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向陽生漲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這樣的宣傳方式現在已經越來越不受家長群體所喜歡。個人分析主要是現在的家長群體大部分已經不是之前的家長群體了。高一的學生家長今年也大部分是80後了,他們也在與時俱進,不是不瞭解教育,有可能還會為了孩子的將來做一些教育初步研究了。個人始終認為教育的本質還是教育本身,教育機構只有從這個基礎點出發才會長久的發展下去,套路是有一定需要的,但不建議太花,就算成功也是短暫的,可能還會產生其他風險。

  • 2 # 獵手思維

    本人做教育行業已多年,從#教培行業# 的行業角度分析這個問題。

    現在的確有很多機構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沒有很好的設計廣告投放內容。一般都是透過挖掘家長的需求來投放廣告,這也是各機構調查得來較為有效廣告投放的行式。

    但是現在很多機構已開始轉變方式了,教育機構開始打造自己品牌,自己的IP,統一的VI,軟文廣告、知識實操廣告這種模式來運營了。而不只是簡單做投放廣告了。

    舉三個例子

    (1)現在很多機構透過解決家長問題來宣傳的品牌,透過知識的傳播讓機構取得家長信任,如早教中心的會解答家長育兒問題來去連結在課程了。

    (3)現在的廣告投放開始了不只是貶賣焦慮,開始慢慢向有趣有靈魂的軟文靠近,更注重與客戶互動性。

    提主所提到貶賣焦慮的問題,的確存在很多這樣的情況,這是因為直接衝擊家長的需求點,但現在很多機構像提主所說的那樣都貶賣焦慮來宣傳走,而讓家長造生視覺疲勞。

    因此現在很多機構已開始轉變了,與內容、互動性為主了。相信很多機構會慢慢向這個靠攏。

  • 3 # 知心程姐

    看到這個問題我義憤填膺,早就想找個時間說說這些廣告的問題:1、現在機構不在是以教學成果、教育方法作為教育核心。而是以資本運作、以收費的多少作為衡量標準,已經違背了教育的初衷;2、廣告變得滑稽可樂,“都是清華北大畢業名師”,北大清華的學生是師範專業的嗎?學習好不代表教的好,老師應該都是學習師範專業的,教育孩子需要學習教育心理學、需要有教育引導方法,學高為師,身正為範!故為師範!不是清華北大畢業的就是好老師,況且清華北大畢業後就去給小朋友當老師嗎?!3、廣告詞“不要逼孩子寫作業了!......”巴拉巴拉一堆什麼高效學習法、什麼簡單運算!上過初中的都能明白,豎式計算和脫式簡便運算是一回事嗎?影片讓家長沒失去了思考能力和辨別能力,忘了“學習沒有捷徑”,一步一步落入“圈套”,花錢是必然,時間也是白白浪費了!至於學到了東西嗎?百變不離其本!希望各教育大咖,不忘初心,做能夠給家長真正解決問題的教育!

  • 4 # 教培行業於盼

    聊聊這個問題

    任何過度營銷,給人的感覺都是在行騙

    不管哪個行業,當過分依賴或使用商業手段,獲取商業利潤或經營業績時,都會給人一種行騙的感覺。

    比如有些機構頻繁使用概念戰、心理戰、價格戰、廣告戰、各種不間斷的促銷活動等,都會在營銷上投入大量資金(市場投放、增加優惠力度、提高銷售提點等),一旦過度,肯定會超出成本佔比,最後大都會降低課程成本(研發、教師等),來保證利潤或者收支平衡(個別講故事給資本市場的除外)。而此時家長和學生的感受會是前後不一致(前期宣傳的好,後期課程跟不上),有上當受騙的感覺,加上培訓行業的種種特殊性,結果就是給整個行業帶來了極其負面的影響。

    為什麼培訓行業會出現過度營銷的情況

    培訓行業過度營銷的主要原因有:

    1.入門門檻太低造成的市場競爭太激烈。

    這行入門門檻很低,也是眾多行業裡,從業人員最容易創業的行業之一,所以市場上的機構越來越多。而市場容量就那麼大,家長看到學習效果的週期很長、換機構的成本很高,所以機構與機構間為了搶奪生源,可謂是各種招數都用上了。這種狀態之下,很多抱著靠口碑贏得市場的個人或機構,也只能被迫加入到營銷中去(個人還能好點)。

    2.產品同質化太嚴重

    教育產品是無形的,不好被描述,所以在消費端不容易分別區別。作為機構來講,也不容易把自己的優勢介紹給消費者,所以就出現來誇大結果、塑造危機等方式營銷。

    3.培訓機構存在的原因就是對升學的焦慮

    我說過很多次了,培訓機構存在的原因是需求,這個需求是來自於家長對孩子升學的焦慮。其實這個跟知識付費是一樣的,很多知識付費的課程就是因為很多白領沒時間看書帶來的知識焦慮。

    分辨機構好壞要去看產品而不是廣告

    分辨機構好壞的方式不是廣告,而是課程是否適合自己的孩子。

    別說廣告,即使其他家長的口碑,其實很多時候,因為學生學習能力的差異、目標的差異、機構內教師個體間的差異等,都不會存在別人學的好,自己孩子一定學的好的情況。

  • 5 # 鷹狼影片

    你說許多培訓機構的廣告在販賣焦慮,套路都一樣,有一定的道理。為什麼會有這種情況出現呢,那就是相關做廣告的機構認為這是消費者的痛點,能夠快速的鎖定顧客。套路出現的多了,也就容易引起大家的反感,對於一些套路也就有了識別的能力。其實對於培訓機構來說,做營銷打廣告本招攬客戶無可厚非,但是有時候營銷手段改變還得變,與時俱進,不能一成不變,當然不管什麼樣的營銷手段和廣告推廣,最終還是要落到實際效果之上。所以作為培訓機構還得實實在在的做一些事情,讓客戶實實在在的能從中有所收益或者收穫,不能只看廣告,不講療效。另外,從普通大眾或者是受眾來說,要學會分辨和識別這類廣告,以至於使自己不被套路,不被割韭菜。最重要的是是要對自身的需求有一個明確的、清楚的認識,當看到這類廣告的時候要問自己幾個直擊靈魂的問題,我真需要廣告中所說的內容嗎?這些內容真的對我有用嗎?培訓機構真的具備相關實力嗎?還是純粹的忽悠!

  • 6 # 橫豎撇捺max

    作為一名培訓機構老師,非常理解家長這種心理。

    根據相關部門統計,現在家庭支出最大的一筆就是子女教育支出,達到了30%以上。現在很多家庭都是獨生子女,可以說把所有的希望都壓在這一個孩子身上,希望他學習好,上名校,實現自己沒有實現的願望,光宗耀祖。

    而在中國,能夠實現階級躍遷的最快方式就是高考,所以必須得抓好孩子教育,在孩子教育上,家長是絲毫不敢馬虎,可能捨不得買衣服,但在孩子教育上,絕對一擲千金。很多教育機構也是抓住家長這種心裡進行營銷。

    賣房子的會極力渲染房價一定會漲,年初不買房,一年又白忙。道理是一樣的。所以培訓機構的宣傳也會有各種心理戰。

    所以對待培訓機構的宣傳,家長一定要理性對待,就像對待賣房子、賣面膜、賣藥的一樣,效果會有,要看具體達到什麼程度,還有就是自己需不需要。

    借用趙本山的一句話,別看廣告看療效。

    培訓機構扮演的角色類似保健品,它是一種補品,不能救命,也不能當飯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世界上面值最大的鈔票是哪國的?多少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