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要分多個層次來看。
第一個層次就是《資治通鑑》這本書是文言文寫作而成的,對於今天的讀者而言,存在一定的閱讀難度。《資治通鑑》這本書成書於北宋,但是,書中有很多內容是直接摘抄史書原文。有一些史書寫的比較好,文筆比較流暢,直接摘抄過來倒也無妨;但是有一些史書的記錄是很原生態的。比如說北魏拓跋燾,寫給南朝將領的一些招降書信,裡面有很多詞語都是當時北方的方言。這種粗鄙不文的文字,拿到今天的讀者面前,其實是很頭疼的。而書中一些關鍵的字詞,很多時候也是比較生僻冷門的字詞,對今天的讀者而言,同樣存在著比較大的閱讀障礙。
第二個層次就是《資治通鑑》的體例問題。《資治通鑑》是一部編年史,所以每一個年代裡面都會列舉出方方面面的事件,可能前一段還在摘錄一個大臣的奏章,後一段就介紹起某個少數民族,突然又介紹一下某個地區的大型事件。這樣跳躍的行文方式,對於今天的讀者而言,並不是一種很好的閱讀體驗。而在事件發展的過程中,司馬光還會隨時夾雜著自己的議論。這種夾敘夾議的文風,並不一定能夠收穫讀者的認同。事實上,我在讀《資治通鑑》的時候,很多內容是跳著讀的,特別是在和平年代,大臣們的奏章看起來真的太無聊了。
第三個層次就是今人對於《資治通鑑》的整理其實並不到位。之前我看過一套柏楊寫的《資治通鑑》白話版。但是這套書裡面寫了大量的廢話,同時這套書只是逐字逐句的去翻譯《資治通鑑》,行文無趣,觀點淺薄,其實並不是很有質量。
不過今天的讀者想要去了解歷史,完全不必要透過原版《資治通鑑》這樣的書。市面上有一些通史類著作對中國的歷史做了很好的介紹,內容涵蓋面和認知水平都要高出《資治通鑑》,所缺少的不過是一些細節。《資治通鑑》這樣的書,在古代擔負起了教導帝王的重任,但是在今天真的不如一些寫得好的史學專著,僅剩下了一種百科全書式的史料價值和文化象徵意義。
其實對於讀者而言,只要能夠對歷史多一點興趣,對人生多一點揣摩,讀不讀《資治通鑑》都是一樣的,我們只要記得中國的古人曾經很努力地在這片土地上生存繁衍,留下了很多文化瑰寶,作為後人更應熱愛生活,讓古人的努力不至於白費。有了這一份心思,比起做一些形式上的事情要高明得多。
這個問題要分多個層次來看。
第一個層次就是《資治通鑑》這本書是文言文寫作而成的,對於今天的讀者而言,存在一定的閱讀難度。《資治通鑑》這本書成書於北宋,但是,書中有很多內容是直接摘抄史書原文。有一些史書寫的比較好,文筆比較流暢,直接摘抄過來倒也無妨;但是有一些史書的記錄是很原生態的。比如說北魏拓跋燾,寫給南朝將領的一些招降書信,裡面有很多詞語都是當時北方的方言。這種粗鄙不文的文字,拿到今天的讀者面前,其實是很頭疼的。而書中一些關鍵的字詞,很多時候也是比較生僻冷門的字詞,對今天的讀者而言,同樣存在著比較大的閱讀障礙。
第二個層次就是《資治通鑑》的體例問題。《資治通鑑》是一部編年史,所以每一個年代裡面都會列舉出方方面面的事件,可能前一段還在摘錄一個大臣的奏章,後一段就介紹起某個少數民族,突然又介紹一下某個地區的大型事件。這樣跳躍的行文方式,對於今天的讀者而言,並不是一種很好的閱讀體驗。而在事件發展的過程中,司馬光還會隨時夾雜著自己的議論。這種夾敘夾議的文風,並不一定能夠收穫讀者的認同。事實上,我在讀《資治通鑑》的時候,很多內容是跳著讀的,特別是在和平年代,大臣們的奏章看起來真的太無聊了。
第三個層次就是今人對於《資治通鑑》的整理其實並不到位。之前我看過一套柏楊寫的《資治通鑑》白話版。但是這套書裡面寫了大量的廢話,同時這套書只是逐字逐句的去翻譯《資治通鑑》,行文無趣,觀點淺薄,其實並不是很有質量。
不過今天的讀者想要去了解歷史,完全不必要透過原版《資治通鑑》這樣的書。市面上有一些通史類著作對中國的歷史做了很好的介紹,內容涵蓋面和認知水平都要高出《資治通鑑》,所缺少的不過是一些細節。《資治通鑑》這樣的書,在古代擔負起了教導帝王的重任,但是在今天真的不如一些寫得好的史學專著,僅剩下了一種百科全書式的史料價值和文化象徵意義。
其實對於讀者而言,只要能夠對歷史多一點興趣,對人生多一點揣摩,讀不讀《資治通鑑》都是一樣的,我們只要記得中國的古人曾經很努力地在這片土地上生存繁衍,留下了很多文化瑰寶,作為後人更應熱愛生活,讓古人的努力不至於白費。有了這一份心思,比起做一些形式上的事情要高明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