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韓非與墨子

    明宣宗朱瞻基是大明王朝的第五位皇帝,是朱棣的孫子,明宣宗聰敏好學,機智過人朱高熾能夠繼承皇位很大程度上是沾了這個兒子的光。明宣宗在位年間比較重視生產,注意回覆民力,處理外交事務比較靈活,百姓安居樂業與其父統治時期一起被稱為“仁宣之治”,總體上來說是一位比較有作為的皇帝。至於明宣宗被稱為蟋蟀天子,則沒有正史的史料為證,多見於一些野史之中,可信度不高!

  • 2 # 紅小豆館主

    “促織瞿瞿叫,宣德皇帝要”,這是早年間的一句俗語,這促織就是蟋蟀,北方俗稱蛐蛐兒,這宣德皇帝,便是題目中的明宣宗朱瞻基。鬥蟋蟀大致是由宋代民間興起的娛樂風俗,是以雄性蛐蛐繁殖期的咬鬥來掛彩賭博的遊戲,至今都比較風行。而民間久有宣德皇帝喜歡鬥蟋蟀的傳說,他還被人譽為“蟋蟀天子”,說他在位期間,鍾情於此道,在民間廣泛徵集善斗的蛐蛐,《聊齋志異》裡的名篇《促織》就是以此事蹟為原型的故事。

    雖說“蟋蟀天子”的名聲很大,但一直僅侷限於野史、傳說之中,沒有比較可靠的文字記載和文物證據。尤其是文物證據,我們都知道永宣青花是青花瓷器中一個重要的門類,因其採用了“蘇麻離青”這樣的青花彩料,使得濃烈的特色極為突出,但在全世界的青花瓷器範圍內,卻一件與蟋蟀相關的器物都沒有,沒有可靠的證據,“蟋蟀天子”的真實性就很成問題了。

    (拼接後的宣德蛐蛐罐)

    不過,透過近些年的考古挖掘,在景德鎮的官窯遺址當中,一次性發掘了大量宣德官窯蛐蛐罐的殘片,讓真相一下大白。這些瓷器殘片明顯是燒造之後被人為砸毀的,根據學術界的推崇,這很有可能是張太后在宣德皇帝死後,將宮中原有的鬥蟲器物以及剛剛燒造的蛐蛐罐一同砸毀,也正說明了宣德皇帝長期沉迷於此,張太后認為他有玩物喪志之嫌,所以對此一直耿耿於懷,但在他生前卻規勸無效,只有在他身後銷燬掩埋,作為後繼皇帝的警示。那麼透過這些考古發現,以及學者的邏輯推理,明宣宗的“蟋蟀天子”在是當之無愧的。

  • 3 # 季我努學社

    明宣宗(1425年—1435年),明朝第五位皇帝,為明仁宗朱高熾之子,明成祖朱棣之孫。生於燕王朱棣府中,“成祖夢太祖授以大圭,上攜使之子孫,永世其昌,喜曰:兒英氣溢面,符吾夢矣”。靖難之役後朱棣登基為帝,由於吉夢的緣故且朱瞻基與朱棣十分相像,因此朱棣十分喜愛這個孫子,對於朱瞻基的培養也是十分重視,朱棣親自挑選大儒賢臣作為朱瞻基的老師,永樂七年(1409年),朱棣巡視北京,並讓太子朱高熾及朱瞻基視察農耕情況,在此期間朱棣特地寫作《務本訓》賜予太子及朱瞻基,希望其施仁德,善待百姓。

    明成祖朱棣

    永樂七年八月(1409年),明朝10萬軍隊征伐韃靼失敗,全軍幾盡覆滅,朱棣大為惱怒,永樂八年(1410年),朱棣親率大軍征伐韃靼,並讓朱瞻基駐守北京。由於朱瞻基的性善且對於時政看法十分契合朱棣,永樂九年(1411年),朱瞻基被封為皇太孫,而在之後,朱棣每逢出征幾乎都會帶著朱瞻基,為加強對未來接班人的教育,以名臣胡廣等為朱瞻基師。在名師教導以及長期政務處理的訓練下,朱瞻基可謂是十分出色,明成祖就曾對宣宗說道:“此他日太平天子也”

