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咖啡
-
2 # 沙中土大溪水
明朝滅亡在崇禎十七年。滅亡的原因從崇禎朝說就是救治心切,剛愎自用,頻繁更換內閣大臣,軍事上殺袁崇煥自毀長城去,李自成農民起義等等。跳出崇禎朝的來說,就有明實亡於萬曆或亡於嘉靖的說法。
最近也有認為崇禎朝殺魏忠賢使得整個文官體系失去制衡,東林黨人長於黨爭、弱於治國等等。也有從農業的小冰河之說,災害的肺鼠疫等等。這也是從一方面說,中國之大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災害,黃河也常常有決口之禍,農民起義也多有出現;明中期就有湖廣起義等,但未成燎原之勢。但為何在崇禎朝就成滅國之禍。
其實以上均說出一定的原因,但未將其綜合起來,以說明王朝非在崇禎朝滅亡的原因。 明亡可以從明開國說起。從中看出有明一朝的治國理政的脈絡,以及諸事如何演變至不可收拾的地步。
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前一年1367年,朱元璋已完成江南的戰事。元錯判形勢,以為朱元璋會休整一番,不會北伐,所以依舊相互征戰不休。未料到洪武元年就著手北伐,措手不及終於被趕出大都,洪武元年八月攻克大都。此後洪武元年到洪武22年,逐一進行了統一全國的戰爭,洪武元年十二月克大同,太原;同時克福建,兩廣;洪武二年克甘陝; 洪武四年克四川洪武14、15年克雲南大理;洪武18年克遼東;洪武21年北出大漠撲魚兒海滅北元,到洪武29年先後八次漠北北伐。說了這麼,就是想看清楚這事情之間的脈絡。空印案是洪武九年,一說是洪武十五年,暫按九年說。胡惟庸案洪武十三年,郭恆案洪武十八年,藍玉案洪武二十六年;其中一個還有一個重要的事件是太子朱標洪武25年病逝。
明初四大案之所以成為大案,有明朝一代總結出的治國理政的脈絡。空印案只是地方為方便到戶部核對資料,攜帶蓋印的空白表格,以防資料不對需要來回跑。從實際情況上看並不見得有營私舞弊的行為,但朱元璋抓住不放,非得從地方到戶部掌印的抓了遍,這其中肯定有冤枉。但非這樣做的道理是什麼?對比上文,可以看出無論是按洪武九年還是十五年,這是明帝國依然在南征北戰之中,正常的秩序正在逐步的建立。空印案能變成一個大案,一個方便辦公的潛規則成為朱元璋開始理順朝政的著力點。這其中蘊含的並並不是什麼欺君罔上,而是朝廷對地方政務的羈絆。這之中的道理就是,無論出於什麼目的,無論多好多方便,多麼有效,地方的政務必須過朝廷的一道手續。無論多麼繁瑣,多麼不可理喻。你必須眼睜睜任何命令上報千里之外的京城,有通知才能幹。不知道空印案後各個戶部官員是如何工作的,一旦某個資料對不上,對不起哥們,你請回吧!不管你是直隸來的,還是天涯海角哪個鳥不拉屎的地方來的。在這之中培養出的官僚只能保穩了。但這也恰恰是保持帝國平穩的關鍵,為什麼這樣說,相互羈絆中,任何勢力均沒有足夠條件形成威脅皇權的力量。這也明帝國吸取前代的教訓得出的,有明一代經濟發達,但不出門閥士族,關隴軍事貴族,藩鎮割據等勢力,這其中的關鍵就在於對地方的政務的管理的羈絆。空印案這其中還有對繼承於元政府的舊官僚的清理。
由此看來洪武13年的胡惟庸案,就是一脈下來開始對朝廷一層的清理。有宋一朝權相百出,罷免宰相一職位就是應有之意。這也是集權於皇權的辦法,也是同空印案一樣是對下層的不安。
在這之後就是18年的郭恆案,說來奇怪,徐達洪武18年病逝,立馬矛頭針對北平省的貪腐案,不由得懷疑郭恆案本身可能是朱元璋有目的針對徐達死後的驕兵悍將的清理。但實際上蓋子一旦揭開,發現最大貪腐竟然在身邊。此事以後株連甚廣,捎帶著中上層大戶十之九空,看來背後的原因也有打擊地方豪強的目的。但貪腐案如此之深之廣,不由得想到空印案的後果,有些事真的是沒什麼好辦法,天天來回跑戶部,直隸的還好,中國之大,邊緣省份的跑個大半年是常事,怎麼辦?塞銀子唄!麻煩戶部小吏改個數,明年的數多退少補也是辦法啊。貪腐之事如此一來明初就有了大規模爆發。查北平不料京畿重地才是重災區 。急的老朱,你們敢收,還有這些人敢送,一起收拾了。無論如何這其中所謂剪羊毛之論,還有沈萬三之說,也是對地方豪強勢力的警惕和防範。
由此可以看出腐敗,在我們這帝制的大國是無可奈何一定要出現會出現的東西,主要是管不過來的問題,管太鬆一定會出現地方割據勢力,有前朝門閥,關隴,藩鎮的教訓。管太嚴,國家太大,很多情況根本不一樣,制度制定讓下層無所適從。從中人情費、碳敬、冰敬等陋規會起潤滑劑的作用,才能保持朝代長時間的統治,否則,會如秦一樣二代即亡。但同又不能任由這現象氾濫,必須控制在合理範圍,這就是君主的問題。嘉靖朝多少控制著,但萬曆的確是不行,主要是萬曆是儒家教育的少年時有點書生氣。嘉靖不同,天生的政治鬥爭的胚子。
洪武25年太子朱標病逝,洪武26年藍玉大案看來就是清理驕兵悍將,怕孫子年幼鎮不住啊。
這一系列的措施以及明初朱元璋的大誥清醒體現了朱元璋的治國理政的方針。這些措施成就了明帝國的近三百年江山,也使得明毀於1644年。以上一系列問題的發展到最後,一個部門要對上下幾個部門負責,一切的起點都是為了羈絆。一個衛所要接收幾個省份不同的給養,一根針千條線。這中情況下,體系只能維持在簡單的小農水平,一旦有所發展就捉襟見肘。明朱元璋以後只有在此基礎上縫縫補補維持著帝國的安穩。所以,皇帝太忙忙不過來,就有了內閣,一個不是宰相的宰相機構;為了平衡文官,只要有了錦衣衛、司禮監、東廠機構。一切的目的就是不安和為了平衡。這些措施不是為了有效率處理事情,只能是在低水平的重複著穩定而已。當經濟社會發展了,只能是將就著糊弄著。一旦事情發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只好重來。
就象誰也想不到崇禎為了遼餉愁得睡不著時,有人說驛站都便宜了當官的衙役了,並沒有什麼用,可以裁撤了省銀子。裁撤背後居然逼出來個李自成。這其中就體現出帝國革新之為難。張居正的改革人息政廢也是可以看出這積重難返之下放困境。
這一切在崇禎朝均激化到不可收拾的地步,無論如何假設,就是朱元璋在世也是沒法的。
這其中突顯了中國曆朝歷代管理的困境。漢唐國力強盛,但最後門閥士族、藩鎮割據興起,最後亡於管不了。宋一朝遇到遊牧民族的強盛期,防軍事過分,亡于軍弱。明清兩朝集權於朝廷,但最後由於經濟發展,帝國體制不適應,亡於管不過來。以上的期限就是三百年,這也是中國朝代在當時的條件下維持統治只有三百年的道理。
-
3 # 咬丨人
張居正改革改得並不徹底,只是起到豬養肥了就殺的成果,張居正活著的時候,可以很高效的利用這些錢和產業盤活整個明朝的大盤。
可無奈張居正死後,萬曆反攻倒算否決了很多張居正的改革成果,倒至後繼無力,同時三大徵把張居正勤苦攢下的那點國庫錢全花光了。所以才有此一說,明亡於萬曆。實際麼,大明早幾代就該亡了!
