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孔談歷史

    說到中國古代的直臣,諫臣,我們對魏徵這個人物已經很熟悉了,而魏徵和李世民的故事已經被人民廣泛傳頌,傳為美談。魏徵死後,李世民很傷心的說自己失去了一面鏡子,並說了著名的“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的話。然而,其實魏徵死後不久,李世民就解除了魏徵長子魏叔玉和衡山公主的婚約,並親自砸了魏徵的墓碑。

    魏徵本來是李建成的重要謀士,李世民求賢若渴,對魏徵委以重任,魏徵生前和李世民的一些關於君明臣直的故事我們就不討論了。由於魏徵臨死前曾秘密舉薦的杜正倫因罪被罷免、侯君集因謀反罪被斬首,李世民開始懷疑魏徵這個看似老實的人有結黨營私的嫌疑,心裡很是不爽。後來,他又得知魏徵曾經把諫書給記錄歷史的褚遂良看,更加懷疑他是故意博取清正的名聲,心裡更加生氣,於是就發生瞭解除婚約和砸墓碑的事情。

    當然,作為皇帝,李世民虛心納諫是其他多數皇帝所做不到的,貞觀一朝取得的大治,與李世民的勵精圖治和魏徵的敢於進諫是分不開的。話說回來,唐朝舉薦官員,這個被舉薦官員要是犯了罪,舉薦者本來就是要受牽連的,何況魏徵舉薦的兩人犯的都是大罪。將獻給皇帝的諫書給別人看也是不許,何況是給記錄歷史的人看呢,魏徵的做法放在當時是有些過了。但不久前還說自己失去了一面鏡子,忽然就把這面鏡子的墓碑給砸了,李世民的做法怕也有些偏激吧。

  • 2 # 合併且居中

    說起唐太宗李世民,很多人都將他視為千古第一明君。除了他開疆拓土的功績外,他知人善用,直言納諫的行為更是成為歷代帝王的楷模。而以敢於直諫著稱的魏徵,更是被視為大唐第一諫臣。李世民在魏徵死後曾對身邊的大臣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而在這裡,被他當作鏡子的人就是魏徵。可是在後來,唐太宗為何又砸毀了魏徵的墓碑呢?

    有些人可能會覺得是因為魏徵跟過太子李建成的緣故。但李世民在發動玄武門之變,坐上皇位後就招降了魏徵。魏徵這人說話雖不好聽,但卻句句都是忠言。李世民也知道魏徵是為他好,所以幾次說要殺他都沒有動手。後來李世民不僅為衡山公主與魏徵的長子定下婚約,而且還將魏徵的畫像放入凌煙閣,在二十四功臣中位列第三。那李世民後來又是為何遷怒於魏徵的呢?主要是魏徵犯了兩個錯誤。

    第一,魏徵識人不明。魏徵曾向李世民舉薦兩個人,分別是杜正倫和侯君集。因為魏徵說這二人有宰相之才,所以李世民對他們委以重用。結果杜正倫因洩密被貶,侯君集因鼓動太子謀反被誅。魏徵作為他們的舉薦人,自然在李世民心裡降低了地位。而且,這二人均與太子李承乾關係密切,讓李世民懷疑魏徵生前也是侯君集一黨。

    第二,魏徵把李世民的黑料給了史官。眾所周知,在古代社會,皇帝的一言一行都要被史官記錄在冊。李世民是透過玄武門之變上的位,為了防止史料影響自己光明偉岸的形象,所以他對史料進行了修改。可魏徵卻將自己之前的諫辭給史官褚遂良看,讓褚遂良記錄在冊。這就相當於他把李世民的所有醜事都暴露在了眾目睽睽之下,李世民能不恨他麼?