    明宣宗朱瞻基

    洪熙元年(1425年),朱瞻基正式登基為帝,是為明宣宗,繼位後的朱瞻基也確實不負明成祖所言,以楊士奇、楊榮、楊溥“三楊”為倚重,並夏原吉、蹇義為輔助,由此形成了一套核心領導班,在明確中央統治核心後,明宣宗開始自內向外的解決明朝的一些弊處,首先對於京官進行嚴肅整頓,隨後又對都察院進行清查並舉士四十餘人充當新御史,針對朱棣對建文帝時期的朝臣大下冤獄的情況,宣宗開始進行平反。其次便是減免賦稅,抑制豪強。而明代巡撫制度制度也是自宣宗時期正是設立,同時較以往的大規模取仕不同的是,宣宗時期開始縮減官員數量,並實行保舉法以此提高官員的質量。在對外方面上,明宣宗一改明前期的強硬外交政策,開始和蒙古和解互市,同時和北韓、日本等國進行和平交往。內部的大規模整改,外交上的和平相處,使得明朝這一時期被譽為“仁宣之治”。

    而由於朱瞻基好促織,也就是玩蟋蟀,所以也被稱為“促織天子”。政治上有所作為,但生活上好玩樂,由此朱瞻基被後世稱為“太平天子,促織皇帝”。

    在玩促織的明宣宗(網路圖)

    參考資料:

    [1] 《二十五史》.上海古籍出版社

    [2] 《明史·本紀第九·宣宗》

  • 4 # 冇有用

    明宣宗朱瞻基是明仁宗朱高熾之子,明成祖朱棣之孫。從小就深受祖父喜愛、賞識。於公元1425年即位,是歷史上有為的明君。

    明宣宗執政期間,在其父親明仁宗的基礎之上繼續推行利國利民的政策。重用楊士奇、楊溥、楊榮等賢臣能吏執掌朝政,實行重農政策,整頓吏治。使得吏治清明,經濟發展,百姓富足,社會繁榮穩定。史稱“仁宣之治”。

    至於說為什麼明宣宗為什麼會被稱作“蟋蟀皇帝”呢?後世所稱是因為明宣宗喜歡玩蟋蟀。但在正史中並無宣宗喜歡鬥蟋蟀的相關記載。

    有關明宣宗鬥蟋蟀的描述源於野史記載。在明末清初時期,有個叫呂毖的道士寫了本《明史小錄》,書中提到宣宗朱瞻基非常喜歡鬥蟋蟀,並且向江南地區徵集蟋蟀,導致蟋蟀價格倍增。

    在《聊齋志異.促織》也有記載:明朝宣德年間,皇宮中崇尚鬥蟋蟀的遊戲,於是每年都要向民間徵收蟋蟀。

    “宣德間,宮中尚促織之戲,歲徵民間。”

    不管野史記載是否確有其事,我認為與明宣宗的功績相比,這並不影響他一代明君的形象。

  • 5 # 彥書詩詞美文

    蟋蟀皇帝,這詞一聽,便會聯想到一個終日遊手好閒,不務國事,沉迷鬥蟋蟀的皇帝形象,而歷史上得此封號的便是明宣德亮朱瞻基。

    那麼朱瞻基為何被稱為蟋蟀皇帝呢?

    一、 自幼愛好,即位之後更是不惜讓官員全國採買蟋蟀。所謂上行下效,何況皇帝。自古為

    臣之道首要就是要懂揣摩上意。皇帝愛好,而又不掩,為臣的知道,還不得捉住此機會千方討好。而鬥蟋蟀雖說是閒好,而是一旦沉迷,誤國耽事,必是有的,勞民傷財亦或有之。

    二、蒲松齡之《促織》之宣傳推廣,《促織》就是根據一個因為蟋蟀而導致官吏全家自殺的人間悲劇改編的,而宣德帝的痴迷即不加控制亦讓全國興起一股鬥蟋蟀之風氣,“太平天子,促織皇帝”便也隨著松齡之名氣傳遍至今。

