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我本落魄小書童
-
2 # 一口毒奶2333
心悸 心悸,是指病人外無所驚,自覺心跳異常,心慌不安,休作有時,不能自主的一種症候。 心悸、驚悸、怔忡三者,屬同一類病證,而又有所區分。一般來說,驚悸多指因驚致悸,漸至稍驚即悸,一旦成為心悸後,則外無所驚亦悸。其證時作時止,全身情況較好,病情較輕。怔忡多由久病而成,其證時時發作,全身情況較差,病情較重。可見心悸是從病證而言,驚悸是從病因而言,怔忡是從病情而言。然而驚悸日久,則成心悸,心悸日久,可為怔忡,讀驚悸、怔忡都可屬於心悸的範圍。 心悸的治療,應當分清虛實之具體情況,根據不同病情,靈活運用補瀉二法,切忌“虛虛實實”之弊。 西醫的心臟功能性或器質性疾病,以及甲狀腺機能亢進,貧血等疾患,導致心臟功能失調,而表現有心悸症狀者,皆屬於本證範圍。 (病因病理)本病的發生,常與體質虛弱,精神刺激,勞累過度,臟腑失調,外邪入侵等因素有關。其形成多由心臟的陰陽氣血虧虛,或痰火擾心,水飲上逆,瘀血阻滯等所致。其病變位雖然主要在心,但與肝、脾腎等髒常有密切關係。 1.精神刺激,心悸神搖,心虛膽怯之人,陡受驚恐,以致心悸神搖,漸至稍驚即心悸不已,而成本證。《素問.舉痛論》說:“恐則氣下”,“恐則精卻”,“驚則心無所倚,神無所歸,慮無所定,故氣亂矣。”即指出由於情志因素導致本病的發作。 此外,暴怒傷肝,影響脾運,溼聚痰生,鬱而化火,痰火互結,上幹於心;或素蘊痰熱,復因鬱怒,致胃失和降,痰火上逆,均可擾亂心神,發為本證。 2.陰血不足,心失所養 血虛者,多由素體血虛,或失血過多,或久病血耗,或勞神過度,營血暗虧,或脾運無權,化源不足,以致心失所養,而成心悸。 陰虛者,多由素體陰虛,或久病陰耗,或熱病傷陰,或房室過度,導致腎陰不足,水不濟火,心陽偏亢,神不能藏,發為心悸。 3.陽氣虛衰 ,心無所主 一般來講,陽虛是氣虛的進一步發展。心臟陽氣之虛,多由稟賦不足,或年體衰,或汗下太過,或疾病轉變,或病後失調等因素所致。心為陽髒,主血合脈,氣虛則鼓動無力,陽虛則溫煦失常,以致心無所主,而生心悸。或由脾腎陽虛,不能溫化水液,停而成飲,飲邪凌心,導致心悸。 4.外邪入侵,心脈痺阻 風寒溼邪,入侵血脈,日久未愈,復感於邪,內舍於心,導致心脈痺阻,氣滯血厥,而為心悸。《素問.痺論》說:“脈痺不已,復感於邪,內舍於心”,“心痺者,脈不通”。即是說明風寒溼痺,內及於心,可是致心脈痺阻,發生心悸。 (辯證論治) 心悸之證,虛多實少,雖有實證,亦多屬本虛標實,或虛實夾雜之類。故臨床辯證,首先分清虛實,對於本虛標實,虛實夾雜者,尤應辨明標本緩急,虛實多少。治療大法;虛證以補氣、益血、滋陰、溫陽為主,佐以寧心安神;實證可用清火、化痰、行氣、祛痰等法,注意勿傷正氣;本虛標實,虛實夾雜之證,應立足於虛,不可濫施攻伐。 心悸之脈,常無定象,或數、或疾、或遲、或促、或弦、或澀、或結、或代。如見散亂無根之脈,多屬預後不良。 心悸日久不愈,發生水腫、喘息、心痛等症,應參閱有關章節,進行辯證論治。凡心悸暴發。或經久不愈,證見汗出、肢厥、脈散亂無根者,多屬心陽欲脫或氣陰兩竭的危候,急需中西結合積極救治。 1.心神不寧 主證 心悸、膽怯易驚,坐臥不安,寐中多夢,常易驚醒,飲食少思,舌潤苔薄,脈小數或虛弦。 分析 本證多為心膽素虛之人,突受驚恐,驚則氣亂,恐則氣下,心神不能自主,而成心悸。