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文章大視野
-
2 # 鑑史馬後炮
張儀是繼商鞅之後對秦國發展有著深遠影響的歷史人物之一。他是商鞅戰時法治在外交層面上的重要維護者,也就是因為他的存在,秦國戰時法治社會在戰國時期才有了國際生存空間,不至於被已經強大起來的諸候國在外交上四面圍堵,從而在秦國發展階段爭取了生存空間。
張儀出身雖貧寒卻心懷天下大局,張儀之所以能從一介布衣快速晉升到大秦相國之位,跟他對當時的天下形勢有清醒認識分不開的。這也得益於秦惠文王的目光銳利和大膽任用。有了正確的認識,必能制定正確的方略。在列強交錯的戰國中期,諸候各國雖然表現在都很強大,但是體制不同,國情不一,時值秦國商鞅變法大成之時,張儀似乎看到了這種新體制的獨特優勢所在。
屢破合縱,光這點足以讓張儀在秦國的地位迅速提高。也就是因為對天下形勢有了認確的識才能作出了正確的方略。據《史記.秦本紀》記載五國數次攻秦的戰爭,秦國以一抵五,五國為何慘敗?原因很明確:最大的聲勢,最小的心眼。
名將公孫衍多次促成五國伐秦,多年奔走於楚、魏、韓、趙、燕,五國聲勢雖大,但各國軍制不一,促然合成陣腳易亂。先是張儀利用燕國子之當權說退燕軍,然後是秦將司馬錯就是抓住了這點,先攻擊南韓的後勤部份,南韓捉急,不服從聯軍統帥的統一排程立即回救,結果南韓先敗。
秦軍作戰勇猛協同熟練。清一色的秦軍不管是步軍、騎兵、弓弩兵還是騎弩兵,不像五國聯軍那樣,需要磨合。
五國合縱聯軍雖是一支軍隊卻五條心。不管哪一國衝在前都怕損了自己成就別人,因為軍資、兵員都是自己國家的,損失了別國不會賠付,打勝了也不會因為自身損失慘重得到更多利益,反而擔心到時分利不均後沒有反目奪利的資本。
五國聯軍計程車兵是奴隸,而秦國計程車兵是秦華人。五國雖然經歷了改革,但並不徹底,仍然保留著諸多奴隸舊制的種弊端。戰國時期,奴隸、農奴、官奴上陣殺敵立功是沒有任何獎勵的,活著是幸運,死了沒人理,永遠不可能擺脫奴隸的社會地位,授官爵是貴族的事。
相反,秦軍此時已經沒有奴隸,都是秦華人,法律地位與貴族同等。雖然是平民,但立功可以授官爵,授了官爵後平民就可以改變社會地位成為官家人,就有了出人頭地之日,自己戰死了,家人可以累積和繼承自己的軍功,獲得更高的爵位。
五國雖然兵多器精,但終究不是秦軍對手。與其說是秦軍裝備精良作戰勇猛取得的勝利,不如說是一種新制度加張儀過人的外交才能與舊制度較量的勝利更本質些。
-
3 # 劉一千五
蘇秦的同學
張儀和蘇秦是同學,他們的老師是鬼谷子的門人,也就是畢業於名門之後。有了這塊招牌,在起跑線上就贏了一人截。好比今日的劍橋,西點,北大,清華,或者南開復旦,在令人刮目的另一方面。二位同學出校門躊躇滿志,指點江山,以為天下只待吾輩而起。於是辭師下出,入蓬門而躍馬揚鞭。不曾料,乘興而去,敗落而歸。父母兄弟老婆嫂妹盡皆諷刺挖苦。蘇秦張儀方知名師也錯出不了高徒,這才重新回爐,頭懸樹,錐庇股地發憤圖強。經年之後,諳熟典籍,消解陰符。一路至燕,會昭王招賢而好運得酬,佩了六國相印,掘得平生一桶金。而張儀同學運氣差得提不起的豆腐樣,尚在衣食不保中徘徊。
拉同學一把
蘇秦一出名,學弟張儀就來找學兄安排一下工作。蘇秦曉得張儀的能耐,不逼迫一下不知上進。就沒好臉色給他。張儀一怒,不辭而別到秦國找飯碗。一路上碰上好心人,吃住用不愁,很順利地到了咸陽。路上朋友有工作很忙,就與張儀道別。張儀幹恩萬謝不讓朋友走。問他為何要幫自己。朋友說了實話,這幫你的是蘇秦,不是我。他怕你沒大前途才逼你上進。這些費用都是他出的。他說,只有你才有能耐不讓秦國出關搗亂,只求你甪事後別為難他就行了。張儀連說不敢。後來的事也承諾得蘇秦在世而秦少出關。蘇秦張儀,上了戰國舞臺,張儀就憑三寸不爛之舌,傾倒秦王,做了秦相國,完成了人生的逆轉,命運煥然一新,與投資人蘇秦互存共贏,共享富貴。
屈原的痛苦
