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亭殿閣

    三國後期,諸葛亮含恨而終五丈原,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他都沒能等到那微乎其微的天下有變,沒能實現與劉備共同的理想——匡扶漢室,還於舊都,他最後留給歷史的是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遺憾與悲痛,而在諸葛亮之後,最令人惋惜的莫過於姜維了,這個在歷史上評價兩極的男人,雖有心繼承諸葛遺志,想要完成北伐,但最終也是無力迴天,而蜀漢在姜維之後也急轉直下,於是有人說如果不是姜維窮兵黷武也不會加速了蜀漢的滅亡,他是蜀漢的罪人,那麼,姜維究竟是蜀漢的罪人,還是他也有自己的不得已呢?

    時光回溯到千年之前,彼時的姜維處在內有蜀主昏庸上下離心,風雨飄搖,外有曹魏人才濟濟,虎視眈眈的情景之下,在這種情況下,筆者認為,如果曹魏組織兵力征討蜀漢,應該是易如反掌。姜維作為諸葛亮唯一的弟子,他深知這一點,在形式極度不利的情況下,他採取了主動出擊,屢次破壞強魏的計劃,讓蜀漢政權得以繼續存活數年。所以,姜維的“窮兵黷武”實際上是一種最好的上兵伐謀之道,而從後來的歷史來看,姜維顯然是對的,因為司馬昭最後會派鍾會、鄧艾大軍出兵滅蜀,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看到蜀漢君臣失和,奸臣把持朝政,姜維被迫屯田沓中,無法再用兵於魏。

    姜維之所以為人詬病,甚至在歷史評價裡被寫以“姜維策名魏室而外奔蜀朝,違君拘利,不可謂忠:捐親苟免,不可謂孝;害加舊邦,不可謂義;敗不死難,不可謂節;且德政未敷而疲民以逞,居禦侮之任而致敵喪守,於夫智勇莫可雲也,凡斯六者,維無一焉。”的評價,筆者認為主要是因為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下,姜維降臣的身份令人不齒,但是縱觀歷史,姜維雖為降臣卻忠於蜀國。

    姜維出現在蜀漢元氣大傷,大勢已去的時期,但他最終選擇和諸葛亮一樣為了蜀漢殫精竭慮,在姜維力挽狂瀾的身影裡,總能讓人想起那一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在司馬昭兵分五路伐蜀,姜維據守劍閣,阻擋鍾會大軍,卻被鄧艾從陰平偷襲成都,劉禪投降的情況下,姜維依舊沒有放棄,為了實現興復漢室的夢想,他一邊假意投降魏將鍾會,一邊又利用鍾會反叛曹魏,只可惜最終鍾會反叛失敗,姜維與鍾會一同被魏軍所殺。

    在羅貫中的《三國演義》裡,姜維死後,蜀漢再無可圈可點的英雄人物,筆者想,大概羅貫中對於姜維,對於蜀漢也是深表同情吧,那個風起雲湧的時代,那群熱血男兒的夢想,最終也只是夢想,姜維到最後也沒能完成諸葛亮的遺願,一如諸葛亮沒有完成劉備的心願一般,男兒到死心如鐵,哪怕他沒有諸葛亮那麼幸運,成為了千古模範,他只是一個在歷史夾縫中求得生存的人,可他也將三十六年生命奉獻給了國家,十一年盡力北伐,甚至在亡國後不計一時名節也要堵上性命只為復興蜀漢,他想傾盡所學去創造一個意外,雖然失敗了,卻也值得欽佩。

    參考文獻:

    《三國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文化是知識嗎?經驗是知識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