膽怯易驚,自然影響睡眠與飲食;驚則脈動而小數,心肝血虛則脈虛弦。 治則 鎮驚安神,,養血寧心。 選穴 心俞、厥陰俞、安眠、風府、湧泉、極泉、內關、神門、勞宮。可重用按壓後枕神法,按壓跟腱鎮靜法,拿揉頸項養血法,按壓四穴寧心法,配用推摩上背益氣法。 2.心血不足 主證 心悸、失眠、健忘、頭暈目眩、面色不華、舌質淡紅、脈細弱。 分析 心主血藏神,血虛不能養心,故心悸、失眠、健忘;血虛不能上宮於腦,故頭暈目眩;心其華在面,開竅於舌,血虛則面色不華,舌之淡紅,脈象細弱,亦為心血不足之徵象。 治則 益氣補血,養心安神。 選穴 肺俞、心俞、腎俞、安眠、湧泉、極泉、神門、內關、勞宮。可重用推摩上背益氣法,揉壓心俞益心法,拿揉頸項養血法,按壓跟腱鎮靜法,按壓後枕按神法,配用推撫全身滋陰法,按壓四穴寧心法。 3.陰虛火旺 主證 心悸而煩,頭暈目眩,少寐多夢,舌乾嚥燥,盜汗,腰痠,耳鳴,舌質紅,脈細數。 分析 腎陰不足,水不濟火,以致心火內動,擾亂香蕉神,故心悸而煩,少寐多夢;陰虧於下,則腰痠;陽擾於上,則頭暈目眩、耳鳴、舌乾嚥燥;盜汗、舌紅、脈細數為陰虛火旺之徵象。 治則 滋陰清火,養心安神。 選穴 百會、心俞、腎俞、命門、合谷、湧泉、太溪。可重用推撫全身滋陰法,拿揉頸項養血法,按壓跟腱鎮靜發,配用揉壓心俞益心法。 若心悸甚者,可同取雙內關按壓1分鐘,若咽燥甚,口乾苦,甚至口舌生瘡者,可同取雙合谷,雙中衝,以清心火。 4.心氣虛弱 主證 心悸、氣短、自汗、健忘、面色光白、肢體倦怠、舌質淡嫩、脈大無力。 分析 心氣虛弱,鼓動無力,故心悸,氣短;汗為心之液,心氣不足,則衛氣不固,心液不斂,故自汗;心主神志,心氣虛則神無所主,故健忘;心其華在面,心氣虛則不能上榮於面,故面色光白;肢體倦怠,舌質淡嫩,脈大無力,皆為氣虛的表現。 治則 益氣安神。 選穴 心俞、氣海俞、安眠1、安眠2、膻中、關元。可重用推摩上背益氣法,按壓後枕安神法,配用揉壓心俞益氣法,按壓跟腱鎮靜法;加用拇指揉壓膻中和掌揉關元壯陽法(見發熱)。 若形寒肢冷,心區憋悶或疼痛,為心陽亦虛,可參用心痛治法,以溫陽通裡。若見心悸,可雙手食指同時按壓雙魚腰(眶上切跡),以寧心安神。 對於心悸其他證型的治療,可選用藥物手法輔助,謹慎從事。 (基本手法) 1.推撫全身滋陰法 患者俯臥,全身放鬆,醫者用雙掌、掌根或魚際肌,從雙肩開始,沿背腰部足太陽膀胱經路線推至雙髖及雙下肢後面;當推至跟腱時,轉向內踝與足弓直至足尖。 2.推摩上背益氣法 兩手多指分推上背部,兩手握拿背肌;兩掌協同,大面積快速摩上背部,以區域性溫熱為度。 3.揉壓心俞益心法 兩手拇指指腹同時按揉兩側心俞三分鐘,亦可重點按揉左心俞穴。 4.拿揉頸項養血法 用多指拿揉患者頸項部,用力適度,拿揉自然,兩手交替。 5.按壓後枕安神法 患者俯物,醫者立於頂側,兩手食指分別自內向外時按壓枕骨下緣,反覆按壓數遍。 6.按壓跟腱鎮靜法 雙拇指重疊分別按壓患者兩側跟腱,雙拇指同壓兩側湧泉。 7.按壓四穴寧心法 雙拇指同時按壓兩側極泉、神門、內關、太淵共3分鐘。
回覆列表
因為人的心臟的正常運作很大部分是靠著心血的供應 一旦心血供應不足時 就會出現心神失養而出現心神不寧的情況 如表現為心悸、心率快、驚恐、還有失眠的症狀。 建議你放鬆心情,保持良好的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