於巷黨”。
從以上各家著作中,我們可以非常確定的看到,老子和孔子不僅認識,而且二人交集頗多,在為政、為學等方面二人都有過深入的交流,這是不可抹殺的事實。
後世好多人孤立的看待中國文化,認為儒道兩家是兩種思想流派,內容迥異,甚至認為儒道水火不容,這都是非常片面、孤立的看法。其實,中國文化儘管有儒道之分,但兩家學說是相輔相成相容,並且互補並進,如此才形成了中國文化洋洋大觀的景象。正如馮友蘭先生所說,儒道兩家是不同的兩極,但又是同一軸杆的兩極,少了哪一段,這根軸杆都將失去平衡。
回覆列表
孔子周遊列國問禮於老子——應該是老子的學生也不為過
孔子《魯國》公園前551--479年
老子《楚國》57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