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戰略論
-
2 # 戰情解碼
隨著隆美爾的非洲軍團失敗,盟軍接連佔領了北非和西西里島,軸心國徹底喪失了地中海的制海權。隨後不久,盟軍便在義大利的南部實施登陸,德軍被迫撤退到義大利中部設防,這條新防線就是古斯塔夫防線。德軍希望透過這條防線將盟軍擋在義大利中部,進而保護南歐。
古斯塔夫防線是一條橫穿義大利的防禦線,而卡西諾山正是這條防線的中心和制高點。卡西諾山的地勢非常險要,而且山的兩側還有兩條河流可以作為屏障,從山頂可以俯瞰整個戰場,可以牢牢控制通向羅馬的公路和鐵路。德國元帥凱塞林指揮C集團軍群依託有利地形,在此修建了大量堅固的工事,配合密集的雷區,將古斯塔夫防線打造成了一條几乎堅不可摧的防線。盟軍為了突破這一防線,先後發動四次大規模進攻,付出慘痛的代價才得以將其突破。
第一次進攻,盟軍僅僅佔領了外圍的一些陣地,絲毫沒有撼動德軍的主防線。最初,盟軍計劃在防線後方實施登陸,南北夾擊突破防線,但登陸部隊被德軍死死壓制在登陸灘頭陣地,未能對古斯塔夫防線造成一絲一毫的威脅。如果沒有強大海空火力掩護的話,盟軍差點就被德軍趕下海,成為一個笑話。
在第二次進攻中,盟軍順利突進到了卡西諾山的山腳,並佔領了山腳下的火車站,但好景不長,在德軍強力反擊下盟軍被迫放棄陣地,退回出發點。經歷了兩次失敗後,盟軍改變策略,直接採取了強攻方式。為此盟軍集中了前線所有的炮火,意圖以強大的火力優勢一舉掃清德軍的防禦工事。德軍見招拆招,在陣地上施放了大量煙幕,這讓盟軍的的飛機根本無法找到目標,而且盟軍的炮火也因視線受阻誤砸到了自己人頭上。與此同時,凱塞林元帥及時將趕來增援的空軍第一傘兵師投入到了前線,這對戰局的發展也產生了顯著影響。德國傘兵向來以彪悍兇猛著稱,他們視死如歸,有著堅韌頑強的精神,被稱為"卡西諾的綠色魔鬼"。最終,這一戰盟軍依舊以失敗而告終,不過德軍也為此付出了慘重的傷亡,瀕臨崩潰的邊緣。
盟軍在第四次進攻時集中了更多的火炮,伴隨著盟軍炮火的怒吼,德軍的防線再也無法支撐。在盟軍強大火力的進攻下,德軍的防線終於崩潰了,凱塞林被迫下達了撤退的命令。當波蘭人的“喀爾巴阡山”師將波蘭國旗插上卡西諾的山頂時,這場耗時數個月的攻堅戰正式結束。古斯塔夫防線崩潰的原因顯而易見,從斯大林格勒到庫爾斯克,再到如今的古斯塔夫,兵力匱乏一次又一次影響著德軍,而如今的多線作戰則又進一步加重了這一問題。如果德軍有更充足的兵力,恐怕古斯塔夫防線真的會成為一條堅不可摧的防線。
回覆列表
古斯塔夫防線是指1943年德軍在義大利中部所建立的一條橫貫義大利的防線,該防線長約100多千米,中部是卡西諾山,兩翼是兩條大河,這種地形非常利於防守。尤其是中部的卡西諾山這個制高點,可以俯瞰盟軍任何的攻擊行動,從而使德軍可以從容的應對盟軍的進攻。該防線本身並沒有太多的鋼筋混凝土工事,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地形上的障礙來阻擋盟軍的挺進。
盟軍對這一防線先後發起了四次強大的進攻才最終攻破,從1944年的1月份一直持續到5月中旬,盟軍在兵力上佔據這絕對的優勢,總計擁有18個師的兵力,防守古斯塔夫防線的德軍第10集團軍擁有15個師,不過同盟軍齊裝滿員的師不同的是,即使滿員的德國師也只有盟軍師的2/3,大部分德國師都不滿員,有的更加實力不濟,綜合來看,盟軍在兵力只有擁有2倍的優勢。
前三次進攻,盟軍都選擇了中路作為自己的主攻方向,這主要是由於盟軍第一次進攻中在左翼進行一次成功的突破,但是由於河流湍急後續部隊沒能及時跟上,致使先登陸的美軍兩個團大部分被德軍所殲滅,所以盟軍轉而將目標放在了中路的陸地進攻上。但是中路是卡西諾山,盟軍不得不進行仰攻,同樣難以突破,這裡是德軍防禦最堅固的部分。
最後一次進攻成功的主要因素就是德軍兵力的不足,在持續的作戰中德軍的實力在不斷下降,而盟軍不僅沒有下降,反而增強了,尤其在炮兵和空軍方面。盟軍擁有16個師的兵力用於進攻,而德軍只剩下5個師,其中1個還是預備隊。德軍最終不得不實施重點防守,在其右翼的一段地形複雜的地段,德軍認為這裡不會遭受嚴重的攻擊,只佈置了一個實力較弱的師來防守。最終盟軍正是從這裡取得了決定性的突破,4個法國師從這裡衝入突破了德軍的防線,防線的右翼遂告崩潰,由於德軍的指揮官凱塞林害怕盟軍在北部實施登陸,所以後方的預備隊沒能及時的派往前線,右翼的缺口已經無法堵住,德軍的第10集團軍面臨著被包圍的危險,於是全線放棄了古斯塔夫防線。
由於盟軍擁有制海權可以選擇在義大利北部任何的一點上實施登陸,所以在古斯塔夫防線上的德軍始終都有被切斷後路的危險,所以在義大利的德軍不得不在北部留置強大的預備隊以應付可能的登陸,無法集中用於防守古斯塔夫防線。所以以更為宏觀的眼光來看,德軍的失敗正是由於沒有制海權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