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合併且居中
-
2 # 我的乾坤
劉邦在論及自己為何打敗項羽取得天下時曾說: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者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在這裡,劉邦把張良排在漢初三傑之首。
只是後來的功臣排行榜,凸顯的都是做實事的,而不是謀士,畢竟出謀劃策的功勞沒有客觀的衡量尺度。所以張良,陳平,陸賈和隨何等難於與將軍們一論長短。
據我看來,西漢的開國功臣,第一是韓信,第二是蕭何,第三是曹參,第四是張良。
-
3 # 一本夏
劉邦建立大漢後,那要做得事情很多,安撫民心,發展經濟,當然最重要的事是封官賜爵,那些跟隨他打天下的人,盼的就是這一天,自己的付出終於有了回報,幸福的時刻就要來了,因此好多人幾個晚上都沒有睡著,在想自己到底能被封個什麼爵位呢!
蕭何、韓信、張良被稱為‘’漢初三傑‘’,為劉邦奪得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這三個人自然是前三甲毫無疑問,劉邦怎麼封賞他們三個,其他人也無話可說,也不會有爭議。
蕭何作為劉邦的管家,無論劉邦怎麼浪,他都兢兢業業,把劉邦的家底打理得好好的,無論多難,劉邦需要什麼,蕭何都及時處理,有蕭何在,劉邦根本就不需要為錢糧操心,蕭何為劉邦穩固了基礎,讓劉邦沒有任何後顧之憂。
韓信作為戰神,為劉邦培養了一大批將士,爭奪了大片土地,劉邦打仗是百戰九十九敗,韓信打仗幾乎是百戰百勝,沒有韓信,劉邦根本不是項羽的對手,沒有韓信的垓下之戰,項羽怎麼會自刎烏江,劉邦又怎麼可能建立大漢王朝,不誇張的說,劉邦的天下是韓信打下來的。
張良就如劉邦的大腦,劉邦的奮鬥歷程時時有張良的參與。沒有張良,劉邦將毫無前途,也不知道了死了多少回,張良總是在劉邦為難之時,出良策,讓劉邦化險為夷。鴻門宴上,項羽的謀士范增想置劉邦於死地,是張良出計挽救了劉邦,可以說張良是劉邦大漢基業的總設計師。
劉邦登上帝位後,稍作修整,開始分封,結果出來後,大跌眼鏡,蕭何第一,在人們的意料之中,可前20名裡面竟然沒有韓信和張良,這就讓人感到奇怪,當然也不是說韓信和張良沒有上榜,108個排名中,韓信第21位,張良則是第60名,其實我都覺得劉邦肯定是搞錯了,難道真的是劉邦搞錯了嗎?
當然不是,劉邦精得很,他這樣做自然有他的道理。
蕭何的功勞在於他穩固了劉邦的根基,雖然蕭何沒有上前線打仗,但他保障了前方作戰的物資供應,使得軍心穩定,當為首功,排第一沒有任何問題。
對於韓信,戰功自然是最大的,可當劉邦和項羽最後決戰的時候,韓信沒有做到及時幫助劉邦,而是和劉邦討價還價,在劉邦給了他大片土地後,才趕來支援劉邦,要說劉邦沒有想法那是假的,雖然韓信最後和劉邦一起把項羽圍在垓下,取得了最終的勝利,但韓信在劉邦心中的地位已大打折扣,給他排給21名還是給韓信面子。不過這也給後來呂雉同蕭何一起誅殺韓信埋下了伏筆。
張良對於第60名其實真的不在乎,功名是張良追求的,當他的功名在藉助劉邦的平臺得到施展後,一切都是煙雲。張良熟讀兵書,深諳歷史,他知道狡兔死走狗烹的真理,范蠡等人是他的偶像,功成身退才能保全自己,因此他根本不會在乎排名,劉邦自然知道他的心思。張良本來就是南韓貴族,家世顯赫,他的理想只是為了推翻秦朝,實現了他就會隱退,這從他以後稱病休養的做法也可以體會到。
-
4 # 芒果論史
蕭何、張良、韓信被稱之為漢初三傑,在西漢的開國功臣排名之中,蕭何位列第一,但張良和韓信卻不在二、三,這是因為張良韓信不行嗎?
