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初曉兒

    升旗儀式是傳統文化的載體之一,升旗儀式的傳統文化內涵,首先包含儒、釋、道三教主流文化。其次包含,由儒釋道主流文化衍生出來的文字、語言、書法、音樂、武術、曲藝、棋類、節日、民俗等。 一,具體聯絡《論語》中的祭祀儀式,來簡述今天的升旗儀式的文化意義和文化內涵。

    《論語•鄉黨篇》集中記載了孔子的容色言動、衣食住行:

    1、在衣著方面。

    孔子對祭祀時、服喪時和平時所穿的衣服都有不同的要求,如單衣、罩衣、麻衣、皮袍、睡衣、浴衣、禮服、便服等,都有不同的規定。

    2、在飲食方面。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日常行為規範如“食不語,寢不言”。再如“鄉人飲酒,杖者出,斯出矣”。

    3、在禮儀方面。

    鄉間飲酒的時候,一定要等拄著柺杖的老年人先出去,自己再走出去……如此等等。 ——這都是一些很細碎的生活小事,可能有人嘲笑孔子是窮講究,是教條主義。

    但在《論語•八佾篇》裡,孔子直接表明了他的態度: 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 (子貢提出去掉每月初一日告祭祖廟用的活羊。孔子說:“賜,你愛惜那隻羊,我卻愛惜那種禮。”) 而這裡的“禮”,就是祭祀儀式。

    正是由於這種在穿衣吃飯行住坐臥等方面的生活小節,規範著人的行為;正是由於這些生活小節日積月累,形成的禮儀文化的後天塑造,我們中華民族才成其為禮儀之邦。

    二,捨棄這些規範和這些禮儀,就丟失了華人的優秀文化傳統。

    1、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有那麼一段時間,我們徹底丟掉了清明節、七夕、重陽節、中秋節等等傳統節日,丟掉了長幼有序的禮節,丟掉了“謝謝”“對不起”等禮貌語言,丟掉了站有站相,坐有坐相的規矩……從而,在粗糙的外在生活中,我們流失掉了優雅、細膩、溫情、敏感,丟掉了整個民族的雅緻和風采。

    2、當我們聽到外華人說“中國學者也許很有學養但沒有教養”,當我們看到自己的同胞在國際化的大賓館裡大聲喧譁引來外人側目……我們不難明白孔子的用心。

    3、一個細小的動作也許算不了什麼,但久而久之,能夠陶冶或扭曲人的心靈,能夠改變人的精神世界,降低人們的精神文化素養。

    三,從孔子在穿衣吃飯聚會等一些看似細小的事情上的嚴格要求,在歷史上的深遠影響, 可以看出我們今天升旗儀式的意義和作用。

    論語中祭祀是一種儀式。 與我們今天學校裡的升旗儀式相比照: 學校裡進行的升旗儀式,也許有人認為是小事,是多此一舉,是形式主義,但這樣的儀式並非多餘。

    在莊嚴的國歌聲中,在肅立的姿態中,個人與國家融為一體。 儀式不僅僅是儀式,不僅是每一個個人,甚至是整個民族的精神、氣質的反映。

    我們的下一代需要學習“國學”知識,更需要吸取國學精華。 以陶冶我們的民族情操,造就我們的民族精神,光大我們優雅的民族氣質,熔鑄我們優秀的民族之魂!

    結論:升旗儀式包含著儒、釋、道三教主流文化,以及由儒釋道主流文化衍生出來的文字、語言、書法、音樂、武術、曲藝、棋類、節日、民俗各方面深厚的傳統文化內涵。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PDF轉word後亂碼的原因和解決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