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深藍芝藍深個無忌
-
2 # 自家講譚
要說24節氣,就要從我們中國古代的歷法說起了。
眾所周知,在24節氣發明之前的歷法是陰曆,也就是說月亮圓缺一個週期為一個月,12個月為一年。但是這就有一個缺陷,就是今年的中秋節、重陽節、7月半、春節和去年的這些節日並不是同一天,地球在太陽黃道面上的位置也不相同。
也就是說,今年如果我在某一天開始農作耕種,得到了很好的收成,但是明年我如果在月曆的同一天進行耕種的話,就有可能顆粒無收。這個缺陷給一個農業大國帶來的損失可想而知。而且當時的人祭祀先祖也發現,每年都不可能在先祖的準確祭辰進行拜祭。
於是在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利用了日昝這個測量工具,把一年平均分成24等分,規定其中日影最長和最短的兩天為夏至和冬至,規定白天和夜晚的時間完全相等的兩天為春分和秋分,並且根據今年等24節氣準確時間,推算出今後幾年24節氣時間點,把它們寫在國家的陰陽合曆——農曆上頒行天下。讓老百姓可以根據24節氣來勞作和祭祀祖先。
也就是說中國其實是最早使用太陽曆的國家之一,所以我們每年的清明節總是在公曆4月5日前後,而和陰曆沒有半毛錢的關係。
所以說,如果有人給你看八字的話,請讓他馬上滾粗——這是最不靠譜的演算法。如果給你看屬相的話,稍微可以相信一些,因為古代屬相的劃分,並不像今天一樣用除夕和春節來劃分,正確的劃分點是以春分這節氣為界線。春分點前一秒出生的人屬虎,那麼春分點後一秒出生的人屬兔。也就是說24節氣的春分才是兩年的傳統交替點。當然看相可能就更準確一些了,因為相由心生是有科學依據的。
作為一個現代人,我當然是希望所有24節氣,全部都成為國家節假日,加上每個人的公曆生日,統統放假啦,就算不放假也給點加班費好不好?
-
3 # 北山往北是北方
春秋戰國時代,中國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隨後,人們根據月初,月中的日月執行位置,天氣,和動植物生長等自然規律之間的關係,把一年平均分為24 等份。並給每等份取了一個專有名稱,就是二十四節氣。到了戰國後期,呂氏春秋中“十二月紀”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這八個節氣名稱。這八個節氣標識出季節轉換,清楚的劃分一年的四季,後來《淮南子》中,就有了和現代一樣完全的二十四節氣。公元前104年,鄧平等制定《太初曆》,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曆法,明確規定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節氣不是一天,而是一個時刻!
那麼二十四節氣又是怎麼劃分呢?
他是根據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來劃分的。太陽從春分點出發(黃經0度,太陽直射赤道),每前進15度,為一個節氣,合360度。
現在人,農事耕耘,都和節氣息息相關,但隨著工業化,資訊化的發展。節氣,早已經被年輕一代拋之腦後!
回覆列表
古人按照地球繞太陽轉過一圈為一年,把一年等分出冬、夏2至,據2至分出四季(春、夏、秋、冬),四季中分得到8個節即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8個節再每個節分出二個‘’氣‘’:雨水、驚蟄,清明、穀雨,小滿、芒種,小署、大暑,處暑、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小寒、大寒。合稱24節氣。古人依據24節氣氣候變化指導農業生產,占卜家以節氣劃分月建五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