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主角小土豆vlog

    分兩個情況來說吧。

    先說孩子,孩子喜歡玩遊戲,不喜歡學習,這是很多家長遇到的最頭疼的問題。要讓孩子喜歡學習,我建議投其所好。既然孩子喜歡玩遊戲,那麼你就以完成多少學習目標,再給予多少遊戲時間來引導孩子。完成學習任務,就可以玩遊戲,全部做對還有額外獎勵。

    再說員工工作,員工為什麼工作,還不是為了工資,你給的工資達到了員工的期望值,員工當然願意工作了。至於你說的上癮,給足了員工想要的,上不上癮我不知道,但是肯定比之前賣力就對了。

    綜上所述,想讓孩子愛學習,員工努力工作,就要投其所好,知道他們要什麼,就能讓各自的目標達到自己的預期。

  • 2 # Joe焦

    讓他從小建立一種思維想法,學習是快樂的,學習是把你自己學習,我們很多家長給孩子完成一種錯覺學習是給父母學的。

  • 3 # 努努的小馬哥

    為什麼說現在的孩子打遊戲上癮?

    因為遊戲思維是一個瞬間反應思維。當我完成一項任務,立馬得到獎勵。

    遊戲裡的人物死亡之後,立馬能滿血復活。凡是能夠在遊戲中體驗即時獎勵,在遊戲中得到了認可。

    當一個人愛睡覺的時候,因為他無所事事,只有在睡覺中能夠找到自我。同理當一個人愛打遊戲時。他在牛氣中才能夠發現真正的自我。作為家長來,應不應該反思自己對孩子的教育是否恰當。遊戲可能是他們一個找到自我的途徑。

    而學習和工作恰恰相反,不能夠得到及時的反饋和有足夠的耐心和願景時,就會失去最原始的動力。如果我們從這一點上源頭上去解決這個問題的話。

    會不會讓孩子會有更多的學習和工作的興趣和愛好呢?話說浪子回頭金不換,每一個人改頭換面的時候,都是有一些重大的事情發生,讓他對人生產生了思考,對事物有了洞悉的察覺力。

    從這點上去看,是不是有一定的思路呢?

  • 4 # 雲姐知你心

    謝謝邀請!首先我覺得言傳身教是最重要的榜樣,家長是第一任老師,陪養孩子好的生活習慣和學習興趣,和家庭的學習氛圍與學習態度少不了,有樣學樣是小孩從家長中學的第一課,千萬不要讓小孩覺得你在看電視而他要學習,你哪個時間段該看書讀報,就帶上小孩讀讀寫寫,就算小孩不懂亂畫,都要表揚下小孩的學習態度,小孩看到家長表揚,他也會興致勃勃,這樣慢慢成為他的自覺行為,越有點成就感就會越有興趣;

    而員工,投身工作中很多都不是興趣所趨動,為了生活,才是主題!很多企業都實行了最基本的獎罰分明,多勞多得,為了過得更好“壓力”才是顆“動力糖”,它才會讓多數員工像中魔一樣上癮。

  • 5 # 夢田的稻草人
    首先想跟您分享一下游戲為什麼會使人上癮?這背後的心理機制:

    1.遊戲和電視一樣,在孩子觀看時,視覺是一種被動吸收。畫面每幾秒就變化,會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2、網路遊戲有一個升級機制,每做到一個任務,就會即時出現比如增加幣值,或增加血量等,當完成到一定量別,就可以升級,可以有資格換取裝備等等。這個升級機制,其實就是我們所說的養育方式中的即時鼓勵。

    3.在遊戲中,個人可以隱藏,可以選擇理想中的自己的樣子,在虛擬世界裡做平時做不到的事情。

    4. 在遊戲中,允許失敗。失敗了,不會有批評和懲罰,而是鼓勵你“再來一局”。

    如果我們理解了遊戲使人上癮的心理機制,對您的問題就可以有更加客觀的分析:

    首先,讓孩子學習,員工工作,可以像玩遊戲一樣上癮,我們需要做什麼?