    然朱瞻基是否確是此不學無術,遊手好閒之帝。而其在位開創的“仁宣之治”又做何解釋。顯然,我們不能人云亦去。人有七情,更有六慾,所謂瑕不掩瑜。是人便有之弱點,亦有其閃光之處,而宣德之瑜甚至有過其瑕。

    一、遏制窮兵黷武,休養生息。

    朱瞻基剛接位時,經歷“靖難之役”奪得皇位再至仁宗,大明已是千瘡百孔,內憂外患 。對內,百姓賦稅過重,苦不堪言,對外又常年對蒙古征戰,大明之財政已是囊中盡空。面對國祚危搖,朱瞻基放棄征服安南,接受其為附屬國,與民休養。

    二、擁有武治之力,對待藩王卻能安撫親忍。

    為了不傷民力,朱瞻基對自己的叔叔可以作到禮遇安撫,甚至漢王朱高煦已經起兵,其為免戰火,親自修書罷兵,而當斷定漢王叛心不改,又能立馬御駕親征,火速平定,讓天下免於因皇權鬥爭,長期戰亂。

    三、以民為本,注重民生

    朱瞻基把民生視為首重。宣德五年三月,朱瞻基在農田裡試了試農具耕作,他回頭對大臣們感慨道:“朕小試農具,已是筋骨勞疲,農民常年耕種,其苦若何!”以民為本,才是一個偉大的帝王。

    歷史學家谷應泰在自己編著的《明朝紀事本末》一書中,曾稱讚宣德帝:“明有仁、宣,猶周有成、康,漢有文、景”,這是說在朱瞻基治理下,明朝達到了少有的“天下大治”的水平,而宣德一朝也正是達到了“仁宣之治”的巔峰,為歷史學家所稱道。朱瞻基在位期間,河清海晏、天下太平,經濟、農業等得到空前發展,若拋卻其蟋蟀之個愛,其應是一位有作為,有才情之皇帝。

  • 6 # 淡墨青史

    以偏概全,謀取娛樂的關注點。

    明宣宗朱瞻基是明成祖朱棣之孫。因為在朱瞻基出生的當晚,朱棣做夢,夢見“他的父親洪武祖朱元璋將一個大圭(權利的象徵)賜給他,並告訴他‘傳世之孫,永世其昌’。”夢醒後他的孫子也出生了,朱棣認為這是吉兆,他的孫子是祥瑞之子,異常疼愛,同時也堅定了他發動“靖難之變”的決心。

    在文方面,“靖難之役”勝利後,朱棣親自挑選當時的著名文臣擔任朱瞻基的老師,並多次指示,皇孫是個可造之才,你們定要盡心教導。在武方面,朱棣親自教導,永樂中期以後遠征漠北,朱棣總是將朱瞻基帶在身邊,讓他了解如何帶兵打仗,鍛鍊他的勇氣。

    每次遠征歸來經過農家,朱棣都要帶朱瞻基到農舍看看,讓皇太孫瞭解一下農家生活的艱辛,這為他日後成為一個愛國愛民的好皇帝起到一個極為重要的作用。

    朱瞻基繼位時年僅26歲,軍事上,他放棄遷都回南京的思想,繼續以北京為帝都,關心和守衛北方的邊境(天子守國門的由來),與此他親自率軍平定自己的叔叔朱高煦的叛亂,以好好先生的姿態削弱其他藩王的權利,加強了皇權。政治上,他任用賢臣——楊士奇、楊榮、楊溥、夏原吉、蹇義,他們為“仁宣之治”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朱瞻基有個愛好,喜歡鬥蟋蟀,那時已經國泰民安,不應該休養生息,去做自己喜歡的事嗎?難道還要帶兵去征服全世界,勞民傷財嗎?

