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豐富幼兒的感性認識和閱讀環境
幼兒由於年齡小,知識經驗差,對語言,文字,甚至圖象等理性材料缺乏條件反射。要讓幼兒能閱讀,使其理解書上的知識,就必須透過各種方法和手段,豐富其感性認識。因此,我們平時十分注意引導幼兒觀察周圍的事物,熟悉身邊的生活常識,儘可能豐富幼兒直接的感性經驗,為幼兒閱讀打好基礎。例如:在讓幼兒閱讀《水果屋裡的毛毛蟲》這篇小文前,先引導幼兒觀察蝴蝶的生長過程:毛毛蟲——蛹——蝴蝶。不但讓幼兒去捕捉蝴蝶,觀察蝴蝶的幼蟲。透過多方面的親生體驗,使幼兒真實的認識了毛毛蟲就是蝴蝶的幼蟲。透過觀察,體驗幼兒獲得了豐富的感性認識,具備了這篇文章的相關知識,閱讀時再透過老師繪聲繪色的朗讀講述,幼兒就輕而舉的理解和掌握了這個故事及相關的知識點。
閱讀環境非常重要,它是閱讀活動開始的基礎。閱讀環境包括物質和精神環境兩個方面,物質環境方面,要給幼兒提供閱讀的書籍、畫片、給幼兒提供一個小書桌、小椅子、最好再給幼兒提供一個專門放書的地方,使孩子的書籍專門存放,以便隨時翻閱,這樣既便利於閱讀,又可培養孩子愛護書籍、整理書籍的良好行為習慣。因此,在班中開闢圖書角,提供大型圖冊,裝禎精美的書籍,每週保證一定時間輪流供幼兒自由選擇閱讀,每月進行讀物更換。教室中設小圖書架,教室裡的桌椅門窗、活動區的物品、自然角的植物、動物,我們都用電腦列印成文字卡片懸掛或張貼於材料物品上,使幼兒一一對應,牆面上及閱讀角把閱讀活動中出現頻率較高的字及在生活中的常見漢字,也製成卡片圖文對照。
精神環境主要是指閱讀氛圍,這對幼兒極其重要,因為幼兒的模仿能力很強,如果孩子的老師、家長喜愛閱讀,經常當著孩子的面進行閱讀,天長日久,孩子就會耳濡目染,受到深刻的影響,從而喜歡上閱讀,養成熱愛閱讀的良好習慣。如:每月進行一次“小舞臺”交流活動,共同協商製作表演道具,幼兒將閱讀內容透過情景表演、講故事、小品、續編創編故事等形式表現。給幼兒創設寬鬆、愉快、和諧的閱讀環境,讓他們能無拘無束,大膽自主地學會選擇,培養自主意識,享受個性自由的快樂。
二、維護幼兒良好的閱讀心態
幼兒對某一事物的情感往往受周圍環境的影響。良好的閱讀環境是維護幼兒良好閱讀心態,提高幼兒閱讀能力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我們讓幼兒處在安靜、明亮、優美的環境裡專心閱讀。我們常帶幼兒到閱覽室看書,感受和模仿成人閱讀的方式;在班級中設有圖書角,讓幼兒隨時閱讀;為幼兒提供的書籍分為熟悉的、不太熟悉的和不熟悉的三種層次,以保證不同水平幼兒閱讀的需要。
三、激發幼兒閱讀的興趣
孔子曾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激發幼兒閱讀的興趣,把閱讀活動建立在他們感興趣的基礎上,這是指導閱讀的關鍵。
1、小圖書閱讀活動
大班幼兒對文字、書面符號特別感興趣。因此,我們講述故事、詩歌時多以圖畫、文字相結合的方式,引起幼兒對圖書的興趣和聯想,同時,還讓幼兒知道老師講的故事都是從書上學來的,書裡有許多知識。
2、與幼兒交流
3、鼓勵閱讀中的操作,為幼兒主體性發展提供可能
A、排圖活動:教師為幼兒提供一套打亂順序的圖片,鼓勵幼兒在看懂每幅圖意的基礎上,根據故事內在的邏輯規律、根據自己的理解分析、將圖片按序排列。