其實不然,漢初功臣表並不能說明各功臣的貢獻大小。
要搞清楚這一點,就必須要搞清楚西漢建國時是怎麼樣封賞功臣,怎麼樣進行封侯的。只要弄明白了這一點,我們就會明白,漢初功臣表“看一看即可,不必當真”這一個事實了。
論功行賞需要“量化”劉邦在和開國功臣們商討誰是第一功臣的時候,大家都一致推薦曹參,因為曹參是楚漢之爭中作戰最勇猛,攻城掠地最多的人。在劉邦認定蕭何是第一功臣之後,還有很多人為曹參憤憤不平,由此可見,曹參為第一功臣其實是深入人心的一個觀念。這裡就涉及到了論功行賞的一套標準,蕭何治理關中,為劉邦提供了穩定的大後方固然有功,但這個功勞具體有多大呢?無法量化!張良為劉邦出了很多主意,幫助劉邦趨吉避凶,肯定是有功勞的,但功勞有多少呢?也無法量化。
但是帶兵打仗就不一樣了,你取得了10個地方首級,他取得了100個地方首級,那誰的功勞大一眼就看出來了。劉邦的天下是在馬背上真刀真槍幹出來的,這些武將士兵自然就佔了開國功臣的大多數,曹參作戰有多勇猛大家都看在眼裡,選曹參是第一功臣,誰敢不服?
但是蕭何不一樣,在功臣們的眼中,蕭何干了什麼事情啊?不就是終日龜縮在大後方嗎?我們這麼一幫人在前線流血拼命幹這麼多年,還比不上他蕭何這個躲在大後方耍筆桿子的文人?開什麼玩笑呢!所以說,大家對蕭何不服氣也就可以理解了。
但劉邦憑藉君主的聲威點定蕭何為第一,大家也就認了,這張良又算什麼?蕭何雖然耍筆桿子,但好歹也在關中獨當一面,你張良不就是劉邦的跟屁蟲嗎?蕭何當第一兄弟們已經很不服氣了,你張良還想當第二?絕不可能!我估計劉邦如果強行把張良排第二,這幫開國武將就得鬧事兒了。
“功人”與“功狗”開國武將是一幫大老粗,不懂其中根本,但是劉邦是懂了,他特意提出了一個“功狗論”來證明蕭何的第一實至名歸。
這個“功狗論”概括起來很簡單,意思就是說蕭何是獵人,他給你們指明方向,你們是獵狗,只需要跟著蕭何指的放向去做就完事兒了。其實根據劉邦的分類,“蕭何、張良、韓信”這漢初三傑都是“功人”,而樊噲、曹參等人則都是“功狗”。
這麼說可能還是不太直觀,這裡引入一個概念叫做“可替代性”來對“功人”和“功狗”進行區分,像曹參、樊噲這樣衝鋒陷陣的“功狗”,他們的工作是具有可替代性的,而蕭何、張良這樣的“功人”,他們的工作是不具備“可替代性”的。
衝鋒陷陣這種事情曹參、樊噲可以做,但換一個身強力壯的勇士一樣能做。但是往哪兒衝?怎麼衝?多少人衝?這些問題就需要身為“功人”的韓信來進行指導,而“功狗”樊噲之流就不具備這種能力。同樣的,蕭何能夠把關中治理的秩序井然,別人做不到,曹參後來做了丞相也只能“蕭規曹隨”,完全不敢改蕭何的規矩,因為他不能比蕭何做得更好。張良能夠窺破地方意圖本質,指導劉邦做出正確決策,其他人也幹不了。
“功狗”能幹的事情,其他人也能幹,但是“功人”能幹的事情,其他人幹不了,這就是區別。
漢初功臣表是將功績量化後的結果,蕭何、張良等人的功績無從量化,自然很難得到他人的承認了,但我們都知道,“漢初三傑”個個都是名不虛傳!
