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女性還要繼續爭取平等,那該爭取哪些權利呢?最好的答案,已經存在於女性主義的歷史之中,也就是那些她們曾經努力爭取的權利,以及她們正在爭取的權利。
她們曾經集中爭取的權利,分為兩類,正好可以代表世界女性運動的兩次浪潮。第一次出現在19世紀下半葉,爭取的是三項權利:選舉權、受教育權和就業權,可以說是作為獨立社會主體的基本權利。其中,選舉權是標誌性的政治權利。人們一開始拒絕這些要求的理由,也是前面的生理決定論。十九世紀末,一個美國議員就說:“女人們太神經質了,不能參與政治。哪個州給她們選舉權,就得多建一些瘋人院。”1920年,美國女性終於獲得了完全的選舉權。而英國女性在8年以後才拿到,至今還不滿100年。說起來,我們也真是替當時的英國男人捏一把汗。因為在十幾年後,二戰就爆發了,英國女人要做和男人一樣危險的重體力勞動,承擔著後方的軍工和物資生產,甚至直接上前線打仗。要是到這時候還是連選舉權都沒有,那些紳士們,可真是沒臉見人了。
而同等的受教育權和就業機會,可以說是女性獨立的基本條件。魯迅在1923年做過一篇演講《娜拉走後怎樣》,他提到:女性獲得獨立的經濟權,比要求參政權、要求解放更迫切、更實際。他說,不管社會上的人說什麼,男人說什麼,女性要維護自己,只回答一句話“要經濟權”。而獨立經濟權的來源,就是受教育和就業機會。魯迅在那個時代的中國,已經看到了女性運動的關鍵。之後,女性開始爭取同工同酬、合理的產假、在婚後保留自己的工資等權利,直到今天還在繼續。
女性運動的第二次浪潮發生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這一輪所爭取的權利比較具體,瞄準的是社會文化。當時有一句口號,能夠概括這些權利——“個人問題就是政治問題”。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
比如說家暴吧。在女性主義者看來,妻子被丈夫毆打,不是具體的家庭感情問題,不是個別男人的教養問題,也不是女性自身的缺陷問題。而是社會權力的表現。所以,女性運動不是參與具體的家庭糾紛,坐下來討論不該打人,而是在各地為受虐女性建立庇護所,鼓勵她們維護權力,甚至走出家庭。因為她們認為:這是紮根於社會文化的頑疾。這有沒有道理呢?說個這幾年的小品吧,演的是一個相親節目,女演員說:“我愛亂花錢、我愛發脾氣、我不愛作家務,對面的男嘉賓,你能不能接受我?”男演員的臺詞是:“老妹兒啊,那都不是事兒,你就說你抗不抗揍吧?”當笑話是很好玩兒。但我們笑的原因,是不是因為了默認了其中的某種東西呢?還比如,職場的性騷擾,也被女性運動定義為男性控制女性的政治表現。還有,在這次女性主義浪潮裡,“美國小姐”這樣的選美活動受到了激烈的抵制。很多人不理解,說這就是因為那些女人嫉妒。而女性主義者反駁說:她們所反對的,是把女性作為性物件的客體,讓女性按照男性要求裝扮自己。女性處在這種美貌標準之下,處在女模特代表的陰影裡,否定了內在的、多樣性的自我。這個問題還有拓展空間,我在第三部分再和你接著說。
我覺得,女性主義者認為“個人問題就是政治問題”,不是誇大其詞、上綱上線,且不說它有事實依據,在實際操作上也有道理。我還要引用一下魯迅,他在另一次演講時說:“譬如你說,這屋子太暗,須在這裡開一個窗,大家一定不允許的。但如果你主張拆掉屋頂,他們就會來調和,願意開窗了。沒有更激烈的主張,他們總連平和的改革也不肯行。”放在這些女性權利問題上,談判對手的“他們”,就是我們男性了。
剛才說的,起碼距離今天有四十多年了。今天的新女性主義又在爭取什麼呢?李銀河做了一次歸納。首先,就像第一個話題說到的那樣,要繼續揭露“男權秩序一直如此,永遠如此,只能如此”的神話,要相信:靠公眾的力量,能夠改變這種現狀。要保持對性別問題的敏感,爭取更細緻的立法。要不怕做小事,與其他弱勢群體共同工作。要學會和男性一樣正常地表達生理慾望。