B、圖書製作活動:讓幼兒嘗試做小畫家,小作家,把自己想說的事畫成一頁一頁的故事,或從廢棄的圖書上剪下自己需要的圖片,幼兒口述後,請教師或父母幫忙配上文字,加上封面、封底,然後訂成一本圖書,同伴間相互介紹、交流自己的作品。
C、編報活動:在瞭解報紙特點的基礎上,先讓全班幼兒共同創編一份報,然後每小組自由商量編報,從報紙名稱、內容、編排、裝飾、繪畫都讓幼兒自主操作,自主商量決定。
4、提高幼兒對文字的興趣
剛剛開始閱讀的幼兒,自己只能認讀少量的漢字。因此,教師在引導幼兒注意漢字的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教師能對比較困難的漢字提供足夠的支援,幼兒就可以很自然的注意到文章中熟悉的漢字和單詞。他們會學著分辨“講”和“讀”之間的差別。在識字教學中,我們應儘量選用圖文並茂,形象生動的圖書材料。圖文並茂的圖書,有形象性的特點。生動的視覺表象能提高幼兒閱讀的積極性,喚起幼兒的興趣和情感,提高幼兒的識字興趣,而不是孤立的識字。在閱讀中識字,在遊戲中識字、圖、文、字相結合,很大的促進了幼兒的漢字的理解和掌握。
四、訓練良好的閱讀習慣是維護幼兒良好閱讀心態的基礎和前提。
1、帶幼兒參觀圖書館,感受安靜氛圍,瞭解一些圖書館借閱方式,教育幼兒在看書時不大聲喧譁,不隨便打擾別人,對於遵守紀律、保持安靜、認真看書的則及時表揚。
2、關注閱讀中家長的配合,為幼兒主體性發展形成合力。
幼兒的良好習慣,只有在老師和家長共同督促教育下才能形成。我們印發了家長材料“指導幼兒閱讀”,詳細講述了閱讀圖書的重要性,並教給家長一些指導孩子閱讀的正確方法;在“家園之窗”經常登載有關早期閱讀方面的文章,指導家長配合開展幼兒家庭閱讀活動;家長會時讓家長觀看幼兒在園開展閱讀活動情況,交流探討聽取家長反饋意見。此外還經常有意識地提醒家長帶領孩子到書店、圖書館、閱覽室等地方,在那裡孩子不僅可以看到更多的書,更重要的是感受到那種濃厚的讀書氣氛,給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為閱讀活動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礎。
五、幫助幼兒掌握閱讀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教會幼兒閱讀技能、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幼兒閱讀活動的前提。
1、學習按頁碼順序看書。由於大班幼兒已認識1~10的阿拉伯數字,因此,先教他們按頁碼順序翻閱圖書,使他們掌握看書方法並養成習慣。
2、學習按從左向右,自上而下的順序看書。在看書過程中,幼兒親自感受到圖書是一頁一頁組成,故事是由一幅畫一幅畫有序地接下去看,才能知道故事內容。
3、提高幼兒的理解力。指導幼兒學會觀察每幅畫面上人物、動物現象,理解前後畫面的聯絡。
4、幫助幼兒把相關的知識經驗與當前的故事閱讀聯絡起來。幼兒先前的知識經驗,會影響帶他們目前的閱讀理解。事實上,幼兒在閱讀任務中所用到的先前的知識經驗,不僅僅是與主題有關的漢字、單詞、概念、知識和言語經驗等,教師要時刻有意識的利用幼兒已有的經驗,促進當前的學習和理解。同時創設和利用各種環境,為幼兒提供各種條件,讓幼兒將已獲得的閱讀經驗運用於新的情景之中。如春天到了,帶幼兒到園外欣賞春景,在大自然的懷抱中,讓幼兒根據已有的經驗、用規範、準確的語言表達自己對春天的感受,將這些感受用圖畫故事書的形式表現出來,以達到經驗遷移的目的。
六、對於幼兒的回答給予靈活的評價