-
5 # 我家的貓叫皮蛋
蕭何位列功臣第一是實至名歸的,劉邦對老兄弟蕭何的評價極高:“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餽饟,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蕭何、韓信,張良被後人稱為“漢初三傑”,劉邦是這樣評價漢初三傑的:“我之所以有今天,得力於三個人,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張良;鎮守國家,安撫百姓,不斷供給軍糧,吾不如蕭何;率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位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但是對蕭何劉邦確實夠意思,畢竟沛縣老兄弟兢兢業業,但是對於韓信和張良,劉邦就明顯有鳥盡弓藏的味道了,韓信封淮陰侯位列功臣第二十一位,韓信其實倒也說得過去,因為韓信是在楚王的位置上被劉邦搞突然襲擊抓回去監視居住的,劉邦早欲殺韓信只是不想背上殺功臣的罪名而已,給韓信個淮陰侯都算劉邦發了善心。
至於張良,張良排名62,有些人對此抱不平,實際上張良只是出謀劃策,後勤運轉是蕭何,前方血戰的是曹參、周勃這些猛將,給張良太多功勳劉邦的老兄弟們會不滿的。劉邦其實一開始是讓張良自擇齊國三萬戶為食邑,但是張子房何其聰明,自己要真要了這三萬戶恐怕就是下一個韓信,張良堅決辭讓,僅請劉邦把當初也們二人相遇的留地(今江蘇沛縣)封賜給自己,劉邦同意了。所以,張良又被稱為留侯,張良素來體弱多病,便藉此機會雲遊四方提前退休了。
至於蕭何,功勞本來就大,後勤糧草排程有方,於是劉邦將把蕭何排為第一,准許他穿鞋帶劍上殿,並封了蕭何的父子兄弟10多人,並加封蕭何二千戶。這樣,蕭何位列眾卿之首,被稱為“開國第一侯”,食邑萬戶。
蕭何位列位列眾卿之首,與蕭何的過勞是分不開的,同時也和劉邦的偏愛分不開,主要原因如下:
其一:蕭何是沛縣老班底,從一開始就隨劉邦起兵,劉邦的開國大學蕭何貫穿始終,是西漢集團主要創始人,期間忠心不二,劉邦對蕭何最為滿意。
其二:蕭何給劉邦舉薦韓信,蕭何月下追韓信為美談,漢朝一半江山都是韓信攻略的,當然韓信之死也是蕭何出謀劃策,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其三:蕭何有內政才能出眾,在眾人都把精力放在推翻暴政後如何搶奪天下土地和財物的時候,他搶先把相府及御史府的法律、戶籍、地理圖冊等收集起來,為今後劉氏集團知曉天下山川險要、人口、財力、物力的分佈情況爭取到主動權。
其四:在楚漢三年爭霸中,蕭何主持後勤(留守關中),安定百姓,徵收賦稅,供給軍糧,支援了前方的戰鬥,為劉邦最後戰勝項羽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糧草和兵力支援。
其五:蕭何直接參與制定了西漢建立初期的政治、經濟制度。劉邦評價蕭何:“鎮國家,撫百姓,給餽饟,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
所以蕭何位列功臣第一是註定的,劉邦本來就很偏愛這個老夥計。
-
6 # 吃叮噹貓的銅鑼燒
因為蕭何開國後是丞相,再加上他為劉邦推薦了很多人才,實際上,他已經是漢朝最大派系的老大,再看資歷,從劉邦起事就一直跟隨,功勞上講,為劉邦鎮守後方,主持內政,供應糧草、士兵。綜合實力、資歷、功勞,再加之對劉邦忠心耿耿,又無兵權,蕭何不為第一,誰能第一?而張良呢?首先開國後他本人並無繼續當官的打算,其次運籌帷幄,決勝千里聽起來很高大上,但實際這種戰略大局,層面高度是大多數人無法企及的,好像漢軍自然而然越打越強,順勢統一天下,更多的人說的是劉邦天命所歸,再加之張良有意為之,並無什麼派系,把他定的太高,並不合適,其他人會不服,而劉邦確實是政治高手,功不能高,待遇卻要符合功勞,奈何張良也是明白人,自己不像蕭何,最大的用處是在亂世,現在和平了,功成身退是最好的選擇。反觀韓信,可以說天下一半是他打下來了的,功高蓋主,還敢挾功討封,有實力造反,所行所為卻不知不收斂,最終只能落得悲慘下場,其功勞跟漢朝給他的定位偏差極大,但這隻能怪他自己,低調行事,功成就該身退,他卻反其道而行,最終也只能落得兔死狗烹…