另外,還有一些很具體的事可以做。比如,敢於提出讓人覺得不舒服的問題,像“為什麼重要的位置上都是以男性為主?”當聽到含有性別歧視內容的笑話時,要敢於說“我不覺得這有什麼好笑的”。新女性主義鼓勵更多的女性透過寫作和公開發言,來表達自己的生存狀態和所思所想;鼓勵平行思考,把習慣性表達中的男性名詞換成女性名詞,比如,把“四海之內皆兄弟”改成“四海之內皆姐妹”,這聽著有點兒無厘頭,但很可能會引發新的感受,新的思考,就像我開頭給你推薦的那部《男人要自愛》。
既然說起電影,我再和你聊聊一部2019年的高分美劇《致命女人》,它同時講述了三個時代三個女主角的故事。用我們這部分講到的女性權利問題,她們也正好代表不同時期的女性運動。第一個時代是1963年。這個時期,女性獲得了基本政治權利,但在社會和家庭內部,到處潛藏著不平等現象。女主角是全職家庭主婦,生活的主題就是侍奉她的丈夫。她丈夫經常出軌,包括他的女秘書、常去餐館的服務員,在家則對她實施類似軟暴力的精神控制,而她的女鄰居經常被多疑的丈夫打得遍體鱗傷。最後,她倆設計了一個局,讓這兩個丈夫自相殘殺。第二個女主角是華裔女星劉玉玲演的,她生活在1984年,這是第二次女性運動浪潮的尾聲。她的財產來自之前的兩次離婚,她也認為女人想改變命運,就得靠婚姻途徑。她起初是在用錢來牽制現任丈夫,自己也是按照男人喜愛的標準來打扮。看上去風光無限,但她的自我和生活,都是由男人定義的。第三個女主角生活在2019年,是一個成功、強勢的女律師。除了外表,我們就幾乎看不出她有所謂的女性性格了。她完全主宰著自己的生活和家庭事務,對男人毫不退讓,和丈夫過得是前衛的開放式婚姻。從女性主義視角來說,這三代人一代有一代的問題,但也是一代比一代更自由。而這部片子告訴我的是:對女人的端正態度,不是所謂寵愛,而是尊重和平等,藐視或侵犯女性權利,真的會死得很慘。
既然女性還要繼續爭取平等,那該爭取哪些權利呢?最好的答案,已經存在於女性主義的歷史之中,也就是那些她們曾經努力爭取的權利,以及她們正在爭取的權利。
她們曾經集中爭取的權利,分為兩類,正好可以代表世界女性運動的兩次浪潮。第一次出現在19世紀下半葉,爭取的是三項權利:選舉權、受教育權和就業權,可以說是作為獨立社會主體的基本權利。其中,選舉權是標誌性的政治權利。人們一開始拒絕這些要求的理由,也是前面的生理決定論。十九世紀末,一個美國議員就說:“女人們太神經質了,不能參與政治。哪個州給她們選舉權,就得多建一些瘋人院。”1920年,美國女性終於獲得了完全的選舉權。而英國女性在8年以後才拿到,至今還不滿100年。說起來,我們也真是替當時的英國男人捏一把汗。因為在十幾年後,二戰就爆發了,英國女人要做和男人一樣危險的重體力勞動,承擔著後方的軍工和物資生產,甚至直接上前線打仗。要是到這時候還是連選舉權都沒有,那些紳士們,可真是沒臉見人了。
而同等的受教育權和就業機會,可以說是女性獨立的基本條件。魯迅在1923年做過一篇演講《娜拉走後怎樣》,他提到:女性獲得獨立的經濟權,比要求參政權、要求解放更迫切、更實際。他說,不管社會上的人說什麼,男人說什麼,女性要維護自己,只回答一句話“要經濟權”。而獨立經濟權的來源,就是受教育和就業機會。魯迅在那個時代的中國,已經看到了女性運動的關鍵。之後,女性開始爭取同工同酬、合理的產假、在婚後保留自己的工資等權利,直到今天還在繼續。
女性運動的第二次浪潮發生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這一輪所爭取的權利比較具體,瞄準的是社會文化。當時有一句口號,能夠概括這些權利——“個人問題就是政治問題”。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