當問題具有很多個可能的答案時,對於幼兒的回答做出適當的反應,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很多時候,孩子們口中的答案,並不是教師希望的那個。如在《水果屋裡的毛毛蟲》這個故事中,我問:“毛毛蟲在蛹裡面幹嗎?”幼兒就有可能回答說在躲貓貓,而事實上呢?我覺得呀應該把這個答案當作一個可能的答案來接受,可以說它在躲貓貓,然後鼓勵幼兒再想一想,有沒有其他的可能性,讓他們繼續思考,而不是簡單的說“是”或“不是”,以及把他們的回答判斷為“好”還是“不好”。我們可以把孩子的回答看成是一種資訊加以考慮,可以利用這些資訊來調整自己的閱讀指導。總之,在閱讀活動中,教師回答的靈活性是非常重要的,教師要儘量鼓勵幼兒進行思考,而不是對他們的回答作出迅速的判斷。教師過於果斷的判斷,會破壞孩子進行思考的動機,或者阻止他們說出那些還處於試探階段的答案。這樣,孩子可能會把時間用於考慮這個回答是不是老師所希望的正確答案而不是去思考所可能的答案。
陳鶴琴先生說:“孩子們來到人世後,應儘早為他們創造優良的閱讀環境,領著他們踏上第一部臺階,使他們認識書籍、愛上書籍,從此步入書籍的海洋中,並且畢生視其為生命的伴侶和導師。”閱讀能力和閱讀習慣,必須早在幼兒期就進行訓練,讓幼兒儘快適應語言、文字、圖象等構成的第二訊號系統環境,提高閱讀能力,逐步達到獨立閱讀的狀態,為幼兒入小學學習,獲得知識,增長智慧打下堅實的基礎。在實踐中,我認為作為“幼小銜接”重要內容的幼兒閱讀能力的培養,有它自身的規律和特點,必須從啟蒙教育階段的實際情況出發,注意循序漸進,只要教師增強訓練意識,實事求是,講究閱讀活動的內容與形式,幼兒的閱讀興趣、方法和習慣便能得到訓練,閱讀能力便能得到提高。
一、豐富幼兒的感性認識和閱讀環境
幼兒由於年齡小,知識經驗差,對語言,文字,甚至圖象等理性材料缺乏條件反射。要讓幼兒能閱讀,使其理解書上的知識,就必須透過各種方法和手段,豐富其感性認識。因此,我們平時十分注意引導幼兒觀察周圍的事物,熟悉身邊的生活常識,儘可能豐富幼兒直接的感性經驗,為幼兒閱讀打好基礎。例如:在讓幼兒閱讀《水果屋裡的毛毛蟲》這篇小文前,先引導幼兒觀察蝴蝶的生長過程:毛毛蟲——蛹——蝴蝶。不但讓幼兒去捕捉蝴蝶,觀察蝴蝶的幼蟲。透過多方面的親生體驗,使幼兒真實的認識了毛毛蟲就是蝴蝶的幼蟲。透過觀察,體驗幼兒獲得了豐富的感性認識,具備了這篇文章的相關知識,閱讀時再透過老師繪聲繪色的朗讀講述,幼兒就輕而舉的理解和掌握了這個故事及相關的知識點。
閱讀環境非常重要,它是閱讀活動開始的基礎。閱讀環境包括物質和精神環境兩個方面,物質環境方面,要給幼兒提供閱讀的書籍、畫片、給幼兒提供一個小書桌、小椅子、最好再給幼兒提供一個專門放書的地方,使孩子的書籍專門存放,以便隨時翻閱,這樣既便利於閱讀,又可培養孩子愛護書籍、整理書籍的良好行為習慣。因此,在班中開闢圖書角,提供大型圖冊,裝禎精美的書籍,每週保證一定時間輪流供幼兒自由選擇閱讀,每月進行讀物更換。教室中設小圖書架,教室裡的桌椅門窗、活動區的物品、自然角的植物、動物,我們都用電腦列印成文字卡片懸掛或張貼於材料物品上,使幼兒一一對應,牆面上及閱讀角把閱讀活動中出現頻率較高的字及在生活中的常見漢字,也製成卡片圖文對照。