回覆列表
劉邦率領一幫難兄難弟經過多年的同甘共苦、風雨同舟後,終於打敗了一切競爭對手,建立了自己的政權,然後根據在反秦滅項中的功勞大小,劉邦對所有有功之人以王、公、侯、伯、子、男六個等級進行了分封,對功勞最大的8人分封為王,對137位開國功臣分封了列侯,根據不同的貢獻這些功臣的食邑也不同,功勞最大的封以萬戶食邑,最低的也給予五六百戶食邑。
透過劉邦封侯的情況來看,說明劉邦還是個比較公平,比較念舊的人,在這些開國功臣中值得一提的是排名第7的竟然是一位女性,她是大將軍奚涓的母親底,被封為魯侯,她這也是歷史上第一位女侯爵,因為她的兒子奚涓在戰爭中就去世了,又立下過大功,功比樊噲,所以劉邦開國後就封其母為侯,從另一個方面來說,劉邦起碼不歧視女性,還有一個叫儷食奇的也因有大功而又在開國前就死了,劉邦念其功勞,封其子酈疥為高粱侯,受其恩惠的還有他的弟弟儷商,儷商雖然也是開國功臣,但僅憑他的功勞,根本擠不進前十,也正是因為儷食奇的慘死,劉邦念其舊情,故意提高了儷商的地位,將其排名第六。另據《史記》記載,當初劉邦起事時,曾有一個士卒第一個開啟城門迎接劉邦進城,隨後一直追隨劉邦,雖然沒有立下什麼大功勞,竟然也一直活到西漢開國,最後劉邦也封他為戴侯,可見劉邦也是一個有恩必報的帝王。對這些開國功臣,劉邦不僅給予他們侯爵的地位,還給予他們封地和食邑,在他們的封地上,可以自行收取租稅,這樣他們就有了穩定的糧食和經濟來源,劉邦還告訴他們,即使有一天,寬闊浩瀚的黃河只剩下了窄窄的一條帶子寬,巍峨的泰山也只剩下磨刀石那麼薄,你們的封國還是永遠牢固,而且還可以傳給你們的子孫後代,但給他們劃定的底線是,所有諸侯都必須服從中央領導,不得搞分裂活動,這也說明劉邦是一個知人善任、人盡其才、才盡其用,而且還能與人同甘共苦的人,他並不是光在嘴上說說開一張空頭支票而已,而是言必信,行必果。
在這些開國功臣中,張良、蕭何、韓信並稱“漢初三傑”,是西漢知名度最高的開國功臣,在世人眼裡,張良運籌帷幄,蕭何坐鎮後方,韓信征戰沙場,三人有機配合,奠定了大漢基業,他們的功勞無人能比,按說排名前三位毫無懸念,但作為最高領導人的劉邦卻不這樣認為,在他看來,蕭何雖然沒有打過一次仗,但排名第一,是因為他有力地穩定了後方,這才能使得前方將士無後顧之憂,如果後方不穩固,前方將士不可能取勝,項羽之所以最後失敗,就是因為大後方不穩固,為此他甚至提出了著名“功人功狗論”,他說:“夫獵,追殺獸兔者狗也,而發蹤指示獸處者人也。今諸君徒能得走獸耳,功狗也。至如蕭何,發蹤指示,功人也。”把將士們比作獵狗,而把蕭何比作獵人。
蕭何排名第一倒也能說得過去,但是韓信排名第21,張良排名地62,這就讓人無法理解了,對此,史書並沒有記載劉邦給出的理由,據小編分析,不見的對,韓信是個既有野心,又無野心之人,為什麼這麼說?在當初韓信滅齊時已經初步形成了天下三分之勢,而且以韓信為最強,項羽次之,劉邦最弱,劉邦為了拉攏韓信共同抗擊項羽,就封韓信為齊王,韓信竟然欣然接受了,說韓信沒有野心,是因為他此時太念舊,一直感念劉邦的知遇之恩,最終選擇了追隨劉邦而失去了自己稱帝的機會,楚漢戰爭剛一結束,劉邦便藉故改封他為楚王,同時收回了他的兵權,西漢王朝建立後,又因“涉嫌謀反”的罪名將他貶為淮陰侯,連降好幾級,最後降到第21位也就不足為奇了,誰讓你功勞太大呢?再來分析一下張良,張良排名第62位確實讓人費解,據《史記·漢高祖本紀》記載,劉邦曾如是評價“漢初三傑”:“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張良)。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連劉邦自己都承認自己的水準不及他們三人中的任何一人,從這裡也可以看出,張良的定位就是一個總參謀長,在劉邦看來,打天下參謀固然重要,但治理天下,參謀的價值就要大打折扣了,這樣來看,張良的作用就遠遠不及治國安邦的蕭何了,儘管張良有著“一代謀聖”之稱,但也逃脫不了一個亙古不變的歷史規律,那就是坐江山遠比打江山要重要,雖然劉邦將張良的排名靠後了些,但給予他的福利待遇還是相當不錯的,張良也被封為“工資”最高的一級:“萬戶侯”,蕭何同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