    所以李世民先是取消了衡山公主與魏徵長子的婚約,然後又讓人砸毀了魏徵的墓碑。直到晚年他在徵高句麗受挫後才後悔,嘆氣道:“若是魏徵在,我就不會有今天這樣的行為了。”李世民給自己找了個臺階下,然後給魏徵重新修復了墓碑。

  • 3 # 乇三千

    首先要實事求是地說:這不是民間的謠傳,李世民確實砸過魏徵的墓碑,而且就是故意砸的。只不過,後來又給他立起來了。

    魏徵去世後,李世民也年老了。民間有“老小孩”的說法,意思是人年紀大了,思慮就會變得單純,容易快樂,也容易憤怒!太宗每每想起和魏徵的“辯論”,心中總是不快!最可氣的是,即使魏徵死了,當朝有些人還總拿他說事兒。太宗一氣之下,親手把魏徵的墓碑砸了!

    太宗不是說魏徵是自己的鏡子嗎?為什麼卻對魏徵有這麼大的恨?

    其實,我們都被唐朝的主流媒體給洗腦了。太宗和魏徵,根本就是一對冤家,並不是知己。

    太宗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皇帝之一,也是個偉大的政治家。政治家,往往是人前人後兩套路線的人,是最高階的演員。太宗最初和魏徵接觸,是在清除建成餘黨的時候。

    史書有確切記載,太宗問:“汝離間我兄弟,何也?”魏徵竟然回答:“皇太子若從臣言,必無今日之禍。”

    可見,太宗和魏徵初次見面就擦出了火花!

    但是,太宗是政治家,政治家不會顧及自己的面子,處處想著以大局為重!當時太宗正是拉攏人才的時候,於是便顯得很大度地接受了魏徵,意思是你這麼能槓,那以後就專門負責槓我好了!只要我做錯了,你就儘管槓,我絕不為難你。

    後來,果然,魏徵也是把太宗的話當成了尚方寶劍,越槓越爽!當然,魏徵為官多年,也是有一定政治智慧的。在大是大非上他從來不和太宗抬槓,而是抓著一些可大可小的事。這樣即體現了自己“天下第一諫言官”,也體現了太宗的英明。兩人就這麼一唱一和演了好多年。

    各位也許覺得我是臆想。我可以負責任地說,這絕非猜測,史書裡的文字都透漏著這個意思。

    《貞觀政要》裡有多處記載:

    貞觀三年的時候,魏徵被遷秘書監,太宗:“卿罪重於中鉤,我任卿逾於管仲,近代君臣相得,寧有似我於卿者乎?”(這時是很隱晦地發洩心中的不滿)

    又有貞觀六年的時候,太宗宴近臣時講過:“魏徵往者實我所仇,但其盡心所事,有足嘉者。聯能耀而用之,何慚古烈?”(這時已經赤裸裸的表達不滿了)

    到了貞觀七年,魏徵升遷,做到了侍中,太宗又開口了:“膚拔卿於仇虜之中,任卿以樞要之職,見聯之非,未嘗不諫…”

    總之,書中多處記載了太宗對魏徵的不快!

    所以,魏徵死後,太宗也沒有演戲的必要了,忽然有一天氣從中來,便砸了他的墓碑。

    但是砸完墓碑兩年後太宗出兵高麗卻失敗而歸!於是太宗又想起魏徵。“若是魏徵在,或許能提醒自己不這麼魯莽~”

    於是,懷著複雜的心情,他又重新為魏徵立了碑!從此,兩人一個明君,一個諫臣的形象便成了大唐的官方宣傳畫面,一直延續到現在。

    總結來說,魏徵和李世民,在政治層面是親密的搭檔,在個人感情層面,兩個人是仇敵~

    總之,不管演戲也好,真愛也罷!“魏徵是寡人的一面鏡子”這件事情在中國老百姓心中已經根深蒂固,也成為了中國官民之間值得借鑑的典範。

  • 4 # 史海閒聊

    唐太宗李世民和宰相魏徵,一個虛心納諫,被稱為千古明君,一個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是諍臣的典範。