-
4 # 畫花冠冕
首先,要先確立一個明朝亡國的基礎原因,在崇禎時代,據推斷遇到小冰河時期,天災不斷,百姓種田顆粒無收。這時的國庫已經被前幾代皇帝揮霍一空,無錢賑災。這是其一。第二,官場腐敗,黨同伐異,百官只愛錢,不愛民。官員之間結成私黨,提拔下屬只看關係不看能力。著名的東林黨,浙黨,楚黨。。。第三,外患太重。崇禎自述“上邀天罪,至虜陷地三次”,清兵兵鋒直指北京前後有三次之多。朝廷收上來的錢不夠防禦外侮的,不夠各層官員層層盤剝的,當然更不夠賑濟百姓的。於是李自成幾次在名臣楊嗣昌手裡死裡逃生,仍能馬上招來災民組成巨大的造反隊伍。明朝外有外患,內有內賊,國庫空虛,百官腐敗,崇禎再無回天之力。
可為什麼說這些都是萬曆造成的呢?
咱們回頭再看看萬曆,就是崇禎的爺爺接手的是什麼樣的江山。萬曆十歲即位,幼主即位,由名臣張居正輔政。萬曆朝前十年,在張居正管理下打到空前的繁榮。由於萬曆之前的隆慶皇帝時期解決了蒙古與倭寇的外患問題,為張居正實行一條鞭法改革提供了和平環境的保障。張居正不負眾望,雷厲風行,在萬曆十年張居正死的時候,萬曆接手的江山一片大好,外無外患,內無內憂。張居正考成法的實行使官場真正做到了只問才幹,不講交情。這樣的國家體制顯然效率是非常之高的,對外有戚繼光坐守邊疆。
但萬曆都做了什麼呢?我這裡不探討萬曆的性格和他表現行為的內在原因,只說他的所作所為和影響。萬曆帝從萬曆十四年之後極少上朝聽政,萬曆十四年,他才只有二十四歲。。。我們從後來大臣給萬曆上的摺子中就能看到,包括內閣大學士都反覆提到,臣見不到天顏,已經很多年了。。。萬曆拒絕見大臣,拒絕任命官員,導致到了萬曆後期,明朝政府極度缺人,地方需要一個縣長兼任三個縣的職務。萬曆對大臣的摺子一般就是“留中”,說白了就是不回覆,不置可否。但明朝體制,皇權獨大,皇權不作為,整個國家機器就完全失靈。例如曾經一位內閣大學士提出辭官歸隱,萬曆仍然“留中”,這位大學士“辭”了三年的官都得不到批覆,索性自己直接搬出了北京城。這樣的官場,再也不可能有張居正創下的那種效率可言了。。。
萬曆的另一個作為,就是酷愛金錢。他派出“礦監”就是假借採礦的名義到全國各地勒索錢財的太監,為皇帝的“內庫”,就是皇帝的私房錢聚斂了鉅額財富,這些錢只供明朝皇室自己使用,供皇帝享樂,而不是“公款”。可“外庫”,就是國家的真正國庫卻空空如也。而這些礦監在各地激起民怨,更不在話下。
萬曆的以上兩種作為造成了明朝國家機器癱瘓了幾十年。之所以沒有亡於萬曆之手,是因為當時沒有遇到大亂子。就好像一個得了艾滋病的病人,萬曆就是寄生在明朝身上的艾滋病。他的作用就是讓明朝這個巨人的抵抗力下降為零。只要有一點點細菌侵入,病人馬上宣告死亡。這一點點細菌當然就是努爾哈赤了。
明明只是很小的暴動,薩爾滸之戰,正規明軍幾十萬被剛剛操起刀的幾萬滿洲兵殺的全軍覆沒。朝中大臣幾次要求皇帝親自主持戰略會議,萬曆的回答是,朕身體有病!這時已經是萬曆末期,明朝這個巨人再無還手之力了。要是換在萬曆十年以前,無論是張居正還是前任高拱手裡,這幾萬人的暴亂應該說是手到病除。因為堂堂的蒙古兵都被張居正和高拱聯手招撫稱臣了。努爾哈赤的勝利基本建立在萬曆的腐敗無能上。但凡明朝能夠振作一點,努爾哈赤都不可能有機會。當時清廷這邊自己也坦誠“以天下之力,畢之於一隅,則猶裕如也。”以全國的力量打一個東北,怎麼可能打不過呢?要知內部的農民暴動是從崇禎元年才開始的呀。可到了萬曆手裡,就是打不過。外患就此養成,萬曆難逃罪責!