    朱瞻基只是個人愛好,然後一些奸人為了討好朱瞻基才將鬥蟋蟀這件事不斷放大,成為全華人都熱衷的活動。這也可以從側面反映當時國泰民安,百姓安居樂業的表現。

    綜上,明宣宗是個好皇帝毋庸置疑,愛鬥蟋蟀只是一個愛好,對國家並沒有多大的影響。但很多時候世人的眼光看到的不是你的閃光點,而是你的缺點,從而否定你整個人。正如俗語所說: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

  • 7 # 歲七夸父

    在封建王朝時期,天子掌握著整個社會的根本。天子有什麼愛好,就會直接影響整個社會的風氣。明宣宗愛好鬥蟋蟀,搞得整個社會烏煙瘴氣,勞民傷財,甚至出了不少人命,因此他就被成為“蟋蟀皇帝”,也叫“促織皇帝”(蛐蛐也叫促織、蟋蟀)。

    明宣宗是明朝歷史上難得的好皇帝。重用賢臣,朝內沒有黨派之爭;多次微服私訪,愛護百姓,重視農業發展;對外開展多國外交,使得周邊國家紛紛來朝貢;御駕親征,平定藩王割據的局面。最終,明英宗開創了與貞觀之治可比的“仁宣之治”。

    但他本人有個好,從小愛鬥蟋蟀。因此,明宣宗認為自己為國家辛苦勞累大半輩子,玩一玩不行嗎?何況還只是一隻小小的蟋蟀,又沒要大家錢財。

    於是,明宣宗給給各地官員下令,要求各地官員進貢上等蟋蟀,甚至派“蟋蟀欽差大臣”專門花十幾萬買只蟋蟀。這一要求,可把各地官員、百姓搞炸了。

    官員們,為了取悅皇帝,自然想盡一切辦法撈到好蛐蛐,於是變本加厲地下達任務。頓時,民間蛐蛐價格暴漲,百姓除了苛捐雜稅,還要進貢好蛐蛐,鬧出了不少人命,百姓怨聲載道。

    一次,一個楓橋的糧站官發現了一隻上好蛐蛐,於是用自己的駿馬換了這隻蛐蛐,準備進貢給明宣宗。糧站官的妻子一聽,這好馬換了個蛐蛐,感覺這蛐蛐一定不得了,想來瞅瞅。不巧,妻子把籠子剛一開啟,蛐蛐跑了。妻子嚇死了,蛐蛐跑了咋辦?拿什麼進貢皇上?於是自殺謝罪。糧站官回來一看,發現蛐蛐跑了,心裡也很害怕,也自殺了。就這樣一隻小小的蛐蛐,害死了兩條人命。

    明宣宗作為天子,因為自己愛好鬥蛐蛐,要求官員、百姓進貢好蛐蛐,一時之間敗壞了官員的德行,弄出了人命,被史家、老百姓稱為“蟋蟀皇帝”。就這樣,一個好皇帝玩壞了大明朝。

  • 8 # 歷史研習社

    明宣宗是明朝第五位皇帝,在明朝的十六位帝王中,明宣宗絕對可以稱得上是一位勤政愛民的明君。明宣宗在位期間勤於政事,任用楊士奇、楊溥、楊榮等名臣,使朝廷清明;停止了下西洋、徵交阯等耗費民力的對外擴張行動,令明朝百姓得以休養;平定了叔叔漢王朱高煦發動的叛亂,鞏固了大明皇權。

    大明王朝在明宣宗的任內,可以說達到一個繁榮的盛世。然而,就是這位兢兢業業、勤政愛民的明宣宗卻有著一個戲稱,就是“蟋蟀皇帝”。明宣宗之所以會得到這個“雅號”,同他的一個愛好有關,這個愛好就是“鬥蟋蟀”。

    “鬥蟋蟀”對於明宣宗而言是一個一生的愛好,從童年時代起明宣宗就十分熱愛“鬥蟋蟀”。待明宣宗繼位之後,明宣宗依舊沒有忘記“鬥蟋蟀”的愛好,在政事之餘,常在宮中鬥蟋蟀取樂。

    按理說“鬥蟋蟀”本來只是明宣宗個人的愛好,小小的蟋蟀也不會對國家造成太大的負擔。可是常言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各地長官見皇帝這麼愛蟋蟀,便紛紛發動百姓去捕捉上好的“蟋蟀”進獻給明宣宗,以求博得明宣宗的“厚愛”,此舉鬧得各地百姓雞犬不寧。

