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蛙面板顏色是綠色有三條黑色紋路
蟾蜍全身灰色,都是小疙瘩
無尾目的成員統稱蛙和蟾蜍,蛙和蟾蜍這兩個詞並不是科學意義上的劃分,從狹義上說二者分別指蛙科和蟾蜍科的成員,但是無尾目遠不止這兩個科,而其成員都冠以蛙和蟾蜍的稱呼,一般來說,面板比較光滑、身體比較苗條而善於跳躍的稱為蛙,而面板比較粗糙、身體比較臃腫而不善跳躍的稱為蟾蜍,實際上有些科同時具有這兩類成員,在描述無尾目的成員時,多數可以統稱為蛙。
無尾目包括現代兩棲動物中絕大多數的種類,也是兩棲動物中唯一分佈廣泛的一類。無尾目的成員體型大體相似,而與其它動物均相差甚遠,僅從外形上就不會與其它動物混淆。無尾目幼體和成體則區別甚大,幼體即蝌蚪有尾無足,成體無尾而具四肢,後肢長於前肢,不少種類善於跳躍。
蛙科是無尾目的第三大科,有50餘屬650餘種。蛙科的分佈比其它任何兩棲動物都要廣泛,幾乎遍及各大洲,也出現在一些島嶼上,最北可達到北極圈。蛙科在非洲最為繁盛,光是特有的屬就有18個,其中在馬拉加西島就有3個以上的特有屬,而蛙科也是無尾目的最大成員巨蛙Conrua goliath(右圖)也分佈於非洲。蛙科在亞洲東部、南部和東南部也比較豐富,如中國常見的黑斑蛙和各種林蛙。但歐洲和美洲的蛙科則只有蛙屬Rana的成員,其中在南美洲只見於北部地區。蛙科在澳洲也只有極北部才有,而在臨近澳洲的一些大洋洲島嶼上卻能見到,而這些地方几乎沒有其它的兩棲動物,蛙科成員在這裡則佔據了不同的生態地位。在斐濟島有兩種扁手蛙Platymantis,分別為路棲和樹棲,其中樹棲扁手蛙看起來與樹蛙科或雨蛙科的成員非常相似,樹棲扁手蛙有多種色型,看起來好像不同的種。扁手蛙的其它種類也均侷限於亞太地區的海島上,其中包括不少樹棲的成員。扁手蛙在卵中完成變態,孵化出來的就是小蛙。
蟾蜍科有24~31屬340~360種,分佈廣泛,遍佈大洋洲和馬拉加西以外的世界各地。蟾蜍是適應力很強的動物,可以生活於密林、高山、草原、甚至荒漠,中國最常見的兩棲動物大概也要屬蟾蜍了。蟾蜍科中超過一半的種類都屬於同一個屬,即蟾蜍屬Bufo,這個屬的成員幾乎遍及本科的所有分佈區,而在北方則是本科唯一的代表。蟾蜍屬的成員體型差別很大,最大的美洲的海蟾蜍身長達到25釐米,而有些小型的非洲蟾蜍的身長只有其1/10。蟾蜍雖然大小差別很大,但是相貌和習性均比較相似,都是些行動緩慢不擅跳躍的路棲動物,面板粗糙而高度角質化,使得蟾蜍有較強的耐旱能力,蟾蜍能分泌毒素,可以製成蟾酥。蟾蜍非常貪食,人們用其來消滅害蟲,但是也帶來了一些生態災害。澳洲引進了海蟾蜍來防治蔗田的害蟲,但是海蟾蜍卻對當地生態帶來了很多負面影響,海蟾蜍排擠本土的龜蟾類,捕食當地的小動物,其分泌的毒素又對想捕食它們的當地的捕食者造成了威脅,海蟾也被引進了其它很多種植甘蔗的熱帶地區,大多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蟾蜍科的其它屬多隻有少數成員,有些外表和習性與蟾蜍屬有一定差距,比如東南亞的漿蟾Pedostibes是樹棲的蟾蜍,身體輕盈纖細,與地棲的粗壯笨拙的蟾蜍屬略有不同。
