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十點歷史君

    軍營,是古代軍人生活和駐紮的營地。軍營一詞,最早是在漢武帝時期被提出來。將士們常年住在軍營裡,大致分成兩種,一種是駐紮在城外,隨時等待皇帝的差遣,準備支援前方;另一種就比較苦,常年駐紮在交戰地帶,比如漠北苦寒之地,到了晚上,將士們當真是空虛寂寞冷。一般影響駐紮地區的因素,都是糧草的距離,還有其他物資的順利發放等等。唐代的大詩人韓愈曾經在《上留守鄭相公啟》寫過:

    “坐軍營,操兵守禦,為留守出入前後驅從者,此真為軍人矣。”

    描述的就是古代軍人,在軍營中的生活。王維也曾經以監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前往軍營,最有名的那句詩:“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從邊塞的淒涼,側面反映了駐軍將士的孤苦。下面,我們從多個方面來說下,古代軍營的那點事。

    先說一下,古代軍營裡都有哪些人?

    古代軍營中,人員眾多,最底層的就是兵,在往上就是兵長、校尉、騎都尉、中郎將、驃騎將軍、神威將軍等等。值得一提的是中郎將這個職位,中郎將一職起源秦朝時期,一直延續到三國。正常來說,中郎將是在駐守在皇宮內外的將軍,主要負責保護皇帝安全,和觀察周圍的風吹草動。也就是說,中郎將在一般情況,是不會出現在軍營之中的。而且在秦漢時期,中郎將已經是武人的能達到的最高職位,當時的呂布就是被董卓官拜中郎將,基本屬於武人中最大的官。但是到了三國時期,由於戰爭,中郎將不僅地位下降,要聽從上面的將軍,比如上面提到的驃騎將軍、神威將軍等,中郎將也是要帶兵打仗的。往往在軍隊中,沒有將軍的話,中郎將就是一把手。

    其次校尉、都尉等,也是軍營中的重要成員,校尉相當於將軍的副官,幫助將軍駐紮軍營,佈置軍事防範策略等等。三國時期的魯肅,在赤壁之戰的時候,就被孫權任命為校尉,共同輔佐周瑜和程普行軍打仗。

    《三國志》中記載:“以魯肅為贊軍校尉。”

    校尉到了元朝之後,漸漸變成了等級比較低的職位,在明清時期,大概屬於七八品的樣子。

    再說一下底下的不同小兵。比如炊事兵,在軍營之中,有專門的的一批軍人,是不用上戰場和敵人廝殺的,也就是炊事兵,又叫做火頭軍。負責給將士們做好飯,在《曹操注孫子兵法》提及:

    “車駕駟馬,卒十騎一重。養二人主炊家子,一人主保固守衣裝,廄二人主養馬,凡五人。步兵十人,重以大車駕牛。養二人主炊家子,一人主守衣裝,凡三人也。”

    再就是軍醫和偵察兵、騎兵。軍醫在軍營之中的地位不低,屬於軍官行列,但在古代卻很少人願意幹,因為長途跋涉,還有性命之憂。因此軍營中的軍醫待遇是很好的。在春秋戰國時期,是軍醫興起的時候,那時軍醫多是方士,條件簡陋,很多軍醫都沒有真本事,或者只懂得一點簡單的包紮,和處理外傷的藥方。呂望在《六韜》中曾提到軍中有

    “方士三人,立百藥,以治金瘡,以痊萬病。”

    但即便是這樣,軍醫也不能隨便逃離,否則會殃及家屬。偵察兵和騎兵,是有很大共同點的,甚至在某些朝代裡,偵察兵和騎兵是混在一起的。偵察兵起源商朝,叫做“斥候”,是用來軍營駐紮好之後,派出勘測是否安全的小兵。”《墨子》中記載:“守入城,先以侯始。”裡面提到的“侯”,就是斥候。

    有一種騎兵叫做“塘報騎兵”,和斥候的職責差不多。是在軍營向前進之前,要派出幾個塘報騎兵,看看前方是否安全,一般以塘為編制,一塘5個人,這五個人分別往不用的方向,並且有先後之分,大致形狀呈現“階梯狀”。最前面的小兵判定安全,便以“塘報探旗”搖晃,告訴後邊的騎兵,一層一層傳到後面。塘報探旗一般有多種顏色,遇到敵人一般會搖晃黃色的旗子,安全一般就搖晃白色的旗子,方便後面人辨別。

    除了上面這些,軍營中還有一個大的群體,就是後勤兵。後勤兵一般佔軍營中將士總數的五分之一左右。在《通典·卷一四八》中記載:

    “諸大將出徵,且約授兵二萬人,而即分為七軍。如或少,臨時更定。……。馬步通計,總當萬四千人,共二百八十隊當戰,餘六千人守輜重。”

    這裡面說的“守輜重”的就是後勤兵,後勤兵一般不算真正的將士,多由普通民夫徵集而來,負責處理軍營的後勤保障工作,尤其是吃完的食物,過期的東西,由後勤兵快速掩埋。軍營之中,最重視的就是傳染病,也就是古代瘟疫的發生。因此,後勤兵對處理衛生方面,要求很嚴格。

    古代軍營是如何佈置的?

