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Abnnjhg

    1、立春:每年公曆2月4日前後。2、立夏:每年公曆5月6日前後。3、立秋:每年公曆8月8日前後。4、立冬:每年公曆11月7日前後。5、春分:每年公曆3月21日前後。6、秋分:每年公曆9月23日前後。7、夏至:每年公曆6月22日前後。8、冬至:每年公曆12月22日前後。9、雨水:每年公曆2月19日前後。10、驚蟄:每年公曆3月6日前後。11、清明:每年公曆的4月5日前後。12、穀雨:每年公曆4月20日前後。13、小滿:每年公曆5月21日前後。14、芒種:每年公曆6月6日前後。15、小暑:每年公曆7月7日前後。16、大暑:每年公曆7月23日前後。17、處暑:每年公曆8月23日前後。18、白露:每年公曆9月8日前後。19、寒露:每年公曆10月8日前後。20、霜降:每年公曆10月23日前後。21、小雪:每年公曆11月22日前後。22、大雪:每年公曆12月7日前後。23、小寒:每年公曆1月6日前後。24、大寒:每年公曆1月20日前後。擴充套件資料節氣由來:二十四節氣是古人訂立的一種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曆法,由於其是透過長期觀察太陽週年運動,而總結出的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的變化規律,因此被稱為“太陽曆”。大約從夏朝開始,中國勞動人民就遵循二十四節氣從事生產活動,所以其又被稱為“夏曆”。1972年河南伊川土門遺址出土了神農氏太陽曆陶缸。歷圖整體作雙踆烏載日,像一個大圓裡面畫了五隻眼睛。據史學家王大有先生考證,這個圖就代表了二十四節氣。今天建築物前的裝飾物華表柱,在炎帝時代是觀天測地的一種儀器。人們立木為竿,以日影長度測定方位、時間、節氣,並以此觀測恆星的週期。早期先民也是靠這種“日晷”劃分出了二十四節氣,並由此認識到“天圓地方”的宇宙觀念。如此看來,節氣的發明最少有6000年了。公元前104年,由落下閎、鄧平制訂的《太初曆》正式把二十四節氣定為曆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在長期的勞動實踐中,透過對大自然的細心觀察,先民們總結出一套大自然運轉的規律——即一個季節還可細分為六個節氣,四個季節為二十四個節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的作者是哪個朝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