    但是根據史料記載,魏徵死後才幾個月,唐太宗李世民就親手毀掉了自己題寫的碑文,砸毀了墓碑。

    為什麼魏徵生前和死後,唐太宗對他的態度有這麼大的反轉,主要是因為三個原因。

    1、魏徵曾推薦的人參加朝廷謀反

    原來,魏徵臨死之前推薦了兩個人,侯君集和杜正倫。李世民當然相信魏徵的人品,於是對這兩個人相當重用。可是這兩個人卻都捲入了太子李承乾造反一案。甚至,李承乾造反在某種程度上是因為侯君集的挑唆。

    但是侯君集竟然挑唆兒子殺父親,魏徵臨死推薦的兩個人,太宗本來寄予厚望。最後沒想到這倆人竟然是這種德行。於是惱火之下,取消了魏徵之子和公主的毀約,砸掉了刻著自己親手寫的祭文的墓碑。

    2、魏徵做了唐太宗總在乎的一件事

    大家都知道李世民是發動“玄武門之變”奪來的江山,雖然他開創了貞觀之治,但是這個歷史汙點是無法抹掉的,但是對於李世民來說這是對自己聲譽很重要的一點。而魏徵在死之前把很多勸諫的資料都給了史官,要知道,魏徵因為敢說實話出名的,所以他這些材料裡面都是真實的內容,而且很可能會涉及到關於李世民聲譽的內容,所以唐太宗李世民非常生氣,才叫人砸了魏徵的墓碑的。

    由於這兩件事,唐太宗對魏徵大為失望,下令將魏徵的墓碑推倒,同時撤銷公主和魏徵長子的婚約。

    3、魏徵曾是李世民的政敵

    那就要從魏徵的出身說起了,其實之前魏徵是李世民的大哥李建成的謀士,跟李世民是死對頭,魏徵也曾諫言李建成早點把李世民除掉,後來發生了著名的“玄武門之變”,李世民登上了皇位,那麼對於本來是死對頭黨羽的魏徵本來將會被治罪,而魏徵不但被免除了處罰,還被李世民重用。

    魏徵死後,李世民因為前兩個人原因,讓他又想起了魏徵曾是自己的政敵。這件陳年舊事,讓太宗變得更加的憤恨魏徵,甚至火冒三丈。

    這也就可以理解唐太宗為什麼去毀了魏徵的墓碑了,盛怒之下的決定。

    下面,我再給大家說個小插曲。後來,李世民重立魏徵墓碑。唐太宗在魏徵死後,曾經三次征伐高麗,結果都大敗而歸。

    這時候太宗又想起來了曾經勸諫他不要征伐高麗的魏徵,覺得如果有魏徵在,他就不會犯這樣的錯誤。於是,又讓人把魏徵的墓碑重新給立了起來。

    總結:魏徵死後,唐太宗為何砸了魏徵的墓碑?原因是:一是,魏徵曾經推薦的人參加了朝廷造反;二是,魏徵編修史書毀壞了李世民一代明君的形象;再加上魏徵曾經是李世民的政敵。所以這三件事糾結在一起,唐太宗盛怒之下砸了他親手題詞的魏徵墓碑。

    雖然魏徵死後有了這些插曲,但是無法更改的是魏徵是一個敢說真話的賢臣,太宗是一個善於納諫的明君。唐王朝能夠成為封建社會的一個頂峰,跟魏徵和李世民也有很大的關係。也許正因為這樣,歷代的史學家對於太宗砸魏徵墓碑的事並沒有過分宣揚。

    各位看官,您說呢?

  • 5 # 一半秋色

    魏徵和李世民,一個是賢臣,一個是明君。

    這樣一對組合,堪稱君臣之典範,後世之楷模。臣子們都希望皇帝像李世民一樣,然而皇帝卻不希望大臣像魏徵一樣,這是為何呢?

    因為魏徵有點愣!