    正因著這份對蟋蟀的“熱愛”,百姓們就給明宣宗冠上了一個“蟋蟀天子”的名號。清代著名作家蒲松齡在撰寫《聊齋志異》時,便引用了這個故事,將明宣宗作為《促織》篇中的人物,將其稱之為“促織天子”。隨著《聊齋志異》的發行與普及,明宣宗“促織天子”的名聲也就這樣被越傳越響。

    不過,儘管明宣宗愛好“蟋蟀”的樂趣為百姓帶來了一定的困惱,但瑕不掩瑜,明宣宗依舊可以稱得上是一位勤政愛民的明君。

    參考書目:

    謝貴安:《促織(口瞿)(口瞿)叫,宣德皇帝要——明宣宗驕奢荒唐的宮廷娛樂》,《紫禁城》,2010年第3期

  • 9 # 貓叔說歷史

    明宣宗是明朝少有的出色皇帝,他一生勤於政事、任賢用能,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也是“仁宣之治”的實際締造者。

    那麼,為什麼有人稱他為“蟋蟀皇帝”呢?這個跟他的個人愛好有關,皇帝也是人,誰還沒個業餘愛好啊。只是,他所處的位置太過於耀眼了而已,一個普通人玩一玩蟋蟀好像是正常的,可一個皇帝玩一玩蟋蟀就變成了不正經。

    帝制就是這樣,萬事都是以皇帝為中心,你你喜歡玩蟋蟀,肯定會引來大量的效仿者,而且會引來大量的馬屁精,四處為你搜集蟋蟀,這樣一來,想讓別人不知道你的愛好都難,誰讓你是一號公眾人物呢。

    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跟民間花邊炒作有關。明朝的文學發展幅度是非常大的,很多小說都是那時候寫成的。所以,民間對皇帝的事情也比較八卦。既然喜歡炒作皇帝的生活,那自然是猛料大於一切,你總不能四處傳言說皇帝喜歡看奏摺,一看就是大半夜吧。這種話題,你說出來,別人也不愛聽,你要說皇帝喜歡鬥蟋蟀,肯定有很多人捧場,所以,這個事跟民間的炒作也有關係。

  • 10 # 錢品聚

    個人愛好唄。

    皇帝除了每天面對一幫大臣橫眉冷眼,好歹也得有點兒自己的小愛好不是?

    就跟有的皇帝喜歡蹴鞠,有的皇帝喜歡放風箏,有的皇帝喜歡跟妃子玩兒遊戲一樣,同樣是人,大家都有一些從小就開始培養的愛好。

    就比如這位“蟋蟀皇帝”——朱瞻基。

    除去這個被民間百姓戲稱的名號,他還是明朝第五位皇帝,即明宣宗,他還是明仁宗朱高熾的長子,祖父更是歷史上鼎鼎大名的朱棣。

    如果說皇子是含著金湯勺出生的天之驕子,那麼朱瞻基就是含著金湯勺裡最金貴的那一隻出生,從小到大可謂集萬千寵愛於一身。

    擱現在就是家裡的掌上明珠,不管要什麼大人都給買,以至於小小年紀的朱瞻基偶然喜歡上了鬥蛐蛐,從此一發不可收拾,甚至把後宮裡所有太監的蛐蛐全鬥了個遍。

    後來鬧的太后親自發話,讓太監們把後宮所有的蛐蛐罐,還有蛐蛐碗全部摔碎,就是為了阻止玩物喪志的朱瞻基鬥蛐蛐。

    即使如此,也沒能讓朱瞻基打消了鬥蛐蛐的念頭,既然自己的奶奶不讓鬥,那就暗地裡來唄。

    但在古代鬥蛐蛐,可有點兒不一樣,古時候的一隻好蛐蛐,能炒出來天價,可不要小看這麼一隻小蟲,如果是贏過很多場的蛐蛐兒,簡直就是蛐蛐界的山大王,堪稱千金難求。

    家境好一點兒的公子哥,對鬥蛐蛐上癮了,捨得掏銀子去買,可能會被旁人罵一句敗家子兒,但朱瞻基可是皇子,他玩的蛐蛐都是極品中的極品,更不要說捨得花錢,用現在的話來說,他鬥一回蛐蛐兒,跟王思聰去一次夜店沒啥區別。