精神環境主要是指閱讀氛圍,這對幼兒極其重要,因為幼兒的模仿能力很強,如果孩子的老師、家長喜愛閱讀,經常當著孩子的面進行閱讀,天長日久,孩子就會耳濡目染,受到深刻的影響,從而喜歡上閱讀,養成熱愛閱讀的良好習慣。如:每月進行一次“小舞臺”交流活動,共同協商製作表演道具,幼兒將閱讀內容透過情景表演、講故事、小品、續編創編故事等形式表現。給幼兒創設寬鬆、愉快、和諧的閱讀環境,讓他們能無拘無束,大膽自主地學會選擇,培養自主意識,享受個性自由的快樂。
二、維護幼兒良好的閱讀心態
幼兒對某一事物的情感往往受周圍環境的影響。良好的閱讀環境是維護幼兒良好閱讀心態,提高幼兒閱讀能力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我們讓幼兒處在安靜、明亮、優美的環境裡專心閱讀。我們常帶幼兒到閱覽室看書,感受和模仿成人閱讀的方式;在班級中設有圖書角,讓幼兒隨時閱讀;為幼兒提供的書籍分為熟悉的、不太熟悉的和不熟悉的三種層次,以保證不同水平幼兒閱讀的需要。
三、激發幼兒閱讀的興趣
孔子曾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激發幼兒閱讀的興趣,把閱讀活動建立在他們感興趣的基礎上,這是指導閱讀的關鍵。
1、小圖書閱讀活動
大班幼兒對文字、書面符號特別感興趣。因此,我們講述故事、詩歌時多以圖畫、文字相結合的方式,引起幼兒對圖書的興趣和聯想,同時,還讓幼兒知道老師講的故事都是從書上學來的,書裡有許多知識。
2、與幼兒交流
3、鼓勵閱讀中的操作,為幼兒主體性發展提供可能
A、排圖活動:教師為幼兒提供一套打亂順序的圖片,鼓勵幼兒在看懂每幅圖意的基礎上,根據故事內在的邏輯規律、根據自己的理解分析、將圖片按序排列。
B、圖書製作活動:讓幼兒嘗試做小畫家,小作家,把自己想說的事畫成一頁一頁的故事,或從廢棄的圖書上剪下自己需要的圖片,幼兒口述後,請教師或父母幫忙配上文字,加上封面、封底,然後訂成一本圖書,同伴間相互介紹、交流自己的作品。
C、編報活動:在瞭解報紙特點的基礎上,先讓全班幼兒共同創編一份報,然後每小組自由商量編報,從報紙名稱、內容、編排、裝飾、繪畫都讓幼兒自主操作,自主商量決定。
4、提高幼兒對文字的興趣
剛剛開始閱讀的幼兒,自己只能認讀少量的漢字。因此,教師在引導幼兒注意漢字的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教師能對比較困難的漢字提供足夠的支援,幼兒就可以很自然的注意到文章中熟悉的漢字和單詞。他們會學著分辨“講”和“讀”之間的差別。在識字教學中,我們應儘量選用圖文並茂,形象生動的圖書材料。圖文並茂的圖書,有形象性的特點。生動的視覺表象能提高幼兒閱讀的積極性,喚起幼兒的興趣和情感,提高幼兒的識字興趣,而不是孤立的識字。在閱讀中識字,在遊戲中識字、圖、文、字相結合,很大的促進了幼兒的漢字的理解和掌握。
四、訓練良好的閱讀習慣是維護幼兒良好閱讀心態的基礎和前提。
1、帶幼兒參觀圖書館,感受安靜氛圍,瞭解一些圖書館借閱方式,教育幼兒在看書時不大聲喧譁,不隨便打擾別人,對於遵守紀律、保持安靜、認真看書的則及時表揚。
2、關注閱讀中家長的配合,為幼兒主體性發展形成合力。
幼兒的良好習慣,只有在老師和家長共同督促教育下才能形成。我們印發了家長材料“指導幼兒閱讀”,詳細講述了閱讀圖書的重要性,並教給家長一些指導孩子閱讀的正確方法;在“家園之窗”經常登載有關早期閱讀方面的文章,指導家長配合開展幼兒家庭閱讀活動;家長會時讓家長觀看幼兒在園開展閱讀活動情況,交流探討聽取家長反饋意見。此外還經常有意識地提醒家長帶領孩子到書店、圖書館、閱覽室等地方,在那裡孩子不僅可以看到更多的書,更重要的是感受到那種濃厚的讀書氣氛,給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為閱讀活動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礎。
