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6602652349876

    馬克西姆·高爾基出身貧窮(在沙皇俄國出生),幼年喪父,11歲即為生計在社會上奔波,當過裝卸工、麵包房工人。貧民窟和碼頭成了他的“社會”大學的課堂。他與勞動人民同呼吸共命運,親身經歷了資本主義殘酷的剝削與壓迫。這對他的思想和創作發展具有重要影響。

     高爾基,原名阿列克謝·馬克西耶維奇·彼什科夫。1868年3月28日生於下諾夫哥羅德(曾名高爾基城)。父親是木工,在高爾基4歲時去世。高爾基後隨母親寄居外祖父家。11歲開始走向“人間”,曾當過學徒、搬運工、麵包工人等。

    19世紀80年代在喀山參加持民粹派觀點的知識分子秘密學習小組,1888年開始過流浪生活。

    作品《童年》主要塑造了兩大類人物形象,作者透過對這兩大類人物的敘述表達了對他們的愛憎之情。兩大類人物一類以外公為代表的自私殘暴的人,一類是以外婆為代表的正直、善良的人。

    外公是阿廖沙十分討厭的一個人對他無論是外貌描寫還是內心世界的刻化,總有作者辛辣的諷刺意味在裡面。他矮小、乾瘦,只有外婆的肩膀高,走起路來步子快而細,自私殘忍,野蠻粗暴,動輒就打人罵人,哪怕遇上一點不如意的事情也要歇斯底里的發作。為了維護他那搖搖欲墜的小業主地位和分崩離析的家庭,他殘酷的虐待工人夥計,甚至六親不認,將替他勞動了一輩子的老匠人格里戈裡趕出家門,共同生活了一輩子的老伴他也要她自謀生路。

    有錢時作威作福,獨斷專行。破產後更加貪婪吝嗇,品格低下。物質上破產,精神上也完全垮掉。儘管在這個市儈氣十足的人身上還有一點人性的閃光,如他年輕時候在伏爾加河當縴夫,經歷了貧困和沉重的生活,是一個生活的鬥士與勇士。當他給阿廖沙講到那時的經歷時,露出一種真誠而興奮的表情。

    再如他叫阿廖沙識字也體現對阿廖沙的疼愛。但這一切並不能掩蓋他整體人性上的殘忍與自私。對於外公的種種惡劣行為,阿廖沙是非常討厭的,尤其是外公無故毆打善良的外婆時,他無比憤怒,報復外公。這種厭惡、憤怒同樣也存在於作者心中,透過對阿廖沙反抗外公的描寫表達了作者對以外公為代表的那一類人的蔑視、厭惡、否定,也表達了作者對小市民階層骯髒、齷齪不良品性的否定。

    與對外公那類人的厭惡相反,作者透過對外婆等人的回憶,表達了對以外婆為代表的勞動人民的熱愛、崇敬之情。外婆善良慈祥,愛親人,愛鄰居,愛所有的人。她心甘情願把生活中的一切壓力都承擔下來而毫無怨言。生活的困苦、丈夫的毆打、兒子的溺亡……都熄滅不了她內心深處的仁愛之光。

    她是一個充滿生活氣息與詩意的勞動婦女,她能歌善舞,善於講形形色色的傳說、童話、民間故事。她還是一個勇敢的人,作坊起火時,所有的人都驚慌失措,只有她衝進火海,搶出水桶大小的一桶硫酸鹽。因此,儘管她有對惡勢力順從忍耐,對上帝盲目信仰的缺點,這並不影響她整體人性上的光輝。

    與外婆同類的人還有小夥子“小茨岡”與房客“好事情”。小夥子“小茨岡”是個棄嬰,被外婆收養,長大後就成了外公的僱工,他勤勞能幹,力大無窮,雖然被外公與舅舅當成牛馬使喚,仍很善良樂觀。相對於小夥子“小茨岡”來說,房客“好事情”則是一個成年人,對生活有透徹的瞭解與感悟。

    他是祖國無數優秀人物中的一個,見識遠大,教阿廖沙用心觀察生活、發現生活,教他做任何事都要講究技巧。這些人都是阿廖沙所喜歡與崇敬的,他們對阿廖沙人生觀的形成有重要影響,從正面喚起了阿廖沙對生活的熱烈嚮往。這些人都不同程度的向阿廖沙敞開自己的心靈,幫助他了解到在生活中除醜事之外,還存在著健康與富有創造性的東西。

    作者在作品裡寫道:“在童年,我把自己想象成一個蜂窩,一些普通、平凡的人們象蜜蜂一樣,把自己的知識和關於生活的想法的蜜送到那裡,每個人儘自己的力量慷慨大方的充實著我的心靈,這種蜜往往是骯髒而苦澀的,但這一切知識仍然是蜜。”   因此,高爾基在作品中流露出對這些人的熱愛、讚美之情,透過阿廖沙的與他們的交往熱情謳歌了他們。

    作品透過對阿廖沙童年經歷的描寫從側面也暴露了當時社會的現實。當時的俄國社會處於19世紀70—90年代,正是俄國大革命的前夕,整個社會處於沙皇的統治之下,人民流離失所。偷竊在村民中已形成一種風氣,已經不算是罪惡,而且對於半飢半飽的小市民來說差不多是唯一謀生的手段。

    兒童無錢上學,淪落街頭,靠撿破爛為生。從廣義上講,也正是這種民不聊生的社會環境造成了阿廖沙的悲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CSOL等級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