    軍營駐紮,一般是由前面的斥候或者塘報騎兵確定安全後,才會駐紮。軍營駐紮的地理位置,也有嚴格要求。一般要看兩軍交戰的距離、糧食運送是否方便,後面隊伍是否方便支援。一般來說,軍營的將士,只是一部分兵,還會有一小部分兵在後面駐紮,隨時等待騎兵通知,是否需要支援。

    其次就是搭帳篷和圍牆。軍營決定駐紮之後,就是搭帳篷和修造圍牆和防範措施,這兩個一般沒有先後順序,是同時進行的。搭帳篷並不像我們想的那樣,要現場收集木頭。行軍的時候,會有專門負責運送繩子和搭帳篷需要的木頭的隊伍。大概五個人運送一個帳篷需要的材料,到了軍營中,也是幾個人搭自己的帳篷,由於原料不用現找,而且分工明確,搭帳篷是非常快速的。

    軍營外面的圍牆,一般叫做壁壘。除非特殊需求,否則就用樹枝撘造簡易的壁壘就可以了。這個工作要比搭帳篷麻煩一點。兵士們會去看發旁邊的樹枝,將樹枝的底部削尖,用火將底部燒焦。燒焦的目的是為了防止樹枝腐爛,影響壁壘的牢固性。然後將準備好的樹枝分成上下兩排插在土地裡,在上面會建立類似腳手架的長樹幹,鋪設木板,有哨兵站在上面觀察四周動向。

    做好這些之後,就是挖廁所。古代軍士們十分注重傳染病,所以挖廁所的位置,一般都要離水源遠一點,而且每個帳篷裡的軍士們公用一個廁所,不能弄錯位置。每個帳篷都要相對,中間要挖出一條排水溝,方便排水。將軍的帳篷,是由9個哨兵的帳篷包圍住,每晚都有哨兵在帳篷外看守。所以,古代偷襲老將,一般只要看那個帳篷是被包圍起來的,最中間的,就一定是將軍的帳篷了。

    一般來說,帳篷外面都會點火盆,哨兵發現有異樣就會大喊,帳篷外邊的哨兵就會馬上反應過來,然後敲鑼或者大喊,來通知同伴。

    古代軍營中的將士編制如何?

    說古代軍營中的將士編制,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從商周時期開始說,先說一下商周時期的軍事等級,大概是兵、伍長、什長、都伯、百人將、牙門將、騎督、部曲督等等。一般來說五人算一伍,每個伍裡有一個伍長。電視劇《神話》裡,易小川的朋友田伍長,就是最底層的兵,手裡只掌管五個人。

    十個人為一“什”,十個人裡面選出一個什長。其次,還有專門的步兵騎戰車作戰的,在《 司馬法 》中記載:

    “每乘是甲士10名(3名上車作戰,7名在車下作戰),徒役20名。”

    十乘為一卒,每兩卒由一個師長來指揮。而且,不同卒的將士們只認自己的將領,別的卒的將領是不認識的,也是為了統領方便。打仗的時候,為了不傷到自己人,一般會有特殊的暗號。

    從商周到春秋戰國時期,將士的編制是沒有太大區別的。到了漢朝,編制才出現了一點改變,出現了新的名詞。大概一千人分成一部,每部裡分成5個曲左右,部長聽從校尉指揮,曲長聽從部長指揮。魏晉南北朝時期,軍營中以100人為隊,3隊合成1幢、3幢合成1軍,層層聽候上面指揮,分別作戰。

    到了後面的唐宋時期,軍營的編制也僅僅是將營裡的將士們,變成了都長。後期只有明朝的編制和之前大不一樣,大概是十人為一帳,設帳頭、帳副各一人;五帳為一旗,設旗總,旗佐各一人;五旗為一行,設行長一人,行佐二人,五行為一營,設營將一人,營佐二人,自此徹底取消商時期的伍長、什長編制,和之前的區別,就在於將軍事的編制等級縮減,減少了不必要的官職,精練了軍營的管理制度。

    總結:

    古代的軍營規矩很多,尤其是在約束將士們方面,為了防止將士們在行軍打仗途中討逃跑,事先會有文書記錄將士們的家庭住址,和家裡還有什麼人。一旦將士們逃跑,就會連累家人,後果是很嚴重的,因此即便再害怕,也很少有逃兵的出現。

    軍營中有自己的一套法則,每到一個地方駐紮之後,會將中間的場地空出來,帳篷離得不要太遠,點將集合的話,各個帳篷也只要從帳篷出來直著面對中間場地即可,井然有序,不用重新排隊,就能很整齊。如果不能及時出站出來報道,輕則受罰,重則砍頭。軍營中流傳這樣的說法:

    “點將時三通鼓畢,不到者斬。“

    正是嚴格的軍營管理制度,才打造了無數支勇猛的軍隊,所謂慈不掌兵,就是這個道理。軍隊的嚴格管理,在如今也十分適用。

  • 2 # 風獵者

    古代軍營在紮營的時候就是按照編制分割槽的,並且各區之間會有大路相通,營門和大帳之間會有空場用於軍佇列陣。所以,集合的時候各隊直接在本區的大道上列隊,行至大帳前的空場上列陣即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教你如何識別轉基因黃豆,選購非轉基因黃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