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乒乓雜誌
-
2 # 微乒乓
你能相信未來的一哥樊振東拉球不合理嗎?呵呵!
不過這個問題挺有意思的。
一般來說,乒乓球不會採用這種極度降低重心的拉球動作,之所以如此,也是在不得已情況下的權宜之計,我們幾乎不可能在訓練中看到這樣的動作。
但是,比賽中的情況千變萬化,會出現各種平時訓練中不可能出現的情況。樊振東之所以如此,是對方的球弧線非常低,因為弧線低以及落點不可能提前預判所以要退後一些,以便利用時間來找對落點,以及擊球點。這樣就帶來題主所說蹲著拉。
這沒有什麼合理不合理的。既然出現了,在當時的比賽態勢中,就是合理的。馬琳與許昕等選手,也經常會出現一些更加匪夷所思的擊球動作,肢體更加誇張,原因就是因為無法提前預判來球落點所做出的二次判斷與調整。這需要運動員有極快的神經反應以及良好的身體柔韌性。
另外一個問題,蹲下這樣低重心的拉球,並非就是說大臂發力,相反這樣的球一定是要更加使用下盤力量,由腿腰發力帶動大小前臂,否則這樣的球根本沒有充足的驅動力而產生失誤的。
一切的發力均來自於身體,尤其是正手的拉球。因為需要充足的發力,從外形看起來,大小臂的幅度很大,但內在的一定是腿腰與身體發力。因為國家隊隊員長期的訓練,身體肌肉已經形成本能反應,在發力下肢與身體帶動上肢發力已經是自動化反應。
另外一個問題是:這樣的方式是不是為了壓低球的弧線啊。我認為不是說了壓低對方弧線,而是對方的弧線本來就很低,而且落點難以第一預判,所以要這樣。
鑑於水平,僅供參考吧。
-
3 # 小明能行
乒乓球的專業性太強了,技巧性太高,絕對不是你看看國家隊的動作模仿一下就可以學會的!別說蹲著拉,人家就是躺地下照樣拉!因為人家掌握了擊球的核心動作,而不是瞎在那裡掄胳膊呢!這都是一步步按照訓練計劃逐步實現的,現在看到有好多的教練和網站教球,都是隻言片語斷章取義,缺乏系統性!我們教乒乓球,起碼的技術動作框架一定要幫助球員建立好!這個框架其實就是擊球的核心動作,也就是說要領!而且這個核心動作是由內而外的一個東西,在別人眼裡只是一個動作,練球者本身對核心動作的感覺是否真的到位那就是教練要洞察的了!等到球員掌握了以後他怎麼拉,球都能到臺,除非判斷上出現失誤,步伐不到位可能會造成失誤或者影響擊球質量!
-
4 # 東江煙雨
所謂的蹲著拉球,應該是,樊振東的拉球姿勢,讓題主有這種感受。我們看樊振東的拉球,確實感覺他是有蹲著的感覺。其實這也跟現在乒乓球的發展理念更新了有關。以前是提倡,拉球的時候轉腰。現在根據李隼教練的說法。拉球時運動員,更提倡的是頂胯。在以頂胯作為訓練的思想指導下。身體重心必然會下坐,這樣胯部頂出來的力量才會更大。腰部被弱化,胯部被強化,才是拉球有點下蹲的原因。
回覆列表
對於題主所陳述的情況來說,多半是發生在專業運動員的比賽中,同時蹲著拉球也不併是常規現象,一般是出現在運動員在來不及調整或實在沒有辦法的時候才會去蹲著拉球。之所以會蹲著去拉球,並不是為了壓低出球的弧線,而是來球的弧線過低,想要將這種球拉回去,身體的位置必須要比球還低才可以。對於高水平運動員來說,他們可以突破正常的動作原理去擊球,因為當控球能力達到很高以後,他們有時會打出不符合常理的球,這就是典型存在即合理。
其實作為業餘愛好者來說,模仿專業運動員的動作是沒問題的,但也要有選擇性的去學習,如果照單全收的話,其實有很多技術動作是業餘水平無法達到的。這時候如果盲目的去繼續模仿,反而會起到南轅北轍的效果。就拿題主所說的蹲著拉球來舉例子,專業運動員在平時訓練中是不會專門去練習蹲著拉球的,但由於他們強大的手感和控球能力,在比賽中是會偶爾出現蹲著拉球的現象的。如果業餘愛好者以為蹲著拉球是常態,並特意去練習蹲著拉球的話,只會令弧圈球的失誤率大增。同時業餘愛好者也要儘量少模仿專業運動員掄胳膊、甩大臂的正手發力方式。專業選手在“掄圓了胳膊拉球”的同時,他們的腰部也是在發力控制球的。業餘愛好者應當以身體配合前臂動作為主,如果貿然學習專業選手輪大臂,不僅會控制不住球而失誤,更容易造成身體上的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