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1465424935672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mǐn) 、人物,以至/鳥獸、木石,罔(wǎng)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嘗/貽(yí)餘/核舟一,蓋/大蘇/泛/赤壁/雲。   舟首尾/長約/八分有(yòu)奇(jī),高/可二黍(shǔ)許。中/軒敞者/為艙,箬(箬 ruò)篷/覆之。旁開/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啟窗/而觀,雕欄/相望/焉。閉之,則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石青/糝(sǎn)之。   船頭/坐/三人,中/峨冠(guān)而多髯(rán) 者/為東坡,佛印/居右,魯直/居左。蘇、黃/共閱/一/手卷。東坡/右手/執/卷端,左手/撫/魯直/背。魯直/左手/執/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語。東坡/現/右足,魯直/現/左足,各/微側,其/兩膝/相比/者,各/隱/卷底/衣褶(zhě)中。佛印/絕類/彌(mí)勒,袒胸/露(lòu)乳(rǔ),矯(jiǎo)首/昂視,神情/與/蘇、黃/不屬(zhǔ)。臥/右膝,詘(qū) /右臂/支船,而/豎其/左膝,左臂/掛/念珠/倚之——珠/可/歷歷數/也。   舟尾/橫臥/一楫(jí)。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zhuī)髻(jì)/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pān)/右趾,若/嘯呼/狀。居左者/右手/執/蒲葵扇,左手/撫(fǔ)/爐,爐上/有壺,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   其/船背/稍夷(yí),則/題名/其上,文曰/“天啟/壬(rén)戌(xū)/ 秋日,虞(yú)山/王毅/叔遠甫/刻”,細若/蚊足,鉤畫/了了,其色/墨。又/用/篆(zhuàn)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計/一舟,為/人五;為/窗八;為/箬(ruò)篷,為/楫,為/爐,為/壺,為/手卷,為/念珠/各一;對聯、題名/並篆(zhuàn)文,為字/共三十有(yòu)四;而/計其長,曾(zēng)不/盈寸。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嘻,技/亦靈怪/矣哉!

    附:文言文節奏劃分原則

    一、根據句子的結構成分按照“主/謂/賓”的原則進行劃分

    對文言句子的朗讀節奏劃分的第一步,我們必須先分析這個句子各成分間的關係,理出這個句子的主幹,明白主語、謂語、賓語各是什麼。第二步就是按照主語與謂語之間停頓,謂語與賓語之間停頓的原則進行劃分,這樣一個句子最明顯的朗讀節奏就劃分出來了。如《鄒忌諷齊王納諫》中這麼一句“臣誠知不如徐公美”,這句話的意思是“我確實知道沒有徐公俊美”,分析句子的主幹就是“我知道沒有徐公俊美”,對應文言句中就是“臣知不如徐公美”,那麼句子的主語就是“臣”,謂語就是“知”,“不如徐公美”就是“知”的內容,作“知”的賓語,按照主謂賓各成分間停頓的原則,這句話的朗讀停頓就是“臣/誠知/不如徐公美”。當然,可用這種方法劃分的句子必須是主謂結構的句子。

    二、按照“動賓/動賓”的形式劃分

    有些句子有主語、謂語、賓語,組成了主謂結構,但有些句子沒有主謂結構怎麼辦?不急,那就再分析,採用第二種“動賓/動賓”的方法進行劃分。如《桃花源記》中“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這一句的朗讀停頓,在這一句話中“率”是“率領”的意思,是動詞,“妻子邑人”是“率領”的內容,作“率領”的賓語,“率妻子邑人”就是動賓結構。“來”是動詞,“此絕境”是來的地方,是“來”的賓語,這也是動賓結構。綜合全句來看,這個句子由兩個動賓結構組成,所以這句話的朗讀停頓就是“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那長一點的句子怎麼劃分呢,如“能謗譏於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這一種方法是否適用?還是那句話,不急。現在我們再來作一下分析:這句話的意思是“能夠在市集上大聲討論我的過錯,並能讓我聽到的,受到下等的獎賞”,動詞就是“討論”、“讓……聽到”、“受到”這三個,而相對於文言句子中的動詞就是“謗譏”、“聞”、“受”三個,介詞結構“於市朝”作“謗譏”的賓語,“寡人之耳者”作“聞”的賓語,“下賞”作“受”的賓語,這樣的話,“能謗譏於市朝”就是一個動賓結構,“聞寡人之耳者”是一個動賓結構,“受下賞”也是一個動賓結構,那麼這句話的朗讀停頓就是“能謗譏於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還是按照“動賓/動賓”的原則劃分。

    三、按照“而前則前”的原則劃分

    除了主謂結構的句子,動賓結構的句子外,還有一些表示意思轉折的句子,就可以採用第三種劃分朗讀節奏的方法:按照“而前則前”的原則進行劃分。如《魚我所欲也》中“由是則可以闢患而有不為也”這句話,“由是”領起下文“則可以闢患而有不為也”,“則”領起“可以闢患”,“而”領起“有不為也”,按照“而前則前”的原則,這句話的朗讀停頓就是“由是/則可以闢患/而有不為也。”再如“萬鍾則不辨禮義而受之”,按照“而前則前”的原則劃分,就可劃分為“萬鍾/則不辨禮義/而受之”。“入則無法家拂世,出則無敵國外患者”,按照“而前則前”這個原則劃分,朗讀停頓就可劃分為“入/則無法家拂世,出/則無敵國外患者”。

    但也有句子,如“然則何時而樂耶”這句話,怎麼劃分呢?我們來看看:“然則”表示一種轉折意思,後面的“何時而樂耶”是轉折的內容,“然則”前面沒有前一種意思的內容,這句話只是下句意思的轉折,只有一層意思,屬於一種單句,它的劃分就只能是“則後”了。

    由此看來,按照“而前則前”原則進行劃分的句子,它的內容必須是兩層或兩層以上的關係,它的前後兩層意思必須同時出現,這樣它的節奏劃分才有可能是正確的,否則,這一原則就不是正確的了。

    四、憑藉語感,根據句意進行劃分

    還有些句子,以上三種方法都不可劃分,那就只好採用憑藉語感、根據句意的方法進行劃分了。這是我提出的第四種劃分方法。如在《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中“人恆過然後能改”這句話,它的意思是“人常常犯錯,但在這之後能夠改正”,中間出現了語氣的停頓,有了在說話時的歇氣、換氣,所以停頓也就自然明瞭,“人恆過/然後能改”。再如《陋室銘》中的這句“無絲竹之亂耳”,句子的意思是“沒有音樂的噪音來擾亂我的清靜”,“絲竹之亂耳”是“無”的內容,全都是“無”的成分,所以這句話的朗讀停頓就是“無/絲竹之亂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就在那天分手的日子裡,一個向東一個向西,那收歌裡的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