    魏徵以強顏敢諫著稱,只要他看不順眼的,他覺得不妥的,都要諫上一諫,他勸諫不分場合,不分時間,有時候逼的李世民下不來臺,好在李世民是個明君,要是個暴君,估計早就把魏徵五馬分屍了。

    據史料記載,魏徵輔佐李世民的17年裡,有史可考的勸諫就有二百多次,那些史官沒有記載的,漏載的,故意不記載的,更是數不勝數了!

    魏徵的諫言涉及方方面面,政治、經濟、文化、外交等等,就連李世民的衣食住行,晚上摟哪個妃子睡覺也要管一管,簡直比老子管兒子還要離譜。

    魏徵比李世民大了20多歲,可能真把李世民當成兒子了!

    但李世民是個常人,他有自己的性格,有自己的脾氣,有一次,李世民真的受不了了,當著長孫皇后的面,大罵魏徵:“早晚有一天,朕非殺了這個莊戶佬不可!”

    可見,李世民真的是氣瘋了,但他氣歸氣,但並沒有這麼做,這是為何呢?

    因為魏徵雖然經常忤逆龍顏,經常讓李世民丟面子,但是魏徵一切出於公心,他所有的勸諫都是從江山社稷考慮的,這一點李世民很清楚,加之李世民想做個流芳百世的千古明君,而作為明君的首要條件就是從諫如流。

    然而,魏徵死後,李世民卻一氣之下,砸了魏徵的墓碑,這又是為何呢?

    因為兩件事。

    第一件,魏徵生前曾經極力推薦杜正倫和侯君集為宰相,然而,魏徵死後不久,杜正倫因貪贓枉法獲罪,侯君集因參與謀反被殺,李世民覺得魏徵生前有私心,所以才極力推薦他們的,於是心生不滿。

    第二件,魏徵曾經將向李世民提建議的書稿拿給褚遂良看,而褚遂良當時是負責記錄歷史的史官,李世民覺得上了魏徵的當,魏徵之所以屢次三番的提建議,可能就是為了博取萬世的清名,他的動機值得懷疑。

    李世民覺得被騙了,越想越來氣,於是親手砸爛了魏徵的墓碑,不過很快李世民就反悔了!

    魏徵死後第二年,李世民東征高句麗,結果屢屢受挫,唐軍遭到了頑強抵抗,李世民也受了傷,這時候李世民想起了魏徵,說了這樣一句話:“魏徵若在,不使我有是行也!”

    假如魏徵還活著,他必定會誓死阻攔,那麼李世民就不會做出東征高句麗的冒險舉動了!

  • 6 # 孚朗頁

    魏徵是李世民的忠言逆耳的宰相重臣,魏徵在世時李世民拿他沒有辦法,魏徵一死咀吧以跟隨一起死了,怎打麼整,怎麼說,都是由活人說魏徵是什麼就是什麼,李世民對魏徵的抱復是用了多年的在苦熬中等來的,魏徵是一位忠臣,雖然說李世民是皇帝,但是魏徵在世時,李世民拿魏徵沒有辦法,才走到等魏徵死後,在死人不會在繼續說話的情況下,李世民把對魏徵所有的怨恨都撒在了死人的墳墓上了,這是英明,還是李世民肚量小,總之李世民用了中國最古老的苦熬謀略到魏徵死後才對魏徵在世時不尊重李世民的點點滴滴的仇恨?抱了仇的,這可能都是留給後人去思考的意題了。

  • 7 # 蟻史為諫

    唐太宗李世民在歷史中似乎除了玄武門之變就沒有啥缺點了。他的形象被樹立的高大,正人君子;政治方面又虛心納諫聽取別人的意見。

    他開創了一個盛世,卻掩蓋了他的罪行。

    無論是出於哪種理由,也不管他是否開創了盛世。他製造玄武門之變是事實,他逼迫父親退位是事實,他強佔了弟媳婦是事實。

    所以我們不能用他的優點掩蓋他的缺點,我們需要承認他的功績;卻也需要正視他的缺點。

    魏徵在投靠李世民之前是太子李建成的謀士。後來李世民需要樹立正派的形象,能夠容忍他的放肆,他可以肆無忌憚的在李世民面前提意見;所以成為了李世民的支持者。可是他卻從來不避諱李世民心中的痛(玄武門之變是李世民一生的汙點)