再說內憂,之前說萬曆不上朝聽政,一主要原因是他在與群臣賭氣,為什麼呢?因為他不想立長子朱常洛為太子,而想立寵妃生的朱常洵。漢人祖制,立長不立賢,何況事後證明朱常洵可能是比他老爹更昏庸的人。朝中政局由於立儲的問題馬上變得錯綜複雜起來,由於萬曆的固執,和他寵妃的處心積慮想害死長子朱常洛,造成了圍繞明光宗朱常洛生前身後的“明末三大案”,明朝內部政局惡鬥不斷,政治氣候迅速惡化,惡鬥中大臣之間拉黨結派以求自保,從當年的只問能力不講交情變成了只講交情不問能力。加之後來的魏忠賢基本“配合”了萬曆決心滅亡諾大一個國家的“高難度動作”。
到了萬曆交棒的時候,大好江山已經被不聽政的皇帝,不負責的大臣糟蹋了幾十年了。外患已經養成,明軍主力被一撥撥的派到遼東送死,現在明朝滅亡可以說萬事俱備只欠東風。而這東風,不是魏忠賢,而是天災。崇禎帝登基第一年,農民開始暴動,天災開始降臨,大禍已經不可挽回。。。。
-
5 # 鋒楓2016
這是《明史》的觀點!明朝之亡,亡於萬曆。
對內對外戰爭都取得了勝利,但戰爭也耗費了明朝政府的大量存銀,將大明拖入財政枯竭的地步。許多精銳部隊在萬曆三大徵中消耗殆盡。如援朝戰役,遼東大批將士抽調去北韓打仗。致使明朝在遼東兵力空虛,遼東努爾哈赤藉機統一女真各部。在此之後逐漸成為龐然大物的努爾哈赤成為了明朝的噩夢。明朝政府為平定遼東,不得不加大遼東軍事投入。這使得明朝本來就不妙的財政更是雪上加霜。
更要命的是萬曆皇帝在中晚期逐漸怠政,長達二十多年不上朝。史書記載萬曆皇帝“不朝,不郊,不祭,不批”內閣首輔有時數月之久見盡到皇帝。由於見不到皇帝,許多政事得不到皇帝拍板而無法執行,官員也得不到任免,許多部門出現空缺而沒人填補,到萬曆皇帝晩期這種情況更加嚴重。萬曆皇帝的怠政已經嚴重影響明朝政府的正常執行。失常的政府機構對外部發生的事件缺乏敏銳的觸感,快速應變能力。
萬曆皇帝與群臣的國本之爭也嚴重影響了後繼皇帝的素質。萬曆皇帝的庶長子朱常洛為宮女所生,萬曆皇帝不喜歡他。萬曆皇帝一心想冊立鄭貴妃之子朱常洵為太子,但遭到了群臣的強烈反對。萬曆皇帝一氣之下二十餘年不上朝,遲遲不肯冊立太子,也不讓朱常洛出閣讀書。萬曆皇帝的態度讓朱常洛時常覺得朝不保夕,更顧不上對兒子進行系統的教育。而熹宗和思宗兩位皇帝在幼年時得不到重視,自生自滅。在冷酷的宮闈環境下一個養成了對乳孃客氏和太監魏忠賢強烈的依賴性,另一個則養成喜怒無常,猜忌怪僻的性格。
公元1616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建立後金政權,對大明發出挑戰。而大明朝對此事一無所知,在努爾哈赤攻陷遼陽,鐵嶺等軍事重鎮後訊息才傳到北京。倉促的明朝政府花了數月時間才湊齊了十幾萬的軍隊。在沒有戰略規劃和探明敵情的情況下兵分四路討伐後金努爾哈赤。結果在薩爾滸被努爾哈赤集中兵力逐一擊破,明朝三路大軍全軍覆滅。
此戰不僅意味著明朝在遼東地區處於弱勢,後金八旗一路攻城掠城,明朝轉為守勢,一味避讓,遼東大片領土,上百萬漢人落入異族手中。同時明朝為了應付遼東局勢,也陷入了沒錢-加徵賦稅-再沒錢-再加徵賦稅的死迴圈之中,直到滅亡!
-
6 # 分享新電影的小姐姐
萬曆皇帝前期在張居正的輔佐下還是不錯的出現了萬曆中興,張居正去世後,萬曆十四年開始沉迷酒色不理政,雖然萬曆對政事不理但是對軍事卻很上癮,但是萬曆三大徵對寧夏對播州對北韓三次用兵全部失敗,後期的對緬甸以及對後金長達數十年的戰爭均失敗,尤其是薩爾滸之戰,後金以少勝多,明朝徹底失去了對遼東的控制權,後金興起,張居正留下的財富僅僅幾年就被耗空,而且遠遠不夠戰爭的支出,這一切一切都壓下百姓的身上,萬曆時期由於皇帝不理政導致朝廷內部黨派林立,這徹底耗盡了國家的元氣
-
7 # 125878215蜂獾
萬曆二十多年不上朝是事實,因為他的腿有病,走路一拐一拐的,其實他還是管理朝政的,大明實行內閣首輔負責制,還是在選人用人上出現問題,不能做到知人善任,是朝庭整體腐敗,萬曆四十五年,1617年努爾哈赤在遼東起兵造反,腐敗的大明打一仗敗一仗,到了天啟皇帝朱由校又是一個短命皇帝一生只有23年,在位七年,但是他見證了大明王朝的興衰,從興盛走向衰敗,走向沒落,由於他父親朱由洛突然去世,給朱由校留下一個爛攤子,當時朱由校才16歲,但是朱由校有個愛好就愛幹木匠活,只知道在皇宮做木匠,把國事交給太監魏忠賢,因雨為魏忠賢是後來才當太監,在民間生活了大半輩子,但熟悉人情世故,對社會的明規則,對社會的潛規則非常清楚,大明在萬曆1620年去世,大明立國己經252年,從嘉靖開始朝政腐敗,到了萬曆未年朝綱己經敗壞到極點,滿清在遼東起兵造反,而且做大做強,而朝庭內部還在爭權奪利,內鬥不斷,加上萬歷三十年不親自上朝處理朝政,治理亂世如臨深淵,面對這麼多政務,面對朝政危機四伏的局面,沒有經驗積累,只能是寸步難行,面對內憂外患,自己又不會怎麼管理朝政,只能找人幫忙,有內閣協調六部,提出意見,但是內閣六部的意見,能全信嗎?