    需要把學習和工作的過程增加活動動態

    需要增加即時鼓勵的升級機制

    允許失敗,且失敗後鼓勵繼續嘗試

    當然,這個在現實生活裡是不容易做到的。畢竟學習和工作是相對於遊戲來說,更加沉悶,不會那麼多高頻變化,需要持久專注力和耐力的。 您的這個問題,可能只是一種美好的願景。但是也給了我們一個方向,可以儘可能提升學習和工作的熱情:

    1. 激發內在動力,增加學習和工作興趣,讓學習和工作真正成為所願和所需

    2. 不表揚結果,而在過程中積極鼓勵,肯定孩子對於學習的努力

    3. 對學習成績少在意,多評價過程

  • 6 # 飛魚勸學

    看到這個題目,竟有一種非常熟悉的感覺,因為我也曾經有過類似的想法:要是學生們在學習上都像打遊戲那樣“有癮”,何愁學習成績不好?然而,現在我認為這種想法是絕對錯誤的。

    有人認為,打遊戲上癮,沉溺於遊戲,這是“玩物喪志”,那麼,如果我們沉溺於學習或工作,豈不是一件好事?

    然而事實絕非如此,我們可以這樣概括起來說: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凡是上癮的事情,都不是好事兒!

    如何見得呢?

    心理學認為,“學習上癮”源於一種“可怕的心理狀態”。

    孩子為什麼會在學習方面上癮?那是因為他能夠從學習中獲得兩樣東西:一種是“存在感”,一種是“過度獎勵”。所謂“存在感”也就是證明自身價值的一種感覺,而所謂“過度獎勵”,則是完全以成績為標準進行的獎勵辦法。

    更為糟糕的是,這種“學習上癮者”,“有且只能”從學習中獲得這樣的“存在感”和“過度獎勵”。

    “工作上癮”同樣反映出工作者“單調脆弱的心理狀態”。

    為什麼有的人會沉溺於工作而忘記了家庭,忽略了家人,甚至拋棄了其他的生活方式?那是因為這些“工作狂們”已經無法從家庭中獲得更多快樂,無法從其他的生活方式中獲得更多的“價值體驗”。

    因此,他們只能單調的投身於工作之中,他們只有在瘋狂的工作中才能夠獲得“心理的安慰”和“存在的價值”,換句話說,他只有在工作中才能發現“人生的意義”。

    這種心理狀態雖單調脆弱,但同樣“令人感到可怕”。一個人無法在生活中獲得“快樂感”和“幸福感”,難道不是一件可怕又可悲的事兒麼?

    “學習癮”和“工作癮”實際上都是“生存壓力”的結果,如果不正視,必將憋出“心理疾病”。

    從另一個角度來講,“學習癮”和“工作癮”患者,他們大都只能從“學習”或“工作”中找到“存在感”或得到“快樂感”,這意味著,他們必將花更多的精力和時間來保持在“學習”或“工作”的“存在感”和“快樂感”。

    如果有朝一日,他們的這種“存在感”和“快樂感”消失了,他們必將感到孤獨、失落、絕望。巨大的壓力最終將會把他們“壓倒”,要麼是身體被壓垮,要麼是心理形成障礙。

    他們再也無法在生活中找到快樂,因此,嚴重的“學習癮”和“工作癮”都急需進行心理干預。我們一定要認識到“上癮”的危害。

    只有正確看待“學習”和“工作”,才能夠獲得效率,取得進步!

    現在的孩子,在學習上的壓力本來就很大了,如果我們還要求他們在學習方面“上癮”,這恐怕會最終壓垮孩子。

    所以,我們作為家長,務必要正確看待“學習”和“工作”。所謂正確看到“學習”和“工作”,實際上就是處理好“學習和生活”“工作和生活”之間的關係。

    1.不能把所有時間都留給“學習”“工作”,還必須留些時間來“享受生活”。2.身體健康是“學習”“工作”的前提和保證,必須花費時間來鍛鍊身體。3.家庭是“學習”“工作”的核心和基石,必須騰出時間和家庭成員開展情感交流。結束語:

    無論是大人還是孩子,都應該辯證地認識“學習”“工作”和“玩耍”之間的關係,只有進行了充分的“學習”“工作”,才能夠認識“玩耍”的意義。

    如果一個人永遠處於“玩耍”的狀態,那麼他將會感到異常無聊、苦悶甚至煩躁;相反,如果一個人永遠的處於“學習”“工作”狀態,那麼他將變得如同行屍走肉,毫無趣味可言,而且最終也會被自己給自己的壓力所壓倒!

  • 7 # 霍體清

    如何讓孩子學習,員工工作,像打遊戲一樣上癮?