青蛙面板顏色是綠色有三條黑色紋路
蟾蜍全身灰色,都是小疙瘩
無尾目的成員統稱蛙和蟾蜍,蛙和蟾蜍這兩個詞並不是科學意義上的劃分,從狹義上說二者分別指蛙科和蟾蜍科的成員,但是無尾目遠不止這兩個科,而其成員都冠以蛙和蟾蜍的稱呼,一般來說,面板比較光滑、身體比較苗條而善於跳躍的稱為蛙,而面板比較粗糙、身體比較臃腫而不善跳躍的稱為蟾蜍,實際上有些科同時具有這兩類成員,在描述無尾目的成員時,多數可以統稱為蛙。
無尾目包括現代兩棲動物中絕大多數的種類,也是兩棲動物中唯一分佈廣泛的一類。無尾目的成員體型大體相似,而與其它動物均相差甚遠,僅從外形上就不會與其它動物混淆。無尾目幼體和成體則區別甚大,幼體即蝌蚪有尾無足,成體無尾而具四肢,後肢長於前肢,不少種類善於跳躍。
蛙科是無尾目的第三大科,有50餘屬650餘種。蛙科的分佈比其它任何兩棲動物都要廣泛,幾乎遍及各大洲,也出現在一些島嶼上,最北可達到北極圈。蛙科在非洲最為繁盛,光是特有的屬就有18個,其中在馬拉加西島就有3個以上的特有屬,而蛙科也是無尾目的最大成員巨蛙Conrua goliath(右圖)也分佈於非洲。蛙科在亞洲東部、南部和東南部也比較豐富,如中國常見的黑斑蛙和各種林蛙。但歐洲和美洲的蛙科則只有蛙屬Rana的成員,其中在南美洲只見於北部地區。蛙科在澳洲也只有極北部才有,而在臨近澳洲的一些大洋洲島嶼上卻能見到,而這些地方几乎沒有其它的兩棲動物,蛙科成員在這裡則佔據了不同的生態地位。在斐濟島有兩種扁手蛙Platymantis,分別為路棲和樹棲,其中樹棲扁手蛙看起來與樹蛙科或雨蛙科的成員非常相似,樹棲扁手蛙有多種色型,看起來好像不同的種。扁手蛙的其它種類也均侷限於亞太地區的海島上,其中包括不少樹棲的成員。扁手蛙在卵中完成變態,孵化出來的就是小蛙。
蟾蜍科有24~31屬340~360種,分佈廣泛,遍佈大洋洲和馬拉加西以外的世界各地。蟾蜍是適應力很強的動物,可以生活於密林、高山、草原、甚至荒漠,中國最常見的兩棲動物大概也要屬蟾蜍了。蟾蜍科中超過一半的種類都屬於同一個屬,即蟾蜍屬Bufo,這個屬的成員幾乎遍及本科的所有分佈區,而在北方則是本科唯一的代表。蟾蜍屬的成員體型差別很大,最大的美洲的海蟾蜍身長達到25釐米,而有些小型的非洲蟾蜍的身長只有其1/10。蟾蜍雖然大小差別很大,但是相貌和習性均比較相似,都是些行動緩慢不擅跳躍的路棲動物,面板粗糙而高度角質化,使得蟾蜍有較強的耐旱能力,蟾蜍能分泌毒素,可以製成蟾酥。蟾蜍非常貪食,人們用其來消滅害蟲,但是也帶來了一些生態災害。澳洲引進了海蟾蜍來防治蔗田的害蟲,但是海蟾蜍卻對當地生態帶來了很多負面影響,海蟾蜍排擠本土的龜蟾類,捕食當地的小動物,其分泌的毒素又對想捕食它們的當地的捕食者造成了威脅,海蟾也被引進了其它很多種植甘蔗的熱帶地區,大多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蟾蜍科的其它屬多隻有少數成員,有些外表和習性與蟾蜍屬有一定差距,比如東南亞的漿蟾Pedostibes是樹棲的蟾蜍,身體輕盈纖細,與地棲的粗壯笨拙的蟾蜍屬略有不同。