這就需要能總攬全域性的鐵腕人物,全權管理朝政,於是就找身邊太監魏忠賢,他對人心險惡,世態炎涼,深有體會,朝庭大臣上奏摺都是魏忠賢批覆的,把那些文官整治的服服帖帖,稅制改革也卓有成效,魏忠賢把萬曆年間向老百姓徵稅轉向江浙富商徵稅,但是對那些辦事不力的朝中大臣從來也不客氣,而且亂世要用重典,誰膽敢不聽話那可就不客氣了,內閣首輔葉向高是東林黨的老大,滾蛋回家,楊漣,左光斗東林黨六人拉出去斬了,他是真敢殺人呀,看誰敢辦事不力不聽話,是不是不想活了,朱由校臨死前跟接班人朱由檢說,魏忠賢很能幹,值得信賴,可做大事,天啟皇帝和祟禎皇帝面對的因境,但不是死局,李自成被打得滿地找牙敢對抗朝庭,只可惜沒有斬草除根,崇禎心軟終成大患,祟禎16歲即位,他沒有聽從哥哥朱由校的忠告殺了魏忠賢,面對大明危局,祟禎就找不到北了,也不知人心險惡,當政17年從來就找不到北了,在與滿清是戰是和拿不定主意,在遷都南京一直舉棋不定,執政期間不斷換人,殺人,君臣關係惡化,李自成兵圍北京城才想起遷都南京,黃花菜都涼了,嘆息到,要是魏忠賢在,事不至此,祟禎他沒有駕馭群臣的本領,賞罰不明,亂殺人,把人心徹底整沒了,人心散了,大明肯定會滅亡。
-
8 # 雍親王府
把大明王朝的滅亡歸結與萬曆皇帝,多半是因為《人民的名義》中那本《萬曆十五年》的影響吧。萬曆年間,首輔張居正主持改革,經濟發展,社會生產力提升,出現了“萬曆中興”的局面,另一方面,萬曆年間在軍事領域也取得了一定的戰果,這就是著名的“萬曆三大徵”。萬曆朝並不是從頭到尾一無是處,也有可圈可點的政績,但是也要看到在中興之下,卻隱藏著帝國滅亡的不穩定因素,這些因素實在萬曆長達四十多年的統治時間裡積累形成的,有的萌芽從嘉靖甚至更早之前就開始了,只不過在萬曆朝以及繼任皇帝的統治期內不斷地發酵,最終導致了明朝的滅亡。
其一,就是文人誤國的典範——東林黨。公元1604年(萬曆三十二年),顧憲成等人修復宋代楊時講學的東林書院,與高攀龍、錢一本等講學其中,並逐步形成了以江南士大夫為主的官僚政治集團,借諷議朝政、評論官吏之名,行包庇地主,為富商巨賈爭利之實。他們雖然提出了廉正奉公,振興吏治,開放言路,革除朝野積弊等進步口號,然而實質上卻淪為了大地主,大商人利益集團的代言人,對明末饑荒災民的悲慘現實視而不見,對徵款賑災行為極力阻撓。而閹黨與東林黨的黨政,也最終動搖了明朝統治的根基,加速了明朝的滅亡。
其二,萬曆三大徵,即萬曆年間先後在明朝西北、西南邊疆和北韓展開的三次大規模軍事行動。三場戰爭雖然都取得了勝利,達到了鞏固了明朝邊疆穩定,使北韓王朝免受倭寇的侵略的最終目的。可是這三場戰爭也嚴重消耗了明朝的財力,同時,遼東的後金努爾哈赤再此時獲得喘息之機,開始積蓄力量,對抗明朝。
其三,就是努爾哈赤所領導的後金,在萬曆年間迅速成長為一支龐大的武裝力量,並在明萬曆四十七年的薩爾滸戰役後,徹底改變了與明朝遼東守軍的攻守態勢,從此遼東防線牽制了明軍大部精銳,同時明朝也在經營寧錦防線上背上了巨大的財政負擔。
其四,明朝在萬曆年間已經進入小冰河時期,旱災頻繁、瘟疫橫行,百姓流離失所,極大的加重了朝廷負擔,並且民動、民變不斷,並最終演變成為了全國性的農民起義。
其五,萬曆皇帝三十年不上朝的行為使得朝政逐漸荒廢;而在立儲問題上,萬曆皇帝的反覆也最終引發了貫穿整個明朝末年的國本之爭,最終明朝在晚明三大案——梃擊案、紅丸案、移宮案後,開始朝野的紛亂和衰亡,這一切也是起始於萬曆朝。
綜上所述,萬曆所面對的有天災、有人禍、有內憂,有外患,多重因素交織在了一起,最終導致了明朝政局的崩塌,或許張居正多活幾十年,才能將這些問題補救吧,所以要怪就怪張居正死的太早了。
-
9 # 穿越再現彼岸
明萬曆時期的三大徵和明朝滅亡沒有直接的關係
萬曆“三大徵”:
一、播州之役:(1596-1599)
作戰區域:湖北、貴州、四川山區。
敵對方:楊應龍(苗族)
明軍統帥:李化龍, 先鋒:劉綎,部將:麻貴、陳璘、董一元、馬千乘、秦良玉。
明軍兵力投入:20多萬
二、寧夏之役:(1592)
作戰區域:寧夏
敵對方:哱拜(蒙古)
明軍統帥:李如松,先鋒:麻貴。
兵力投入:遼東、宣、大、山西兵及浙兵、苗兵
三、北韓之役:(1592-1598)
作戰地域:北韓
敵對方:豐臣秀吉部下(日本)
明軍統帥:李如松,邢玠。 經略:宋應昌。中路軍:李如梅。東路軍:麻貴(第二次統帥)。西路軍:劉綎。水路軍:陳璘,部將:鄧子龍。
兵力投入:7萬
三大戰役明朝都取得了勝利,有人說花錢太多,試問如果讓他們之中的任何一個做大,明朝會怎麼樣,西北地區、西南地區和北韓都會易主,那還叫明朝嗎?恐怕現在早就沒有了北韓這個國家了。
因此萬曆三大徵和明朝滅亡沒有半毛錢關係,反而鞏固了明朝的邊疆,鞏固了統治地位。
萬曆皇帝在位時的失政根據清人編著的《明史·神宗本紀》論道:“明之亡,實亡於神宗。”得出這樣的結論,是清朝文人對萬曆有點汙衊的味道了。
主要起因於萬曆帝怠於朝政的“六不”對策:
表現一,不郊。不親自郊祭天地;
表現二,不廟。不親自祭祀宗廟、太廟;
表現三,不朝。不上朝聽政。大概有20多年不上朝。
表現四,不見。不接見大臣。
表現五,不批。對大臣的奏章不做批示
表現六,不講。不參加經筵講席。