    後來好不容易登基了,接過大統,朱瞻基終於不用再受太后的管束,立馬下旨要太監幫他在全國範圍內尋找最好的蛐蛐兒,為此大動干戈,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可謂是鬥蛐蛐界的天字號發燒友,乃至於後來發展成,百姓還專門為朱瞻基創作了一首打油詩,叫做:

    促織瞿瞿叫,宣宗皇帝要!

    促織,正是蛐蛐兒,也就是蟋蟀的別名。

    而因為朱瞻基本人極度熱愛鬥蛐蛐,所以導致他在位的那幾年裡,蛐蛐兒的身價也跟著水漲船高,連帶著拉動了整個鬥蛐蛐行業的經濟規模,如《明朝小史》中就曾記載:“宣宗酷好鬥蟋蟀,便向江南索取上品,動輒每隻數十金。”

    數十金什麼概念?

    大概就是普通百姓眼裡的一座金山吧。

    由此可見朱瞻基對於鬥蛐蛐兒簡直到了一種瘋魔的地步,都沒法用痴迷來形容了。

    可能有的人看到這就會說了,這哥們兒如此玩物喪志,那肯定懶於朝政吧?

    非也!

    如果你這麼認為,那就大錯特錯了。

    朱瞻基鬥蛐蛐兒是私人愛好,但他在當皇帝這項本職工作上,做的可一點兒也不差!

    他即位以後,不僅施行新政,改組內閣,更讓明朝全國的經濟上了一個新臺階,最深得民意的一個舉措,正是不定期派遣官員去各省進行“巡撫”,實地瞭解各省民政,軍事,以及司法等工作進展情況,有偷懶怠工的,還有貪贓枉法的,直接依法嚴懲,毫不留情面。

    可以說朱瞻基雖然在位時間很多,畢竟後期突發疾病不幸辭世,但他在位期間的確體現出一代明君的氣度和才幹,不說超過明朝其他幾位明君,起碼他讓明朝百姓日子安穩,國家經濟發展平順,裡裡外外都很得人心,朝中上下也沒誰興風作浪,甚至哪裡發生水患,哪裡發生災情,他二話不說就免了整個地區的賦稅,順帶著平常還搞搞文娛活動,大力推行蹴鞠,精神文明建設紅紅火火。

    在軍事上,到了秋膘馬壯的季節,不等北方遊牧民族先行進犯,他就提前做好迎敵準備,拉好陣仗駐紮在喜峰口嚴陣以待,之後果不其然,胡人率數萬鐵騎來犯,朱瞻基得到將領彙報之後,親自上馬,率領大軍前去迎敵。

    單單這種身先士卒的氣魄,就足夠史書上多吹兩頁了,更何況這哥們兒還真不是假把式,上馬拉弓也是一等一的好手,親自射殺了敵軍先鋒,嗖嗖三箭就讓全軍士氣大振,最後敵軍死傷大半,紛紛投降,之後但凡遠遠看見黃龍旗便不敢迎擊,只敢撤退,可以說朱瞻基能文能武,治國有方,仁政愛民,是不可多得的好皇帝。

    所以即使他酷愛鬥蛐蛐兒,明朝百姓大多也只是調侃他的這一嗜好,沒誰會拿出來當成大缺點痛批一頓。

    然而天不遂人願,即使朱瞻基雄才大略,卻只在位十年,於宣德十年不幸駕崩,年僅38歲,他在位的這十年,甚至有史學家盛讚其功績,堪比漢代“文景之治”,稱頌為“仁宣之治”。

    只是可惜了,這位被戲稱為“促織皇帝”的朱瞻基,曾經戰勝過北方的胡人大軍,戰勝過肆虐江浙地區的洪水天災,卻終究是沒能戰勝病魔,徒留後世唏噓感嘆。

    ——————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請問雪虐風饕,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