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雲夢澤中的無名之士

    提到朱熹這個人,我們首先想到的就是“存天理,滅人慾”這句古語。這句話給我們的印象太深,從而讓我們對朱熹這個人產生了錯覺。覺得他是一個封建腐朽思想的代表,壓制人的思想,踐踏人權的代表。

    但事實上怎麼樣,就需要去歷史考證。 以下所說都是取材於正史《宋史.朱熹列傳》以及民間相傳《中國古代豔史第四卷》記載,我們來看看朱熹他到底是何種人。

    他是個不可多得帝王的諍友、良師。他一生經歷兩代帝王宋孝宗、宋寧宗。他很多次上書直諫與皇帝,內容直接指向當時的朝廷弊政,以及皇帝的過失。同時也提出瞭解決問題的思想個方法,陳述自己的儒家人倫綱常、為人處世、為君之道、聖賢之學。孝宗皇帝時他直諫皇帝失察,任用小人當道,非為君之道,有亡國之禍。

    他是一個不太喜歡當官的的人。他很小就考中進士,朝廷官員對他多次推薦,皇帝對他多次認命,他都在推辭。他的一生中都在不斷推辭著,可見他並不是那種貪戀權位的人。

    但他是一個好官。在為數不多的幾次任職中,特別是在江西鹽茶、浙東巡撫的職位上。積極推行德政、救災濟民,政績突出,深得當時皇帝的賞識。

    他受父親程松的影響,是一個鑑定的愛國者。力主對金抵抗到底,報仇雪恨,不能和其議和。他兩次上書皇帝,陳述這一主張,就算是被罷官也沒有影響。宋孝宗時,以大臣湯思退為代表的大部分官員主張議和,但朱熹當時為南嶽廟監,卻上書說:非戰無以復仇,非守無以制勝。後來被湯思退進讒言,除去了他武學博士的稱號。

    他是一個學問實踐者。他身體力行,不懼當權者以偽學之論來打壓反對派,依然著書立說。不遺餘力的解釋儒家經典,並且編纂教育世人的書籍。在白鹿洞書院收徒授課,《古文觀止》中記載了他還為白鹿洞書院所立學規。他積極與當世的學問者探討自己的學問,增長自己的學問見識。

    至於這個“存天理,滅人慾”的說法,他沒有直接說,但是細細想來說也是原因的,但是其實並沒有後人理解的那麼極端。在他一生中,朝廷總是充斥著各種權力鬥爭,奸佞之輩利慾薰心,在朝堂目無天理,導致朝廷綱紀不穩,國本動搖。奸臣興偽學之說於朝廷來打壓異己。一時有識之士都裹足不前,導致朝廷充滿了小人,烏煙瘴氣。太常少卿胡裯因為朱熹以待學子之法待他就懷恨在心,上書言朱熹之罪。

    所以他在與皇帝的上書中提出了“揚天理,克人慾”的想法,也就是剋制人慾,推行天理。不管是皇帝還是官員,都應該如此。為君者應當隨時定省,以正心術,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以義理斷是非和立綱紀,勿失人倫。

    綜上所述,我們各自看到朱熹一生著書、立說、立學、立派。死後幾年,朝廷追封他為太師,徽國公。並且讓他與周敦頤、張載、程頤、程顥一同列於孔廟,同受後人祭祀。可見朱熹在當世影響多大,給與他無上的榮光。

  • 2 # 史雲生

    朱熹,大家知道的都是他在文學上的造詣和貢獻。的確,他是唯一一個不是孔子的弟子而享祀孔廟,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之中,受儒教祭祀。

    他和二程的學術被稱為“程朱理學”,被世人尊稱為朱子。朱熹的理學思想對元、明、清三朝影響很大,成為了三朝的官方哲學,是中國教育史上繼孔子後的又一人。

    這些大多數人都是知道的,下面說一些大家不大知道的。

    身為帝師,倚老賣老

    朱熹在好朋友也就是當時任宰相的趙汝愚的推介下,出任煥章閣侍制兼侍講,也就是皇帝的老師。

    此時朱熹已經五十六歲了,那個醫術落後的時代來說,這已經是長壽了。朱熹不僅性情過於耿直,還佔著自己學術有成,名聲在外,倚老賣老。在給皇帝講學時,經常以教訓的口氣來教導皇帝。

    過於干涉朝政

    朱熹在擔任帝師時,不僅老是和皇帝說“克己自新,遵守常綱”,教訓皇帝。

    還過分干涉朝政。

    作為皇帝的老師,教導皇帝是職責所在,把皇帝教導好了,就可以了。就算皇帝有不對的地方,他也應該以引導為主。但是,他可好直接上疏彈劾大臣,這樣也就算了,他還連續六次上疏,大有以帝師逼迫皇上的架勢。

    仗著自己是帝師,經常在皇帝耳邊喋喋不休,對朝政指手畫腳,引得皇帝極為不滿。

    娶尼姑為妾

    朱熹不管是作為帝師還是參與朝政,都把自己搞得很狼狽。

    這位擅長學術而不擅長政治的老人,真的是禍不單行。在把自己搞得很狼狽後,又莫名其妙的捲入了“慶元黨案”,而且是成為了這場政治風暴的中心。

    所以,在同年就被人彈劾。罪名是娶尼姑為妾,還帶著她們招搖過市;把寡婦搞懷孕。

    引尼姑二人為寵妾,每之官則與之偕行家婦不夫而孕

    這兩條罪名就已經足夠讓朱熹身敗名裂了。朱熹為老不尊,好色貪利,引誘兩個尼姑作寵妾,出去做官時還帶在身邊招搖過市,甚至被懷疑“翁媳扒灰”,致使兒媳在丈夫死後還懷上孕。

    一片罵聲中去世

    朱熹在做人上一世英名掃地,在政治上又把自己搞得很狼狽。

    更讓人無奈的是,朱熹居然還把這些敗壞道德綱常,為世人所不齒的罪名給承認了。

    不論朱熹是為保住性命不得不承認罪行,還是真有其實,他的認罪已成為事實,以至自己聲名狼藉。

    朱熹後來被扣上了“偽君子”“假道學”的帽子,最後,一代大儒就在世人的一片謾罵中含恨而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84年出生的是什麼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