萬曆真正對朝政不關心嗎?我看不然,那些諸如在他看來雞毛蒜皮的事,都不理會,自行處理,無為而治。主要原因是立誰為國本之爭,才導致這樣的現象。大臣主張擁立朱常洛為太子,而萬曆帝希望立鄭貴妃之子朱常洵為太子。由於朝臣的反對,萬曆開始不上朝,但是主要的國家大事還是要背後指導的,比如三大徵。一些常規性的事物就不處理了。
東林黨和閹黨的黨爭
萬曆期間官僚內部黨派林立,有東林黨、宣黨、昆黨、齊黨、浙黨等。都是為了自己一小撮的利益,名義上為了大明,其實就是為了自己的利益,尤其是東林黨人。萬曆帝只能用太監來制衡東林黨,這就是所謂的帝王之術。
萬曆時期雖然不上朝,並沒有宦官之亂,也沒有外戚干政,也沒有嚴嵩這樣的奸臣,朝內黨爭也有所控制。只不過換了一種方式治理控制國家而已,這些東西在史書裡面很少有記載。如果動搖了國家的根本,或者動搖了萬曆皇帝在意的人,他就會出來處理了。
譬如:一、萬曆後期的內閣首輔葉向高曾說:“皇帝一日可接見福王兩次。”
二、萬曆四十三年(1615)五月初四日酉時,又發生了晚明歷史上著名的“梃擊案”。
涉及皇太子朱常洛、鄭貴妃等人,萬曆帝站出來了,上朝處理,迅速解決該案,沒有讓該案牽連其他。
其實,萬曆帝暗中掌控朝政,少幾個官員就少幾個貪汙的,那些表面上的文章對整個明朝來講起不了多大作用。(魏忠賢劇照)
明朝滅亡的真正原因一、現代科學研究表明,明朝末期遭遇嚴重的小冰河期,中原和西北地區長達十幾年糧食歉收,導致農民起義此起披伏。
二、吏治腐敗。這是每一個王朝末期都有的現象,國家已經不可收拾了。
三、後金崛起。
東林黨那些標榜自己是忠臣人都去那兒了,除了少數戰死忠於明朝外,其他都投降大清了,其中著名的代表就是錢謙益。(錢謙益圖)
各種因素集中下,明朝滅亡,清朝建立統一國家。
曾國藩的一個幕僚曾經鼓動曾國藩起兵反清,曾說過滿清以區區十幾萬人馬取得,巧合的因素太多,但是曾國藩沒有答應。
投降的明朝部隊,在明朝時期個個畏縮不前,但是到了清軍手下各個如狼似虎,看來是明朝的腐朽已經影響到了普通百姓了。
-
10 # 莫高聲
明朝滅亡,原因過於複雜,用明朝整個朝代歷史來講,有長,有中,有短,三個面。
長者,必須從朱重八說起,重八制定的制度,政策,絕對他孃的兩刃劍,它一面迅速鞏固了明朝滴社會秩序,另一面埋下了朱明後世亡國的禍根。
中:就要講講不論啥原因(可能有腿疾,怕失皇家威儀)老他娘十幾年不上朝怠政的萬曆,死胖子。還有泰昌帝的早亡,天啟皇帝滴閹覺,都起到了加速明王朝滅亡滴速度,這幾位都有責任。
短:就是那個,勤政無比,麼想過一天福,用人又不敢信人的崇禎帝,越是想當大明中興之主,命運確他孃的非常殘忍的讓這位勤政的人,當了大明王朝亡國之君。
-
11 # 溫侯呂布武力值無雙
可笑!明朝滅亡和萬曆有什麼關係?明朝亡於東林黨那群下賤文人而東林黨是崇禎時期的!所以說明朝亡於東林黨和崇禎!
-
12 # 中天傲
明朝萬曆皇帝朱翊鈞在位47年,是明朝所有皇帝在位時間最長,期間發生了三次比較大的戰爭:李如松(李成梁長子)平定蒙古人哱拜叛變的寧夏之役,李如松、麻貴抗擊日本豐臣秀吉政權入侵的壬辰倭亂,以及李化龍平定苗疆土司楊應龍叛變的播州之役。
?這三場戰爭都取得了勝利,後人稱之為“萬曆三大徵”,也正是因為這三次勝利,萬曆皇帝的個人威望達到頂點,他兒子朱常洛登基後給他上廟號:明神宗。歷史上只有兩位皇帝以“神宗”為廟號,另一位就是宋神宗趙頊。趙頊是名副其實的神宗, 朱翊鈞就有些水分了,後世也一直有個觀點:“明實亡於萬曆”。
?這個說法最早出於清朝人修的《明史》,在萬曆的本紀結尾處加了這麼一句:“明之亡,實亡於神宗。”從此這個說法就傳開了。雖然清朝人對明朝皇帝們多有造假、嘲諷,但客觀的說,這句話還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我的理解是明朝滅亡的開始不是亡 於神宗皇帝,而是他那個時代。萬曆三大徵雖然都勝利了,但它們都是發生在萬曆朝的前期,最晚的播州之役也不過是在萬曆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這之後萬曆還在位了20年。
?萬曆皇帝前期為政勤勉,仁厚勤儉,除了對待死後的張居正有些不地道外,其它都還不錯,就連派去外地收稅的太監被人打死,萬曆都沒有追究。尤其是平定壬辰倭亂後,萬曆下詔:跳梁者,雖強必戮!這是何等的霸氣和自信,我一直認為這句話一點也不輸“犯強漢者,雖遠必誅!”到了統治後期,萬曆開始變得昏庸懈怠,荒於政事,尤其是“爭國本”一案,讓皇帝和大臣處於對立的局面,對國家造成了很壞的影響。
?其次,萬曆三大徵雖然都取得勝利,但也因此耗費了國家的大量錢糧,幾乎將張居正改革的創收全部折了進去,以至於他死後,朱由校、朱由檢兩位皇帝(朱常洛在位時間太短,僅一個月)乾點啥大事兒,都捉襟見肘。萬曆末年和崇禎年間,山海關計程車兵們窮的都跟叫花子一樣,這樣的兵能打仗嗎?最後一點,也是最為後人詬病的一點,努爾哈赤是在萬曆朝發展起來的,也是在萬曆朝起兵造反的,還是在萬曆朝,發生了導致明朝滅亡的第一戰——萬曆四十七年的薩爾滸之戰。