五、幫助幼兒掌握閱讀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教會幼兒閱讀技能、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幼兒閱讀活動的前提。
1、學習按頁碼順序看書。由於大班幼兒已認識1~10的阿拉伯數字,因此,先教他們按頁碼順序翻閱圖書,使他們掌握看書方法並養成習慣。
2、學習按從左向右,自上而下的順序看書。在看書過程中,幼兒親自感受到圖書是一頁一頁組成,故事是由一幅畫一幅畫有序地接下去看,才能知道故事內容。
3、提高幼兒的理解力。指導幼兒學會觀察每幅畫面上人物、動物現象,理解前後畫面的聯絡。
4、幫助幼兒把相關的知識經驗與當前的故事閱讀聯絡起來。幼兒先前的知識經驗,會影響帶他們目前的閱讀理解。事實上,幼兒在閱讀任務中所用到的先前的知識經驗,不僅僅是與主題有關的漢字、單詞、概念、知識和言語經驗等,教師要時刻有意識的利用幼兒已有的經驗,促進當前的學習和理解。同時創設和利用各種環境,為幼兒提供各種條件,讓幼兒將已獲得的閱讀經驗運用於新的情景之中。如春天到了,帶幼兒到園外欣賞春景,在大自然的懷抱中,讓幼兒根據已有的經驗、用規範、準確的語言表達自己對春天的感受,將這些感受用圖畫故事書的形式表現出來,以達到經驗遷移的目的。
六、對於幼兒的回答給予靈活的評價
當問題具有很多個可能的答案時,對於幼兒的回答做出適當的反應,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很多時候,孩子們口中的答案,並不是教師希望的那個。如在《水果屋裡的毛毛蟲》這個故事中,我問:“毛毛蟲在蛹裡面幹嗎?”幼兒就有可能回答說在躲貓貓,而事實上呢?我覺得呀應該把這個答案當作一個可能的答案來接受,可以說它在躲貓貓,然後鼓勵幼兒再想一想,有沒有其他的可能性,讓他們繼續思考,而不是簡單的說“是”或“不是”,以及把他們的回答判斷為“好”還是“不好”。我們可以把孩子的回答看成是一種資訊加以考慮,可以利用這些資訊來調整自己的閱讀指導。總之,在閱讀活動中,教師回答的靈活性是非常重要的,教師要儘量鼓勵幼兒進行思考,而不是對他們的回答作出迅速的判斷。教師過於果斷的判斷,會破壞孩子進行思考的動機,或者阻止他們說出那些還處於試探階段的答案。這樣,孩子可能會把時間用於考慮這個回答是不是老師所希望的正確答案而不是去思考所可能的答案。
陳鶴琴先生說:“孩子們來到人世後,應儘早為他們創造優良的閱讀環境,領著他們踏上第一部臺階,使他們認識書籍、愛上書籍,從此步入書籍的海洋中,並且畢生視其為生命的伴侶和導師。”閱讀能力和閱讀習慣,必須早在幼兒期就進行訓練,讓幼兒儘快適應語言、文字、圖象等構成的第二訊號系統環境,提高閱讀能力,逐步達到獨立閱讀的狀態,為幼兒入小學學習,獲得知識,增長智慧打下堅實的基礎。在實踐中,我認為作為“幼小銜接”重要內容的幼兒閱讀能力的培養,有它自身的規律和特點,必須從啟蒙教育階段的實際情況出發,注意循序漸進,只要教師增強訓練意識,實事求是,講究閱讀活動的內容與形式,幼兒的閱讀興趣、方法和習慣便能得到訓練,閱讀能力便能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