    魏徵是李世民的鏡子,這事成為一段佳話。以前這事給我教育意義是“人需要聽進不同意見”現在我的理解是“說話需要留有餘地”李世民會不會真的有那麼一點“忍你很久了”的心裡呢?

    魏徵死之前向李世民推薦了兩個人。侯君集與杜正倫,這兩人本來就被李世民重用其實和魏徵的推薦又有多大關係呢?侯君集更是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他們為什麼會讓李世民那麼生氣呢?因為他們參加了太子的謀反行動。事情敗露之後李世民十分生氣;同時將這責任歸結於魏徵,又將公主與魏徵兒子的婚約取消。

    太子謀反,魏徵推薦的人參與和魏徵有一毛錢關係。將責任說成是魏徵推薦不當,魏徵確實是有點冤枉。

    李世民有沒有像網友說的那樣“忍你很久了”的心裡我們不得而知,可是因為推薦失誤而懲罰魏徵(砸了墓碑)卻是明面上的理由,是一個明正言順的理由。

  • 8 # 圖文繪歷史

    公元643年正月,鄭國公、太子太師、侍中魏徵一病不起,唐太宗命太醫往返並數送湯藥,還安排一名中郎將留在魏徵府中,隨時向宮中彙報魏徵病情,彌留之際,唐太宗與太子前往探望,在病榻前許諾將衡山公主嫁給魏徵長子魏叔玉。

    圖為魏徵畫像。

    幾天後,魏徵去也,唐太宗令停朝五日,追贈魏徵司空,諡號“文貞”,親自撰寫碑文,陪葬自己的昭陵,詔百官送喪,唐太宗站在西苑高樓看著城外的送葬隊伍,悲慟之極,留下“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魏徵沒,朕亡一鏡矣”的佳話。一月後,唐太宗定論功臣,魏徵繪像凌煙閣,位列第三。

    圖為魏徵墓。

    魏徵的尊寵和特殊禮遇在死後達到頂點,可緊接著爆發了一件晴天霹靂的政治事件,太子李承乾恐其東宮之位不保,與漢王李元昌、駙馬都尉杜荷、交河道行軍大總管侯君集等人預謀政變,失敗,太子李承乾被貶為庶人流放黔州,侯君集被處死,中書侍郎兼太子左庶子的杜正倫流放越南。

    李承乾流放黔州不久死去並下葬,唐玄宗時將李承乾遷葬昭陵,留下了今天重慶彭水的這座空墓址。

    這時,嫉妒魏徵的朝中某些人向唐太宗進讒言,說魏徵生前就知太子謀反,並與其為一夥,最要命的事實依據是,魏徵生前就是太子李承乾的太子太師,侯君集、杜正倫等人當年正是魏徵舉薦入相,他們均為朋黨,更有人添油加醋說,當年魏徵的直諫之語都事先抄錄給史官,目的就是死後奪陛下的光輝,讓自己受後世尊仰,唐太宗信以為真。

    唐太宗李世民畫像。

    盛怒之下的唐太宗刨了親自為魏徵書寫的墓碑,取消了衡山公主與魏叔玉的婚事,2年後帶著部隊親征高麗雖勝,但損失也有十之七八,深深悔恨這次軍事行動,於是又想起魏徵的好“魏徵若在,不使我有是行也”,命人少牢之禮重新祭祀魏徵,古有太牢之禮,是帝王用的,少牢就是諸侯用的,最後把毀壞的墓碑重新立起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明知道渣男不好,為什麼有些女生還要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