??後人一提起萬曆,就說三大徵,但別忘了,還有第四徵呢,而且是最重要的一場征戰——薩爾滸之戰,關鍵是還敗了。之後,明朝基本就處於防守態勢了,任由努爾哈赤在關外發展壯大。明朝滅亡之端始於萬曆一朝,但其實後來天啟和崇禎兩朝不是沒有翻本的機會,但都錯過了,所以說“明實亡於萬曆”還算是一個客觀的觀點。
-
13 # 預言者
“明不亡於崇禎,實亡於萬曆”這句話,是明清史前輩學家孟森的名言。可以說這句話說的相當精闢。
崇禎皇帝的亡國雖有他自身的原因,但是根源或是苦果確是他爺爺萬曆皇帝種下的。萬曆朝相對於明朝來說,我覺得是一個斷裂的時代。在萬曆前期,因為有張居正的輔佐及改革,使得自嘉靖隆慶以來紛亂的朝政開始步入正軌,明朝經濟也開始有所回升,出現了“萬曆中興”的大好局面。但自從張居正死後,萬曆開始親政,不僅沒有繼續實行張居正的改革,反之開始清算張居正,將其新政舉措一一廢除。那麼萬曆為什麼要這麼做呢,後來又怎麼越走越偏呢?我們試著來分析一下。
清算張居正,是對萬曆今後的皇帝生涯是有重要影響的。據說,當時從張居正的家裡抄出了大量財物。這對於萬曆是很有刺激性的,張居正在萬曆心中,是可敬又可畏的。萬曆雖後來也怨恨張居正專權,但是除了這些,他覺得張居正就是一個完人,是一個在道德上毫無瑕疵,對國家忠心耿耿的純臣。但是這一切隨著張居正抄家的結果徹底破滅了,讓萬曆沒想到的是,張居正的私生活竟然如此奢侈,這是他無法接受的。所以後來萬曆對大臣的態度極其惡劣甚至輕慢,甚至發展到了不上朝的地步,他視所有大臣皆是偽君子,原因應該就在於此。
-
14 # 閑來喝茶去
明朝是中國很有特點的一個朝代,除了六部官員之外,明朝還有其特別的內閣制,就彷彿現在的國務院,由內閣成員輔佐朝政,奏摺事務都要先經過內閣之後才送至御前,這也導致明朝內閣首輔權利極大,有了著名的嚴嵩,張居正等權相。皇帝就好像現在的主席,並不直接參與國內事務運營,完整的官吏體系有著自己的運作方式,只有特別重大的軍事民事外交事件才會真正驚動皇帝。其次明朝有著最嚴厲的監察機構,錦衣衛,東西兩廠,官員雖有報喜不報憂的慣性,但各地各種資訊還是能夠傳遞到皇帝處,使其能夠了解真正的社會動向。
-
15 # 東風鎖二喬
明朝的滅亡並不是突然死亡,而且早就有的預兆。當然崇禎也是一個好皇帝,但是那時候已經不是他一個人能左右的了。朱元璋是草根出身,但是他掀翻了元朝這座大廈,最後明朝也是被草根李自成給掀翻了。所以說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再大的王朝也要關心最底層的老百姓,老百姓只關心自己的生存情況,如果不能生存,只有造反。
1644年農曆三月一十五日,闖王李自成率大順軍抵達北京城北郊的居庸關。這裡是北京城的最後一道天險,但是關隘卻無人防守,當時明朝總兵唐通出城投降。之後李自成的隊伍勢如破竹,在3月18日攻破北京城,消滅了大明。然而,李自成李自成只在北京城停留了42天便被狼狽而逃。原因很簡單,他在北京城犯了三宗罪:斂錢財、吃餃子、玩女人。之後,吳三桂打開了山海關的大門,李自成稀裡糊塗地經歷了人生的大起大落!
明朝是一個奇葩皇帝的王朝!比如說打仗被俘虜的,這樣的皇帝在歷史上都是絕無僅有的。其次還有喜歡鬥蛐蛐的皇帝,喜歡做木匠的皇帝,還有一個不上朝的皇帝,那就是萬曆皇帝!
萬曆皇帝是中國歷史上出了名的愛錢皇帝,他沒有什麼特別的理由,就是單純的喜歡金銀財寶,他貴為天子,天下的財富照理說都是任他花,可是他不這麼想,他覺得實實在在的金銀放在自己的庫裡才安心,為了斂財他無所不用其極,找出各種藉口讓官員給他進貢錢財,他最喜歡的懲罰方式就是剋扣官員們的工資,叫“罰俸”,如果罪行嚴重的,他還有另一個絕招:那就是抄家.別的皇帝抄家都是財產充公,但是萬曆皇帝把抄來的家產都充到自己的錢庫。這種做法最早用於陪伴他十年的內閣首輔張居正和大總管馮保,在抄了他們的家以後嚐到甜頭,從此一發不可收拾。
到萬曆皇帝后期,出現了有名的“商榷之禍”為了節省政府開支,他讓地方官職空缺,當時朝廷最高行政機構六部被削減到只有三個部門有尚書,使得國家機構幾乎陷於癱瘓,加上明朝自古就有限制減少官員的收入,使得官員腐敗,對老百姓橫徵暴斂,民不聊生。
被壓榨得老百姓民不聊生,日子實在過不下去了,橫空出來一個草根出來的李自成,他提出來一個讓天下百姓的神往的口號:均田免賦。讓老百姓看到了一絲生活的希望。
李自成入北京後,崇禎皇帝朱由檢為了最後大明的面子,吊死在皇宮後
面的煤山上,這個在歷史上存在276年的大明王朝就這樣覆滅了。
-
16 # 瘋言MAX
我們這兒有一句俗語:要說什麼東西質量不好的話,就可以說“你這是萬曆王的傢什吧。”
萬曆時期,國力的透支使財政負擔變重,底層百姓的負擔也隨之變重。伴隨著矛盾的積累,最終給明朝的滅亡埋下了誘因。
寶鈔制度名存實亡,徹底淪為廢紙從宋代交子發明以來,這就成了朝廷攫取民間財富的利器。宋、金、元三朝,好歹還搞一些準備金,來為紙鈔背書,以保證交子的信用。
但到了洪武帝這裡,就徹底放飛自我了,想咋印就咋印。對民間禁用金銀,必須使用寶鈔,否則就會治罪。但輪到收稅的時候,卻連自己發行的寶鈔都不認。你說,這和搶錢有什麼區別?