這張儀的事,本與屈原無關。但楚懷王的一而再,再而三地被張儀欺騙,表失大量土地不說,還客死在秦國。讓屈原痛心不己。更惱火的是後任楚王位的頃襄王,令尹子蘭,上官大夫對屈原向態度,冷得冰凍一樣,並讓屈原到邊遠的沅江湘江汩羅江去體驗民間生活。屈原就寫了《離騷》等詩篇,一詠三嘆家國自己不幸的命運。楚王等大怒流放屈原,任其在煙瘴毒蟲橫行的地方自生自滅。而這一切都是張儀開的頭,而屈原留下的辭賦倒是秦楚齊不曾想到的。
張儀選交近攻
蘇秦在世時,張儀承諾不出關。蘇秦一死,張儀就出關了。張儀善欺詐,惡名遠揚。諸侯多不相信。秦武王時,張攸助秦詐齊而相魏。不久死去。後人言此二人,所居傾國,實話不虛,蘇秦合縱,張儀離橫,讓秦國與六國亂成一鍋粥。而這二人於中取事,縱橫左右時政數十幾之久。
-
4 # 小黑侃大山
張儀的故事是小黑以前特別喜歡看的故事,因為小黑也有這個夢想評三寸不爛之舌,退百萬秦師。可惜的是,小黑現在平常說話都沒有邏輯,更別說忽悠大秦帝國了,各位可比像小黑這樣好高騖遠,導致現在華髮早生,碼碼字為生。
張儀和蘇秦還是司馬遷著重用心的兩個人,君不見《史記》是單獨給兩個人立傳的。張儀是魏華人,早年的時候,和蘇秦一起拜鬼谷先生為師(這鬼谷先生可是中國歷史上的傳奇人物,他培養的弟子把戰國時期折騰的可是天翻地覆的),當時,蘇秦認為自己不如張儀優秀,蘇秦還是比小黑謙虛的。
蘇秦佩六國相的時候,張儀仍舊一事無成,蘇秦就設計侮辱張儀,並幫他去秦國求取功名。之後張儀得到秦王重用就順利逆襲了,不過蘇秦是給自己的合縱事業培養了一個強勁的對手。
回覆列表
大家知道,戰國時期是社會轉型成功的前夕。夏商周三代都是典型的奴隸制社會,而到了戰國之後的秦朝,中國的政治體制正式轉變為封建體制。如此大的變革從東周建立伊始,到春秋時期的發酵,到張儀所處的戰國時代,已經是聲勢鼎然。這毫無疑問為張儀的崛起準備了歷史舞臺。
那麼,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呢?
其一,周天子的權威進一步被削弱,諸侯自主權繼續增大。自從周平王東遷洛陽開始,周天子雖然是天下共主,但其領土僅限於洛陽周圍,從此時的周朝的封國來說,周室還不如其他一些中等的諸侯國。此時的周王室既無實力,也沒有心思再去節制天下諸侯,他們的最大努力,是確保這一隅陋室能夠繼續存在下去。大凡勢力都是此消彼長的,天子的衰落對應著諸侯的崛起。這些諸侯掌握著自己國家的政治、軍事和經濟,對國內事務有著絕對的自主權。我們知道戰國時期七雄爭霸,是一個典型的亂世。大爭之世,凡有血氣,必有爭心。列國都積極改革變法,增大自身實力,希冀成為天下霸主甚至取周室而代之。那麼既然要變革,就需要有變革的人才,要強大,就得有執政能力強大的大臣。從周朝延續下來的世卿世祿制滿足不了這種需求,各國都便擴大人才搜尋範圍,從社會中下層無色一批人才,人才的出處也不止限於本國,魏華人可以在秦國做官,南韓人也可以到趙國發展,正式在這一種歷史背景下,張儀找到了自己的平臺。
其二,千軍易得,明主難遇。而張儀,恰巧偏偏遇上了秦國最賢明的君主之一——秦惠文王。惠文王是秦國在秦孝公之後的另一位雄主。在其即位之初,做了幾件大事。第一是殺了商鞅,平息了老世族的怨憤,第二是粉碎了以甘龍為首的老世族的復辟反撲,一舉掃除了國內的反對力量。張儀大概是在這之後來到秦國的。秦惠王在瞭解張儀的才能之後,也是委以重任,張儀終成為大秦相國。
秦惠王
主觀上便更好分析了,張儀出身草根,身上自然有令我們敬佩的品格特性。蕭伯納曾經說過:“世界上最大的罪行就是貧困”。張儀小時自然飽嘗過貧困的滋味,但身處低賤,卻不墜青雲之志,這便難得可貴了。他抓住機會努力充實自身,最後在覲見秦王時一鳴驚人,大才本色盡顯。一個人能如此堅韌,又如此注於實效,在戰國亂世之中,成功逆襲,也就沒什麼好奇怪的了。
張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