比如說家暴吧。在女性主義者看來,妻子被丈夫毆打,不是具體的家庭感情問題,不是個別男人的教養問題,也不是女性自身的缺陷問題。而是社會權力的表現。所以,女性運動不是參與具體的家庭糾紛,坐下來討論不該打人,而是在各地為受虐女性建立庇護所,鼓勵她們維護權力,甚至走出家庭。因為她們認為:這是紮根於社會文化的頑疾。這有沒有道理呢?說個這幾年的小品吧,演的是一個相親節目,女演員說:“我愛亂花錢、我愛發脾氣、我不愛作家務,對面的男嘉賓,你能不能接受我?”男演員的臺詞是:“老妹兒啊,那都不是事兒,你就說你抗不抗揍吧?”當笑話是很好玩兒。但我們笑的原因,是不是因為了默認了其中的某種東西呢?還比如,職場的性騷擾,也被女性運動定義為男性控制女性的政治表現。還有,在這次女性主義浪潮裡,“美國小姐”這樣的選美活動受到了激烈的抵制。很多人不理解,說這就是因為那些女人嫉妒。而女性主義者反駁說:她們所反對的,是把女性作為性物件的客體,讓女性按照男性要求裝扮自己。女性處在這種美貌標準之下,處在女模特代表的陰影裡,否定了內在的、多樣性的自我。這個問題還有拓展空間,我在第三部分再和你接著說。
我覺得,女性主義者認為“個人問題就是政治問題”,不是誇大其詞、上綱上線,且不說它有事實依據,在實際操作上也有道理。我還要引用一下魯迅,他在另一次演講時說:“譬如你說,這屋子太暗,須在這裡開一個窗,大家一定不允許的。但如果你主張拆掉屋頂,他們就會來調和,願意開窗了。沒有更激烈的主張,他們總連平和的改革也不肯行。”放在這些女性權利問題上,談判對手的“他們”,就是我們男性了。
剛才說的,起碼距離今天有四十多年了。今天的新女性主義又在爭取什麼呢?李銀河做了一次歸納。首先,就像第一個話題說到的那樣,要繼續揭露“男權秩序一直如此,永遠如此,只能如此”的神話,要相信:靠公眾的力量,能夠改變這種現狀。要保持對性別問題的敏感,爭取更細緻的立法。要不怕做小事,與其他弱勢群體共同工作。要學會和男性一樣正常地表達生理慾望。
另外,還有一些很具體的事可以做。比如,敢於提出讓人覺得不舒服的問題,像“為什麼重要的位置上都是以男性為主?”當聽到含有性別歧視內容的笑話時,要敢於說“我不覺得這有什麼好笑的”。新女性主義鼓勵更多的女性透過寫作和公開發言,來表達自己的生存狀態和所思所想;鼓勵平行思考,把習慣性表達中的男性名詞換成女性名詞,比如,把“四海之內皆兄弟”改成“四海之內皆姐妹”,這聽著有點兒無厘頭,但很可能會引發新的感受,新的思考,就像我開頭給你推薦的那部《男人要自愛》。
既然說起電影,我再和你聊聊一部2019年的高分美劇《致命女人》,它同時講述了三個時代三個女主角的故事。用我們這部分講到的女性權利問題,她們也正好代表不同時期的女性運動。第一個時代是1963年。這個時期,女性獲得了基本政治權利,但在社會和家庭內部,到處潛藏著不平等現象。女主角是全職家庭主婦,生活的主題就是侍奉她的丈夫。她丈夫經常出軌,包括他的女秘書、常去餐館的服務員,在家則對她實施類似軟暴力的精神控制,而她的女鄰居經常被多疑的丈夫打得遍體鱗傷。最後,她倆設計了一個局,讓這兩個丈夫自相殘殺。第二個女主角是華裔女星劉玉玲演的,她生活在1984年,這是第二次女性運動浪潮的尾聲。她的財產來自之前的兩次離婚,她也認為女人想改變命運,就得靠婚姻途徑。她起初是在用錢來牽制現任丈夫,自己也是按照男人喜愛的標準來打扮。看上去風光無限,但她的自我和生活,都是由男人定義的。第三個女主角生活在2019年,是一個成功、強勢的女律師。除了外表,我們就幾乎看不出她有所謂的女性性格了。她完全主宰著自己的生活和家庭事務,對男人毫不退讓,和丈夫過得是前衛的開放式婚姻。從女性主義視角來說,這三代人一代有一代的問題,但也是一代比一代更自由。而這部片子告訴我的是:對女人的端正態度,不是所謂寵愛,而是尊重和平等,藐視或侵犯女性權利,真的會死得很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