在寶鈔名聲臭掉的同時,美洲金銀大量湧入中國。雖然其中的大部分,還是被權貴階層收入囊中,但就剩下的一點渣渣,也讓民間有了寶鈔的替代物。
寶鈔被從官方到民間自發摒棄,那麼明朝廷依靠經濟手段來攫取財富的能力,便大幅度降低。看似民間有錢,但很難流入朝廷的口袋。再怎麼也不能明搶自家子民吧?
此為財政匱乏的因素之一。
朱明子孫越來越多,每個人都在吸朝廷的血朱元璋出身的原因,導致他最難割捨的是血緣親情。對百官嚴苛,但對朱家子孫卻優容到了極點。
皇帝的嫡長子立為太子,其餘諸子封為親王;親王長子襲承親王爵,其餘諸子封為郡王;郡王長子襲承郡王爵,其餘諸子封為鎮國將軍……
一代代遞降下來,直到奉國中尉之後,便不再遞降,世代保有這份世襲的爵位,按年從朝廷支取俸祿。二百年持續下來,可想而知給朝廷造成的壓力有多大。
按照洪武年間的規制,朱家子孫即便是最低等的奉國中尉,年俸也有祿米200石(每月差不多17石),還要略高於五品大員的薪資水平(明朝官員,正一品月俸87石,按職位逐級降低,到從九品月俸只有5石。)
此為財政匱乏的原因之二。
永樂帝遷都,導致國庫開支激增天子守國門,畢竟是件好事,此處不敢置評。只算一筆經濟賬:
如果不遷都的話,那這一帶需要供養的,無非就是地方官府,再加上北方戍邊的開平、大寧兩鎮的將士。
隨著朱棣的北遷,整個的朝廷機構,外加越來越多的龍子龍孫都彙集在渤海之濱。這些人的生活、娛樂都是要花錢的啊。
自唐宋以來,經濟中心就在不斷地南移。要供養龐大的朝廷,就需要把這些資源不斷從南方給調運過來。在當時也只能依靠漕運了。
一路運輸的人吃馬嚼,漕運官員的上下其手,損失的都是白花花的銀子啊。況且,受限於運河的運力,能夠轉運到北方的資源終究是有限的。
供養了龐大的朝廷,就難以滿足戍邊的將士。本該屬於開平、大寧兩衛的資源不斷被削減,衛所的規模也在不斷壓縮。間接導致朵顏三衛失去制約,遼東變成多事之地。
此為財政匱乏的原因之三。
萬曆三大徵,連國庫最後的老本也給掏空了萬曆三大徵,均以全勝告終,成就了大明最後的輝煌。但卻是以透支明朝的生命力作為代價的。戰爭打的就是財富,光是這三次戰爭,直接耗費的財富就超過1200萬兩。
至二十年,寧夏用兵,費帑金二百餘萬。其冬,北韓用兵,首尾八年,費帑金七百餘萬。二十七年,播州用兵,又費帑金二三百萬。三大徵踵接,國用大匱。(明史 陳增傳)
明朝全盛時期,每年的稅收也不過1500-2000萬兩,到嘉靖年間銳減到400萬兩;即使經過張居正的改革,萬曆前期每年的財政結餘也不過400萬兩而已。三大徵平均每一戰,都要打掉朝廷一年的財政結餘。
此為財政匱乏的原因之四。
萬曆帝本人也是個奢靡的主兒作為皇帝,自己必須休息好,才有精力操勞國事。三大殿一定要重修得漂漂亮亮,花點錢算什麼呢。為此先後向湖廣、四川、貴州攤派木料銀子930萬兩;(至於修沒修起來,另說)
生前休息好了,死後的事也要安排妥當。定陵的修建共耗時38年,花費白銀800餘萬兩;
日常開銷也不能少吧,按照明朝的慣例,皇帝每年有100萬兩的體己錢。但還是覺得不夠啊,那就讓戶部每年從國庫多拿20萬兩好了;
自己是安排好了,那皇子皇孫不能不去管吧,他們的婚嫁大事,自己這個做長輩的必須要多操點心,千百八萬的銀子又算得了什麼。
今皇長子及諸王子冊封、冠婚至九百三十四萬,而袍服之費復二百七十餘萬,冗費如此,國何以支?(萬曆28年,王德完上疏)
此為財政匱乏的原因之五。
寫在最後:財政匱乏,導致國家根基不穩。其中前三條是明朝的固有問題,後兩條則是萬曆的個人原因。
要解決這個問題,能想的辦法無非就是:削減朝廷規模,必要時駐蹕南京,遣散宗室,以及萬曆本人像未來的崇禎帝一樣省吃儉用。萬曆帝一條也沒做到,原因嘛,無非就是不敢做、不願做。
他更喜歡能直接來錢的買賣:收礦稅!真要去挖礦,恐怕也未必,以當時的條件,誰能保障每個坑口都能掙錢?
辦法就是:指著一個地方,就硬說地下有礦。要是真能挖出來,就逼著周遭住戶花錢買下坑口,然後逼其交高額稅收;要是挖不出來,就更簡單了,就說是周遭住戶偷礦,逼其拿家產來賠償。
到後來演化出了更簡單的辦法,自己連土都懶得刨一下,直接告訴當地官府或是富戶,就說這兒有礦,先預收你幾年的礦稅,至於能不能挖出東西來,那就看你自己的造化吧。
這是髒活,故而萬曆也只能交給太監去幹,結果就是鼓了太監的腰包,滿了自己的內庫。至於百姓會不會因此而破產,國家會不會因此而動盪,萬曆壓根沒去考慮。
這就怪不得鳳陽李三才上疏大罵了:
皇上愛珠玉,人亦愛溫飽;皇上愛萬世,人亦戀妻孥。奈何皇上欲黃金高於北斗,而不使百姓有糠粃升斗之儲?皇上欲為子孫千萬年,而不使百姓有一朝一夕?