    很多人打遊戲上癮,包括很多成人,一個主要因素就是上癮者所打的遊戲,適合自己的習慣水平,並且有一道道關口,讓自己在透過這一道道關口的時候體驗成功帶來的快樂和成就感。

    很多老師家長,也試圖讓孩子的學習,像打遊戲一樣上癮,但能做到的很少,主要的原因就是教育者沒有結合孩子的實際情況,沒有讓孩子體驗成功帶來的快樂和價值感,相反,經歷的往往是很多失敗,不認可,嚐到的都是痛苦體驗。

    學生厭學,基本都是出於這一原理,所以在輔導學生的時候,要本著跳一跳夠得著的原則,讓學生嚐到成功體驗,反覆成功之後就會形成積極地條件反射,只要把這個條件反射鞏固了,學生好的學習習慣就會成為常態。

  • 8 # 李導說事

    西方一位教育名人曾經說過,“閱讀是一種終身教育的好方法。培養起孩子的閱讀興趣,使孩子喜歡讀書是父母獻給孩子的最好禮物,也是家庭教育最成功的一種標誌。 孩子喜歡閱讀勝過純粹的學校教育,勝過一臺計算機,勝過最高階的大學文憑。熱愛閱讀可以改變孩子的一切,使孩子受益終身。”那麼,孩子的閱讀興趣從何而來?如何培養呢?對此,美國的凱倫·米勒斯女士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一、順應孩子的心理特點,選好孩子“愛看”的第一批書,使孩子對書產生好感。 孩子天生喜歡玩具,並非天生就愛看書。孩子愛不愛看書,喜歡不喜歡閱讀,與父母的培養技巧很有關係。在孩子學習閱讀的初期,父母一定要對提供給孩子的書刊進行精心的挑選,書刊的內容和外觀色彩要儘量迎合孩子的心理,不要以成人的眼光去衡量書刊的內容,不要以為“有用的”就是可以給孩子看的。在孩子看來,花花綠綠的昆蟲、活潑可愛的大小動物、兇猛奇特的外星人和怪獸要比大人心目中的A、B、C、D和1、2、3、4有趣和有意思得多。因此,在早期,應儘量給孩子提供一些印刷美觀漂亮、內容豐富有趣、情節發展符合兒童想象和思維特點的圖畫書,如動物畫冊、彩圖科幻故事等等。 二、不宜對孩子的閱讀過程管得太死。 好奇、好動、缺乏耐心和持久力是孩子普遍的心理特點。因此,在孩子的早期閱讀過程中,他們往往不可能像大人那樣把一本書從頭至尾看完。他們喜歡的閱讀方式是,一會兒翻翻這本,一會兒翻翻那本。對此,家長不應急於對他發火或表示失望。只要孩子不是故意撕毀或亂扔圖書,家長就不必過多的去管他。通常,在這一階段,只要是孩子願意把一本書拿在手上津津有味地翻看,家長就應該感到心滿意足了。因為,這類表現完全符合孩子的早期閱讀心理,是孩子在閱讀求知的道路上邁開重要一步的標誌。 三、不可過早地限定孩子的閱讀範圍和閱讀內容,而應把閱讀選擇的權利交給孩子,儘可能為孩子提供輕鬆自由的閱讀環境。 閱讀是一種求知行為,也是一種享受。因此,在孩子的閱讀過程中,家長除了需要對真正有害於孩子的書刊進行控制外,不應對孩子所讀書刊的內容、型別和範圍進行人為的約束和控制。通常,孩子所讀書刊的內容範圍越廣越好。一般說來,從上小學開始,大部分孩子在閱讀內容的選擇方面已逐漸形成自己的閱讀愛好和興趣。對此,家長應注意觀察、瞭解和引導,不宜過多地干涉,更不應按自己的意志強行改變孩子的閱讀愛好,也不宜按自己的知識觀和閱讀習慣為孩子開列必讀書目。否則,孩子就容易對閱讀產生厭惡和恐懼,從而失去閱讀興趣。對此,美國圖書館學教師蘇珊·羅森韋格有一句名言:“如果您想要孩子完全按照你的計劃閱讀,那註定不會長久。” 四、親子共讀,為孩子樹立良好的閱讀榜樣。 美國讀書協會前主席魯斯·格雷沃斯先生說:“現在,在一些家庭中有一種怪現象:父母喜歡看書,卻往往等到孩子上床入睡之後才坐下來看,結果,孩子竟一直不知道自己的爸爸媽媽也喜歡看書。真可惜!”對此,專家們認為,在家裡,父母應儘可能多地和孩子在一起看書,做孩子的閱讀榜樣。同時,還可經常與孩子在一起交流讀書的方法和心得,鼓勵孩子把書中的故事情節或具體內容複述出來,把自己的看法和觀點講出來,然後大家一起分析、計論。如果經常這樣做,孩子的閱讀興趣就可能變得更加濃郁,同時孩子的閱讀水平也將逐步提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書法四字成語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