遇到這樣的時局,皇帝需要拿出壯士斷腕的勇氣,並且自己以身作則。但萬曆非但沒能如此,還發明礦稅,搞得明朝雪上加霜。等到崇禎之時,大明早已是積重難返了。
“明不亡於崇禎,實亡於萬曆。”孟森前輩這句話說得,實在是擲地有聲。
-
17 # 金陵往事cs
說起大明王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就是萬曆皇帝明神宗朱翊鈞,這位皇帝在位時間長達48年之久,但是有28年不上朝,而且在其治理期間發生了明朝三大徵、內部黨政之亂、梃擊案。
明朝三大徵寧夏之役萬曆二十年(1592年),哱拜和哱承恩父子在寧夏銀川反叛(哱拜是蒙古韃靼部人,降明以後做副總兵。他的兒子叫哱承恩,承襲父爵,做了指揮使),朱翊鈞果斷決定平叛。派去平叛的軍隊攻打了幾次都沒有取勝,萬曆皇帝又派李成梁的兒子李如松為總兵,率軍平叛。李如松派人決黃河水灌城,城外積滿了水,城被衝開一個口子;李如松乘勢下令攻城,一舉平息了哱拜之亂。
2.萬曆北韓戰爭
明朝嘉靖帝時期日本處於戰國時期後來梟雄豐臣秀吉統一了日本(除北海道島和今日本稱為北方四島南部琉球群島)以外的領土,野心迅速膨脹,想要征服北韓,以此為跳板征服大明把首都遷到北京然後征服印度(剛年豐臣秀吉眼裡世界就是隻有這幾個國家)。從萬曆二十年(1592年)到二十七年(1599年),北韓遭到日本侵略,王京陷落,八道失陷七道,僅靠近明朝邊境義州一帶尚存。北韓危急,請求明朝援助,“請求援助的使者,在路上絡繹不絕”。朱翊鈞鑒於唇亡則齒寒,決定派兵到北韓,援朝抗倭。這場戰爭時斷時續,前後進行了七年多。最後,日本因豐臣秀吉去世,將侵朝的日軍撤出北韓,明軍戰勝而歸,但是耗資巨大。
3.用兵女真
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四月十三日,建州女真首領努爾哈赤釋出“七大恨”,起兵反明,建立後金政權。女真兵克撫順,朝野震驚。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遼東經略楊鎬四路進攻努爾哈赤,在薩爾滸之戰大敗,死四萬餘人,開原和鐵嶺淪陷,首都燕京震動。朱翊鈞用熊廷弼守遼東,屯兵築城,才稍稍將東北局勢扭轉(但是女真部族開始強大起來,直到後來南下建立清朝)。
內部黨爭之亂萬曆十四年(1586年)十一月,朱翊鈞開始沉湎於酒色之中,明末官僚隊伍中黨派林立,門戶之爭日盛一日,互相傾軋。東林黨、宣黨、昆黨、齊黨、浙黨,名目眾多。在東林黨爭無休無止之時,由於明神宗私愛貴妃鄭氏之子、福王朱常洵,堅持其王府莊田“務足四萬頃之數”,才肯讓其出京之國,於是在朝廷又掀起了一場長達七八年之久的福王莊田之爭。萬曆中期後雖然不上朝,但是不上朝之後並沒有宦官之亂,也沒有外戚干政,也沒有嚴嵩這樣的奸臣,朝內黨爭也有所控制,萬曆皇帝一直在背後暗中控制,這點和他爺爺嘉靖皇帝比較像。
梃擊案梃擊案是發生在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的一場有關太子朱常洛被刺殺的政治事件。當時,萬曆帝的皇后無子嗣,王恭妃生子朱常洛,鄭貴妃生子朱常洵。開始,因鄭貴妃得寵,萬曆帝想違背“立嗣立長”的祖訓,冊立朱常洵為太子,引發國本之爭,遭到朝中大臣和東林黨的反對,不得已只好冊立朱常洛為太子。
後來有個叫張差的人,手持木棒闖入太子的居所—慈慶宮,並打傷了守門太監。張差被審時,供出是鄭貴妃手下太監龐保、劉成引進的。張差梃擊案背後主使是不是鄭貴妃並無定論,也有人懷疑是太子自演自導的一出苦肉計,目的是藉此陷害鄭貴妃。而梃擊案真相究竟如何,恐怕無人知曉了。梃擊案遂成為明末三大疑案之一。
明朝滅亡的真正原因一、現代科學研究表明,明朝末期遭遇嚴重的小冰河期,中原和西北地區長達十幾年糧食歉收,導致農民起義此起彼伏。
二、吏治腐敗。這是每一個王朝末期都有的現象,國家已經不可收拾了。
三、後金崛起。
東林黨那些標榜自己是忠臣的人都去哪兒了,除了少數戰死忠於明朝外,其他都投降大清了,其中著名的代表就是錢謙益。
回覆列表
這個說法源自明史的《食貨志》和《神宗本紀》以及《宦官》,其中「食貨志」在講礦稅的時候,直接說了一句【識者以為明亡蓋兆於此】,又在「神宗本紀」裡反覆說到萬曆帝對“礦監稅使”弊政採取不聞不問的態度,讓讀者留下很深印象。
明史主要作者是萬斯同,其人為黃宗羲的弟子,但要小一輩。他對明朝之所以滅亡的原因,與明末江南儒生群體的看法基本一致。
與現代研究不同,明史作者認為萬曆帝放任【中官】到全國斂財,且手段殘酷,無惡不作,是明亡的主要原因。在「食貨、宦官」裡,舉出了一些駭人聽聞的例子,比如:
1,萬曆派出的礦監(宦官)隨便哪裡一指,說此地地下有礦,就可以核定礦稅數額,而後強迫相關人等繳納。例如,宦官指著一個富戶的莊園說有礦,則這個富戶就有可能被按上「盜礦」「逃稅」的罪名。這種壓力極大,往往造成富戶破產、窮人走投無路。
2,除了礦稅之外,萬曆的太監還隨便設卡徵收商業稅。這種關卡幾乎就是隨意設立的,有的懦弱商人會被這些太監搞得傾家蕩產。甚至窮鄉僻壤的居民之間交易一點土雞、土產都會被徵稅。
3,這些外派太監本身無惡不作,有的甚至強姦婦女,憑藉手上的權力,殘酷打死一些百姓等等。
這些就是明史作者們的論據。他們認為這樣造成人心崩塌,人民窮困。後來光宗早死,崇禎任用宦官,最終失去了救亡的機會。
平心而論,這種說法是不靠譜的。這些罪惡並不足以導致一個國家滅亡。或者說,這種情形如果不糾正,長期以往,就會提供亡國的【必要條件】,但還不是充要條件。
明史作者團的這個觀點多少有些輕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